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淑慧 |
---|---|
論文名稱: |
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0 |
中文關鍵詞: | 翁方綱 、易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1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興翁方綱(1733-1818)是清代乾嘉時期重要的學者,無論是在經學、詩學、書誌學、金石考據學以及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貢獻,成就斐然。歷來學者對其詩學、金石學及書法成就等方面均已有研究成果,但對其經學思想則討論不多,更無人研究其《易》學觀點,本論文即試著在有限的資料中,整理歸納出翁方綱的《易》學觀點。
第二章先介紹翁方綱之生平大要。受其家風庭訓影響,翁方綱自幼即勤讀眾書,「學問甚好」幾乎是每個人或當時皇帝對翁氏的讚譽,蓋翁氏學問皆有根柢,其以古人為師,以質資為本,而又自成一家。在詩學方面,翁方綱拈舉「肌理」二字,又鎔裁格調、神韻諸說,遂成一家之言,其影響幾乎風靡清季整個詩壇。書法成就亦頗有可觀,躋身「乾隆四大家」之一。
學而優則仕,翁方綱一生多任職於翰林院,且因翁氏留心典籍,見聞頗廣,故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編纂《四庫全書》,至乾隆四十六年《四庫全書總目》完成,翁方綱始終是重要參與者,其具體職務是「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
從《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及翁氏之題跋手札中,可以初步整理研究出翁方綱之治《易》方法與《易》學觀點。其治《易》方法有二:一是重視「多聞、闕疑、慎言」的態度,認為為學之道,務在多聞,疑則闕之,慎於言語,如此則少過也;二是重視考訂詁,認為考訂即為通經治經之方法與工具,翁氏更認為考證即義理之學,不可遽分為二。翁氏之《易》學觀點則可略分以下數項:一是以宋學為主,兼採漢學,翁氏尊崇程、朱《易》學,說《易》以宋《易》之義理學為主,但又不排擊漢學中的名物象數,有兼採宋學與漢學之意;二是回歸經傳根本,翁方綱治經不嗜異不嗜博,考訂亦衷於義理,目的即在回歸經傳根本;三是不贊成以玄學或心學解《易》,認為《易》為儒家經典,不應以玄學或心學解《易》,憑空議論;四是不必求精於圖書學,或許是因為河圖洛書未必盡合《周易》本義,而翁氏希望後學能回歸經傳根本,不求奇立異。五是尊經傳及聖人,翁方綱治經主回歸經傳根本,十分尊崇《易經》、《易傳》及聖人,若有學者對其作不實之批評,翁氏多視之為無謂、無稽之論。
總結而論,翁方綱所處之時代背景,是考證學盛行之時,亦是漢學佔上風之時,許多學者鑽研漢《易》象數學,忽略義理學,偏執一端,翁方綱則以宋《易》義理學為主,兼採漢學,各取優點,這是與當時大部分學者所不同處,亦突顯出翁氏好學、兼容並蓄之學術性格。且翁氏認為學者應「但求精於《易》,不必求精於《河圖》」,重點在提示學者應「精究傳注,研審指歸」,回歸經傳根本,「以求聖人教人寡過之旨」,此觀念亦十分正確。
一、古籍
1.《漢書》,(東漢)班固等,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1月。
2.《淵鑑類函》,(清)清聖祖,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3.《經義考》,(清)朱彝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6
月。
4.《國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影印本。
5.《清稗類鈔》,(清)徐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6.《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5年6月。
7.《復初齋文集》,(清)翁方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8.《翁批杜詩》,(清)翁方綱,師大總館古籍善本D070/363/1:6。
9.《經義攷補正》,(清)翁方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10.《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清)翁方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11.《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等,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12.《知足齋文集》,(清)朱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3.《清史稿校註》,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臺北:國史館,1990年2月。
14.《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南昌府學重刊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9月。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典文學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1月再版。
2.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3.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4.王茂等《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5.王重民《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年出版。
6.王靜芝《書法漫談》,臺北:臺灣書店,2000年5月初版。
7.王靜芝《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1月。
8.王靜芝等著《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元月初版。
9.田鳳台《古籍重要目錄書析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10月。
10.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2月。
11.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12.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
13.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民國叢書第四編4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本書據啟智書局1935年版影印。
14.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
15.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出版。
16.余慶蓉等《中國目錄學思想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17.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12月。
18.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90年6月。
19.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20.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21.沈 津《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22.沈 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23.周子美《嘉業堂鈔校本目錄》,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24.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25.林 尹等《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1月。
26.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8月初版。
27.胡楚生《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2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6月12版。
29.凌雲超《中國書法三千年》,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30.夏乃儒編《中國哲學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6月再版。
31.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32.馬宗霍編《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33.高知見《中國歷代名人手跡》,臺北:康乃聲出版社,1984年7月。
34.崔 陟《書法》,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35.張 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36.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37.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初版。
38.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6月。
39.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5月初版。
40.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4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初版。
43.許世瑛《中國目錄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月。
44.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出版。
45.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北京: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7年8
月。
46.陳 力《中國圖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
47.陳先行《古籍善本》,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48.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49.陳金陵《清代乾嘉文人與文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50.陳鵬鳴《梁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5月。
51.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
52.黃石老人《中國歷代名家書法》,臺北:星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53.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54.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55.葉恭綽編《清代學者象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7月。
56.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57.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58.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9.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10月初版。
60.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61.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初版。
62.錢 遜等《紀念錢穆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月。
63.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0月。
64.薛文郎《清初三帝消滅漢人民族思想之策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8月初版。
65.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1.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2.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嘉新水泥1976出版】。
3..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4.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文津出版社1993出版】。
5.陳純適《翁方綱年譜》,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6.趙太順《翁方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7.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8.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10.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四、期刊論文
1.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卷3期,2004年9月。
2.丁亞傑〈乾嘉漢學的前緣─方苞《春秋通論》經義形成研究〉,《孔孟學報》82期,2004年9月。
3.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之考據方法〉,收入《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4.吳銘能〈書評─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
5.吳銘能〈銖積寸累 蔚為大觀─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書後〉,《書目季刊》第37卷第1期,2003年6月。
6.李 杰〈乾嘉學派與「四庫全書」〉,《圖書情報工作》(漢學)48卷4期,2004年4月。
7.李貴生〈論乾嘉學派的支派問題─兼論學派的一般性質〉,《書目季刊》33卷1期,1999年6月。
8.李豐楙〈翁方綱及其金石考〉,《中華學苑》16期,1975年9月。
9.李豐楙〈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及其應用〉,《文學評論》2期,1975年11月。
10.李豐楙〈翁方綱著述考〉,《書目季刊》8卷 3期,1974年12月。
11.沈 津〈校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殘稿的一點新發現〉,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第二十一輯,1982年3月第一版。
12.沈 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中國圖書文史論集》上篇(錢存訓先生八十榮慶紀念),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初版。
13.沈 津〈靈隱書藏與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5年6月。
14.車行健〈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關係〉,《歷史月刊》127期,1998年8月。
15.周子美〈近百年來江南著名藏書家概述〉(上),《圖書館雜誌》總第1期,1982年1月。
16.周子美〈近百年來江南著名藏書家概述〉(下),《圖書館雜誌》總第2期,1982年4月。
17.周彥文〈四庫全書總目目錄類論述〉,《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
18.周彥文〈書目的運用與文獻生態〉,《書目季刊》第35卷第4期,2002年3月。
19.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文化價值重估〉,《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
20.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批評〉,《孔孟學報》第71期,1996年3月。
21.昌彼得〈「四庫學」的展望〉,《書目季刊》第32卷第1期,1998年6月。
22.昌彼得〈武英殿《四庫全書總目》出版問題〉,收入《中國圖書文史論集》上篇(錢存訓先生八十榮慶紀念),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初版。
23.林 尹〈清代學術思想史引言〉,《師大學報》7,1962年6月。
24.林榮森〈清代學術與書法藝術〉,《中國文化月刊》第271期,2002年10月。
25.侯美珍〈「四庫學」相關書目續編〉,《書目季刊》第33卷第2期,1999年9月。
26.胡元玲〈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探析〉,《書目季刊》第35卷第1期,2001年6月。
27.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年3月。
28.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
29.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月6月。
30.張火慶〈清初學風與乾嘉考證之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6期,1982年6月。
31.張麗珠〈關於乾嘉學術的一個新看法〉,《文與哲》1期,2002年12月。
32.陳 棟〈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33.陳先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價值〉,《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34.陳居淵〈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年12月。
35.陳勇〈不知宋學,則無以平漢宋之是非─讀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期,2000年12月。
36.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期,2000年12月。
37.單國強〈學書唯好帖─「乾隆四家」且述且作〉,《炎黃藝術》第81期,1996年10月。
38.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刊》86年第2期,1997年12月。
39.黃順益〈戴震與惠棟的學術關係〉,《孔孟月刊》38卷11期,2000年7月。
40.黃慶萱〈經典中的經典根源〉,《國文天地》14卷8期,1999年1月。
41.楊 勇〈清代學術概論考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3期,1961年9月。
42.楊果霖〈四庫館臣補正《經義考》成果考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4期,2003年12月。
43.楊果霖〈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卷4期,2002年12月。
44.楊果霖〈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1期,2003年3月。
45.楊果霖〈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刊》7卷1期,2001年3月。
46.楊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47.路新生〈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哲學與文化》21卷5期,1994年5月。
48.路新生〈梁任公、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論〉,《孔孟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
49.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書籍〉,《大陸雜誌》第75卷第2、3期,1987.08、1987年9月。
50.潘繼安〈四庫全書提要(未刊)稿〉,《圖書館雜誌》總第4期,1982年11月。
51.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第二十五輯,1983年2月第一版。
52.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臺大中文學報》15期,2001年12月。
53.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4期,2001年12月。
54.鄭吉雄〈清代儒學中的會通思想〉,《中華學苑》55期,2001年2月。
55.鄧愛貞〈珍貴手稿‧流傳有序〉,《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56.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
57.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
58.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19卷4期,2000年11月。
59羅 琳〈《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纂修始末〉,《書目季刊》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
60.顧關元〈《續修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國文天地》16卷7期,2000年12月。
61.陳連營〈翁方綱及其經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總第104期,2002年。
62.程喜霖〈論《四庫全書》對研究歷史的意義〉,《湖北大學學報》第5期,1994年。
63.楊文新〈《四庫全書》中的宋代閩人著作考述〉,《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03年。
64.馮春生〈《四庫全書》經部底本來源分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3期總第115期,2003年。
65.黃愛平〈《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思想與清中葉的學術思想走向〉,《中國文化研究》總第23期,1999年。
66.李祚唐〈余集《四庫全書》提要稿疏證〉,《天府新論》第2期,2001年。
67.王軍傳〈經學背景下的肌理說〉,《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2004年。
68.張璐〈翁方綱「肌理說」成因探析〉,《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05年3月。
五、網路資料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2.故宮博物院: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http://cls.hs.yzu.edu.tw/digital/xie.htm)
4.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new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