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婷
Chang, Ya-Ting
論文名稱: 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教育體制反省──以《拒絕聯考的小子》、〈飛天〉、《我的兄弟黃非紅》、《危險心靈》為主的討論
指導教授: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成長小說教育體制吳祥輝陳燁羅葉侯文詠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6.2019.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7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成長小說」源自德國,在西方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後,逐漸成為歷久不衰的書寫題材,以青少年為關懷對象的文本,亦漸趨豐富多元。其後成長小說在中國與臺灣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與脈絡,家庭、學校、社會都可以作為成長小說的背景;青少年在其中面對生命嚴峻的挑戰,努力對抗著社會現實,亦在其中體驗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間情誼,最後找到自身定位,趨於成熟。作家更藉由文本中的主人翁遭遇,或傳達自身理念,或呈現時代特色,深化了文本價值。

    本論文旨在透過文本的梳理及分析,探討臺灣自一九七○年代實施「聯考」制度迄今,成長小說裡對教育體制與升學制度的呈現與反省,檢視小說中的青少年在體制禁錮中如何應對,並藉此檢討各年代的教育特色、變革與癥結。在諸多成長相關題材的小說中,本文擬揀選四部特定文本──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陳燁〈飛天〉、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侯文詠《危險心靈》,細探其中所反映的青少年及校園問題,如威權教育、文憑主義、校園霸凌與幫派結盟、服儀髮禁等,觀察青少年如何選擇抗衡方式,以及反抗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反成長經驗,並從中檢視教育體制內的諸多弊端。

    本論文共分七章,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一、二章首先陳述研究動機、範疇與方法,再針對「成長小說」此一文類進行概述與觀念釐清,並介紹臺灣一九七○年代後諸多以升學為主題的成長小說,以每十年為斷代進行區隔,整理相同題材的發展脈絡,以作為後續的立論基礎。第二部分包含三至六章,在前述的整理基礎下,選定一九七○年代至新世紀的四部校園成長小說──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1975年)、陳燁〈飛天〉(1984年)、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1994年)、侯文詠《危險心靈》(2003年)作為討論主軸,以成長小說觀點檢視青少年在大環境下的遭遇、挫折與應對,以及各年代的教育變革和衍生問題。值得說明的是,在章節的擬定上,本文特意不以主題貫串,而是以各自介紹的方式呈現,目的是為了凸顯文學與各世代社會、教育環境的互動實況,以及環境如何影響身處其中的青年學子。第三部分即第七章結論,除了將上述各章加以總結、比較異同外,亦提出與現實對話的可能性,提供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另一個與現實互相參照、思辨的空間。論文期望透過細緻的分析,對相關議題的討論略盡棉薄之力,以充實臺灣對校園成長小說的研究,並提供教學現場的工作者進行省思。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說明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說明 19 第二章 成長小說與升學題材初探 21 第一節 成長小說的定義與流變 21 第二節 以升學為主題的成長書寫概覽 28 第三章 吳祥輝及其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39 第一節 創作歷程與時代背景 39 第二節 《拒絕聯考的小子》主題研究 43 第三節 小結 54 第四章 陳燁及其小說〈飛天〉57 第一節 創作歷程與時代背景 57 第二節 〈飛天〉主題研究 61 第三節 小結 71 第五章 羅葉及其小說《我的兄弟黃非紅》 73 第一節 創作歷程與時代背景 73 第二節 《我的兄弟黃非紅》主題研究 77 第三節 小結 87 第六章 侯文詠及其小說《危險心靈》 91 第一節 創作歷程與時代背景 91 第二節 《危險心靈》主題研究 95 第三節 《危險心靈》小說與電視劇之比較探究 105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七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體制內的共同心聲 111 第二節 相異的抗衡與應對 114 第三節 與現有教育體制的對照與啟發 117 參考文獻 121

    壹、作家文本
    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臺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小野:《蛹之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小野:《試管蜘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朱天心:《擊壤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吳明益:《虎爺》(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吳祥輝:《斷指少年》(臺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
    吳祥輝:《芬蘭驚豔》(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吳祥輝:《我是被老師教壞的》(臺北:圓神出版社,2008年)。
    吳祥輝:《驚喜挪威》(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吳祥輝:《陪你走中國:一位台灣父親給兒子的畢業禮物》(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世紀經典版)(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4年)。
    李順興:《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赫:《大學之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林懷民:《蟬》(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雙不:《小喇叭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雙不:《決戰星期五》(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侯文詠:《在生命轉彎的地方》(臺北:皇冠文化,1994年)。
    侯文詠:《白色巨塔》(臺北:皇冠文化,1999年)。
    侯文詠:《我的天才夢》(臺北:皇冠文化,2002年)。
    侯文詠:《危險心靈》(臺北:皇冠文化,2003年)。
    侯文詠:《靈魂擁抱》(臺北:皇冠文化,2007年)。
    侯文詠:《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侯文詠:《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臺北:皇冠文化,2012年)。
    侯文詠:《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臺北:皇冠文化,2015年)。
    紀長興:《沒有聯考的國度》(臺北:釀出版,2013年)。
    苦苓 選編:《考試過一生》(臺北:希代出版社,1986年)。
    苦苓 選編:《一考定終生》(臺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保真:《水幕》(臺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
    保真:《保真領航看小說》(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柏楊:《柏楊精選集:早起的蟲兒》(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孫瑋芒:《龍門之前》(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郭箏:《好個翹課天》(臺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陳燁:《飛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陳燁:《藍色多瑙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陳燁:《泥河》(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
    陳燁:《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燁:《半臉女兒》(臺北:平安文化,2001年)。
    袁瓊瓊:《滄桑》(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野孩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國立:《小五的時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經宏:《摩鐵路之城》(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張耀升:《縫》(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03年)。
    黃凡:《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1988年)。
    黃凡:《黃凡後現代小說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鄭順聰:《晃遊地》(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14年)。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駱以軍:《我們》(臺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臺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4年)。
    羅葉:《生命無地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羅葉:《記憶的伏流》(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羅葉:《阿草的邊緣歲月》(臺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9年)。
    羅葉:《我願是妳的風景──羅葉詩選 2018年增訂版》(臺北:典藏文創,2018年)。

    貳、專書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London:Verso, 1987), p.11。
    James Hardin,“Reflection and Action: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ina Press, 1991),p.14。
    Jerome Hamilton Buckley,“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p.13。
    Joseph John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Paulo Freire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Sharon S. Brehm等著,王慶福等譯:《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6年)。
    Wilhelm Dilthy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尼采著,楊恒達等譯:《尼采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百善書房出版社,2004年)。
    石師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白春仁、曉河 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文化,1999年)。
    李學武:《蝶與蛹──中國當代小說成長主題的文化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6年)。
    林天佑、王博弘等著:《教育政治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杜麗燕:《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家》(臺北:水星文化出版社,2002年)。
    叔本華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陳俊欽:《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臺北:凱特文化,2014年)。
    孫勝忠:《美國成長小說藝術與文化表達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天衛文化,1999 年)。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臺北:幼獅文化,2000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張子樟:《閱讀與觀察──青少年文學的檢視》(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春興:《成長中自我的探索》(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3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愛玲:《張愛玲譯作選二:老人與海、鹿苑長春》(臺北:皇冠出版社,2012年)。
    梅家玲 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臺北:富春文化,1999年)。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黃凡、林耀德 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校園卷》(臺北:希代書版,1989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
    楊佳嫻 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顧廣梅:《中國現代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參、期刊論文
    Burns, T. (1961). Micropolitics: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6, 257-281.
    Finn, J.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42 n.3, p.395.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ch, 54(2), 143-178.
    方永泉:〈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第38期,2011年4月,頁71-95。
    王震武:〈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7期,2002年6月,頁3-65。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期秋季號,2006年9月,頁153-180。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臺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年11月,頁87-125。
    邱凱楨:〈從學校、家庭與同儕面向探討青少年校園霸凌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3期,2014年3月,頁99-102。
    李文冰 整理:〈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林奕成:〈教師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初任教師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27期,2011年9月,頁113-140。
    周新富、賴鑫城:〈父母教育期望的理論與影響因素之探討〉,《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301-326。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施戰軍:〈論中國式的成長小說的生成〉,《文藝春秋》第11期,2006年,頁5-6。
    馬向青:〈國民中學學生編班法規與現況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9期,2005年9月,頁193-194。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郭強生:〈一觸即發的悲劇──閱讀《危險心靈》〉,《文訊》第214期,2003年8月,頁24-25。
    徐禎苓,〈試論侯文詠《危險心靈》中展演的校園空間意涵〉,《文學前瞻》第11期,2011年7月,頁17-29。
    張大春:〈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聯合文學》第91期,1992年5月,頁160-166。
    張世平:〈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師院學報》第13期,1985年4月,頁343-372。
    張春榮:〈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侯文詠極短篇》〉,《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頁60-61。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999年12月,頁115-140。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2001年6月,頁249-276。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到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123。
    黃坤山:〈民主化過程中軍訓教官角色功能變遷之研究〉,《嘉南學報》第35期,2009年12月,頁874-888。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5-93。
    鄭世仁:〈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期,1994年11月,頁31-36。
    廖咸浩:〈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肆、學位論文
    王羽家:《臺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邱安屏:《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研究──以家族書寫為中心》,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
    吳語萱:《侯文詠《危險心靈》書寫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林容萱:《大眾文學與社會的對話──以侯文詠長篇小說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雅蕙:《陳燁小說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胡聿童:《侯文詠小說《危險心靈》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胡秀宜:《八○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柯佩君:《當代成長小說研究──以張經宏《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臺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彥蓉:《臺灣成長小說對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批判──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危險心靈》、《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年。
    高雅音:《從戒嚴到後戒嚴──臺灣反成長小說新論》,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
    張淑敏:《《危險心靈》的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莉玲:《臺灣小說中青少年成長題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淑瑮:《臺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瀚慧:《臺灣二十世紀晚期校園成長小說》,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年。
    鄭宇珊:《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的主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臺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雅文:《戰後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自立:《侯文詠小說中的體制論述與批判》,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戴華萱:《臺灣五O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 論文,2007年。

    伍、網路資源
    歷年大學聯考錄取率(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stat.nuk.edu.tw/SouthShow.asp?myid=1383,2018年2月15日。
    蔡藍欽網站:http://tsailanchin.com/,2018年7月10日。
    髮式、服裝儀容規定相關記事:http://hsra.myweb.hinet.net/new_page_6.htm,2018年7月15日。
    教改萬言書: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edu%20reform.htm,2018年7月30日。
    危險心靈公視官網:http://web.pts.org.tw/~web01/Dangerous/p1.htm,2018年8月20日。
    侯文詠官網:http://author.crown.com.tw/wenyong/aut_2_001.htm,2018年8月20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