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品樺
Chen, Pin-Hua
論文名稱: 技術型高中外語群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閱讀動機、閱讀焦慮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Anxiet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Cluster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李懿芳
Lee, Y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英文關鍵詞: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anxiety,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6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外語群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本研究抽取台北市外語群學生350人為樣本,進行「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調查問卷」施測,所得量化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階層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論包括:
    一、 外語群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屬中上程度。
    二、 外語群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越好、英語閱讀動機越高者、英語閱讀焦慮越低者,其閱讀理解能力越佳。
    三、 外語群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皆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以從教師教學、技術型高中外語群學生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anxiet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n the stud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luster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 sample included 350 electrical and languages cluster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o collect data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1. Language cluste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anxiety was above the middle level.
    2. Language cluste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anxie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ir learning outcome.
    3. Language cluste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anxie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learning outcom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on topics of teaching, Language cluster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such as, teachers can take on the supporting role.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 9 第二節 英語閱讀動機 27 第三節 英語閱讀焦慮 35 第四節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38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取樣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流程 7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外語群學生自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及英語閱讀理解策略之現況分析 75 第二節 外語群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及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分析 82 第三節 外語群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焦慮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預測分析 84 第四節 結果討論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9 中文部分 99 西文部分 108 附錄 113 附錄一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與英語閱讀焦慮調查問卷(預試) 113 附錄二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英語閱讀動機與英語閱讀焦慮調查問卷(正式) 12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竹君(2011)。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國文科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0)。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五南。
    王佳玲(2001)。國小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同難度、文體文章閱讀理解表現即方式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峰瑋(2010)。大學生英文課外讀物之閱讀動機、閱讀焦慮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淑玲(2010)。如何提升學習動機-理論與實務之探討。載於吳欣珊、孫立君(主編)之第六屆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提升學習動機」研討會論文集(頁7-18),臺北市。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宛真(2007)。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昱嫻(2015)。閱讀焦慮、自我效能與英語為外語學習者閱讀能力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呂和平(2014)。小五生因數倍數概念學習表現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1),47-72。
    李宜嫻(2015)。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金門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李美月(2003)。高中生課外閱讀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李淑琦(1993)。心理學與心理衛生。臺北市:華杏,p.286。
    李惠芬(2011)。國小四、五年級學童知覺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和閱讀理解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雅靖(2015)。國中八年級學生數位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沈依瑩(2011)。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二學生英文閱讀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帕森斯等(Parsons, R. D., Hinson, S. L., & Sardo-Brown, D.)(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溫明麗等譯)。台北市:洪葉。
    林玉文(2011)。電子橋梁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佳葦(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遍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玟慧(1995)。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助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盈珊(2014)。台灣高中生之英語閱讀焦慮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清山(譯)(1990/1995)。Mayer, R. E.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臺北:遠流。
    林惠萱(2015)。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研究 -以苗栗縣某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邱慧鈴(2015)。國中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東勢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邱顯文(2013)。電腦輔助節慶語文教學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侯翠貞(2009)。高職非英語主修學生英語閱讀焦慮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侯翠真(2009)。高職非英語主修學生英語閱讀焦慮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編),學習輔導,307–349。臺北: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華葳(2012)。柯華葳教授談閱讀理解素養。載於親子天下雜誌(主編),親子天下PISA 考題解析贈閱本(頁 10-11)。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K. S. Goodman 著。談閱讀。臺北:心理。
    涂金堂(1999)。 閱讀理解的推論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7,129 -141。
    高蓮雲(1992)。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21-150。
    國民教育司(2009)。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485
    張淑嫈(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及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張瑛玿(1994)。自我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及自我發問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5)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外語群。教育部(編號:0970027618C),未出版。
    教育部(2008)。教育部近年重大閱讀政策。教育部電子報,312。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epaper/
    梁榮富(2008)。不同自我監控輔助機制對國小學童網路閱讀行為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莊淑雅(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模擬PIRLS文本、試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晴佩 (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雅竹(2004)。二專學生英語閱讀焦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許麗鈞(2011)。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連啟舜(2001)。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得海(2015)。不同形式的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世杰(2004)。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95-2511-S-032-001)。取自http://researcher.most.gov.tw/public/8507269/Data/01181545971.pdf
    陳岑潔(2010)。不同認知風格國中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佳莉(2012)。臺灣高中職學生的英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玟里(2008)。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海泓(2008)。紙本閱讀和電腦閱讀文章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教育學誌,20,121-168。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1,65-112。
    陳雅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量表編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麗夙(2013)。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麗芳(2003)。臺灣技術學院學生英文閱讀動機、態度;策略運用和閱讀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莊雅媚(2015)。運用愛的書庫對兒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康淑華(2013)。國小二年級學童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對提升識字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彭淑娟(2011)。心智繪圖結合繪本電子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屏東縣。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靜瑛(2002)。泰雅族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程炳林 (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舒勤(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馨儀(2002)。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楊怡婷(1997)。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國立臺東師範大學出版。
    楊泓儒(2015)。澎湖縣國小學童知覺學校閱讀環境、閱讀動機、閱讀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楊雅琪(2012)。Rasch模式檢核「閱讀動機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葉靖雲(1998)。課程本位閱讀測驗的效度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239-260。
    葉雅汾(2015)。國小教師閱讀理解策略知覺與使用情形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董姿伶(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認字、閱讀理解及書寫語文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廖晉斌(2004)。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秀琴(2014)。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閱讀成效之探討-以桃園縣忠福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23-28。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臺北:桂冠。
    鄭麗玉(2000)。認知語教學。臺北:五南。
    賴至全(2004)。字彙教學對提昇中學生英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苑玲(2009)。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與對參與「希望閱讀」與「焦點300」閱讀活動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1-30。
    賴香伶(2003)。國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錡寶香(199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謝栢菁(2015)。國中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
    羅瑞鳳(2010)。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對提升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月華、蕭炳基、余婉儀、文英玲(1998)。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訓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西文部分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Armbruster, B. B., & Brown, A. L. (1984). Learning from reading : The role ofmetacognition. In R. C. Anderson, J. Osborn & R. J. Tierney. (Eds.).Learning to read in American schools : Basal readers and content texts ,273-283. Hillsdale, NJ : Erlbaum.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Cognitive mornitoring in reading.In J, Flood (Ed.),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21-44.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eion.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 10, 14-20.
    Chamot , A. U., Robbins, J , & El -Dinary, P. B. (1993) .Learning strategies in Japaness for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nal report submitted t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ok, L. K., & Mayer, R. E. (1983). 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prose. In M. Pressley & J. R. Levin (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87-131.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Dole , J . A . , Duffy, G. G., Roehler, L.R . , & Pearson, P.D. (1991) .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4114971?accountid=45566
    Driscoll, M. P.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Massachusetts, MA: Allyn & Bacon
    Eanet, M., & Manzo, A.V. (1976). REAP: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ading, writing,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Reading, 19, 647-652.
    Ehri(1982).State of the art address: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l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Forrest-Pressley, D. L., &Gillies (1983) L. A. Children’s flexible use of strategies during reading. Cognitite strategy traing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Spring-Verlag.
    Frank Hatt(1976).The reading proces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Condon:Clive Bingley.
    Gagne(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agne, E. D.Yekovich, C., W.,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ambrell, L. B.(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ambrell, L.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arner, R. (1988).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oodman, K. S.(1982).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F. V. Gollasch(Eds.), Language and literacy. Boston ;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E. Kavana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 331-358 . Cambridge: MIT Press.
    Guthrie, J. T., & Wigfield, A. (1997). Reading engagement: A rationale for theory and teaching. In J. T. Guthrie and A. Wigfield (Eds.). Reading engagement: Motivating readers through integrated instruction(pp.1-12).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nc.
    Guthrie, J. T., Schafer, W. D., Wang, Y. Y., & Afflerbach, P. (1995). Relationships of instruction to amount of reading: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connection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8-25.
    Harris, L. A., & Smith, C. B. (1980). Reading instruction: diagnostic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NY: Owen.
    Lenz ,B. K.Clark, F. L.Deshler, D.D.,& Schum, J. B.(1988). The strategies instructional approach(preservice training package). Lawrence, KS:University of Kansas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MacIntyre, P. D., & Gardner, R. C.(1991). Language anxiety: Its relation to other anxieties and to processing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41, 513-534.
    Manzo, A.V. (1969). The ReQuest procedure. Journal of Reading, 13, 123-126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Boston : Little, Brown.
    Mckeachie, W.J.(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f stratr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Corte, E. D.
    Metsala, J., L., Sweet, A., P. & Guthrie, J. T. (1996).How children’s motivation relate to literacy development. The Reading Teacher, 49(8), 660-663.
    Palincsar, A. S., & Brown, H. L.(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activies. Cognition and Instrution,1,117-175.
    Paris, S . G. , Gross , D . R . , & Lipson , M . Y. (1984). 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program to improve children's reading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6), 1239-1252 .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New Jersey, N J: Prentice Hall.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k,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90(1) , 3-32.
    Reutzel, D.R. & Cooter, R.B. Jr.(1996).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From basals to books(2nd ed.).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Robinson, F. P. (1964). Effective study. New York: Harper & Row.
    Rumelhart, D. E. (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 of cognition. In R.Spiro B. C. Bruce, & W. F. Brewer(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Snow, C. E., & Sweet, A. P. 2003).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In A. P. Sweet & C. E. Snow (Eds.),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1-11. New York:Guilford Press.
    Waples,D.,Berelson,B.,&Franklyn,R.B.(1940)What reading does topeople :A summary of evidence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reading and a statement of problems for researc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 McGough, K. (1996).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Athens, GA: NRRC, Universities of Georgia and Maryland College Park.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