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群元 Wang, Chun-Yuan |
---|---|
論文名稱: |
暑期營隊活動參與者認知與表現之研究:以IPA觀點 The Study on the Cogn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nts in Summer Camp Activities: From IPA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陳美燕
Chen, Mei-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體驗學習 、戶外教育 、滿意度 、休閒遊憩 、再購意願 |
英文關鍵詞: | Experiential Learning, Outdoor Education, Satisfaction, Leisure, Repurchase Inten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LHM.039.2018.A0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事休閒活動其所伴隨的益處,在生理方面就有著恢復疲勞、強健體魄等益處;心理方面則有消除緊張、獲得愉悅感與滿足感等;社會方面會有增進人際關係、促進心智成長與團隊建立等益處,暑假是青年學子最常從事休閒活動的時機,各類型的暑期營隊提供參與者一個正常社交、身心平衡調適的休閒活動機會。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暑期營隊活動參與者的人口統計變項現況,並探究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的暑期營隊活動參與者在其所參與體驗營隊活動的重視度與感受滿意度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參加2017年救國團辦理之暑期營隊活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共發放5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38份進行調查,以IBM SPSS 24.0 for Windows 中文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工具包括人口統計變項、參加動機、資訊來源和活動重視程度與感受滿意度等。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t - test)、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相依樣本 t 檢定(t - test)、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與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 - Performance Analysis,IPA)進行資料分析與解釋。研究結果如下: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對於暑期營隊活動的「報名地點指示明確」、「報到作業流暢度」、「團隊合作的精神」、「能培養我積極主動的態度」、「能增進人際關係」、「能培養我勇敢面對挑戰及克服困難」、「報名主辦單位之信譽」、「主辦單位之活動專業」、「活動內容與目的說明清楚」等9項應繼續保持,而需集中改善項目有3項,分別為「報名地點方便接送」、「活動地點設備舒適良好」、「活動場所符合衛生、消防、建築等法規」。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並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業者作為未來暑期營隊活動經營規劃之參考。
The benefits of participating social activities are abundant such as, from physical perspective, to recharge from fatigue and to strengthen the physique;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lease stress, to obtain happiness and sense of satisfaction; from social perspective, to enh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o boos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eam development. Summer vacation is the usual timing for youngsters to participate social activities which participants c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prope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balance from various of summer camp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from participant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mphasis and satisfaction on participating summer camp activitie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genders, ages, educations and professions. This research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pproach and IBM SPSS 24.0 for Windows for analysi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560 participants from the summer camp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China Youth Corps (CYC) and the overall returned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438.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demographic variable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source of information, emphasi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activities, etc… The data analysis approache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high satisfaction on nine factors from their summer camp activity experiences including clear instruction on registration location, smoothness of registration process, team work spirit, enabling self-motivated attitude, enhanc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veloping challenge-ta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reputation of organizers, professionalism of organizers, and clear inform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activity. However,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o be improved from participants’ point of view including the convenience of pick-up at registration location, the coziness of the facility and activity location, and whether the activity location meets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f clean,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by providing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organizers to manage the summer camp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引用文獻
王文君 (2008)。夏令營選擇之知覺風險與資訊搜尋—以臺中地區小學兒童家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克威 (2013)。冒險教育長期營隊對於青少年效益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王怡菁 (2001)。淺談運動休閒育樂營中「輔導員」之角色與定位。大專體育,55,27-31。
王俊豪、湯尹珊、陳美芬、曾喜鵬 (2011)。1990年與2000年城鄉休閒活動類型之變遷-以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爲例。戶外遊憩研究,24 (2),1-26。
王福生 (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靜雯、廖詩文 (2013)。多元智能英語夏令營對弱勢家庭學童學習影響之研究。興國學報,14,83-100。
王曉霞 (2015)。老美的「SummerCamp」熱潮。北京紀事,2015 (4),16-19。
元亨重 (2004年3月)。韓國青少年進修及戶外活動現況。以口頭形式發表於運動與休閒營隊經營與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方顯光、陳振聲 (2014)。台灣國際航空產業服務品質管理之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10 (2),19-37。
中文互聯網數據研究資訊中心 (2014)。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取自: https://read01.com/x8QARM.html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 (2012)。薪傳展望創新:中國青年救國團六十週年團慶特刊。臺北市,中國青年救國團。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7)。莊子雜篇 (庚桑楚)。取自:http://ctext.org/zhuangzi/geng-sang-chu/zh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09)。我國童軍運動的發展。取自:http://scouting.edu.tw/index.aspx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17)。關於四健。取自http://www.fourh.org.tw/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 (2017)。臺北市基督教青年會協會簡介。取自: https://church.oursweb.net/church.php?pkey=820228
白宗易、陳克舟、陳明宏 (2014)。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5,51 – 63。
古國宏、吳明憲、蔡永川、林子恩、吳穐 (2011)。兒童足球營之家長參與動機及滿意度調查-以高雄市雷鳥兒童足球營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456-467。
吉田章 (2004年3月)。日本營隊經營管理之現狀。以口頭形式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舉辦之「運動與休閒營隊經營與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 (2018)。10702縣市人口速報表。取自https://www.ris.gov.tw/zh_TW/346
朱盛發、曾慶裕 (2014)。家長對學童參與課後足球社團之滿意度。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146-167。
江淑芳、林之丞、張秀娟 (2015)。「為何而來?」:家長選擇營隊之消費決策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19 (4),5-27。
朱惠英 (2008)。台南市花店業者服務品質及消費者行爲意向之研究。臺南科大學報 (生活藝術),27,1-26。
吳明蒼 (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 (3),63-85。
吳冠宗、金明央 (2016)。休閒露營參與者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應科大體育, 15,72-87。
吳宜瑾、林慧生 (2007)。台北市速食連鎖店商店印象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19,81-91。
吳崇旗、鄭恆星、王偉琴 (2015)。應用IPA探討自行車騎士對單車旅館之旅遊期望與滿意度。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 (1),1-18。
吳崇旗、胡文澤、郭癸賓 (2016)。建構兒童體育育樂營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1,17-39。
吳崇旗、翁綾君(2010)。戶外冒險教育體驗營對國小學童生活效能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 (2),79-99。
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 (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對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1 (4),1-18。
吳崇旗、謝智謀 (2003)。淺談青少年休閒營隊活動籌辦之考慮因素與策略應用-「產品屬性」及「休閒阻礙」的觀點。大專體育,64,48-54。
吳崇旗、謝智謀 (2010)。繩索挑戰課程對大學生冒險教育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 (1),74-91。
李君惠 (2010)。青少年運動夏令營主辦單位對指導員與輔導員專業能力重視程度差異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坤崇 (2012)。通識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及學習成效品保機制。教育研究月刊,223,89-103。
李青松、車成緯 (2009)。遊客對地方節慶活動的重視程度、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 (1),49-72。
李哲佑 (2006)。運動營隊參與者服務品質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2006年兄弟象棒球冬令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素馨、蔡榮峰(1997年9月)。鄰里公園使用者活動參與類型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口頭形式發表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舉辦之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李崑山、葉欲春 (2000)。兒童營隊的規劃與設計初探。北縣國教輔導,10,24-28。
李青松(2002)。青少年選擇夏令營的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17-30。
呂金螢 (2000)。八十八年寒假體育育樂營之調查–以臺東師院為例。大專體育,48,82-89。
何熹 (2017)。如何為您的孩子選擇夏令營 (上)。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7/7/30/n9479725.htm
何雍慶、賴其勛、戴正玲 (2009)。品質線索與遊客知覺風險及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顧客滿意學刊,5 (2),61-81。
何妍儀 (2016)。在地化夏令營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公民會館囍洋洋兒童夏令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泛科學PanSci (2013)。男女大不同!?瞭解性別差異,讓你更能把顧客的心抓牢牢。取自:http://pansci.asia/archives/36979
尚憶薇 (2013)。學校單位辦理兒童夏令營之參考。學校體育,134,124-128。
邱宜瑩 (2009)。國小家長對學校育樂營的選擇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邱義貿 (2016)。遊客對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營隊主題活動願付價值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邱聯榮、王梅子 (2015)。參與動機、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彰化YMCA營隊學員為例。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4 (2),75-88。
波士頓蘭利教育諮詢有限公司 (2017)。美國本土夏令營教育益處。取自:http://www.langleyeducational.com/about-us/native_american_summer_camp
金恒鑣 (譯) (1994)。傾聽自然。臺北市:張老師文化。(Cornell, J.,1986)
林惠玲、陳正倉 (2009)。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上冊。臺北市:雙葉。
林紀玲、鍾保明、莊慶棋、吳穌 (2012)。法式滾球學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2011法式滾球研習會為例。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1-11。
林佑隆 (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均澤 (2013)。利用Kano二維品質模型探討民眾對於醫療服務品質之重視度與滿意度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怡倩、林美蘭、陳宜檉 (2016)。導遊人員專業職能對服務品質、遊客滿意度與旅行社套裝旅遊產品再購意願影響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4 (4),38-60。
林俊宏 (2017)。變態夏令營~聽障機構現狼爪男輔導員性侵4聽障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815inv010/
林昱君 (2010)。臺北市大同運動中心服務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祐鋐、吳海助 (2010)。臺中縣青少年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59,42-59。
林鴻秋、江若玫、蔡永川、陳弘順 (2012)。溫泉渡假飯店經營策略之顧客期望與實際消費滿意度差異分析。休閒運動保健學報,4,170-185。
林濰榕、楊麗珠、何蟬榕、曾玉樺、張雪琪、許家昕 (2016)。應用IPA模式評估走馬瀨農場服務品質。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 (3),34-52。
周軒逸、練乃華 (2016)。品牌、代言人熟悉度於前導廣告效果之探討。管理評論,35 (4),1-29。
胡政源 (2013)。顧客關係管理-創造顧客價值。臺北市:新文京。
洪幼玲、邱芊樺、施文芳 (2015)。教育改革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 (1),165-167。
洪煌佳 (201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煌佳 (2008)。育樂營的意涵探討。東師體育,14,8-14。
洪麗美、沈如鳳、胡庭禎、蔡雅涵、盤瑞文、李奇、鄭莉蓉 (2007)。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之探討-以某大學學校餐廳為例。弘光學報,51,195-209。
高芝蘭 (2014)。夏令營經營實務淺談-青少年音樂夏令營活動經營策略。臺灣教育,68,49-51。
高俊雄 (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 (3),43-61。
徐瑞梅、劉淑瀅 (2009)。自然體驗班級活動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自尊效果之研究。體驗教育學報,3,43-66。
徐碧璣 (2017)。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選擇、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瓊信、陳榮文 (2010)。休閒渡假民宿遊客住宿體驗、期望與滿意之研究-以馬公地區爲例。島嶼觀光研究,3 (3),63-87。
倪瑛蓮、施致平 (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顧客參與預測模式分析。體育學報,43 (3),91-108。
陳士彥 (1997)。東北角海岸龍門露營區的遊憩活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 大學,臺北市。
陳文進、陳玟惠、陳琨義 (2014)。臺東美術館遊客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8,183-201。
陳玉萍 (2009)。網路行銷對實體通路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專業型及複合型賣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孟修 (2014)。品牌形象、價格促銷、廣告效果與顧客價值對顧客滿意度之影響性研究。興國學報,15,31-49。
陳沛悌、李正慧、余佩潔 (2008)。石門活魚餐廳滿意度調查研究-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之應用。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 (2),89-104。
陳建宏 (2014)。臺北市中山運動中心顧客使用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姚伶、黃于庭、許世芸、許志賢 (2016)。國民小學學生人格特質與參與休閒活動類型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 (2),43-69。
陳南琦 (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
陳南琦 (2004)。健康路跑運動參與者休閒動機、涉入及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3,127-135。
陳南琦、許弘毅、張珈瑛 (2016)。大學生休閒教育認知與休閒因應之相關研究。中原體育學報,8,81-89。
陳皆榮 (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1。
陳彰儀 (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現況與理論。臺北市:淑馨。
陳肇堯 (2015)。年長者休閒活動類型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體育學報,48 (3),345-364。
陳麗敏 (2004)。組織型露營課程領導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戶外教育。取自http://whes.bensn.com.tw/uploadfiles/files/2017-04-13-11-09-43.ppt
教育部體育署 (2017)。育樂營公告:十二項運動項目。取自
http://camp.ccu.edu.tw/cmp106sm/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6
馮莉雅、戴明國、白雲霞 (2004)。國中數學夏令營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23,183 -205。
梁文薏、林豐瑞 (2014)。品牌形象、認知價值影響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以邱氏咖啡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9,95-120。
許立群 (2007)。東台灣太魯閣國家風景區遊憩動機與遊憩滿意之研究-採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之應用。遠東學報,24 (1),25-42。
許雅惠 (2010)。幼兒家長對園所服務品質現況調查之研究。南亞學報,30,299-326。
許玫琇、張富鈞、鄭秀貴 (2013)。屏東墾丁小灣地區遊客之遊憩滿意度調查研究。美和學報,32 (1),71-83。
許哲誠、李壽展、黃彥慈 (2010年12月)。臺灣夏令營的多元化對休閒活動效益轉變影響之初探。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10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嘉義縣,臺灣。
許雅婷 (2007年5月)。從活動規劃角度分析兒童夏令營規劃之重要性評估因素。口頭發表於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6,271-288。
曹以樂 (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曹玉鳳 (2008)。重視度表現值分析法在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滿意度上的應用。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 (4),261-272。
郭進財、蔡順同、沈莉青 (2010)。休閒效益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 (1),71-84。
連央毅、陳美燕 (2015)。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 (1),48-69。
張君如、林志遠、陳美吟 (2008)。高職學生休閒參與對自我概念的影響。運動知識學報,5,79-90。
張孝銘、邱聯榮、施慧珉 (2007)。大湖休閒酒莊消費者消費型態、旅遊資訊來源、服務滿意度與忠誠度之調查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 (1),50-67。
張清源 (2013)。休閒農場遊憩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 (2),1-18。
張菀珍 (2017)。運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支援大學生農村體驗學習之探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 (1),29-64。
梅國忠、吳鈺萍、許吉雄 (2017)。網站特性、認知信任、情感信任與口碑之關聯性研究。顧客滿意學刊,13 (1),77-102。
曾喜鵬、陳宥蓉 (2010)。亞洲旅遊市場之競爭群組及其競爭優勢分析-多元尺度法的應用。休閒產業管理學刊,3 (2),1-21。
曾鈺琪、黃茂在、郭工賓 (2015)。戶外教育:學習走出課室,讓孩子夢想起飛。教育脈動,4,12-24。
曾鈺琪、鄭辰旋、謝顥音 (2013)。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之戶外教學認知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 (2),57-90。
彭淑芬 (2002)。非營利組織公益活動策略規劃之研究-以救國團假期青少年活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士滔、郭昱君、林宜君、王欣姿 (2009)。便利商店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分析-以 7-11 與萊爾富便利商店為例。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6 (1),26-45。
黃任閔、吳昭璇 (2010)。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口頭發表於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縣,臺灣。
黃任閔、柳立偉、呂謙、吳昭璇 (2014)。高雄市偏遠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4,51-70。
葉為谷、錢致維、張允熙 (2014)。探討休閒教育應從小開始紮根。休閒保健期刊,12,25-34。
黃建超 (2012)。消費者對高雄市後勁夜市重視度與滿意度比較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 11,27-40。
葉政萍 (2008)。足球俱樂部學童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宏謨 (2000),企業資源規劃-製造業管理篇。臺北市:松崗。
楊世傑 (2010)。消費動機、知覺價值與滿意度對再購意願之研究–以Baby Boss City職業任意城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子利 (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 (1),33-53。
劉文禎、李健美 (2002)。體育育樂營規劃與設計。大專體育,58,60-67。
劉子利 、吳思偉、顏子琳 (2010)。墾丁地區休閒民宿定價策略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3,69-78。
劉美忻 (2013)。國中教師對於隔宿露營重視度、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麗雲 (2001)。南投災區國中生參與公益性籃球夏令營滿意度之探討–草屯地區為 例。中華體育季刊,15 (2),48-56。
鄭月琴 (2006)。非營利組織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之研究--以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博宇 (2003)。台北市咖啡連鎖店服務品質管理與顧客滿意度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盧居煒 (2015)。探究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住宿型環境教育方案學童之學習過程–以「小腳ㄚ走濕地」營隊活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聖榮 (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
賴佳瑩 (2015)。國小學童參與戶外冒險教育營隊之活動效益-臺北市雙溪國小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賴佩芳 (2008)。國小教師對校外教學目的地之滿意度與再選擇意願之研究-以台一生態教育休閒農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正育 (2015)。高齡者休閒涉入、社會支持、心流體驗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 (1),97-111。
蔡孟娟、謝蕙蓁、嚴雪丹 (2010)。夏令營經營效率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健康管理學刊。8 (2),153-162。
蔡芬卿 (2006)。以大專校院建立形象為理念的體育育樂營方案規劃設計。大專體育,86,
115-121。
蔡長清、張秀靖 (2009)。特別活動之遊客知覺風險、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2009高雄世運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5 (2),199 – 212。
蔡居澤 (2001)。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明達、陳怡謙 (2007)。運動俱樂部之客訴處理。大專體育,92,72-78。
謝智勇 (2006)。關於發展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110-111。
謝坤霖、許義忠、葉智魁、蓋理奇克 (2013)。高雄市居民之休閒活動型態–採用臺灣本土休閒活動量表。大專體育學刊,15 (3),257-268。
謝淑君 (2012)。遊客對古坑咖啡消費偏好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謝倫煌 (2006)。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簡玉惠、黃于庭、許志賢 (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和休閒活動參與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 (3),142-167。
薛銘卿、林育正 (2009)。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體驗教育學報,3,67-85。
鍾士宏 (201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102年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新增營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鍾玉珊 (2012)。兒童參與雲林縣救國團夏令營滿意度及再購意願調查 (未出版碩士論 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鍾美齡 (2013)。遊客對新北市三峽老街休閒遊憩活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 (1),45-54。
顏妙桂 (1994)。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523,15-17。
羅旭壯、許富淑 (2000)。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學生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之研究。大專體育,49,116-124。
羅信生 (2014)。大學生習表現、人際關係與課堂焦慮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
大學,南投縣。
蕭富元 (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臺北市:親子天下。
蕭麗真 (2016)。應用IPA模式探討大臺北地區銀髮族對餐食喜好重視度及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蘇榮立、 高幸利、呂子平 (2015)。羽球鞋滿意度之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乙組選手為例。中原體育學報,6,66-74。
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 (2005). Report-directions-youth-development-outcomes. Retrieved from:https://www.acacamps.org/resource-library/research/directions- youth-development-outcomes-camp-experience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owa: Brown.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oonyarat, P., Richard, M. C., & Gary, B. W. (2016).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based SWOT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 ttps://doi.org/10.1016/j.ijinfomgt.2016.03.009
Brightbill, C. K., & Mobley, T. A. (1977). Education for leisure- centered living (2nd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 244-249.
Clifford, E., & Clifford, M. (1967). Self-concepts before and after survival train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 241-248.
Day, R. L. & Landon, E. L. (1977). Collecting comprehensive consumer complain data by survey resear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263-269.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PA:Venture.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NY: W.Worton.
Dwyer, L.,Cvelbar, L. K.,Edwards, D., & Mihalic, T. (2012). Fashioning a destination tourism future: the case of Slovenia.Tourism Management, 33, 305-316
Farooq, M. S., Salam, M., Fayolle, A., Jaafar, N, & Ayupp, K. (2018).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Malaysia airlines: A PLS-SEM approach.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67, 169-180.
Goodale, T., & Godbey,G. (1988). 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PA:Venture.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of conundrums and measure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3), 245-278.
Helson,L. (1964). Harry, Adaptation-Level Theory. New York, NY:Harper & Row.
Huppertz, J.W., Areson, S.J., & Evans, R.H. (1978). An application of equity of theory to buyer-seller exchange situ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5, 250-260.
Josip, M., Darko, P.,Maja, Š., & Damir, K. (2017). Campsite choice and the camping tourism experience: Investigating decisive campsite attributes using relevance-determinance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59, 226-233.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PA:Venture.
Kotler, P., Bowen J.T., & Makens, J.C. (2014).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6th. ed.). New Jersey, NJ:Pearson.
Kotler, P. (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LaTour, S. A. , & Peat, N. C. (1979),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 in William L. Wilkie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6, 431-437.
Lauren, K., Xue, L., Louis, T., Ho, K. C., Mary, J. K., Alex, L.,… & Lia, E. (2017). Subjective quality of leisure & worker well-being: Validating measures & testing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03 b, 14-40.
Martilla, J. A., &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 (1), 77-79.
Mitchell, A. V., & Meier, J. F. (1983). Camp counseling: Leadership and programming for the organized camp (6th ed.). New York, NJ: CBS College Publishing.
Mitchell, A.V., Crawford, I.B., & Robberson, J.D. (1970). Camp Counseling.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Co.
Monroe, L. B., & Joseph, P. G. (1975), A Path-analytic Exploration of Retail Patronage
Influ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 19-28.
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J:John Wiley & Sons.
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 (4), 460-469.
O’Sullivan, E. L. (1991). Marketing for park,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PA:Venture.
Oh, H. (2001). Revisi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 22, 617-62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4), 35-48.
Sampson, S. E. & Showalter, M. J. (1999).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 1-25.
Silvia, C., Henk, S., & José, A.C. (2013). Experiencing nature in children's summer camps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3, 37-44.
Swan, J. E., & Combs, L. J. (1976).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 A new
concept. Journal of Marketing, 40, 25-33.
Timothy, R. R., Natasha, T. K., Shannon L. G., & Ariz, R. (2017). Summer Camp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Description an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24, 142-151.
Wilensky, H.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m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 543-60.
Zeithaml, V. A., Berry, L. L., & Parasuraman, A. (1993). 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Expectation of Servi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1, 1-12.
Zhang S. & Chan C. S. (2016). Nature-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perceptions of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