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秀齡
論文名稱: 春秋君位繼承研究
指導教授: 沈秋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春秋諸侯繼承制度宗法制度嫡庶君位繼承左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9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春秋諸侯的君位繼承為研究主題,並選定以《左傳》為主要論述的依據,目的在探討春秋時代,周公制禮作樂之後,本應循序漸進的宗法制度,卻因為人為的因素導致弊端叢生、禮崩樂壞的原因,並歸納春秋諸侯國君位繼承的順序與種類。論文分為六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傳統多子多孫的觀念,在君位的繼承上卻產生爭奪與殺戮,理想的制度與現實的差異,呈現出君位的繼承現象,成為論文的開端;其次略敘研究的材料方法、研究範圍,以及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將春秋諸侯的君位繼承,分為「歷史淵源」與「時代背景」兩部分,歷史淵源細分為夏商周三代,探討三代的繼承制度演變;時代背景則從西周周公制禮作樂以來,古籍中記載禮樂崩壞的現象,與西周末年王室內亂的分析,做為探討平王東遷後,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君位繼承的開展。
    第三章嫡子繼承,將春秋諸侯嫡子繼承,依照君主與前任君主的關係分類,分為父死嫡子繼、弒君父自立、弒兄弟自立、質他國或從他國迎立、他國助立、嫡孫即位等情況,並說明所引發的國家政治相關問題。
    第四章庶子繼承,將春秋諸侯庶子繼承,依照君主與前任君主的關係分類,分為兄終弟及、無嫡長可繼承、君主與嫡長遭弒、君主或權臣廢嫡立庶、弒兄弟自立、嫡長年幼庶子攝政、君主未立嫡、國人共立與他國助立等情況,並說明所引發的國家政治相關問題。
    第五章宗室繼承,將春秋諸侯宗室繼承,依照君主與前任君主的關係分類,分為伯叔繼(弒)姪、姪繼(弒)伯叔、堂兄弟繼(弒篡)位、其他臣子繼(弒篡)立等情況,並說明所引發的國家政治相關問題。
    第六章結論,縱括各章之研究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001 二、研究目的………………………………………………………………002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材料………………………………………………………………003 二、研究方法………………………………………………………………0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005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 一、先秦至清代專書…………………………………………………006 二、清代至近代專書…………………………………………………006 三、近代專書與專篇論文……………………………………………007 第二章 歷史淵源與時代背景 第一節 繼承制度之歷史淵源 一、夏商宗族繼承制度………………………………………………011 二、周朝宗族繼承制度………………………………………………019 第二節 繼承制度之時代背景 一、禮樂崩壞………………………………………………………………024 二、王室內亂………………………………………………………………029 第三章 嫡子繼承君位…………………………………………………………041 第一節 父死嫡子繼………………………………………………………043 一、魯國…………………………………………………………………………043 二、晉國…………………………………………………………………………046 三、楚國…………………………………………………………………………052 四、齊國…………………………………………………………………………053 五、鄭國…………………………………………………………………………055 六、衛國…………………………………………………………………………057 七、宋國…………………………………………………………………………057 八、陳國…………………………………………………………………………060 九、秦國…………………………………………………………………………061 十、吳國…………………………………………………………………………063 十一、蔡國………………………………………………………………………064 十二、曹國………………………………………………………………………065 十三、燕國………………………………………………………………………066 第二節 弒君父自立………………………………………………………067 一、楚國…………………………………………………………………………068 二、蔡國…………………………………………………………………………070 第三節 弒兄弟自立………………………………………………………071 一、魯國…………………………………………………………………………071 二、齊國……………………………………………………………………………072 第四節 質他國或從他國迎立……………………………………………073 一、鄭國…………………………………………………………………………074 二、衛國…………………………………………………………………………075 三、宋國…………………………………………………………………………076 四、陳國…………………………………………………………………………077 第五節 其他 一、他國助立………………………………………………………………078 二、嫡孫即位………………………………………………………………078 第四章 庶子繼承君位 第一節 兄終弟及 一、魯國…………………………………………………………………………081 二、楚國…………………………………………………………………………081 三、齊國…………………………………………………………………………082 四、衛國…………………………………………………………………………083 五、陳國…………………………………………………………………………084 六、吳國…………………………………………………………………………085 七、蔡國…………………………………………………………………………086 八、曹國…………………………………………………………………………087 第二節 無嫡長可繼承 一、魯國…………………………………………………………………………088 二、晉國…………………………………………………………………………091 三、楚國…………………………………………………………………………094 四、齊國…………………………………………………………………………094 五、鄭國…………………………………………………………………………095 六、衛國…………………………………………………………………………096 七、宋國…………………………………………………………………………096 八、吳國…………………………………………………………………………097 第三節 君主與嫡長遭弒 一、齊國…………………………………………………………………………098 二、宋國…………………………………………………………………………100 三、陳國…………………………………………………………………………101 四、秦國…………………………………………………………………………101 第四節 君主或權臣廢嫡立庶………………………………………102 一、魯國…………………………………………………………………………103 二、晉國…………………………………………………………………………104 三、楚國…………………………………………………………………………104 四、齊國…………………………………………………………………………105 五、鄭國…………………………………………………………………………106 六、衛國…………………………………………………………………………109 七、宋國…………………………………………………………………………109 八、秦國…………………………………………………………………………110 九、蔡國…………………………………………………………………………110 十、趙國…………………………………………………………………………111 第五節 弒兄弟自立 一、楚國…………………………………………………………………………114 二、齊國…………………………………………………………………………116 三、衛國…………………………………………………………………………116 四、宋國…………………………………………………………………………118 五、曹國…………………………………………………………………………119 第六節 其他 一、嫡長年幼庶子攝政………………………………………………121 (一)魯國……………………………………………………………………121 (二)趙國……………………………………………………………………121 二、君主未立嫡……………………………………………………………121 (一)楚國……………………………………………………………………122 (二)陳國……………………………………………………………………123 (三)秦國……………………………………………………………………123 三、國人共立與他國助立…………………………………………124 (一)魯國……………………………………………………………………124 (二)魯國……………………………………………………………………125 (三)晉國……………………………………………………………………126 (四)齊國……………………………………………………………………126 (五)衛國……………………………………………………………………127 (六)陳國……………………………………………………………………128 第五章 宗室繼承君位 第一節 伯叔繼(弒)姪………………………………………………129 一、魯國…………………………………………………………………………129 二、晉國…………………………………………………………………………131 三、楚國…………………………………………………………………………134 四、齊國…………………………………………………………………………138 五、衛國…………………………………………………………………………140 六、宋國…………………………………………………………………………140 七、陳國…………………………………………………………………………141 八、蔡國…………………………………………………………………………141 第二節 姪繼(弒)伯叔 一、魯國…………………………………………………………………………142 二、晉國…………………………………………………………………………142 三、鄭國…………………………………………………………………………143 四、宋國…………………………………………………………………………144 第三節 堂兄弟繼(弒篡)位 一、晉國…………………………………………………………………………146 二、齊國…………………………………………………………………………147 三、衛國…………………………………………………………………………149 四、宋國…………………………………………………………………………149 五、蔡國…………………………………………………………………………150 六、吳國…………………………………………………………………………150 第四節 其他臣子繼(弒篡)立 一、陳國…………………………………………………………………………152 第六章 結論 一、周代諸侯繼承以嫡長子為正…………………………………157 二、周代諸侯非嫡長繼承的原因…………………………………158 三、周代諸侯繼承對後世的影響…………………………………162 四、結語……………………………………………………………………………166 附錄 參考文獻……………………………………………………………………169

    壹、古籍(清代以前著作,含清代)
    一、經部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2. 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3.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4. 漢‧戴德注:《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6. 漢‧班固:《白虎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7.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粱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9.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民國‧沈秋雄分段標點:《春秋左傳正義》,臺北 : 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10. 晉‧杜預注:《春秋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1.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
    12. 宋‧呂祖謙:《左氏傳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13.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4. 漢‧戴聖著、明‧王夫之注《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15. 日本‧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出版社,1993年。
    16. 明‧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18. 清‧李調元:《春秋三傳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20.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二、史部
    1.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解:《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2.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3.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5.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6. 南宋‧鄭樵:《通志》,臺北:世界出版社,1970年。
    7.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8.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子部
    1.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2.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四、集部
    1.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貳、民國以來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 方孝岳:《左傳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2.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 王崑繩:《左傳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4. 左雲霖:《中國弒君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10月。
    5.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6.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7.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8. 朱冠華:《風詩序與左傳史實關係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9. 吳汝綸:《史記集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10. 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11. 呂 濤:《中華文明史—先秦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13.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14.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
    15. 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16.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17. 沈玉成、劉 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8.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 周 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20. 周 何:《春秋吉禮考辨》,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
    21.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22. 林劍鳴:《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23.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
    24. 林慶彰等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3-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
    25. 林慶彰等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26. 林慶彰等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198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
    27.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28. 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臺北:五南出版圖書公司,1983年。
    29. 邱德修:《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30. 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31.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3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3. 晁福林:《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臺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34.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35.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36.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37. 高上秦編:《左傳:諸侯爭霸記》,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38.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
    39. 張以仁:《國語左傳論集》,臺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年。
    40.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41. 張其淦:《左傳禮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42.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43. 張高評:《左傳的武略》,高雄:麗文出版社,1994年。
    44.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4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46.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47. 郭 丹:《左傳漫談》,臺北:頂淵文化,1997年。
    48.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49. 陳 鵬:《中國婚姻史稿》,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50. 郭克煜等:《魯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5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5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53.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54. 郭寶均:《中國青銅器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55. 童書業:《春秋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56.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7.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58.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藍臺書局,1981年。
    59. 程維榮:《中國繼承制度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60.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61. 楊 寬:《西周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6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3. 楊伯峻:《春秋左傳辭典》,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64.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65.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66. 靳雨生:《東周列國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67. 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68.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69. 劉正浩:《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70.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臺北:中華叢書,1977年。
    71.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72.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73. 黎東方:《先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74.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
    75.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註》,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76. 簡宗梧、李振興譯註:《新譯東萊左氏博議》,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77. 簡宗梧:《鎔裁文史的經典:左傳》,臺北:黎明書局,1999年。
    78. 蘇 冰、魏 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79. 顧立三:《左傳與國語之比較研究》,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80. 顧詰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
    81.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82. 龔流柱:《春秋弦歌》,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參、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 王敏芳:《左傳》女子的資鑑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3.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4. 宋鼎宗:《春秋左氏傳》賓禮嘉禮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5. 李小平:《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6.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7. 沈恒春:宗法制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8.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婚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9. 周美華: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法律制度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10. 官翰玫:《左傳》婦女形象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11.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2. 紀漢民:諫法研究—以《左傳》、《史記》為範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13. 胡豔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4. 鬱台紅:《春秋》朝聘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5. 陳孟君:《左傳》政治聯姻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16. 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7. 陳萱綸:《左傳》弒君考,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18. 曾淑雯:《左傳》婦女言行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9. 黃耀崇:《左傳》霸者的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0. 楊美玲:《左傳》倫理精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1. 廖秀珍:《春秋左氏傳》會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22. 劉永炎:春秋社會變遷初探—以《左傳》賓禮為考察重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3.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24. 蔡炯芳:《左傳》中有關婦女婚姻的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5. 簡文山:《左傳》出奔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6. 簡瀅灧:命與德—論《左傳》中的吉凶禍福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肆、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列)
    1. 化振紅:從《春秋》不書條例看春秋時期的社會觀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2001年。
    2. 巴新生:春秋貴族「出奔」所見之周人國家觀念,《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
    3. 王 和:《左傳》的成書年代與編纂過程,《歷史研究》,2003年。
    4. 王 璇:試論《左傳》中的婚姻觀,《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卷第4期,2003年。
    5. 王化鈺:《左傳》與《國語》比較研究,《佳木斯師專學報》第1期,1996年。
    6. 王杰鋒:論趙國君主繼承制,《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8年。
    7. 王保國:周初的王權轉移論與民本思想的萌芽,《中洲學刊》第3期,2004年。
    8. 王 崗:從《左傳》看春秋諸侯國外事關係的發展及其特徵,《西安鐵路工程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
    9. 史 卉:簡析中國古代的皇位嫡長子繼承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
    10. 古偉瀛:顧炎武對《春秋》及《左傳》的詮釋,《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
    11. 史繼東:試論《左傳》中干政女性形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7年。
    12. 任明剛:《左傳》與《春秋》的比較,《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1995年。
    13. 印 群:論周代列鼎制度的嬗變—質疑「春秋禮制崩壞說」,《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9年。
    14. 朱柳郁:〈從媵妾烝報制度看周代政治婚姻〉,《天津師大學報》第4期,2000年。
    15. 呂慧燕:論周王室在「禮崩樂壞」中的作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0卷第5期,2007年。
    16. 李岩樹: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交兵—春秋時期的秦晉關係,《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
    17. 李俸珪:禮治與王權的客觀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6年。
    18. 李綉玲:論《春秋》筆法與大義—《左傳》解經為據,《玄藏人文學報》第3期,2004年。
    19. 李豔華:《左傳》女性形象探微,《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4年。
    20. 汪 濤:先秦政治聯姻與外戚擅權的形成,《重慶師院學報》第1期,1992年。
    21. 卓智玉:從《左傳》看春秋的禮治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
    22. 周淑舫:論《左傳》中所寫的正面女性人物,《中國文化月刊》第262期,2002年。
    23. 林秀蓉:孽嬖與賢明─《左傳》后妃性格刻劃舉隅,《中國文化月刊》第240期,2000年。
    24. 林素娟: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負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
    25. 芮傳明:古代「和親」利弊,《史林》第2期,1997年。
    26. 邵 英:《左傳》之「非禮」窺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6年。
    27. 金尚理:簡論封建與周代禮治,《東方論壇》第5期,2002年。
    28. 胡 健、董春詩:中國宗法社會的制度變遷,《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07年。
    29. 唐 沙:《左傳》自殺描述面面觀,《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
    30. 徐少錦:《左傳》《國語》中的家庭道德教育及其現代價值,《鐵道師院學報》第16卷第5期,1999年。
    31. 徐傑令:春秋時期聯姻對邦交的影響,《東北師大學報》第1期,2004年。
    32. 柴俊麗:《左傳》中的戰爭,《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
    33. 高 兵:春秋諸侯媵妾婚有關問題考述,《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年。
    34. 高 兵:從戰國社會制度的變化看嫡庶妻等级婚制的變化,《山東社會科學》第5期,2007年。
    35. 高小燕:《列女傳》研究綜述1988-2004,《宜賓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
    36. 高婉瑜:兩周時代父子倫的遞嬗,《屏東師院學報》第19期,2003年。
    37. 高瑞民:《左傳》與「禮」,《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8年。
    38. 尉博博、王向輝:春秋魯國「一繼一及,魯之常也」辨,《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
    39. 張 囡、李業光:論周代的媵婚制度,《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08年。
    40. 張 玲、李小成:《左傳》非《春秋》之傳,《昌吉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
    41. 張 蓉:《左傳》貴族女性問題初探,《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3年。
    42. 康子興:宗法制與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2期,2003年。
    43. 張玉輝、張玉軍:《左傳》、《史記》人物描寫比較談,《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44. 張京華:《春秋》、《左傳》與孔子的史學地位,《殷都學刊》第4期,2001年。
    45.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初探,《煙台大學學報》第3期,2002年。
    46.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簡表,《煙台大學學報》第4期,1998年。
    47. 張彥修:論西周春秋的婚姻禮儀及其社會功能,《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1991年。
    48. 張彥修:論西周春秋貴族的一夫多妻婚姻,《殷都學刊》第2期,1998年。
    49. 張星久:中國君主專制政體下的皇位嫡長子繼承制新論,《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
    50. 張高評:《左傳》據事直書與以史傳經,《成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1 年。
    51.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91期,2004年。
    52. 張淑一:周代天子諸侯、卿大夫階層的姓氏特徵,《求是學刊》,2000年。
    53. 張端穗:《左傳》對春秋時期戰爭的看法及其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6期,1986年。
    54. 張端穗:《春秋公羊傳》崇讓觀之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
    55. 張繼才、聶蒲生:論周代的宗法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3年。
    56. 曹兆蘭:從金文看兩周婚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7卷第1期,2004年。
    57. 淦家輝、李雪強:宗法制度及其影響新議,《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8年。
    58. 陳 睿:《左傳》所載「因」「報」「烝」考辨,《皖西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6年。
    59. 陳致宏:《左傳》敘「諫」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
    60. 陳筱芳:春秋以及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1999年。
    61. 陳筱芳:春秋婚姻型態的特點,《史學月刊》第4期,1998年。
    62. 陳 寧: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對諸侯婚姻制度的影響,《河北師院學報》第4期,1990年。
    63. 傅正義:戰國三大歷史散文比較論,《渝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64. 華經緯:論商代「大子」的身份演變,《殷都學刊》,2010年。
    65. 賀方潤、尉學斌:春秋的戰爭行為及其時代特徵,《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3期,2002年。
    66. 黃 月:西周金文諸侯稱「王」現象辨析,《史學集刊》第4期,2000年。
    67. 黃連平:《左傳》與《國語》的異同比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
    68. 黃連平:淺論《左傳》和《國語》的異同,《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6期,2005年。
    69. 黃雅苓:夢裡乾坤—論《左傳》夢徵之蘊含,《國立楊梅高中學報》第1期,2007年。
    70. 楊 鋒:《左傳》中所見的禮初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
    71. 楊永俊、龍星輝:論專制王權時代禪讓之畛域及禪讓政治之性質,《石家莊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2007年。
    72. 楊秋梅:晉國公族與公室關係的變異,《晉陽學刊》第5期,2005年。
    73. 楊朝明:魯國的歷史地位與魯國史研究,《史學集刊》第4期,1955年。
    74. 賈景峰:曲沃篡晉與古典宗法制政治功能的消亡,《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
    75. 漆 娟:《左傳》的女性悲劇形象,《宜賓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
    76. 趙 林:論商代的父與子,《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
    77. 劉 斌、李 民:齊國女性的自身價值觀,《管子學刊》第2期,1999年。
    78. 劉愛敏:《左傳》所見春秋初期齊魯關係,《管子學刊》第3期,2002年。
    79. 劉麗文:《左傳》繼室考,《學術探索》第9期,2003年。
    80. 潘樹國:古代王室政治婚姻初論,《揚州職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2年。
    81. 蔡妙真:變焦鏡頭—《左傳》價值辯證手法,《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7年。
    82. 盧采婕、傅榮珂:甲古文所反應殷商社會制度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2期,2004年。
    83. 錢宗范、何海龍:關於中國宗法制度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探討,《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3年。
    84. 錢國旗:《國語》中的倫理世界,《青島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1997年。
    85. 戴晉新:《春秋》書法與歷史書寫:一個歷史觀點,《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
    86. 謝志勇:從《左傳》看中國古代「禮」的演變,《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4年。
    87. 藍麗春:周王室東遷後五十年寖衰原因探究,《嘉南學報》第31期,2005年。
    88. 藍麗春:從「匹嫡」現象看東周王室的寖衰—以春秋時期為中心,《嘉南學報》第35期,2009年。
    89. 魏璐璐:試論唐朝皇位繼承制度不穩定的原因,《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8年。
    90. 魏红星:《左傳》人物心態及其歷史嬗變,《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