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柑甜 |
---|---|
論文名稱: |
教學中學教~學前啟智班教師實行建構取向教學之研究 Learning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Teacher's practice on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of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共170頁 |
中文關鍵詞: | 學前啟智教育 、建構取向教學 、學前特殊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學中學教~學前啟智班教師實行建構取向教學之研究
「論文摘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實地進入一所私立啟智中心附設學前啟智班的教學現場,進行為期二個學期左右的教室觀察及讀書會的研討。研究目的是想要探究建構取向教學在學前啟智教育實施的可行性及其限制,並期待透過研究的進行能讓學前啟智班的老師們重新檢視自己對幼兒學習的看法,相信幼兒的能力,尋找一條能激發幼兒潛能及適合學前特殊幼兒發展的學習之路,以讓“教與學”都能更臻完美。
研究設計是以「讀書會」為行動歷程的開始,研究參與者透過「讀書會」認識及了解建構主義的精神,然後秉持著建構主義精神進行學前啟智班的教室規劃及教學設計,再隨時經由「讀書會」及各種討論與省思,對建構取向教學歷程進行檢視與調整。
研究結果發現:一、教師信念在研究前後有明顯的轉變:「天使班」的老師們在研究歷程後,對自我角色和教學想法、態度與行為上都和過去有所不同。二、從傳統的單元教學方式改為建構取向教學歷程中,「天使班」老師們經歷了幾點的調整與改變:(1)開放式的角落學習環境規劃(2)功課表的調整(3)將IEP目標融入角落教學中(4)讓「教學省思」成為教師日誌的一部份(5)用建構取向的精神去設計團體活動課程(6)從靜態評量走向多元及動態的評量方式。三、教師實行建構取向教學的歷程中所碰到的困境有三:(1)經常要在建構主義“理念與實踐”之間斟酌(2)介入時機掌握的困難(3)在幼兒學習歷程中製造認知衝突的挑戰。四、幼兒在建構教學實施後的轉變與進步有:(1)同儕互動增加(2)主動探索意圖提高(3)學習過程變快樂(4)重度障礙的幼兒反應變多(5)幼兒發展出很多IEP原訂計劃目標之外的能力。五、建構取向教學的可行性與限制:整體而言對學前特殊教育是可行的,但是對重度動作障礙及視覺障礙的幼兒而言,需要再加以設計輔助器具以幫助其學習,此外,IEP中目標的敘寫方式需要再加以思考,否則可能會限制建構取向教學的設計及進行。
參考文獻
田耐青(民84):建構論的教與學。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9期,頁41-47。
朱則剛(民85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6期,頁
3-12。
朱則剛(民85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
第49期,頁39-45。
何素娟譯(民90):重新建構孩子的數學能力,第1級。台北:光佑。
何東墀(民81):美國聯邦政府如何推展學前特殊教育。特教園丁,第七卷第3
期,p11-14。
李文正譯(民90):美德教室美德孩子。台北:光佑。
李暉(民82):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羨、陳龍川(民85):建構主義教室的呈現。國教園地,第55、56期,頁
22-27。
林麗羨(民85):如何成為一個建構主義的教師。國教園地,第57、58期,頁
46-51。
林怡君(民90):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台灣
師大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廖梅花等譯(民90):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邱志鵬(民82):不拘形式~談開放教育之美與其難。成長幼教季刊,四卷四期,
頁26-29。
邱志鵬(民85):角落教學之類型及運作。成長幼教季刊,七卷三期,頁24-28。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敬文、幸曼玲譯(民88):幼兒團體遊戲。台北:光佑。
高敬文(民65):開放的教育。屏東:東益。
高強華(民81):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
第34輯,P85-114。
高薰芳等譯(民90):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徐世瑜(民87):課程與教學決定歷程中的要去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一卷,
第4期,頁1-12。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世鈺(民86):角落教學法與講述教學法對高低智力幼兒認知學習效果之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松源(民90):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教師自我成長與學生學
習成效之探討。台北市立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瑛譯述(民62):美英小學之比較。國教天地,第二期,頁11-13。
陳燕珍譯(民88):幼兒物理知識活動。台北:光佑。
陳正乾(民85a):談角落教學。成長幼教季刊,七卷一期,頁3-10。
陳正乾(民85b):談角落教學(續篇)~教師的角色是什麼?。成長幼教季刊,
七卷二期,頁42-46。
郭重吉(民85):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第49期,頁16-24。
郭為藩(民8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張瓊月(民88):教師的教育信念。國教之聲,第33卷,第1期,頁60-63。
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3期。
詹佳蕙、黃又青譯(民89):無聲電影裡的小小孩。台北:光佑。
詹佳蕙、黃又青譯(民89):鞋子與量尺。台北:光佑。
甯自強(民82):「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
國教學報,第5卷,頁33-39。
甯自強、李真文採訪(民85):淺談建構教學的幾個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第49期,頁4-6。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
報,第28期,頁41-56。
楊龍立(民87):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第29期,頁21-37。
甄曉蘭、曾志華(民86):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第3期,頁179-208。
廖鳳瑞(民7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廖鳳瑞(民84):成長出自內在力量。新幼教月刊,2月號,頁61-65。
蔡敏玲(民91):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台北:心理。
謝瑩慧(民84):影響幼稚園教師課程決定的教育理念研究。八十四年度師範學
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歐用生(民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簡淑真(民87):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
頁61-80。
蘇育任(民87):建構與解構──掙脫建構主義的桎梏。國立台中師院學報,第
12期,頁369-393。
英文部份:
Alesandrini , Kathryn., Larson, Linda. (2002).Teachers bridge to constr-
-uctivism.The clearing house v.75 no3.p.118-121.
Fosnot, Catherine Twomey.(1996).Constructivism : theory,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arris, Karen R, Graham, Steven..(1994).Constructivism:prenciples, par-
-adigms, and integratio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 28,Issue3.
Mercer, Cecil D, Jordan, LuAnn.(1994).Implic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for
teaching math to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mild disabilities.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28,Issue 3.
Meltzer, Lynn, Reid, D. Kim(1994).New directions in assessment of st-
-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the shift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perspe-
-ctiv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28,Issue 3.
Reid, D. Kim (1994).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terpret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Remedial& Special education, Vol. 15, Issue 5.
Scruggs, Thomas E., Mastropieri, Margo A.(1994).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28,Issu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