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翠丹
論文名稱: 電視劇生產的創意與權力:日本漫畫改編偶像劇的產製策略與編劇勞動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日本漫畫偶像劇改編再地化製作位階統籌、協力編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2001年《流星花園》開始,由日本漫畫改編成的偶像劇成為台灣電視劇市場的強勢選項,日本漫畫以強烈的市場優勢延伸至電視劇場域;自2001至2009年,已播出的日本漫畫改編劇共計27部,佔據台灣偶像劇市場14%的比例。本研究以台灣偶像劇市場中的日本漫畫改編偶像劇為研究對象,探討電視劇產製者如何操作日本漫畫成為台灣偶像劇,並藉由漫畫改編過程接續探討台灣編劇圈的勞動情形。

    本文首先解析日本漫畫改編過程,漫畫改編過程涉及挑選漫畫、物色演員、購買改編版權以及後續的劇本編寫。目前日本漫畫改編劇類型以少女漫畫為最大宗,並以當紅偶像明星或與漫畫人物神似的演員做為角色選擇;與日本自行產製的漫畫改編劇不同的是,台灣的日本漫畫改編劇特點為「忠於原著」。儘管如此,為了與台灣觀眾溝通,戲劇中的人物姓名、場景等必需以再地化的方式呈現,改編過程涉及除了去地化與再地化的考量之外,漫畫原著作者與出版社的要求與限制也是影響戲劇面貌的力量之一。

    接著本文繼續探究從事劇本書寫的編劇,在台灣長久以來的電視劇製作文化當中,編劇位於產製位階的最底層,無法掌握劇本書寫的方向與內容,必須聽命於製作人或電視台高層,實際參與改編過程的編劇無法掌握劇本書寫權力;統籌與協力編劇的團隊合作的劇本書寫方式也區分編劇之間的層級。編劇們對於改編日本漫畫的認知各異,並不以國族角度檢視漫畫改編劇,也有堅持原創戲劇的劇本書寫原則,「既會改編,也會原創」成為曾經從事改編日本漫畫的編劇自我認同。

    面對台灣偶像劇挪用異國題材,閱聽人有不同的收視觀感與反應,但對照偶像劇的產製邏輯與內容,被戲劇製作高層視為市場的閱聽人實無觀看戲劇的選擇權;而籠罩在商業力量之下寫作的編劇自身也非常需要市場肯定自身的職業,並非完全是戲劇商品化的犧牲者。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文化現象的觀察 1 第二節 研究主體:漫畫改編劇 5 一、 漫畫改編劇現身:從《流星花園》談起 5 二、 漫畫改編劇樣貌:飄洋過海的混血性格 7 第三節 傳播與認同:漫畫改編劇引起的爭議 12 一、 戲劇與認同 12 二、 產製戲劇的推手:編劇/製作人的文化勞動 18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5 一、 日本漫畫、漫畫改編劇與我 25 二、 研究問題 26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三章 操作電視劇:台灣電視劇場域中日本漫畫改編劇的產製策略 31 第一節 台灣偶像劇從仿效日劇開始 31 一、 向漫畫靠攏 32 二、 製作公司的文化中介:挑選漫畫的考量與過程 34 第二節 鞏固基本盤:日本漫畫改編劇的操作邏輯與策略 40 一、 角色選擇:彷彿從漫畫中走出來 40 二、 忠於原著的力量 44 第三節 2D的日本,3D的台灣:漫畫改編過程 49 一、 公司的方針與編劇的判斷 51 二、 跟觀眾溝通:為台灣觀眾設計的日本漫畫改編劇 55 第四章 電視劇製作文化位階中的編劇:勞動關係探討 59 第一節 台灣電視戲劇的權力位階與製作文化 59 第二節 干預寫作的力量:戲劇製作文化位階中的編劇勞動自主性 67 第三節 劇本創作勞動力配置:統籌與協力的合作關係 72 一、 編劇統籌的權與力 72 二、 協力編劇:合作靠默契 74 第四節 不自由的自由業?戲劇商品化邏輯下的編劇能動性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一、「原創」的意識形態:閱聽人與製作單位的討論與回應 81 二、 再解讀電視劇文化位階中的編劇 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9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台灣偶像劇列表 99 圖目錄 圖1:原創戲劇與漫畫改編戲劇比例圖 16 圖2-1:2005年《惡魔在身邊》編劇統籌 22 圖2-1:2005年《惡魔在身邊》編劇 22 圖3-1:2008年《光陰的故事》編劇 22 圖3-2:2008年《光陰的故事》協力編劇 22 圖4-1:可米製作歷年漫畫改編劇數量圖 33 圖4-2:可米瑞智歷年漫畫改編劇數量圖 33 圖5:戲劇製作層級與權力位階 69 圖6:偶像劇產製流程圖 71 圖7:編劇圈勞動力配置與層級 77 表目錄 表1:日本漫畫改編劇列表 6 表2:不同文化勞動類型的產製關係 21 表3:本研究受訪者一覽表 29 表4:可米製作公司漫畫改編劇列表 37 表5:日本漫畫出版社─可米製作列表 39 表6:《薔薇之戀》漫畫人物與戲劇人物對照圖 42 表7:台灣、日本、南韓三版《流星花園》主角對照圖 43 表8:可米製作公司戲劇名稱與漫畫書名對照表 48 表9:2002年《世紀愛情夢幻》漫畫與戲劇片頭對照圖 52 表10:2007年《公主小妹》漫畫分鏡與戲劇片段對照圖 53 表11:台灣電視劇產製流程 60 表12:2001年《貧窮貴公子》演職員名單 62 表13:2006年《花樣少年少女》演職員名單 63 表14:兩大製作公司歷年戲劇作品 83

    ALVIS(2001.8.2)。〈流星花園超人氣 卻少了創意〉。《民生報》C7版
    career職場情報誌編輯部(2009.7.16)。〈蘇麗媚︰數位敘事工廠 培養會說故事人才〉。《career職場情報誌》。2009:7,第399期 http://www.si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299109090c.txt&table=0&h1=%A5x%C6W%BCg%AFu&h2=%ACy%A6%E6%AD%B7
    FASHION QUEEN(2009.10.28)。〈偶像劇反應時尚〉。《MSN女性時尚頻道》http://fashion.msn.com.tw/View11318.aspx
    Wispa(2006)。〈原作vs.改編 兩全其美的挑戰〉。《誠品好讀》66期。2006:6
    wispa(2007.3.13)。〈笑吧!笑吧!至尊玻璃鞋!〉。《偉士牌的電視筆記》。http://www.wretch.cc/blog/wispa/6424812
    TVBS新聞(2009.6.21)。〈公帑亂花?輔導金900萬翻拍韓劇浪漫滿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1/8/1lnpi.html
    人民網(2008.1.3)。〈訪《水滸傳》編劇 作家楊爭光〉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62/6727701.html
    中央社(2010.03.17)。〈王小棣:台灣影視環境 缺乏大眾文化管理層〉。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BREAKINGNEWS8/5481935.shtml
    中視資訊網(2002)。〈優質偶像劇「來我家吧!」周五晚間九時隆重推出〉。
    http://www.ctv.com.tw/ctv_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_1/04.php
    今日新聞網(2009/4/17)。〈三台8點檔颳韓流 王偉忠:混蛋!怕熱就不要進廚房〉http://news.msn.com.tw/news1247811.aspx
    今日新聞網(2009/4/17)。〈韓劇全面霸占 梁修身:再播大家就變韓裔台灣人了!〉http://www.nownews.com/2009/04/17/340-2437953.htm
    方嬋(2004.6.28)。〈仔仔 大S 協尋百萬編劇 柴智屏再造F4 偶像劇徵求寫手〉。《星報》A4版
    王沛娣(2009/06/12)。〈三立電視如何深耕偶像劇園地?〉。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2671
    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蘭(2003.4.19)。〈蔡岳勳 鈕承澤 都是演而優則導 都曾紅過跌跤過 如今成偶像劇兩巨頭〉。《民生報》C4版
    王聖權(2005)。《媒體自製偶像劇在文化創意產業之多重連結應用:以三立電視台偶像劇經營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蘊潔 譯(2007)。《是戀還是愛》。台北:麥田出版。(原書 唯川惠﹝2005﹞。《恋せども、愛せども》。東京:新潮社)
    王蘭芬(2003.1.31)。〈日本漫畫流星花園台灣編劇新作內容決定跟電視劇情畫〉。民生報》A13版
    可米製作(2003)。《薔薇之戀寫真紀實》。台北:台視文化
    可米製作(2005)。《惡作劇之吻幕後寫真記實》。台北:台視文化
    可米製作(2007)。《公主小妹寫真記實》。台北:台視文化
    行政院新聞局(2009/3/30)。〈就是要你「好看」! 新聞局徵選99年高畫質電視節目〉。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61799&ctNode=3670&mp=5
    何慧雯(1999)。〈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奏:日本流行文化的認同與實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
    宋詩盈(2003)。〈台製偶像劇的本質與「擬像」-以流星花園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2002/12/24)。〈何妨在自家花園找題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C-091-183.htm
    李天鐸(2005/10/16)。〈原生創意與次生創意的迷思〉。中國時報。A4版
    李天鐸、何惠雯(2003)。〈我以前一定是個日本人?〉。《媒介擬想: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2:14-37。
    李玉婷(2010.1.13)。〈改名为《爱上琉璃苣女孩》,即将在湖南卫视》剧一波三折登“陆”〉。《東莞日報》
    http://web.xwwb.com/wb2008/wb2008news.php?db=3&thisid=66467
    李岱螢(2008)。〈盜亦有道?日劇消費的另類流通與日常實作〉。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璁(2002)。〈宰制?自主?或兩者皆非:「哈日」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文化研究月報第十四期。2002年4月15日
    李明聰、張季珠(2000)。〈我哈日 我閱讀 我批判─日本流行文化深度之旅〉。《桃色狂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Mark Schilling 著,劉名揚譯。
    李思嫻(2005.12.15)。〈顛覆創意 偶像劇也很台〉。《星報》
    杜聖聰(1997)。〈李永熾:多幫小孩思考現象〉。《新新聞》527期。1997年4月
    汪子錫(1996)。《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周嘉瑩(2005.8.13)。〈林依晨 超級漫畫臉 北川美幸一見到她就驚呼:天啊!好可愛〉。《聯合報》D1版
    岩淵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第125期。1998年1月
    岩淵功一(2001)。〈利用日本流行文化〉。《日本流行文化台灣與亞洲 II》。台北:遠流
    岳豹(1997)。〈戲劇的靈魂〉。《廣電人》。第26期,1997年2月
    林佳宏(2005.3.11)。〈本土偶像劇 抄襲一窩蜂〉。《大成報》
    林奇伯(2002)。〈亞洲創新之星電視製作人柴智屏正當紅〉。台灣光華雜誌9月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美璱(2004.5.27)。〈漫畫改編劇當道 要超越原著 難喔!〉。《中國時報》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蔓繻(2006a)。〈淺談台灣偶像劇市場〉。《劇作家》2:26-32
    林蔓繻(2006b)。〈可米「胖哥」的偶像劇王國〉。《劇作家》2:38-43
    林蔓繻(2006c)。〈當流星一閃而逝─蔡岳勳、虞小卉談台灣偶像劇的崛起與衰頹〉。《劇作家》2:44-49
    林蔓繻(2006d)。〈戲要到味才能動人-專訪資深編劇齊錫麟〉。《劇作家》3:70-73星勢力經紀(2008)。《蜂蜜幸運草:電視寫真》。台北:尖端
    柯裕棻(2008)。〈電視的政治與論述:一九六零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9期。2008年3月
    柯裕棻、羅淑娟(2006)。〈Focus台灣電視劇小史〉。《誠品好讀》66期。2006:6
    洪秀瑛、劉宜。(2009.3.22)。〈大東苦扛兩檔戲收視〉。《中國時報》
    胡幸琪(2002)。〈虛擬的日本 翻版的台灣:日劇的跨國經驗〉。文化研究月報第十四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4/journal_park91.htm
    唐在揚、蔡宜玲(2005.8.18)。〈王家衛改編弘兼憲史的偵探物語 搬上電視〉。《聯合晚報》
    徐佳馨(2002)。〈圖框中的東亞共榮世界〉。《媒介擬想: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1:89-108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
    耿慧茹(2004)。《解讀的互文地圖:台灣偶像劇之收視經驗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恆瑞(2005.3.4)。〈名電視製作人柴智屏 賣戲就像賣牛肉麵〉。《30雜誌》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32
    高啟翔(2004)《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品質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櫻珊(2002)。《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張文輝(1996.10.31)。〈培養屬於台灣的偶像演員 製作人苗秀麗、陳桂珠廣發英雄帖〉。《聯合報》21版
    張文輝(2002.4.9):〈公視黃金檔播日劇,立委抨擊〉,《聯合報》,第26版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惠琴(2006)《檢驗台灣製作人及編劇產製成功電視連續劇評估準則適用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雅文(2009.5.21)。〈炎亞綸、辰亦儒投資理財頗有心得〉。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9/05/21/340-2453836.htm
    張雅雯(2008.11.16)。〈電視編劇勤投稿 爭取作品曝光 從團隊合作學經驗〉。《蘋果日報》
    粘嫦鈺(2004.4.7)。〈偶像劇過剩 製作人唉唉叫 連大卡司也賠錢 電視台買片更謹慎〉。《聯合報》D2版
    許如婷(2000)。〈全球霸權秩序的再現:美國/日本/台灣影像文化依附的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曉芸(2009.1.29)。〈命中注定我愛你!原創劇掀熱潮〉。《聯合晚報》A3版
    郭曉芸(2009.1.29)。〈咱們的偶像劇 迷倒高麗妹〉。《聯合晚報》A3版。
    陳一香(2004)。〈電視劇節目〉。《媒體識讀 : 一個批判的開始》,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台北:正中書局
    陳民峰(2003.5.6)。〈拍優質電視劇 有補助〉。《民生報》
    陳光興(1994)。〈解毒《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陳安儀(2001.6.28)。〈偶像劇走入生活 製作人紛紛轉向 流星改寫綜藝製作史〉。《星報》10版
    陳芝宇(2001.11.8)。〈改編日本漫畫 獨缺本土文畫 偶像劇少「土」了?〉。《星報》20版
    陳芝宇(2001.6.26)。〈不讓流星專美 柴智屏將改拍貧窮貴公子、蜜桃女孩〉。《星報》15版
    陳尹宗(2010.5.20)。〈林依晨華麗挑戰 搶配SJ始源東海〉。《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20/today-show3.htm
    陳建豪(2007.2.1)。〈三立偶像劇反攻大陸與日本〉。《遠見雜誌》248期
    陳昭妤(2006.5.27)。〈東京灰姑娘 變身偶像劇 林依晨扮時尚設計師〉。《頻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_sub&loc=TP&showdate=20060527&Sec_ID=19&Art_ID=2634926
    陳德愉(1997)。〈超人氣歌手席捲全台 成群女生全都很「安室」〉、〈小心!你的小孩在變成「日本人」〉。《新新聞》527期。1997年4月
    陳慧如(2009.1.14)。《台灣的編劇何時才會有名字?》。Kelly Chen’s Utopia http://www.wretch.cc/blog/freefish94/11134911#comment254284025
    陳慧貞(2006.10.17)。〈流星花園NO.1 攻進日本無線台〉。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7/today-show2.htm 上網日期:2008.12.23
    陳慧貞(2009.6.21)。〈台版浪漫滿屋 拗走900萬輔導金〉。《自由時報》
    陳慧貞、林淑娟(2009.6.26)。〈新台灣奇蹟!政府補助翻拍韓劇 新聞局扼殺本土原創〉。《自由時報》
    陳韜文(1999)。〈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與全球化〉。《新聞學研究》第66期,頁1-27
    凱絡媒體電視組(2008)。〈偶像劇帶來好生意〉。
    單小懿(2009)。〈台灣偶像劇教母柴智屏 偷前輩撇步〉。《商業週刊》1131期,2009:7
    曾玉(2009.3.22)。〈毛訓容:《流星花園》是處女作 F4當年穿地攤貨〉。北京新浪網http://news.sina.com/sinacn/505-104-103-107/2009-03-22/1842709308.html
    馮偉寧(2007.7.25)。〈《我的淘氣王子》將登陸湖南衛視 網友不看好〉。《重慶晨報》
    黃致達(2002.3.25)。〈雜種〉。自由電子報新聞網藝文特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r/25/life/art-4.htm
    黃瑜琪(2002.11.19)。〈流星花園II收視跌 戲迷罵 柴智屏和編劇被痛批〉。《聯合晚報》18版
    黃靖嵐(2006)。《「帝國」的浮現與逸出:日本漫畫產業於台灣的在地化實踐》。東海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產製策略與優勢資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8)。《台灣電視劇經營策略變革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珮瀅、賴佩琳、楊子賢、陳韋璉、黃馨慧、任姿穎(2009.12.18)。〈電視台培訓編劇人才 普遍不熱中〉。《銘報》 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23171
    黑鳥麗子(2007.4.14)。〈從平面到大銀幕 漫畫改編成影劇,想像的世界更炫麗〉。《中國時報》
    傳播學生鬥陣(2009)。《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傳播學生鬥陣2009暑期訪調成果發表會
    搜狐娛樂(2006.3.10)。〈偶像劇PK少女漫畫 漫畫偶像劇匹配指數大調查〉。http://yule.sohu.com/20060310/n242234604.shtml
    楊明珠(2007.7.17)。〈日電視台紛仿效台灣 改編少女漫畫拍偶像劇〉。《大紀元時報》 http://epochtimes.com/b5/7/7/17/n1775797.htm
    楊起鳳(2001.02.02)。〈柴智屏神來之筆流星變偶像 大S頭一遭挑大樑〉。《星報》5版
    楊起鳳(2002.7.15)。〈塑偶像 柴力一等一〉。《星報》3版
    楊起鳳(2009.2.25)。〈三立「PS男」 爆抄德版海角七號〉。《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5438113.shtml
    楊起鳳(2009.5.2)。〈缺乏補助 台灣劇自求多福〉。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4881167.shtml
    楊起鳳、方嬋、盛榮萱(2002.12.21)。〈疲軟 一蹶不振 開砲 不導翁 轟隆隆〉。《星報》4版
    楊起鳳(2010.7.2)。〈台劇拚收視 大抄日韓美劇〉。《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5699633.shtml
    葉宜欣(2004.11.5)。〈偶像劇對白越噁 收視率越高〉。《星報》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332051.shtml
    葉宜欣(2006.3.24)。〈卡漫加持 林依晨楊丞琳人氣一飛沖天 改編賣點弱 下場一樣掛〉。《星報》4版
    葉欣怡、林俊甫、王雅瑩譯(2004)。《肥皂劇》。台北;揚智文化。(原書:Hosbon,D.﹝2003﹞。Soap Opera. )
    褚姵君(2009.06.03)。〈李敏鎬、具惠善影友會 3千粉絲暴動〉。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4940129.shtml
    褚姵君(2009.6.23)。〈台版浪漫滿屋 吳尊配周迅〉。《聯合報》
    褚姵君(2010.1.4)。〈劉至翰挺編劇 臉書轟三立〉。《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5344634.shtml
    褚姵君(2010.3.2)。〈盜版看光光 「賴著妳」恐爆連環告〉。《聯合報》
    褚姵君、粘嫦鈺(2009.5.19)。〈大陸明星編劇 身價up up〉。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4913130.shtml
    趙大智(2003.5.21)。〈海豚灣讓SET出現財務危機?別緊張 一切全為了戲 蘇麗媚還是編劇〉。《民生報》C3版
    趙佳美(2009.4.12.)。〈堅持寫出台灣人味的名編劇 徐譽庭打破魚缸裡論 讓優質戲劇生機重現〉。《非凡新聞周刊》第156期。
    劉宜(2009.2.27)。〈《命中》搞一夜情 大陸禁〉。中國時報
    劉淑芬(2002.4.10)。〈蔡岳勳 名揚四海再出發〉。《民生報》C2版
    潘美貞(1996.10.5)。〈台灣偶像劇場誕生了〉。《民生報》14版
    蔡念中、劉立行、陳青河編著(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書局
    蔡雅敏(2003)。《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郁佳(1997)。〈戲劇選角有如插在背上使人無力反抗的第一刀〉。《影響雜誌》第88期。1997:9
    賴珍琳(2008.9.5)。〈創造「命中注定我愛你」收視第一的靈魂人物〉。《今周刊》 611期
    遲恒昌(2003)。〈哈日之城〉。《媒介擬想: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2:75-98
    閻雅娜。(2008.7.31)。〈吳尊張韶涵成歡喜冤家 《公主小妹》將登陸湖南〉。城市快報 http://ent.qq.com/a/20080731/000184.htm
    謝小蜜(2005)。〈天堂,近了嗎?《住左邊住右邊》的編劇悲喜情〉。《公視之友》第80期,2005:2
    黏嫦鈺(2005.10.30)。〈NANA電視版 柴智屏沒搶到〉。《聯合報》D3版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新聞學研究》60期,頁93-114
    魏玓(2002.04.24)。〈「偶像」熱≠電視劇品質提昇〉。《中國時報》
    羅師城。(2002.8.1)。〈到處是靈感的祕密花園 柴智屏要做台灣的康樂股長〉。《天下雜誌》194期
    羅慧雯(1996)。《台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宇玲(1999)。《虛擬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Hu.K(2004)Chinese Re-making of Pirated VCDs if Japanese TV Dramas. Felling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of Japanese TV Dramas. Eds.

    Koichi Iwabuchi.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wabuchi, Kochi(2002)”From western gaze to global gaze: Japanese cultural presence in Asia’’. Diana Crane, Nobuko Kawashima, and Ken’ichi Kawasaki ed. ‘Global culture: Media, arts, policy, and globalization’. NY: Routledge, pp.256-273

    Ryan.B(1991)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e produc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Tsai ,eva.” Empowering Love:The Intertextual Author of Ren’ai Dorama”. Feeling Asia Modernities: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of Japanese TV Drama. 2004. pp.43-6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