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汪求俊 Wang Qiu-Jun |
---|---|
論文名稱: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辦學研究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Life-world at the National SouthWesSouthwest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Chou, Yu-W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西南聯大 、大學精神 、抗戰時期 、高等教育 、戰時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university spirit,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in the war tim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78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有的西南聯大研究較偏重制度精神或課程教學等層面,而較忽略學校教育與當時宏觀整體環境的互動關係對人才培養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旨在擴大既往研究的視域局限,不僅關注西南聯大內部的組織、制度與運作、課程教學、師生理念等層面對於人才培育的可能影響,還探索聯大當時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與政治經濟環境、高教制度與政策及與三校聯合之前的歷史淵源等背景,以為中國大陸當前培育拔尖人才及建設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某種啟示。
經研究發現,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培育許多傑出人才,與其所堅守的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和學生自治等理念密切相關,而其所處雲南的地理位置及政治與經濟環境,與傑出人才培育的關係也不宜忽視。國破家亡的悲慘情境和學校辦學條件的極端簡陋,並沒有使聯大多數師生消極悲觀,反倒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與愛國熱情。其歷經數度遷徙,其中「湘黔滇旅行團」及其他旅途的艱辛經歷,不僅錘煉了一部分師生堅強意志、團隊意識以及拼搏的精神,也為其在昆明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聯大在實踐這些理念或精神的過程中,嘗試維持剛性制度與柔性管理、自由精神與嚴格要求上的平衡。儘管聯大三校在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師生間也存在著不協和矛盾,但基於相忍為國、「和而不同」,「同無妨異,異不害同」態度,適度緩解了彼此的矛盾與衝突,為傑出人才培育提供了穩定安全的土壤,有利育成優良種子。而這些發現,對今日中國大陸欲培養頂尖創新型人才時,在大學制度與環境的規劃上有所啟示。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as more emphasized its system spirit 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ut ign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key element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such as its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aculty and students’ ideas. Besides, it also enquires the geograph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policies,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each university before its formation. At last, it will provid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cultivated many outstanding talent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as of academic freedom, faculty autonomy, general education and student autonomy, but its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Facing country’s crisis and the worst living and studying conditions, mos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not pessimistic, but their enthusiasm for study and patriotism were inspired. And the experiences of several migration, especially Hunan, Guizhou and Yunnan tour group, not only strengthened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uggle will and esprit de corps, but also provided rich first-hand sources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these ideas or spirits,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ried to kept the balance of rigid regultions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freedom and strict requirements. Although there existed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members of three universities, because they all took the ideas of ‘tolerance for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gree with disagree’, reduced those problems, which were good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its experiences have some implications to plan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一、史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79)。文史資料選輯(第62輯)。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4)。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7)。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1-3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1948)。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
中華書局編(1959)。蔡元培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文彙編輯委員會編(1939)。文匯年刊(第一期)。上海:英商文匯有限公司。
王文俊、梁吉生等(1989)。南開大學校史資料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王學珍、郭建榮(2000)。北京大學史料(2-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清華、南開和雲南師範大學合編(1998)。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1-6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2003)。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胡適未刊書信日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曲士培(1995)。蔣夢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喬森編(1998)。朱自清全集(第十卷·日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西南聯大《除夕副刊》主編(2013)。聯大八年。北京:新星出版社。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198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惠齡(1992)。北京高等教育史料。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杜元載主編(1972)。革命文獻(第58輯):抗戰時期教育。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汪曾祺著、楊早選編(2008)。汪曾祺集。廣州:花城出版社。
浦江清(1999)。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秦孝儀編(1984)。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14卷)。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高平叔(1984)。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
高平叔(1991)。蔡元培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廷珍(1733)。東林書院志(卷二 院規·顧涇陽先生東林會約)。刻本。
國聯教育考察團著、國立編譯館譯(1963)。中國教育之改進-國聯教育調查團報告書。臺北:文星書店。
崔國良編(1997)。張伯苓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其昀等(1952)。中華民國大學志(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教育部參事處編(1940)。教育法令彙編(第五輯)。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編(1934)。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乙編·教育法規)。上海:開明書店。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1991)。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1、2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1994)。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3、4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1981)。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清華校友總會編(1996)。校友文稿資料選輯(第4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陳學恂、田正平(1991)。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彙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延復、王小寧整理(2001)。梅貽琦日記(1941-194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黃延復、王小寧整理(2018)。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劉述禮、黃延復(1993)。梅貽琦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潘乃穀、潘乃和(1999)。潘光旦選集(第3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潘懋元、劉海峰(1993)。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鄧九平編(1998)。汪曾祺全集‧散文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鄧維楨選輯(1980)。獨立評論選集(第一冊)。臺北:長橋出版社。
鄭天挺著、俞國林點校(2018)。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二、專書
卜保怡(2005)。昆明名人舊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王元化主編(1994)。學術集林(第1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北京大學校友聯絡處編(1988)。笳吹弦誦情彌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200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之恭(1992)。一個華裔物理學家的回憶錄。太原:山西高教聯合出版社。
江渝(2010)。西南聯大:特定歷史時期的大學文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洪濤(2001)。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肖前(199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兆武(2006)。上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語堂等(1941)。宇宙風(第一百零二期)。上海:宇宙風出版社。
昆明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2000)。抗戰時期文化名人在昆明(一)。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季羨林(2002)。清華園日記。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岳南(2011)。南渡北歸(1-3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封海清(2006)。西南聯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侯楊方(2001)。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姚丹(2000)。西南聯大:歷史情境中的文學活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策(1999)。走在時代前面的科學家:楊振寧。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高覺敷譯(1981)。實驗心理學(原作者:E.G.波林)。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廷以(1996)。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平原、謝泳等(2012)。民國大學——遙想大學當年。北京:東方出版社。
陳立夫(1973)。戰時教育行政回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立夫(1994)。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
陳明章編(1982)。學府紀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
陳明遠(2000)。文化人與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陳寅恪(2001)。陳寅恪集·金明館業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孫黨伯、袁謇正(1993)。聞一多全集(第12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許淵沖(1996)。追憶逝水年華:從西南聯大到巴黎大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許淵沖(2008)。聯大九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許德珩(1981)。北京大學校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1995)。清華人物志(三·周培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中行(1986)。負暄瑣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弛等譯(2009)。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原作者:費裡德裡希·包爾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勁夫編(1996)。海外學者論中國。北京:華夏出版社。
張曼菱(2013)。西南聯大行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張寄謙(1999)。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紀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憲文(2005)。中華民國史(全四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黃延復與馬相武(1995)。梅貽琦與清華大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黃延復與鐘秀斌(2011)。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北京:九州出版社。
黃俊傑(2006)。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單純(2004)。馮友蘭自述。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馮友蘭(1959)。四十年的回顧。北京:科學出版社。
馮友蘭(1989)。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費正清(1992)。費正清對華回憶錄。北京:知識出版社。
費正清著、黎鳴、賈玉文等譯(1993)。費正清自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立德(2005)。西南聯大的斯芬克斯之謎。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楊東平(2000)。大學精神。瀋陽:遼海出版社。
趙瑞蕻(2000)。離亂弦歌憶舊遊:從西南聯大到金色的晚秋。上海:文匯出版社。
趙寶恆等譯(1992)。英漢雙解教育詞典(原作者:德里克·郎特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蔣夢麟(2000)。西潮‧新潮。長沙:嶽麓書社。
聞黎明(2010)。抗戰風雲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臺北:秀威信息科技。
聞黎明(2016)。西南聯大·聞一多——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知識分子。北京:人民出版社。
黎翔鳳(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劉宜慶(2009)。先生之風:西南聯大教授群像。臺北:秀威信息科技。
劉宜慶(2009)。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實錄。臺北:秀威信息科技。
蕭公權(1972)。問學諫往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蕭超然等編(1988)。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霍益萍(1999)。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穆(2005)。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謝本書(1988)。龍雲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謝泳(2009)。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謝泳、智效民等著(2005)。逝去的大學。北京:同心出版社。
蘇雲峰(2001)。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28-1937):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饒佳榮譯(2010)。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原作者:易社強)。臺北:傳紀文學出版社。
顧邁南(1997)。華羅庚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奇生(2006)。戰時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以西南聯大為中心。歷史研究,4,125-147。
方齡貴(2007)。西南聯大見聞瑣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5-59。
史曉宇(2014)。西南聯大內部制度:理念、設計、運行探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54-58。
朱君強(2007)。關於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214-217。
江渝(2010)。「通才教育」:西南聯大成功經驗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8,252-257。
李巧玲、陳海儒(2011)。抗戰期間內遷大學學生的日常生活—以西南聯大和西北聯大為例。甘肅社會科學,6,202-206。
李埏(1995)。西南聯大的選課制及其影響。雲南高教研究,4,87-90。
李靖(2007)。淺談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貸金制和公費制。河南教育(高校版),12,22-23。
汪求俊(2016)。論大學精神的式微與復歸。大學(研究版),12,88-96。
汪濤(2005)。抗戰時期雲南經濟的發展機遇。創造,7,10-11。
姜良琴(1999)。抗戰時期高校教師工資制度及生活狀況初探。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3-59。
韋穎、石琦琪(2018)。百歲校友眼中一流的西南聯大。江蘇高教,10,8-12。
陳明遠(2000)。40年代文教界的經濟生活(下)。社會科學論壇,11,52-56。
孫傳釗(2007)。阿倫特兩論。中國圖書評論,1,40-48。
張世英、楊瀾潔(2013)。我的西南聯大—張世英的片段回憶。學術月刊,2,165-170。
張婷(2013)。梅貽琦的大學管理理念與實踐,蘭臺世界,1,24-25。
張瑋與朱俊(2013)。西南聯大:教授治校是如何實現的—以西南聯大教授會為中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42-150。
楊振寧(2001)。讀書教學四十年。物理教學,5,1-6。
楊福家(2006)。當代大學的使命與大學生的責任。世界科學,6,31-36。
雷海宗(1940年2月4日)。專家與通人。大公報(重慶版)。
趙振鑾(1983)。龍雲和蔣介石的合與分之我見。雲南歷史研究集刊,2,37-50。
趙潔、張正峰(2014)。從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學:蔣夢麟對北大的改造。山東高等教育,2,63-69。
蔡磊砢(2008)。「蕭規曹隨」?—蔡元培與蔣夢麟治校理念之比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3,12-21。
黎勤、李淩(2005)。龍雲與民主堡壘西南聯大。炎黃春秋,4,7-11。
錢穎一(2018)。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教育:理念與實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39(4),1-16。
魏羲之(2013)。梅貽琦憑什麼執掌清華17年。文史博覽,8,28-30。
儲朝暉(2012)。民國時期黨化教育的犧牲者郭秉文與東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159-170。
四、學位論文
王喜旺(2006)。學術與教育互動—西南聯大歷史時空中的觀照(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王勸(2011)。西南聯大「教授治校」及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曲阜市。
石利娟(2007)。西南聯大師資管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南大學,長沙市。
祁迎夏(2008)。論西南聯大的聯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李元勝(2010)。西南聯大「教授治校」的產權理念與辦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大學,昆明市。
李鐵媛(2014)。西南聯大學術自由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吳小征(2010)。西南聯大學術與教學互動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大學,昆明市。
何斯民(2008)。西南聯大師生生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何露霞(2006)。西南聯大人文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學院,杭州市。
周海燕(2015)。民國十年(1927-1937)經濟發展中的政府主導與市場互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市。
周榮耀(2009)。西南聯大的文化使命及其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施要威(2017)。民國時期大學知識分子的文化性格——以西南聯大教授群體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
郭欣(2010)。西南聯大人才培養模式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大學,保定市。
陳廣超(2013)。西南聯大的民主精神與制度建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市。
臧明華(2004)。西南聯大知識分子心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熊萬曦(2007)。西南聯大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鄧招華(2009)。西南聯大詩人群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市。
劉京京(2012)。西南聯大矛盾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曲阜市。
劉順文(2008)。西南聯大文人群生活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儲德天(2005)。西南聯大知識分子共同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羅一佳(2013)。試論西南聯大科學家的人文情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五、電子資料庫
「北京大學西南聯大史料資料庫」:http://localsev.lib.pku.edu.cn/lianda/home/index.asp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http://www.modernhistory.org.cn/index.htm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http://bwg.ynnu.edu.cn/ldyj/yjdt.htm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數位資料庫」:http://mhdb.mh.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