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坤曉 |
---|---|
論文名稱: |
健康體適能虛擬教室輔助國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與表現的影響--以臺北市芳和國中為例-- |
指導教授: | 劉有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健康體適能 、國中 、虛擬教室 、多媒體網路教學 、線上學習 |
英文關鍵詞: | Physical Fitness, On-line Lear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7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不同的健康體適能教學方式介入體育課程十週後,對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健康體適能包括健康體適能認知、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等。以臺北市立芳和國民中學的八十九位七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男生45人,女生44人,平均年齡12.4歲),依其原班分別為對照組、虛擬組與傳統組。以輔助的角色分別將二種不同的健康體適能教學方式介入體育課十週後,透過健康體適能的前、後測及課程中學生所執行的作業來進行介入成效評估。所有的量化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1.不論是採用傳統或虛擬教室的教學法,對學生健康體適能的認知、肌肉適能與男生心肺適能的表現上皆有顯著進步,且兩種教學方法效果相當;但對學生身體質量指數B.M.I、柔軟度、與女生心肺適能三方面的改變上,二組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都未達顯著差異。2.若以學生對於健康體適能課程的執行程度來看,虛擬教室的教學方式於認知作業、柔軟度運動、肌肉訓練、有氧運動四方面都優於傳統體適能的教學方式,但兩種教學都能顯著的增加學生自發性運動時數。運用虛擬教室的教學方式,教師所要求的作業被學生自發性執行的程度比傳統教學法來的高。因此,運用虛擬教室來輔助健康體適能的教學,可讓健康體適能教育與體育教學更能相輔相成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web-based fitness progra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itness after ten weeks intervention. There are five components which compose of health related fitness: fitness knowledge, body composition, flexibility, muscle strength, and aerobic fitness. Eighty nine seventh-graders of Taipei Municipal Fong-Heo Junior High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45 male, 44 female, average age of 12.4). These students were from 3 different classes and were assigned to three different groups: controlled group, web-instruction group, and traditional group. Per and post test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10 weeks program, and the two-way ANOVA was used for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effects difference in student’s healthy fitness knowledge, muscle strength, boy’s aerobic fitness for both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program, but no significant program effect on BMI, flexibility, and girl’s aerobic fitness.
2. In addition, The web-based groups showed a superior performance than traditional groups in fitness knowledge, flexibility, muscle training, and aerobic-activities, and both program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nhancing student’s exercise time.
To conclude, using web-based fitness program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certainly compl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王立行。(民81)。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29,24-35。
王課先。(民7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順正。(民87)。運動與健康。台北市:浩園文化
方進隆。(民82)。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
方進隆。(民8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35,62-69。
方進隆。(民86)。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08-21。臺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民88)。概念導向的體適能教學。八十八學年度體適能教學研習會資料。高雄市。
6劃
行政院衛生署。(民78)。國民健康生活促進研討會資料。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江界山。(民86)。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13-323。臺北市:教育部。
朱則剛。(民83)。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臺北市,師大書院。
朱則剛。(民85)。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03-12。
朱錦鳳。(民83a)。超文件於教學上應用的特性。資訊與教育,40,31-35。
朱錦鳳。(民83b)。電腦網路的應用及在教學上的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17,24-28。
朱耀明。(民87)。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551-557。本論文於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中發表。臺北市。
7劃
何金龍。(民89)。排球肩上發球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穎。(民89)。淺談如何設計健康體適能課程。中華體育,14(2),28-33頁。
李明憲。(民87)。國小、國中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小、宜昌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博士論文。
李榮哲。(民87)。電腦多媒體輔助學習對運動學習的影響----以羽球發短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雄譯。(民90)。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岳修平。(民90)。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27-35。
岳修平。(民88)。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8劃
林正常。(民8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臺北市:教育部。
林平勺。(民91)。生活科技網路輔助教學模式建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余思。(民91)。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林貴福、盧淑雲。(民87)。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民89)。體適能和學校體育。學校體育雙月刊,10(4),04-05。
林德福。(民92)。運動健康指導手冊/各年齡層運動健康促進計畫,57-83。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麗娟。(民83)。互動式教學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16,74-78。
林麗娟。(民91)。「問題導向學習」在網路資源式學習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0,42-53。
卓俊辰。(民81)。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辰。(民83)。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91-121。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卓俊辰。(民86)。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08-217。臺北市:教育部。
吳承憲。(民92)。網路多媒體輔助學習於高中化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吳慧珍。(民89)。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科學技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9劃
秋貴發。(民87)。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資訊研究與教育,6(1),20-27。
10劃
莊美鈴。(民86)。體適能教學設計。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89-206。臺北市:教育部。
高素貞。(民89)。體適能護照介入對國中生運動狀況與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春在。(民83)。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0。
11劃
陳五洲。(民83):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民體育季刊,23(3),103-109。
陳克宗。(民89)。如何提昇小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雙月刊,10(4),40-47。
陳明琪。(民92)。多媒體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商業類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3,49-64。
陳俊忠。(民86):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7-100。臺北市:教育部。
陳錦章,丘富宏(民90)。網路學習環境建構的新理念:融入後設認知策略與認知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建置的概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8,02-12。
教育部。(民85)。教育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書。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民89)。學生體適能護照試辦說明會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黃永任。(民87)。健康成年人的運動處方。中華體育季刊,46,53-60。
黃永任。(民8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雙月刊,10(4),48-52。
黃奕清。(民86)。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3-43。臺北市:教育部。
黃武原等。(民91)。多媒體討論互動系統在數學教育應用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1,15-32。
梁朝雲。(民86)。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具學習環境—簡介LEAD前導計畫的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34,28-41。
12劃
游寶達。(民90)。多媒體在網路的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82,01-02。
張春興。(民8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史如。(民8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
溫明正。(民89)。跨世紀網路教學之探討。師友,396,10-16。
13劃
楊淑茹。(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楊家興。(民84)。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14劃
廖桂菁。(民90)。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蔡美月。(民85)。臺北市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
蔡溎蓉。(民91)。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15劃
鄭昌明。(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2,03-04
鄭晉昌。(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係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34,03-14。
劉世雄。(民90)。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劉德鈴。(民89)。工作壓力所引起的疾病。人事月刊,31(1),38-40頁。
17劃
謝伸裕等譯。(民91)。發展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合記圖書。
謝錦城。(民89)。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念。學校體育雙月刊,10(4),09-15。
謝應裕。(民89)。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0(4),53-58。
18劃
闕月清。(民88)。健康體適能課程活動設計。台灣省學校體育,9(3),28-33。
嚴欣如。(民90)。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榮泉。(民85):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英文部分
Aatrand, P. O. (1991). Why Exercis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Vol. 24. No.02.
Bruner, J. (1990). 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gne, G. M. (1974).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
Hoeger WWK. (1989). Lifetime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 Englewood , CO : Morton Publishing.
Jonassen, D. H. (1988). Integrat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courseware to facilitate deeper processing. IN D.H. Jonassen (ED.). Instruca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 Hillsdale, NJ:Erlbaum.
Myers et al. (1989). Sex and age linked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hood.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0:256-261.。
Schwier, R. A. & Misanchuk, E. R. (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
Sidentop D. (1992).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secondary P.E. JOPERD 63(7) , P69-72。
Semenick D. M. (1994). Selecting Appropriate Tests.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NSCA.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