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秀菁 Tsai Hsiu Chin |
---|---|
論文名稱: |
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on the religious freedom-case study for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1997-2012) |
指導教授: |
謝邦昌
Shia, Ben-Chang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38 |
中文關鍵詞: | 宗教團體法 、政教互動 、新國家主義 、多元主義 、宗教團體自由 |
英文關鍵詞: |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neo-statism, pluralism, religious groups freedo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68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檢證與建構台灣地區解嚴後,國家與宗教互動的理論。筆者以〈宗教團體法草案〉制定的過程為個案研究。
希望理解達到下列六項問題,以豐富「政教關係」理論內涵:
一、〈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具體內容。
二、〈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內容中有那些爭議?
三、國家宗教主管官署、宗教團體領袖及宗教學者,對〈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向為何?
四、國家展現在〈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向」,其內在的形成因素。
五、宗教團體展現在〈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向」,其內在形成的因素。
六、未來〈宗教團體法草案〉通過後,對宗教團體、國家各有何影響?
就「研究意義」而言,具有「學科領域的突破」、「個案研究檢證『新國家主義』與『多元主義』」、「質化與量化研究的結合探索『政教關係』」與「民意測驗理解當前產、官、學三類菁英意向」等四個特色,既對本土政教關係理論具有開創性的指標意義,也修正並豐富了「新國家主義」與「多元主義」的理論。
In this study, I want to construct and verify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religion relation in Taiwan. I choose the case study-“act of the religious groups”, focus on the state elites making decision process. I hope through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can get new ideas for building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religious relation.
1.What’s contents in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2.Are there some conflicts between state elites and religious groups leaders in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3.What’s autonomy between the religious bureaucracy, religious leaders and religious scholars in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4.What’s variables can influence when state autonomy be formed in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5.What’s variables can influence when religious groups autonomy be formed in the “act of religious groups”?
6.What’s impact to the state and religious groups, when act of religious group pass in the feature?
We can find some new meaning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key points:
1.It is using political science discipline to research this topic, and get new ideas.
2.It is using case study to verify new-statism.
3.It is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state and religion relation.
4.It is using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elites autonomy of the state, religious groups and scholars.
It can create the theory of state and religion relation in Taiwan, and it also can modify neo-statism, pluralism theory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一、書籍
大藏經刊行彙編(1994),〈菩薩三聚淨戒〉,《大乘莊嚴經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台北:世樺。
小坂機融、佐藤達玄、鏡島元隆等(2001),《譯注禪苑清規》,日本:曹洞宗宗務廳。
尹今黎、張蕾譯,R.l. J ohnstone著(1991),《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成都:四川人民。
內政部(2006),《中華民國94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2007),《宗教財團法人籌組及變更須知》,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8),《宗教法令彙編》,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民政司編印(1998),《內政部民政司組織規程》,台北:內政部。
王六二(2004),〈近現代神秘主義研究狀況〉,《宗教研究四十年》,北京:宗教文化。
王佳煌(1998),《國家發展著》,台北:臺灣書店。
王浦劬等譯,David Easton著(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
王愈榮(2004),〈宗教團體法與宗教行政管理〉,《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王震寰(1993),〈資本、勞工舉國家機器〉,《台灣社會研究叢刊》,第4集,台北:唐山。
朱浤源(1982),《開放社會的先驅-卡爾巴伯》,台北:允晨。
朱堅章主譯,黃紀、陳忠慶譯,Issak, Alan C.著(1991),《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
自 慶(2010),〈增修教苑清規〉,《卍新纂續藏經》57冊,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何景榮譯,Jan-Erik Lane & Svante Ersson(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
吳 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ichael Quin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寧遠(1991),《宗教法研究》,高雄:中山大學。
呂亞力(197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1985),《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永然(2010),〈《宗教團體法》草案立法面面觀〉,《「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李亦園(1984),《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
李建忠(2010),〈第一場論壇: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李惠宗(2010),〈第三場論壇引言摘要〉,《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邢福增(1999),《當代中國政教關係》,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周志杰譯,Todd Landman著(2007),《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伯。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林 端(2006),〈憲法與宗教: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部門憲法》,台北:元照。
林 端(2010),〈第一場論壇: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1997),〈宗教法的國際比較研究〉,《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林本炫(2004),〈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2005),〈試論「宗教法人」的屬性和定位〉,《宗教論述專輯第七輯-宗教組織與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2006),〈宗教行政基本概念之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2007),〈宗教團體法的法人相互隸屬問題與教派認定問題〉,《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陳惠馨、曾紀鴻、黃麗馨、陳新民(2010),〈第二場論壇:宗教團體法制之探討〉,《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編譯(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林江亮(2010),〈第三場論壇:從社會公平觀點評析『宗教團體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市:內政部。
林昌恆譯,Garner, James Wilfor著(1976),《政治科學與政府》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
林蓉芝(2003),〈當代台五佛教政教關係的再檢討—以宗教團體法立法折衝過程為例〉,《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內政部。
林蓉芝(2004),〈解析寺廟實務與法令關係〉,《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林蓉芝(2006),〈論「宗教團題法草案」之爭議〉,《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武金正(2000),《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入觀》,台北:光啟。
法治斌、董保城(2011),《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姚玉霜(2007),〈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宗教立法新趨勢〉,《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范國廣(1985),《寺廟行政》,台中:瑞成。
席如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子婷、梁書寧、朱玉譯,Gary Gortz著(2010),《社會科學概念:方法論的思考》,台北:韋伯。
時和興(1996),《關係、限度、制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
晏揚清(2011),《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高立。
荊知仁(1991),《憲法論衡》。台北:東大。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
張永明(2005),〈國家對宗教組織行使權限的法律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七輯-宗教組織與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張永明(2006),〈宗教法人的租稅優惠〉,《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張永明(2010),〈宗教捐獻的比較法研究〉,《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永明(2010),〈宗教資源管理的法制分析〉,《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永明(2010),〈宗教團體營利行為之法律分析〉,《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永明(2010),〈國家對宗教團體行使權限的法律探討〉,《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永明(2010),〈第三場論壇:從社會公平觀點評析宗教團體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張永明(2010),〈新興宗教營利行為案例研究—以德國山達基教會事件為中心〉,《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永明(2010a),《宗教商品化之法律爭議》,台北:翰蘆。
張家麟(2006),〈論「新宗教」申請案的行政裁量權〉,《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張家麟(2008),〈「宗教行政」列為國家考試類科的需求性分析〉,《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8),〈宗教儀式認知與感受-以拜斗參與者的宗教經驗為焦〉,《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8),〈政教關係與兩岸宗教交流—以兩岸媽祖廟團體為焦點〉,《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8),〈國家對宗教的控制與鬆綁-論台灣的宗教自由〉,《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8),〈當前大陸宗教自由與限度〉,《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8a),〈論「新宗教」申請案的行政裁量權〉,《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台北:蘭臺。
張家麟(2009),〈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研究趨勢之分析〉,《當代台灣宗教發展》,台北:蘭臺。
張家麟(2011),〈政教關係與宗教法制:論台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與可能影響〉,《當代政教理論與個案》,台北:蘭臺。
張家麟(2011),〈當代美國宗教自由原則的建構與發展:以學校教育中的司法審核案例為焦點〉,《當代政教理論與個案》,台北:蘭臺。
張家麟(2011),〈解構與需求:論台灣新興宗教變遷經驗(1949-2010)〉,《當代政教理論與個案》,台北:蘭臺。
張家麟、林端、郭承天、李建忠、曾華松(2010),〈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張家麟譯,Kenneth Hoover等著(2001),《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台北:韋伯。
張博雅(2004),〈序〉,《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許育典(2002.9),〈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現—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三)》。
許育典(2005),〈宗教自由、宗教團體與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
許育典(2005),〈宗教自由作為基本權的憲法保障〉,《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
許育典(2006),〈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合憲性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許育典(2010),〈宗教信仰自由與行政管制的分際:以宗教組織科層化為例〉,《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內政部。
許慶雄(2001),《憲法入門》,台北:元照。
郭承天(2007),〈政教分立理論與法制之新發展〉,《宗教論述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陳水扁(2000),《宗教政策白皮書》,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
陳志榮(2007),〈西歐宗教發展與法制現況:德國、西班牙與瑞士〉,《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陳坤森等譯,Leon P. Baradat著(2004),《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文化。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Charles E. Lindblom & Edward J. Woodhouse著(1998),《政策制定的過程》,台北:韋伯文化。
陳英淙(2007),〈從宗教自由到宗教團體自主權之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陳惠馨(2006),〈個人、宗教團體、宗教信仰與國家法律〉,《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陳惠馨(2010),〈第二場論壇:宗教團體法制之探討〉,《「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陳新民(2006),〈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陳新民(2010),〈國家規範宗教的基本原則〉,《「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等譯,Thomas Kuhn(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
曾紀鴻(2010),《「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華力進(1997),《政治學》,台北:五南。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淑冠(2010),〈第三場論壇:從社會公平觀點評析宗教團體法〉,《「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市:內政部。
黃運喜(2006),〈民國時期寺廟管理法規的剖析〉,《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
黃慶生(2004),〈神壇行政管理初探〉,《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台北:內政部。
黃慶生(2004a),〈我國宗教行政業務的檢視與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黃慶生(2005),《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
黃慶生(2005a),〈宗教財團法人組織與運作〉,《宗教論述專輯第七輯-宗教組織與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黃麗馨(2010),〈第二場論壇:宗教團體法制之探討〉,《「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楊惠南(1979.11),《李鴻禧教授談「寺廟教堂條例草案」》,台北:海潮音。
葉啟政(2004),《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董芳苑(1983),《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長青文化。
雷飛龍譯,Giovanni Sartori著(2002),《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台北:全華。
趙竹成(2007),〈東歐宗教發展與法制現況〉,《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劉軍寧(2008)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潘明宏、陳志瑋譯,C.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蔡怡佳、劉宏信編譯,William James著(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
蔡源林(2007),〈馬來西亞伊斯蘭法的發展與現況〉,《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鄭志明(2006),〈台灣宗教法制建立的困境〉,《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鄭志明(2006),〈台灣宗教團體法草案建立的困境〉,《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賴俊達(2004),〈從公共政策觀點論當前宗教問題與對策〉,《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謝邦昌、張家麟、李國隆(2008),《台灣宗教統計學》,台北:蘭臺。
瞿海源(1993),〈台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瞿海源(1997),〈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基礎〉,《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1997),〈宗教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1997),〈宗教與法制及法律觀念〉,《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1997),〈政府訂定宗教法令的檢討〉,《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1997),〈政教關係的思考〉,《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1997),〈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2002),《宗教與社會》,台北:台灣大學。
釋星雲(2006),〈有關宗教法答問〉,《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台北:內政部。
羅慎平譯,Dunleavy,P.& Brendan O’Leary著(1994),《國家論》,台北:五南。
鯨鯤、和敏譯,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1991),《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台北:時報。
釋印順(1980),《太虛大師年譜》,台北:正聞。
釋東初(1974),《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
釋昭慧、淨心、洪山川、黃麗馨(2010),〈開幕式〉,《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釋星雲(2004),〈宗教立法之芻議〉,《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釋星雲(2006),〈有關宗教法答問〉,《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釋淨心(2004),〈論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
釋淨心(2006),〈論宗教法制的建立與發展〉,《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釋淨心(2007),〈論日本宗教的發展與法制〉,《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台北:內政部。
釋淨心(2010),〈開幕式〉,《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實錄》,台北:內政部。
釋德煇撰(2002),《敕修百丈清規》二卷,上海:上海古籍。
C.K. Yang (196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vans, P. B., Rueschemeyer, D. & Skocpol(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in, R.E.(1996)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over,Kenneth R.(1992),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indblom, C.E.& Braybroook, David(1970), A Strategy of Decision: Policy Evalu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64),“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America Past and Present” in Robert Lee and Martin E. Marty eds. ,Religion and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 Oxford.
Migdal, Joel S., Kohli, Atul & Shue Vivinne(eds.)(1994),“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Nordlinger, Eric A.(1981),”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1987),“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Little, Brown Ser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Rudolf Otto(1958), The ideal of The Holy, John W. Harvey(tr.),London a.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S. Kuhn (1996),”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
史慶璞(1999),〈宗教與法律相關問題之研究〉,《輔仁法學》,第18期,頁159-182。
江芳盛、鄭淑娥(2004),〈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與宗教分離之釋憲判例研究及其對台灣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頁119-140。
吳寧遠(1996),〈後現代化社會與宗教現象〉,《東方宗教研究》,第5卷第7期,頁259-265。
宋光宇(1998),〈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5月號,頁68-70。
李文政(2002),〈政教關係之研究〉,《社會科學教育學報》,第5期,頁1-21。
李惠宗(1999.12),〈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5期,頁39-60。
林本炫(2001),〈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59-102。
林本炫(2001.5),〈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座談會〉,《台灣社會學通訊》,第42期,頁14-18。
林本炫(2004.9),〈台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側面:基督書院〉,《思與言》,第42卷第3期,頁93-128。
林蓉芝(2011.3),〈台灣宗教團體倫理與法制面的現況探討〉,《弘誓》,第105期,頁56-59。
胡 佛(1991),〈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5卷第6期,頁36-40。
海潮音(1979.11),〈籲請「善意」擁護「善意對待宗教」的國策—從「國家建設討論會」成就輝煌說起〉,《海潮音》,11月號,頁3-4。
海潮音(1979.7),〈為新的「寺廟教堂條例」催生〉,《海潮音》,7月號,頁26-28。
翁寶桂(2005),〈我國宗教團體立法政策之評估〉,《北台學報》,第28期,頁465-485。
高永光(1998),〈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頁11-22。
高永光、郭中玲(2000),〈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頁59-100。
張 璠(2009),〈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內政委員會「宗教團體法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6期,頁299。
張永明(2001.9),〈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103-144。
張家麟(2000.6),〈論科學哲學中的「求知方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頁279-304。
張家麟(2011.3),〈政教關係與宗教法制:論台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與影響〉,《宗教哲學》,第55期,頁35-58。
張家麟、莊士勳(1998.12),〈政治學方法論及其理論發展—政治學科學化的迷思與典範蹊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頁103-146。
許育典(2004.11),〈宗教自由保障下的宗教團體自治-評釋字第573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211-225。
許育典、周敬凡(2006.2),〈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上)」〉,《政大法學評論》,第89期,頁55-107。
許育典、周敬凡(2006.4),〈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下)」〉,《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頁69-118。
陳敦源、吳秀光譯,William H. Riker(2006),〈理性選擇、民主制度與「操控遊說」:新政治經濟學的回顧與評述〉,《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頁171-218。
陳新民(2002.2),〈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法令月刊》,第53卷第2期,頁53-99。
陳歆怡(2011.9),〈銀髮商機,創意無限〉,《台灣光華雜誌》,頁86。
陳銘祥(1997.5),〈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頁29-34。
游 謙(2004.9),〈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思與言》,第42卷第3期,頁45-68。
黃昭元(2000.3),〈信上帝者下監獄?--從司法院釋字第490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第8期,頁44-45。
楊日旭(1991.3),〈論美國憲法上的宗教自由權〉,《憲政思潮》,第93期,頁1-19。
葉永文(2001.9),〈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145-172。
董芳苑(1980),〈『一貫道』-一個最受非議的秘密宗教〉,《台灣神學論刊》,第2期,頁85-131。
劉昌崙(2001.8),〈違法違憲,開民主倒車—百分之百惡法的宗教團體法草案〉,《靈泉月刊》,第47期。
劉淑芬(2011.6),〈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卷第2期,頁261-323。
廣 聞(1985.4),〈佛教寶塔起源〉,《香港佛教》,第299期,頁22-25。
鄭志明(1999),〈台灣「新興宗教」的文化特色(上)〉,《宗教哲學》,第5卷第1期,頁176-189。
鍾秉正(2005.6),〈憲法宗教自由權之保障—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73號解釋〉,《玄奘法律學報》,第3期,頁293-358。
瞿海源(1996.11),〈訂定有關宗教法律基本分析簡論〉,《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52期,頁2-3。
顏厥安(1997.5),〈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頁34-43。
羅慎平譯,Dunlcavy,Patrick.,&O'Lear,Brendan(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五南。
嚴震生(1997.6),〈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第12卷第2期,頁107-160。
Akoko, Robert Mbe & Oben,Timothy Mbuagbo.(2006),“Christian Churches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Conundrum in Cameroon”, Africa Today vol.52,no.3,pp.24-48.
Berg, Thomas (2005)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in Edwin Meese III et al.(eds), The Heritage Guide to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pp302-311.
Johnson , B.(1964) ,“Ascetic Protestantism and Political Preference”in the Deep South.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 69, 359-366.
Krasner, Stephen D.(1984),“Review Article: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No.2.pp.223-246.
Mann Michael(1984),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 and Res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25.pp.185-213.
Skocpol, Theda.(1985),“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pp.3-37,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s.) by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heda & A.S.Orloff(1984),“Why Not Equall Protection? Explaining the Politics of Publics Social Spending in Britain, 1990-1991, and United States, 1880-1920,”American Review,49.pp.726-750.
三、學位論文
周敬凡(2002),《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伶(2006),《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宗教團體財務查核簽證專案」執行之研究-標的團體順服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民杰(1993),《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兆林(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演變》,私立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張家麟(2000),《國家與社會福利-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個案研究(1986-1995)》,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茂新(1999),《台灣宗教管理之政策分析—以台中縣21鄉鎮市為研究焦點》,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冠(2008),《台灣宗教財團法人監督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生(2003),《我國宗教團體法制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麗馨(2008),《台灣宗教政策與法制之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寶瑛(2008),《兩岸宗教交流模式之研究〈1987-2008〉—以政教關係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筱凡(2007),《燃素論失敗的光榮紀事:拉卡托斯科學競爭理論的再考察》,私立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詹雨芝(2009),《甘特圖式的專案網路圖建構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秀菁(2006),《宗教政策與新宗教團體發展—以台灣地區新宗教申請案為焦點》,私立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丹(2008),《由憲法角度論宗教自治的法制化—以日本與台灣的法制為探討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則良(2007),《台北市宗教團體管理之探討—以行天宮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電子媒體
游 謙,〈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
http://yuchien.wordpress.com/%E5%AE%97%E6%95%99%E7%A0%94%E4%BF%AE%E5%AD%B8%E9%99%A2%E7%AB%8B%E6%A1%88%E7%9A%84%E8%A8%8E%E8%AB%96/瀏覽日期,2012.5.15。
陳新民,〈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評行政院「宗教團體法」草案〉,《國改評論》,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049.ht/瀏覽日期,2012.5.15。
黃麗馨,〈「宗教團體法」草案之探討〉
http://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BF46DC69595485CEBA698BEC653F21CA/瀏覽日期,2012.5.18。
何展旭,〈宗教團體法草案評析〉
http://www.npf.org.tw/getqr/6087/瀏覽日期:2012.5.18
李永然,〈宗教團體法草案〉立法面面觀
http://taipei.law119.com.tw/personview.asp?kname=%A7%F5%A5%C3%B5M&ktop=%A1m%A9v%B1%D0%B9%CE%C5%E9%AAk%A1n%AF%F3%AE%D7%A5%DF&idno=5836&keywords=/瀏覽日期,2012.5.18。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
http://religion.moi.gov.tw/web/09.aspx/瀏覽日期,2012/8/7
大法官會議第573號解釋文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73/瀏覽日期:2012/8/8
行政院版〈宗教團體法草案總說明〉,http://www.moi.gov.tw/files/Act_file/Act_file_23.doc/瀏覽日期:2012/8/9
行政院內政部民政司「台灣地區宗教簡介」,
http://www.moi.gov.tw/dca/02faith_001.aspx/瀏覽日期:2012/8/9
行政院版〈宗教團體法草案第28條宗教研修學院設立辦法說明〉,
http://www.moi.gov.tw/files/Act_file/Act_file_23.doc說明.doc/瀏覽日期:2012/8/10
行政院,〈內政〉,《行政院施政報告》,http://www2.ey.gov.tw/public/Data/2221630471.pdf/瀏覽日期:2012/8/10
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2012),《淨公上人論文集-論宗教法制的建立與發展》,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http://www.chingjou.org.tw/talks-L11.htm瀏覽日期2012/10/3
地球公民,2009.4.15,http://met.ngo.org.tw/node/500/瀏覽日期:2012/8/9
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Home.aspx,瀏覽日期:2012.10.18。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888。教育部部務會報審議通過「宗教研修學院設立辦法」草案。瀏覽日期:2012/10/20。
內政部民政司台灣地區宗教簡介:
http://www.moi.gov.tw/dca/02faith_001.aspx,瀏覽日期:2012/8/9
內政部統計資料: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寺廟組織型態查詢網,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220&ym=10000&ymt=10000&kind=21&type=1&funid=c0210101&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1&fldlst=1111&cod00=1&cod10=1&rdm=mEhh2ibb,瀏覽日期:2012.8.7
內政部統計資料: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教會、已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查詢網,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220&ym=10000&ymt=10000&kind=21&type=1&funid=c0210201&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6&fldlst=110&cod00=1&codspc1=0,11,&rdm=ev5Iki8l,瀏覽日期:2012.8.8。
水月閣網站,閣主法師文集,〈宗教界對當前「宗教立法」議題應有的了解與共識(十一)〉,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master/04/master4-35.htm,瀏覽日期:2012/10/22。
http://www.moi.gov.tw/files/Act_file/Act_file_23.doc,瀏覽日期:2012/8/9
五、研究報告
宋光宇(1995),〈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建山(2008),《對宗教團體之附屬事業組織輔導之研究》,台北:內政部民政司委託研究報告。
翁興利(2002),《從精省經驗規劃未來政府改造的配套措施》,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研究會委託研究。
張家麟(2005),《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張家麟(2012),〈社會誌〉,《續修淡水鎮誌》,新北市:淡水區公所。
黃運喜(2010),《台灣地區宗教建築物問題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趙建民(1994),《論威權政體的起源與特質》,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
六、會議及座談會的會議記錄
Rubinstein , Murray A.(1987),〈現代台灣政教關係的模式〉,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9-376。
吳英毅(1998),〈日本宗教法人法〉,《第一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吳景欽(2007),〈從信仰自由談日本宗教法人的特殊定位〉,《「宗教行政法專題」教學品質提升會議結案報告》,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門教學會。
林 端(2000),〈試論「宗教法人」的屬性和定位引言〉,《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真理大學。
林本炫(1998),〈關於宗教行政的幾個關鍵概念的討論〉,《第一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林本炫(2000),〈試論「宗教法人」的屬性和定位〉,《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真理大學。
林本炫(2002),〈寺廟總登記之法制分析〉,《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林蓉芝(2002),〈寺廟登記作業之檢討與建議〉,《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林蓉芝(2003),〈當代台灣佛教政教關係的再檢討—以宗教團體法立法折衝過程為例〉,《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武永生(2010),〈宗教團體法立法之省思〉,《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院。
紀俊臣(1998),〈宗教團體法制立法構思〉,《第一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紀俊臣(2000),〈宗教法制建構之新思維〉,《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真理大學。
范國廣(2000),〈宗教財務〉,《第二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真理大學。
張 檉(2011.7.15),〈台北市政府府民宗教第10031497600號函〉,台北:宗教諮詢委員會開會記錄。
張家麟(2002),〈宗教行政列為國家考試類科的需求性分析〉,《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莊謙本(2010),〈國家制定宗教團體法應有的考量〉,《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院。
陳文政(2007),〈神聖與世俗之間:美國宗教自由重要憲法判決之研究〉,《「宗教行政法專題」教學品質提升會議結案報告》,台北:真理大學。
陳惠馨(1998),〈我國宗教立法何去何從〉,《第一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陳進富(2002),〈道教宮廟登記之問題分析與建議〉,《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曾紀鴻(2010),〈第一場論壇:宗教立法正當性之商榷〉,《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院。
黃慶生(2002),〈解讀寺廟登記法規檢視登記實務問題〉,《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董傳義(2010),〈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院。
廖武治(2002),〈寺廟總登記之檢討與建議〉,《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翟兆平(2010),〈由基督教史政教關係發展趨勢,探討行政管理與宗教團體之間應有的分際〉,《宗教自由暨教義與國家法制之規範論壇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院。
劉俊良(2002),〈寺廟登記之屬性與類型〉,《第三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
瞿海源(2011),〈回顧台灣政教關係〉,《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藤井健志(2005),〈日本宗教在台灣的發展與限度〉,《宗教學門教學研究會結案報告書》,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
七、未出版的著作或手稿
史尚寬(1954),《民法原論總則》,自印本。
吳寧遠、鄧學良、林新沛、李建忠(1991),《宗教團體法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未出版)。
黃右昌(1960),《民法總則詮解》,自印本。
八、報紙
江燦騰(1996.1017),〈法規不健全如何進行宗教掃黑〉,載:《中國時報》,第11版。
李勝雄(1983.7.17),〈對『宗教保護法草案』之意見及建議〉,《台灣教會公報》,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