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雄健 |
---|---|
論文名稱: |
幼兒玩有電、沒電仿真玩具的扮演遊戲行為之探討 Childern Playing With Electric toys and Non-Electric toys Pretend Behavior Research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有電仿真玩具 、沒電仿真玩具 、幼兒 、扮演遊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玩有電仿真玩具與沒電仿真玩具時所表現扮演遊戲的行為表現。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任教的幼兒園-桃園縣某國小附設幼兒園混齡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自103年2月24日到103年6月6日,以一週為時限輪流擺放有電玩及沒電仿真玩具,用攝影及錄音記錄幼兒在娃娃家活動時的扮演遊戲行為,並以訪談幼兒及研究者札記為輔蒐集資料。研究者自編「仿真玩具有電、沒電真實度對照表」做為本研究分析幼兒的扮演遊戲行為,根據觀察資料依「玩具擺放的輪流清單」序順分析七種玩具有電、沒電時玩具真實度對幼兒扮演遊戲行為的影響,玩具真實度分為玩具的「聲音」、玩具的「動作」及玩具的「外觀」等三項。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玩具「聲音」的真實度對幼兒扮演遊戲的影響:
幼兒會利用玩具有電時發出來的聲音進行相關的扮演遊戲,扮演初期會依玩具設計的模式進行扮演,待幼兒熟悉後,會逐漸發展出有別於玩具原先設定的玩法,幼兒會以自己想玩的方式去進行扮演遊戲,所以不必擔心玩具固定的玩法會限制住幼兒有創意的想法。沒電時幼兒會自己配音,符合劇情發展的需求,並不會因玩具沒電而失去扮演的興趣。
二、 玩具「動作」的真實度對幼兒扮演遊戲的影響:
幼兒會利用玩具有電時表現出來的動作進行相關的扮演遊戲,幼兒會配合玩具 表現出的動作玩扮演遊戲,雖然動作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幼兒會有自己不同的詮釋與說法,讓扮演遊戲內容豐富有趣。沒電時幼兒想辦法自己操作,並根據劇情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解釋。
三、 玩具「外觀」的真實度對幼兒扮演遊戲的影響:
幼兒會利用玩具有電時表現出來的外觀變化進行相關的扮演遊戲,對玩具外觀的觀察每位幼兒的角度不同,所以扮演出來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沒電時的外觀都沒有變化,但是幼兒會以有電時外觀的變化,轉換成沒電時的玩具轉換想像,或是幼兒自己詮釋,並沒有表現出不想玩扮演遊戲的行為。
研究者對未來的建議:玩具的提供由仿真玩具進入半仿真玩具再進入不具體玩具、設置娃娃家獨立的空間。
關鍵字:有電仿真玩具、沒電仿真玩具、幼兒、扮演遊戲
中文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2008)。以0-8歲幼兒園實務為導向:幼兒遊戲。台北市:華騰。
周春塘(2007)。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台北市:書泉。
周淑惠(2013)。遊戲VS課程:幼兒遊戲定位與實施。台北市:心理。
邱淑珍(2011)。在高低真實玩具情境中幼兒的扮演遊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招(譯)(1986)。娃娃家的設計與使用。台北市:信誼。
張可庭(譯)(2001)。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新北市:韋伯。
許錦雲、廖佩珊(2010)。幼兒在傳統娃娃角與主題扮演角的遊戲行為。幼兒保育學刊,8,41-58 。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著者:J.E.Johnson,J.F.Christie,T.D.Yawkey)。台北市:楊智。
潘慧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鄭淑貞(2006)。幼兒於戲劇遊戲中之協商與策略。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鍾鳳嬌(2002)。幼兒自發性扮演遊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院學報,17,1-34。
鐘怡音(2009)。小班幼兒在娃娃家溝通策略之初探。社會服務產業學術研討會,109-122。
黃冬娣、鄭佩華(2005)。探討表徵遊戲與幼兒口語發展的關係。香港幼兒學報,22-27。
黃瑞琴(2009)。當遊戲遇見幼兒課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7-54。
尚憶薇(2005)。探討幼兒遊戲的類型與價值,學校體育,86,91-96。
英文
Johnson,J.E.Christie,J.F.,& Yawkey,T.D.(1987).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London,England: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Piaget,J.(1962).Play,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New York,NY:W.W.Norton.
Smilansky,S. (1998).Sociodramatic play:Its relevance to behavior andachievement in school.In E. Klugman & S.Smilansky (Eds.),Childern’s
Play and learning: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p.18-42).New York,NY:Teacher College Press.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11404686)
Smilansky,S.,& Shefatya,L.(1990).Facilitating play:A medium promoting cognitive,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Silver Spring,MD:Psychosocial&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Parten,M.B.(1932).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27,24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