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惠萍
hui-pinh,hsueh
論文名稱: 差異與反叛:陳克華詩作研究
指導教授: 林巾力
Lin, Chin-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陳克華現代詩性別操演身體政治
英文關鍵詞: Ko-hua CHEN, Modem poetry, Gender performativity, Body poli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克華在台灣當代詩壇中是一個無法輕易歸類的異質。一方面源自於他的詩作經常於傳統與判別傳統之間游走,因此難以將他制式化地歸順出一種類型、一個派別,更因他時而順應著宏大敘事下書寫的潮流,時而從中展現出逆著潮流的差異;另一方面孰是因詩作中同時並置抒情與暴虐,用以進行文學想像與實踐一直是他詩作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這之間看似不相融的兩者,詩人藉由建立自我詩思形構而成的特殊觀照,將各種疏離傳統美感的意像、題材介入台灣當代詩之中,刻意以賤斥化的身體器官、精液血露等排洩物的流液、是屎或為尿、屍化等,具有負面、令人產生反感、汙穢的詩句,作為其書寫策略上逆反之姿的武器,並由外源至內裏,感官與抽象,形而上至符號義理之間,以及情與慾、人與非人、道德與悖德、聖潔與濁穢等,多重角度反覆地去辯證喻意極為不同的兩端,並以此解構了兩者間的對立面,同時也彰顯出當代詩中嶄新的變貌與豐富了文學的論述。
    繼此,本論文的章節安排系以時間的動線,去探析創作與時代語境間的互動關係,找尋文本中作者與自我、社會間的重要流變與意義。各章次之間緊扣著作者生命歷程的流變,因應台灣民主化之下的同志論述發展,並以此作為文化脈絡的參照,希冀透過詩人的創作脈絡與風格衍變之間關係,經由空間之審視爬梳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同志以及跨性別書寫如何看待與解讀對於道德的意義?又是如何奪回情慾主體的發聲權?並彰顯出作品對同志現身的流衍中,看出邊緣與中心位置間的演變與翻轉。

    Ko-hua CHEN, an undefinable writer in Taiwan’s contemporary poetry field. On one hand, his works were often wandering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the non-tradition,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to define him into any style or a party. Sometimes, he followed the mainstream writing style but expressed his anti-mainstream style in the meantime. On the other hand, another critical feature he had is that he sometimes combined both sentimental and violent style in his writing. Through that, the literature imagination and execution had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poetry. These two writing styles seemed to go against each other; CHEN used these two styles to build his unique perspective based on his own poetry thoughts. And through isolating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beauty sense and topics, he intended to make use of disgusting body organs such as sperm, excrement and urine as his writing strategy; from externality to internality, sensation and abstraction, affection and lust, human being and non-human being, morality and immorality, cleanness and dirtiness, all these various angles are utilized to repeatedly express the extreme of the two sides. He thus deconstructed the two side’s confronting positions. Meanwhile, to emphasize the new phase of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enrich the literature statement.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in this thesis was based on timeline, to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and the era, to find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meanings between the author himself and the society. Each chapter was tightly connected to CHEN’s life experience, and corresponded to the development in gay statement of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The above were used to be a reference of cultural sequence, and to examine how the gay and transgender writing were perceived, and to interpret the moral meanings v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s writings and shift in style, and also the space after enter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w the entity of affection and lust took back its speaking power? As a result, to manifest his gay tendency from his works, and to see the changes and overturns between the edge and the center.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析………………………………………………………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15 第二章 創作心理之底蘊──以魯迅思想為引介…………………………….. 20 第一節 魯迅之文學啟蒙 …………………………………………………..21 第二節 封建傳統之迫害……………………………………………………..23 第三節 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傳遞 ………………………………………..29 第四節 對封建孝道與兒童教育的批判……………………………………..36 第五節 孤獨意象的形塑模式………………………………………………..39 第六節 小結…………………………………………………………………..41 第三章 無悔的游移:創作歷程變貌與創作觀………………………………….42 第一節 個體生命的源頭……………………………………………………..43 第二節 反逆思維的先導與位置……………………………………………..49 第三節 碰觸框架的邊界……………………………………………………..58 第四節 饒富佛理的抒情……………………………………………………..66 第五節 小結…………………………………………………………………..70 第四章 悖德的筆桿馳聘詩作:以「反逆」的姿態建構自我主體……………72 第一節 為何反叛?個體解放只為主體追求………………………………..74 第二節 科幻空間中翻轉身分地位…………………………………………..84 第三節 正面交鋒之愛慾傷痕………………………………………………..98 第四節 性政治批判:國族遐想下的操演…………………………………..115 第五節 小結…………………………………………………………………126 第五章 結論…………………………………………………………………… 128 參考書目……………………………………………………………………………132 一、陳克華作品集…………………………………………………………………..132 二、專書……………………………………………………………………………..134 三、期刊論文……………………………………………………………………….136 四、學位論文………………………………………………………………………..138

    一、陳克華作品集
    (一)、詩集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市:蘭亭出版社,1986.07。
    陳克華:《星球紀事》,臺北市:時報文化,1987.09。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市:漢光文化,1988.09。
    陳克華:《與孤獨的無盡遊戲》,臺北市:皇冠出版社,1993.08。
    陳克華:《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臺北市:圓神出版,1993.10。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10。
    陳克華:《星球紀事》,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06。
    陳克華:《別愛陌生人》,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06。
    陳克華:《新詩心經》,臺北市:歡熹文化出版社,1997.08。
    陳克華:《因為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臺北市:探索文化,1998.08。
    陳克華:《美麗深遂的亞細亞》,臺北市:書林圖書公司,1998.10。
    陳克華:《花與淚與河流》,臺北市:書林出版,2001.07。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06。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市:小知堂文化,2004.01。
    陳克華:《善男子》,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08。
    陳克華:《我和我的同義詞》,臺北市:角立出版,2008.05。
    陳克華:《心花朵朵—陳克華的心經曼陀羅》,臺北市:臺灣明名文化,2010.01。
    陳克華:《啊大啊大啊大美國》,臺北市:角立出版,2011.09。
    陳克華:《BODY身體詩》,臺北市:基本書坊,2012.05。
    陳克華:《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臺北市:釀出版,2012.12。
    陳克華:《漬》,臺北市:釀出版,2013.07。

    (二)、散文集

    陳克華:《愛人》,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1986.07。
    陳克華:《給從前的愛》,臺北市:圓神出版社,1989.03。
    陳克華:《無醫村手記》,臺北市:圓神文化,1993.03。
    陳克華:《惡聲:陳克華電影筆記》,臺北市:皇冠文化社,1994.12。
    陳克華:《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臺北市: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08。
    陳克華:《顛覆之煙》,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08。
    陳克華:《我和我的花痴妹妹》,臺北市:春天出版國際文化,2003.02。
    陳克華:《哈佛.雷特》,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03。
    陳克華:《夢中稿》,臺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2004.02。
    陳克華:《我旅途中的男人。們》,臺北市:原點出版,2007.10。
    陳克華:《老靈魂筆記》,臺北市:聯合文學,2012.03。
    陳克華:《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臺北市:釀出版,2012.12。
    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臺北市:二魚文化事業,2013.05。

    (三) 小說

    陳克華:《絕情書》,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04。
    陳克華:《陳克華極短篇》,臺北市:爾雅出版,1998.01。
    陳克華:《愛上一朵薔薇男人》,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08。

    (四) 劇本

    陳克華《毛髮》,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

    二、專書

    王德威:《從文學看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9.01。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11.08。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市:文史哲,1997.01。
    白靈:《新詩30家》,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8.03。
    白靈,《二十世紀壇灣詩選》,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08。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市:皇冠出版,1994.09。
    吳曉東,《廿一世紀:魯迅與我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03。
    林耀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市:爾雅,1986.12。
    林耀德:《期待的視野》,臺北市:幼獅文化,1993.02。
    林永福、林耀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時報
    文化,1997.03。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市:鷹漢文化,2004.06。
    林于弘:《群星熠熠》,臺北市:秀威資訊,2012.12。
    孟樊、林耀德《世紀末偏航》,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0.12。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裡論》,臺北市:楊智文化,1995.06。
    孟樊:《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臺北市:正中書局,1996.01。
    周芬伶:《芬香的祕教──性別、愛慾、自傳書寫論述》,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6.12。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臺北:元尊文化,1997.10。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臺北市:探索文化,1998.11。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臺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10。
    奚密:《誰與我詩奔》,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11。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8.09。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10。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市:洪範,1993.01。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2011.11。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臺北市:麥田出版,2011.02。
    陳政彥:《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臺南市: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10。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1996.09。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11。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市:麥田出版,1998.08。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臺北市:大田出版,1999.02。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0.03。
    張漢良,《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臺北:正中,1993.05。
    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4.04。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1997.08。
    喬治‧巴代伊 (Georges Bataille) 著,賴守正譯著:《情色論》,臺北市:聯
    經,2012.05。
    解昆樺:《轉譯現代性:1960-70年代台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12。
    廖咸浩:《愛與解構》,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序」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10。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06。
    劉亮雅:《同志研究》,臺北:文建會,2010.01。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市:五南,2004.07。
    鄭慧如:《臺灣當代詩的詩藝展示》,臺北市:書林,2010.05。
    蕭蕭:《臺灣當代新詩美學》,臺北市:爾雅,2004.02。
    蕭蕭:《清晰而完整的後現代脈絡》,臺北市:爾雅,2004.02。
    羅青:《詩人之橋》,臺北市:五四書店,1988.12。
    羅青:《詩與資訊時代:後現代的演出》,《詩人之燈》,臺北市:光復書局,
    1988.02。

    三、期刊論文

    王浩威:〈道德者陳克華〉收錄於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市:九歌,1995。
    方濟:〈佛途旅次─陳克華的緬甸攝影作品集〉,《中國佛教》,第51卷,第5期,
    2007.05。
    田哲榮:〈一個善男子的三千世界--凝視,陳克華〉,《文訊月刊》,第268期,
    2008.02。
    朱偉誠:〈另類經典:臺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
    二魚,2005.06。
    吳繼文:〈孤寂的青春日:陳克華傳奇〉,《文訊》,第25期,1986.08。
    李弦:〈都市的思索者--讀陳克華「建築」系列〉,《現代詩》,第9期,1986.12。
    李祖琛:〈人生與宇宙是詩人永恆的主題--評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第5
    卷,第4期,1989.02。
    李存煜:〈魯迅國民性思想論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
    第3期,1996。
    村田雄二郎:〈近代中國「國民」的誕生〉,《日中徹底對論──中日全球化の行
    方》,東京:新書館,2000。
    林耀德:〈看騎鯨少年射虎摘星──論陳克華的詩〉,《一九四九以後》,臺北:
    爾雅,1986.12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臺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
    第1期。
    許悔之:〈無邪的工作--關於陳克華的詩〉,《文藝月刊》,第19期,1987.09。
    許壽裳:〈回憶魯迅〉,《摯友的懷念:許壽裳憶魯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陳克華:〈凸顯男作家的情色觀點〉,《民生報》,1994.09.18。
    陳素貞:〈在醫學與詩之間--談陳克華的官能書寫〉,《中臺學報》,第11期,
    1999.10。
    陳建民:〈四種長詩的可能:從洛夫、簡政珍、陳克華、林燿德的長詩創作探
    索起〉,《文與哲》,第2期,2003.06。
    陳允元:〈末日預言--陳克華的末日意象與都市詩上、下〉,《國文天地》,第
    19卷5期總號221,2003.10。
    張芬齡:〈山風海雨詩鄉--花蓮三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初論〉,《現代詩》,
    第21期,1994.02。
    游鑑明:〈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觀察〉,《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
    在現》,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09。
    路況:〈表象世界的思維者--讀陳克華詩的一些聯想〉,《現代詩》,第11期,
    1987.12。
    廖咸浩:〈前衛運動的焦慮:詩與小說的典律空間之爭〉,《中外文學》,第21
    卷期,第2期,頁169~181。
    劉正忠,〈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78期,2003.05。
    劉正忠:〈墳墓,屍體,毒藥:新月詩人的魔怪意象—以徐志摩、聞一多、朱
    湘為主〉,《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12。
    劉正忠:〈臺灣當代詩的女性體液書寫〉,《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12。
    劉偉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台灣詩學學刊》,第13期,2009.08。
    劉哲廷:〈陳克華──曼陀花開了,詩正分泌……〉,《聯合文學》,第333期,2012.07。
    簡政珍:〈新世代詩人陳克華〉,《國文天地》,第5卷,第1期,1989.06。
    簡政珍、林耀德:〈陳克華論〉,《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北:書林出版,
    2009.04。
    顏艾琳:〈在死亡中看見輪迴之花〉,收錄於陳克華《因為死亡而經營繁複的
    詩》,臺北:探索文化,1998.08。
    顏艾琳:〈他是我兄弟姊妹--側寫陳克華的正面與側面〉,《幼獅文藝》,第586
    期,2002.10。
    鄭愁予:〈鄭愁予論陳克華的詩與道德〉,《現代詩》,復刊第22期,1994。
    鯨向海:〈他將有壯美的形貌〉,《吹鼓吹詩論壇》,第2號,臺北:臺灣詩學
    季刊雜誌社,2006。
    鯨向海:〈我有不被發現的快樂?──再談同志詩〉,《臺灣詩學學刊》,第13號,
    2009.08。
    鯨向海:〈KTV包廂裡的歌王──訪陳克華》,第2號,臺北:臺灣詩學
    季刊雜誌社,2006。
    羅任玲:〈陳克華,在紅塵中修行〉,《中央日報》,1997.08.16。

    四、學位論文

    甘能嘉:《臺灣現代詩臺的新世代論(1985-1990)─以林耀德為問題中心》,新
    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
    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吳夙珍:《陳克華新詩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鑒益:《現代詩從物象到意象的藝術—以簡政珍詩作為主》,臺中:中興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期達:《不相稱的美學——以洛夫、簡政珍、陳克華詩語言為例》,臺中: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淑玲:《現代詩死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高
    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曾澄增:《陳克華詩中的意象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1。
    鄒桂苑:《拼貼當代臺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詩作文本探勘1981-1997》,臺
    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顏健富:《論魯迅《吶喊》、《徬徨》國民性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