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先芸
Liu, hsien-yun
論文名稱: 影視史學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間諜佐爾格〉為中心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ophoty on highschool history teaching:Centered on “Spy Sorge”
指導教授: 陳登武
Chen, Den-W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影視史學佐爾格尾崎秀實學習階段評量篠田正浩上海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18.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影視史學應用於中學歷史教學已經有多篇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在高中歷史教育中不僅融入課程作為教材,以希望能開展課程評量的多元化特色。〈間諜佐爾格〉為導演篠田正浩息影之作,寄託導演童年回憶中的衝擊事件與對新時代年輕人尋求自我認同的期待,試圖在動態的影片流動中呈現複雜多樣的史實與觀點。史實考證詳實、場景藉由當時先進的背景合成技術,重現1930年代上海與東京等街頭實景。主角其二「佐爾格」、「尾崎秀實」二人對高中學生是全然未知的人物,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馬克思主義與左派知識分子的身影,也因為教科書並未深刻談論而缺乏能見度。
    佐爾格與尾崎秀實的研究在1945年戰後日本展開,佐爾格事件的研究涉及許多國家在在國際關係變動中的關鍵議題,帝國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反戰運動、日本侵略與東亞殖民地解放,引領戰後國際情報戰的研究的風向球。諜報團與政府的關係,以佐爾格被特高警察逮捕到司法部審判到檔案曝光的過程,則可視為司法單位鎮壓思想言論自由的例證。尾崎秀實友人將他在獄中七十四封家書、二百多篇手札重新編輯成《愛情像繁星落下》,日本大眾因而了解此事件。冷戰結束後,二戰以來半世紀關於日本軍閥戰犯、納粹的軍事機密,紛紛由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解密。1997年,白井久也、小林峻一、渡部富哉等人成立「日俄歷史研究中心」,陸續於2000年到2007年發表研究資料。
    本研究將日本、中國大陸研究成果重新彙整,加入英國2008年開始被採用在各學科中開始施行的學習階段評量(AFL,Assessment for learning)。以期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別強調教學者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素養」,期待超越過去課堂上的功能性讀寫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提升為能夠將學科知識分析、詮釋後應用在生活中。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佐爾格的間諜網與1930年代的東亞世界 21 第一節 知識分子與1930年代的上海 21 第二節 佐爾格與共產國際 27 第三節 作為關鍵的尾崎秀實 40 第三章 電影的再現與關鍵情節的繁簡之間 53 第一節 導演敘事風格與視角選擇 53 第二節 篠田正浩與《間諜佐爾格》 58 第四章 分析評量歷史思維中的因果關係與變遷 72 第一節 高中歷史科教科書中的左傾知識分子 72 第二節 將學習階段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導入歷史教學 82 第五章 結論 104 參考書目 107 附錄(一)課堂講義 123 附錄(二)篠田正浩歷年作品 131

    (一) 專書
    Carr ,Edward. H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13
    Fernand Braudel,劉北成譯,《論歷史》,台北:五南,1991。
    John D. Bransford著,鄭谷苑、郭俊賢譯,《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台北:遠流,2004年。
    Mader, Julius, “Dr.-Sorge-Report”, Militärverlag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 Berlin, 1984 鐘松青、殷壽征譯,《佐爾格的一生》,北京:新華書店群眾出版社,1986年10月
    Morgan Sportes著,吉田恒雄譯,《ゾルゲ破滅のフーガ》,東京:岩波,2005年。
    Ruth Wernersm著,張黎譯《諜海憶舊》(索妮雅的報告),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
    Sam Wineburg , Daisy Martin and Chauncey Monte-Sano著,宋家復譯,《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
    みすず書房編集部編,《現代史資料 ゾルゲ事件》(全4巻),東京:みすず書房,1962-1971年。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林添貴譯,《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台北:遠流出版社,2015。
    三田村武夫,《大東亜戦争とスターリンの謀略―戦争と共産主義》,東京:自由社,1987。
    小尾俊人編,《現代史資料》,東京:みすず書房,1962。
    山崎淑子著,《ブランコ・ヴケリッチ獄中からの手紙》,東京:未知谷社,2005。
    王中忱,《作為事件的文學與歷史敘述》,台北:人間出版社,2016年6月。
    王仲孚、孫若怡等著,《歷史三》,台北:康熙,2001年。
    王仲孚等編著,《歷史 (下)》,台北:三民,2001年。
    台北:時報,2002。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台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台北:時報,2004年。
    四方犬田彥著,王眾一譯,《日本電影一百一十年》,上海,三聯書局,2015
    白井久也,《ゾルゲ事件の謎を解く 国際諜報団の内幕》,東京:社會評論社,2008年12月
    白井久也編著,《國際間諜佐爾格的世界戰爭與革命》(国際スパイ・ゾルゲの世界戦争と革命),東京:社會評論社,2003年出版
    宇野俊一等編,《日本全史》,東京,講談社,1991年。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香港:三聯書店,2005。
    何兆武,《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克莉絲汀.海絲翠普(Kristen Hastrup)編,賈士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台北:麥田,1998。
    尾崎秀實著,《尾崎秀實著作集》,東京都:勁草書房,1977。
    尾崎秀實著,米谷匡史編,《尾崎秀實時評集:日中戦争期の東アジア》,東京都:平凡社,2004。
    尾崎秀實著,尾崎英子編,《愛情はふる星のごとく : 獄中通信》,東京:世界評論社1946年。
    尾崎秀樹,《ゾルゲ事件—尾崎秀實の理想と挫折》,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李白楊,《欠身入座—電影可以這樣看》,台北市:新銳文創,2015年。
    村上村樹著,賴明珠譯,《挪威的森林》,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
    周樑楷著,《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台北:龍騰,2001年。
    周樑楷著,《從湯恩比到霍布斯邦—英國左派史家的世紀》,台北:城邦出版社,2017。
    東尼賈德(Tony Judt)著,黃中憲譯,《戰後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台北:左岸文化,2013年。
    松本清張,《日本的黑霧》(日本の黒い霧)上下,東京:文春文庫,1961。
    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199年初版
    林能士等編著,《歷史三》,台北:南一,2001年。
    林慈淑著,《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實踐》,台北:台灣學生,2010。
    法政大学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編著,〈第四章ゾルゲ事件〉《日本労働年鑑~特集版,太平洋戦争下の労働運動)》,東京:法政大學研究所労働旬報社,1965年10月30日。
    法政大学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編著,《日本労働年鑑~特集版(太平洋戦争下の労働運動)》,東京:法政大學研究所労働旬報社,1965年10月30日。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2008年。
    風間道太郎,《尾崎秀實傳》,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7,新裝補訂版第2版。
    風間道太郎,《尾崎秀實傳》,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7。
    夏衍,《懶尋舊夢錄》,北京:三聯書局,1985。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和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00年。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年。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里仁,1995年。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歷史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11。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修訂經過》,台北:教育部,2001。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修訂經過》,台北:教育部,2006。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陳豐祥、陳秀鳳等著,《歷史三》,台北:泰宇,2001年。
    費正清‧戈德曼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賀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著,林添貴譯,《裕仁天皇與日本近代的形成》,
    黃春木主編,《歷史二》,台北:龍騰,2009。
    楊國光,《功勳與悲劇:紅色諜王佐爾格》,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年。
    瑪莉·富布盧克(Mary Fulbrook)著,王軍瑋、萬方譯,《妳在哪裡,德意志?—一個找不到自我的國家》,台北:左岸,2002年。
    斳叢林,《竹內好的魯迅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著,周全譯,《趣味橫生的時光》,台北:左岸,2015年新版。
    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著,黃煜文譯,《論歷史》,台北:麥田,2002。
    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1996。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梁禾譯,《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蘇智良主編《左爾格在中國的使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4年。

    Abslom, Louis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an effective initiative or the latest fad? : teacher's percep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ing and learning of history / Louise Abslom. London: Dissertation: MA in Education 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8.
    Allen, D.,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8.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 –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to guide classroom practice, London: Assessment Reform Group,2002.
    Ather, James and Philips, Robert, 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London: Routledgetter, 2000
    Batho, Gordon, Booth, Martin and Brown, Richard, ”Teaching GCSE History, Historical Association pamphlet, 1986.
    Black P, Wi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King’s College London (1998), reissued by NFER Nelson (2004).
    Blanchard, John,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Glasgow: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9
    Booth, Martin and Culpin, Christopher and Macintosh, Henry, Teaching GCSE History. London and Reading: The Eastern Press Ltd, 1987.
    Brooks, Val, Assess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 the new teacher's guide to monitoring, assessment, recording, reporting and accountability, Glasgow: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Fines, John complied, Question Framing at GCSE and A-Level an introduction for History Teachers, London: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989.
    Hemings, Clair,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A critique of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school history 1870-2007. London: Dissertation: MA in Education 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7
    Johnson, Chalmers, “An Instance of Treason: Ozaki Hotsumi and the Sorge Spy Ring” Stanford Univ Pr; Expanded, Subsequent edition (June 1, 1990)
    Johnson, Sandra.. Assessing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Routledge, 2012
    Lambert, David Lines, David, Understanding Assessment: purpose, perception,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0.
    Maki, P., Assessing for Learning: Building a Sustainable Commitment Across theInstitution. Second Edition. Stylus Publishing , 2010.
    Prange, Gordon、Goldstein, Donald M.、Dillon, Katherine V. “Target Tokyo: The Story of the Sorge Spy Ring” ,New York : McGraw-Hill (1984)
    Sambrook, M.J.’Revision to the GCSE croteria’, ‘Chang for the better?’: GCSE history from inception to the present. London: Dissertation: MA in Education 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3.
    Schelmit, Denis, ‘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upon Pupil’s View of History’, History 13-16 Evaluation Standy, Glasgow :Holmes McDougall Ltd., 1980.
    Tate, Nicholas, Countdown to GCSE Histor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6.
    Tate, NicholasGCSE coursework: history: a teachers’ guild to organization and assessment, 1987.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History 14-19 :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 :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 London: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005.
    Whymant, Robert, “Stalin's Spy: Richard Sorge and the Tokyo Espionage Ri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二) 期刊論文
    Armitage, Paul and Taylor, Tim, ’ History In Horton’, “GCSE: examination the new system”(London: Happer & Row ltd, 2000).pp.97-108.
    Banham, Dale and Culpin, Chris) ‘Ensuring progression continues into GCSE: let’s not to do for our pupils with our plan of attack’,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Teaching History, 2002)no. 109, P.16-22.
    Burham, S. and Brown ,G.’Assessment without level descriptions’,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4) no.115, P.5-15.
    Byrom, Jamie,’ Working with sources’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8) Press 91, p.32-35.
    Chapman, Arther and Woodcock, Jemes, ‘ Mussolini’s missing marbles: stimulating history at GCSE’,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6) Press 124, P.17-27.
    Checketts, John() ‘GCSE History : A Case For Revolution’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6) Press 82, P.20-22.
    Clement, Peter, ‘ Differentiation at key stage 3 and GCSE’,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7) Press89, P.26-30
    Colwill, Ian and Burns, Maureen ‘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General Issues’, Coursework in GCSE history: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Ltd. 1989), P.56-61.
    Connelly, Frances M.(1994), ‘What is the future for the history na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4) Press 74, P.23-26
    Cooper, Hilary(1990) ‘The 4th National Primary Conference: 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How will it working?’,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0) Press 60, P.29-31
    Corfield, Penelope J., ‘Teaching history’s big picture: including continuity as well as change’,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9) Press 136, P.53-31
    Culpin, Chris , ‘No puzzle, no learning: how to make your visits rigorous, fascinating and indispensable’,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9) Press 97, P.29-35
    Culpin, Chris ‘Breaking the 20 year rule: very modern history at GCSE’,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3) Press 120, P.11-17.
    Culpin, Chris ‘Why we must change history GCSE’,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2) Press 109, P.6-9.
    Culpin, Chris, ‘The New 50/50 GCSE Schools History Project Syllabus’,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0) Press 60, P.29-31.
    Dank, Elizabeth, ’Theory and practice essay: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teaching aids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year eight’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4) Press 77, P.11-15
    Dawes, Liz and Towill Edwin, ‘ Ordinary pupils, extraordinary results: a structures approach to raising attainment at GCSE’,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9) Press 94, P.12-18
    Deuchar, Stewart,’ History And GCSE History’, “Policy Challenge” London: the Chameleon Press Ltd, March, 1987). P.11
    Dixon, John, ‘The hidden crisis in GCSE history’,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2003) Press 110, P.41-43
    Fry, Heather, ‘ Using Evidence in the GCS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1) Press 63, P.8-17.
    Fullard, Giles and Dacey, Kate ’Holistic assessment through speaking and listening: an experiment with causal reasoning and evidential thinking in year 8’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8) Press 131, P.25-29
    Gipps, Caroline,’GCSE: some background’. In Gipps, Caroline ”The GCSE an uncommon examination(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86), P.21-22.
    Hall, Katie, ’The holy grail? GCSE history that actually enhance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8) Press 131, P.9-16.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Dec. 1988)Vol.93,No.5 ,p.1193.
    Kedourie, Helen, Errors and Evils of The New History, Policy Challenge, London: the Chameleon (July, 1988)Press 10. P.11.
    Knight, Oliver, ’ Create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show that you have learned something: Building and assessing learner autonomy within the key stage 3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8) Press 131, P.17-24.
    Lee, Peter and Schemilt, Denis, ‘Is any explanation better than none? Over-determined narratives, senseless agencies and one-way streets in students’ learning about cause and consequence in history’,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9) Press 137, P.42-49
    Lee, Peter and Schemilt, Denis,‘New alchemy or fatal attraction? History and citizenship’,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7) Press 129:15-19.
    Lee, Peter, ‘History, autonomy and education or history helps yours students be autonomous Five ways’, Teaching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4) Press 77, P.6-10
    Litten, Federick S. ’The Noulens Affair’, “The China Quarterly”(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n 1994)No.138, pp.492-512
    Machintosh, Henry,’ The sacred Cows of coursework’. In Gipps, Caroline ”The GCSE an uncommon examination”(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86), P.68-73.
    McAleavy, Tony (2000) ‘ Teaching about interpretation’ in J. Arthur a R. Phillips(eds), History Teaching 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2000) Press103, P.72-82.
    McAleavy, Tony(1998), ‘The use of sources in History’,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 1998) Press 91, P.10-13
    Mulholland, Margaret ’The evidence sandwich’,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8) Press 91, P.17-19
    O’Neill, Joseph, ‘ Teaching pupils to analyse Cartoon’, in H. Bourdillon(ed.),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89) Press 91, P.20-24
    Pickles, Elizabeth, ‘ Does GCSE provide a valid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ore able?’, Teach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7) Press89, P.19-23
    Williams, Rob and Davies, Ian,(1998) ‘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issues for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pils’ understanding’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8) Press 91, P.36-39
    Wrenn, Andrew, ’Emotional response or objective enquiry? Using shared stories and a sense of place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ations for GCSE’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 Open University,1998) Press 91, P.25-30
    Robert A. Rosenstone著,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第74期(台北市,1992年6月),頁40-61。
    司冬梅,〈歷史教學中影視資料的選擇和運用〉,《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河南南陽,2010年4月),頁92-96。
    白川次郎,鄭伯奇譯,〈日本左翼文壇之一瞥〉,《大眾文藝》(上海:大眾文藝出版社,1930.5.1)第2卷第4期,頁944-946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歷史教育》,第14期(台北市,2009年),頁295-314。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1年)第4期,頁50
    李君山,〈對日戰備與中蘇談判(1931-1937)〉(台北:台大歷史學報,2009年) 43期,頁87-149
    周進、丁偉,〈牛蘭事件的政治波瀾〉,《百年潮》(北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6期,2013年,頁52-58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台北市,1993年8月),頁10-17。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台北市,1992年),頁48-61。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台北:1999年6月)第23期,頁446-447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台北市,1999年6月),頁445-470。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台中市,2002年6月),頁1101-1116。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第2期(台北市,2006年6月),頁125-162。
    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當代》,第156期(台北市,2000年8月),頁48-61。
    林于菁,〈電影教學於歷史課程中的應用〉,《北縣教育》,第72期(新北市,2010年),頁80-84。
    林玲玲,〈影視史學相關問題之討論〉,《黃埔學報》,第40輯(高雄市:2001年1月),頁131-141。
    姚霏,蘇智良,〈90年前的上海:遠東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歷史教學問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第5期,頁5。
    柯爾納(Douglas Kellner),〈電影、政治與意識形態─邁向一個多觀點的電影理論〉,《當代》,第73期(台北市,1992年5月),頁90-119。
    夏衍,〈在「左聯」成立前後〉,《文學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0),第02期,頁2-13
    徐秀慧,〈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1925-1949):中、日、台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台灣光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的再現」〉,《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紹興文理管理學院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0。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台北市:2005年9月),頁199-216。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台北市:2005年9月),頁200。
    張弘毅,〈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影視史學與日常生活中的歷史〉,鹽水溪、嘉南大圳公眾史與公民行動數位典藏計畫。
    曹強,〈紅色間諜佐爾格在中國〉,《文史天地》(貴州:文史天地,2010年)09期,頁40-43
    許全義,〈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簡介臺中一中影視史學專題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9期(新竹:清華大學,2008年10月),頁47。
    陳淑芬,〈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歷史教育》,第11期(台北市:2007年12月),頁1-44。
    陳淑銖,〈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人文社會學報》,第4 期(台中縣,2008年3月),頁87-107。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2004年6月),第17期,頁641-676。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台北市:2009年6月),頁233-264。
    曾怡菁,〈影視教學的嘗試—以木柵高工高職歷史教學為例〉,《台北市立木柵高工學報》,第12期(台北市,2008年),頁95-118。
    熊月之,〈20世紀上海研究〉,《上海行政學院學報》(上海:上海市委黨校,2000年),第1期,頁97。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新竹市,2007年5月),頁107-134。
    蔣保,〈關於「關於影視史學」的若干問題─與周樑楷先生商榷〉《當代》,第206期(台北市,2004年10月),頁108-115。
    蘇智良,〈上海佐爾格小組情報網〉,《世紀》(上海:上海文史研究館,2013年)第5期,頁10

    (三) 學位論文
    江沐家,〈戰後台灣的客家影像論述— 以彭啓原作品為分析場域〉,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培如,〈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歷史書寫與歷史意識〉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5年。
    林錦昱,〈認識你自己:王童導演及其臺灣三部曲歷史書寫〉,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3。
    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家佳,〈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家佳,〈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張雅婷,〈影視教材在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的應用--以《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郭士彰,〈臺灣電影「皇天后土」及其文化大革命論述〉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8年。
    陳崇安,〈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以克林‧伊斯烏德及其《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為研究對象〉,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瓈瑩,〈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素霞,〈血祭愛爾蘭─以《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探討英愛歷史糾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皓文,〈二戰回憶錄與1960年代法國歷史記憶的轉折-以《被遺忘的士兵》為例〉,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5年。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