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美霞
MEI-HSIA,KO
論文名稱: 台北市創意文化治理-以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為例
Creative culture governance in Taipei-the case of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指導教授: 譚鴻仁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文化治理創意群聚空間生產松山文創園區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Governance, Creative Cluster,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8下載:1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2年,由行政院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納入計畫中。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文創產業結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一種治理模式,文建會首先在五個地方成立文創園區:台北華山、台中、嘉義、台南及花蓮。受到中央的影響,台北市自1947年(直轄市改制)以來,其文化治理在2003年後又開始有了轉折,將「創意」元素放入其文化治理的策略中。
    本研究以松山文創園區為研究對象,透過與管理單位、進駐單位、參訪者、鄰里居民的訪談、參與觀察及文史資料彙整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希望藉其空間生產來驗證台北市文化治理的創意轉向,探討松山文創園區空間生產過程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其新舊空間如何對話以及其空間再現標誌著怎樣的意涵。主要運用的理論為Molotch的「成長機器理論」以及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分析國家機器如何透過治理,將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出來,並探討其過程與結果。
    本研究發現: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過程,剛開始文化只是合理化統治的手段。而北市府順著提倡文創產業與創意概念的脈絡,促使文化治理朝創意轉向,利用公私合夥方式來籌措修復古蹟的財源。這樣半公半私的空間管理方式,使得北市府仍可利用古蹟(舊)空間完成其政策任務,BOT(新)的空間則負責行銷。表面上,新舊空間沒有明確的互動,但藉由空間的聚集,參訪者在無形中將兩個空間連結起來,產生微弱的互動,也使空間再生產出新的關係。而鄰里居民對於空間的轉變,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排拒感,對於松菸的情感也難以隨著空間做切割,這樣的適應恐怕仍得要等整個文化體育園區完工後,才能逐漸地調整轉變。

    In 2002, the Executive Yuan proposed the "Challenge 2008: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as put into the proje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entral polic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mbined reuse of space has become a governance mode, the CCA first set up fiv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s: Huashan, Taichung, Chiayi, Tainan and Hualien. By the central influence,it was since 1947 (municipality restructuring)in Taipei,its cultural governance began turning to"creative" in 2003.
    In this study,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was disscussed to validate Taipei Culture governance creative steering by its production of space, to explore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spatial production, and how its spatial reproduction implications mark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management units, stationed units, visitors, residents of the neighborhoo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The paper used Molotch's "Growth Machine" theory and Lefebvre'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eory to analyze how the state apparatus produced the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through governance, an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First,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culture was just the means to rationalize domination at the beginning.Second,Taipei City Government advocated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creativity, to promote cultural governance shift towards creative, the us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 rais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repair the monuments. With Semi-public and semi-private management, Taipei City Government can still take advantage of monuments (old space) to complete its policy mandate, and the BOT (new) space is responsible for marketing.Third, On the surface, the old and new space don’t interact clearly, but by spacial clusters, visitors will virtually link up two spaces, resulting in weak interactions, but also the spatial reproduction of a new relationship.Finally, the spacial transition for neighborhood residents,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feeling excluded, and their emotion for Songshan Tobacco Factory is also difficult to cut with the space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Taipei Dome Complex.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目 次……………………………………………………………………………………………………………………iii 圖 次……………………………………………………………………………………………………………………v 表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源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相關概念回顧…………………………………………………………………………………7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架構……………………………………………………………………………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思路的起點……………………………………………………………………………………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34 第三節 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松山文創園區的脈絡背景……………………………………………………………44 第一節 前世與今生:松山菸廠到松山文創園區…………………………………….44 第二節 空間權力的配置…………………………………………………………………………..55 第三節 我的地方、你的空間……………………………………………………………………74 第四節 仕紳化現象……………………………………………………………………………………80 第五節 小結……………………………………………………………………………………………….87 第五章 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治理與空間生產……………………………………88 第一節 松菸空間的治理過程……………………………………………………………………86 第二節 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治理策略…………………………………………………….96 第三節 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105 第四節 小結…………………………………………………………………………………………….11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8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8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1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124 中文部分………………………………………………………………………………………………………124 網站資料………………………………………………………………………………………………………127 英文部分………………………………………………………………………………………………………128 附錄A:訪談大綱……………………………………………………………………………………………129 附錄B:研究參與者資料………………………………………………………………………………133 附錄C:松山文創園區「133號合作社」進駐營運辦法…………………….134

    中文部分
    Baudrillard, J. (1972/2009)夏瑩 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Cresswell, T. (2004/2006)徐苔玲、王志弘 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出版社。
    Charles Landry(2000/2008)楊幼蘭 譯。《創意城市》。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
    Edward W. Soja(1996/2004)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 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圖書。
    Harvey, D. (1990/1994)王志弘 譯。〈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於夏鑄九、王
    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47-79。台北:明文書局。
    Harvey, D. (2005/2008)王志弘 譯。〈空間是個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
    地理發展理論》,113-143。台北:群學出版社。
    Lefebvre, H. (1977/1988)陳志梧 譯。〈空間政治學的反思〉。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
    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31-45。台北:明文書局。
    Lefebvre, H. (1979)王志弘 譯。〈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19-30。台北:明文書局。
    Mauss, M. (1954/1989)汪珍宜、何翠萍 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
    遠流出版社。
    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and Gerry Mooney(2009)王志弘 譯。《無法統馭的城市?:秩
    序∕失序》。台北:群學出版社。
    Tuan, Yi-Fu. (1977) 潘桂成 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Yin,R.K.(2009)周海濤、李永賀、張蘅 譯。《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
    版公司。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股份公
    司。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
    55: 1-24。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伯仁(2007)。《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系。
    王兆毅(2013)。《文化參與、文化消費與文化機會-以台北華山與松山兩大文創園區為中
    心的研究》。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11)。《文創產業興中華::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調查報告》。台北:商周編輯顧問有限公司。

    古佳玉(2010)。《台北市街區中的創意群聚研究 ─以中山雙連街區與師大路街區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林秀姿(2002)。《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沈彤芬(2011)。《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與其周邊都市環境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
    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李玉川編(2000)。《松山菸廠一甲子回顧》。台北:台灣省菸酒公賣局。
    李秋蓮(2008)。《地方治理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李裕欽(2012)。《速成政治的都市治理:以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李仁芳(2008)。《2008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建會。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巧惠(2010)。《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視覺形象建立─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余志隆(2004)。《創意文化園區產業形塑空間之研究-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例》。碩士
    論文。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
    周素卿(1999)。〈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25:15-44。
    周凌霄(2012)。《群聚效應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貢獻: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杏春(2006)。《「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經營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
    學系。
    祁政緯(2011)。《創意群聚效應對都市區域再生的影響-以中山雙連創意街區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邱郁芬(2012)。《台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碩士論
    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股份公
    司。
    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碩
    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張鈞硯(2011)。《大台北地區利用文創事業導入都市再生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高亞春(2007)。《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政大公共行
    政學報》16:107-135。
    夏學理等(2009)。《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翁漱璞(2008)。《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周邊都市空間規劃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
    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康至欽(2006)。《古蹟與消費文化:松山菸廠與臺北文化體育園區的生產》。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徐儷玲(2012)。《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探討-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
    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章英華(1990)。〈都市社會學中有關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40-47。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
    園城市文化。
    陳澤民(2001)。《園林類文化地景保存機制之研究---以松山菸廠庭園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品孜(2004)。《華山過渡藝術空間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體現》。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
    光事業學系。
    陳政榮(2006)。《全球化下的文化治理個案-「台北之家」的古蹟保存與再利用》。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惠民(2008)。《城市的文化拼貼術:台北市文化規劃之研究(1994-2008)》。博士論文。淡
    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陳怡君(2008)。《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建置與發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陳挹芬(2011)。《探索永續城市:以松菸巨蛋爭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
    學系。
    黃宗儀(2008)。《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出版社。
    黃仁志(2006)。《消費社會中的古蹟再利用-台北市的案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淑晶(2005)。《「創意文化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從加拿大溫哥華葛蘭湖島園區
    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黃琡媛(2007)。《都市文化園區建構之制度化---以華山文化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黃盈嘉(2011)。《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黃巧嫈(2011)。《創意城市的文化發展策略-以日本金澤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黃意婷(2011)。《台灣的視覺文創產業之創意群聚現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碩士班。
    葉杏柔(2012)。《行政與治理之間:從當代文化官僚角色重新看待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湯舒婷(2012)。《通往創意城市的閒置空間再利用-以中山創意基地URS21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所。

    楊敏芝、夏學理(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
    詹竣傑(2011)。《探索空間正義─以台北大巨蛋興建爭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地理學系。
    蔡依珊(2010)。《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兼論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執行機制》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
    劉俊裕等(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
    象》。台北:巨流圖書股份公司。
    劉雯婷(2004)。《『華山藝文特區』之藝文生態及社會關係探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
    會學系。
    劉維公(2008)。《臺北市文化指標變遷趨勢分析報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鄭綿綿(2007)。《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松山菸廠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休閒
    環境管理碩士班。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賴鳳霙(2010)。《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網站資料
    台灣光華雜誌(2009)http://www.taiwan-panorama.com/。(2013/01/08瀏覽)
    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http://taiwanpedia.culture.tw/。(2013/03/12瀏覽)
    松山文創園區(?)。http://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2013/04/02瀏覽)
    台灣設計館(?)。http://www.tdm.org.tw/(2014/03/12瀏覽)
    My Go News (2014)。
    http://www.mygonews.com/news/detail/news_id/108299/(2014/01/08瀏覽)
    台北文創公司(?)。http://www.taipeinewhorizon.com.tw/TNH/DesignConcept(2014/03/15瀏覽)
    中時電子報(2013)。
    http://genapping28.rssing.com/browser.php?indx=14897072&item=481(2014/03/15瀏覽)
    La vie設計美學家(2014)。http://www.wowlavie.com/agenda(2014/03/18瀏覽)
    波酷網(2014)。http://www.boco.com.tw/NewsTdcDetail.aspx(2014/03/15瀏覽)
    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2011)。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5841(2014/03/23瀏覽)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http://blog.roodo.com/getoutdome(2014/03/12瀏覽)
    破報(2013)。http://pots.tw/node/12115(2014/03/18瀏覽)
    原豆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unbuoncaffe(2014/04/02瀏覽)
    開飯喇(2013)。http://tw.openrice.com/northern/(2014/03/28瀏覽)
    內政部實價登錄網(2014)。http://lvr.land.moi.gov.tw/(2014/05/01瀏覽)
    東森新聞雲(2014)。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06/331681.htm(2014/05/10瀏覽)
    台北市文化局(2011)。《民間參與投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BOT)計畫》
    http://www.culture.gov.tw/(2014/05/03瀏覽)
    中華徵信所(2013)。http://www.credit.com.tw/creditonline/Epaper/WeeklyValueContent.aspx
    (2014/05/03瀏覽)
    楊實秋部落格(2013)。http://blog.udn.com/taipeicouncilor/9284681(2014/05/25瀏覽)
    中央通訊社(2014)。http://www.cna.com.tw/(2014/05/20瀏覽)
    誠品網頁(?)。http://www.eslitecorp.com/TW/content(2014/05/20瀏覽)
    遠雄巨蛋(?)。http://www.farglorydome.com.tw/tw/index.jsp(2014/03/20瀏覽)
    文化研究@嶺南(2007)。〈論傅柯的《規訓與懲罰》〉
    http://www.ln.edu.hk/mcsln/3rd_issue/(2013/05/20瀏覽)
    英文部分
    B.J.L. Berry, A. Okulicz-Kozaryn(2009) Dissatisfaction with city life: A new look at some old
    questions. Cities ,26:117–124.
    Brenner,N. ,J.Peck ,and N.Theodore(2010)Variegated neoliberalization: geographies, modalities,
    pathways.Global Networks 9999 (9999).
    David Atkinson.et al(Ed)(2005) 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concepts. New
    York: I.B.TAURIS.
    Hakhee Kim(2007) The Creative Economy and Urban Art Clusters: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Galleries in Seoul. Journal of the Korean Geographical Society,42(2)258-279.
    Hess, M.(2004) 'Spatial' relationships? 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mbeddednes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2):165--‐186.
    JAMIE PECK(2005) Struggling with the Creative Cla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9(4)740-770.
    Leopold, A.(2004). The Land Ethic, In Wheeler, S. M., Beatley, T. (Ed.).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pp20-29). New York: Routledge.
    R. Shearmur(2012) Are cities the font of inno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ities
    and innovation. Cities ,29:S9–S18.
    Terry Flew(2005) Creative Cities and Creative Clusters:1-15.
    Z. Gunay, and V. Dokmeci (2011)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of Istanbul waterfront: Golden Horn
    Cultural Valley Project. Cities ,29:213–2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