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于婷
Hsu, Yu-Ting
論文名稱: 兩岸四地國中階段視覺藝術課程政策發展與現行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sual Arts Curriculum Policy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mong Cross-Strait Four-Regions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2
中文關鍵詞: 視覺藝術課程政策課程綱要
英文關鍵詞: curriculum policy, Curriculum Guidelin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應全球知識經濟時代潮流的衝擊,世界各國皆致力於教育改革,同步追求「多元化、市場化、資訊化」的訴求,以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在全球性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國藝術教育也展開一連串的改革與進展。作為華人地區藝術教育的領航者,臺灣藝術教育工作者亦應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放大視野,理解兩岸四地的藝術教育相關變革,逐步打造自發、互動、共好的華人藝術教育圈。
    本研究以「兩岸四地國中階段視覺藝術課程政策發展與現行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為題,透過參考文獻及訪談,比較及分析兩岸四地視覺藝術課程政策的發展與課程綱要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及能力指標,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討論,藉以瞭解過去65年兩岸四地的藝術教育發展出什麼樣不同的面貌。
    研究結果顯示,在兩岸四地的視覺藝術教育發展,雖然受到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不同的影響,但綜觀兩岸四地的視覺藝術教育思潮發展,主要仍隨著國際藝術教育的發展脈絡進行,從創造性取向的視覺藝術教育走向學科本位的視覺藝術教育,進而邁入後現代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各藝術教育理論各有其優勢與限制,而兩岸四地的視覺藝術教育變化也同時反應其社會之變遷。兩岸四地的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同樣面臨專業師資缺乏、未能專才專教的問題;香港及澳門則同樣面對欠缺主體性的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臺灣視覺藝術課程發展的建議:(一)加強「審美與藝術評論」能力之養成(二)提昇視覺藝術課程中「分析應用」的能力養成(三)提高「設計教育」的學習內涵比重。擷取兩岸四地之長,補臺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不足。

    Reacting to the impact of the trend of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endeavored to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resort to “diversity, market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raising the nation’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 educational reforms, each country has also started to promot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for art education. In addition, as the pilot of art education in Chinese regions, and under the inevitable current of globalization, art educators in Taiwan should broaden their vision, perceive the relative reforms in art education among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so that the “spontaneity, interaction, and common good” art educ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gradually.
    With the title of this researc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sual Arts Curriculum Policy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mong Cross-Strait Four-Regions”, and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d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h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policy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goals, and ability indicators in curriculum guideline among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By means of discussing with compa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is research has tried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contours developed in art education field among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in the past 65 yea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gard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development among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in spite of divergent influences from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to cut in from the angle of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t can be found that among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has primarily followed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development—from the Creative Self-expression Approach, to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and finally arriving at post-modernistic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Each educational theory has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s visual art education changes in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reflect the society’s change as well. Actually, art education in cross-strait four regions is stuck in the dilemma of lack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issue of being unable to teaching professional subject by professional educators. Such difficulty of lacking subjectivity also takes place in Hong Kong and Macaw.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research has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aiwan’s developing visual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1). Enhanc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nd art criticism” competence; (2). Raise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application” in visual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3). Elevate the ratio of learning conte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this way, the strengths in cross-strait in four regions can be exerted to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y in visual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1 第二章 兩岸四地藝術教育政策之發展背景 第一節 當代藝術教育思潮......................................23 第二節 兩岸四地社會環境與基礎教育政策發展概況....................38 第三節 美國全國教育進展評量之探究..............................66 第四節 兩岸四地視覺藝術課程政策相關研...........................69 第三章 兩岸四地視覺藝術課程政策發展分析與比較 第一節 影響兩岸四地的藝術教育發展思潮...........................73 第二節 兩岸四地藝術教育課程政策發展與現況.......................83 第三節 兩岸四地視覺藝術教育面臨的挑戰..........................110 第四章 兩岸四地視覺國中階段現行藝術課程綱要之比較 第一節 兩岸四地現行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與目標...........127 第二節 兩岸四地現行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綱要之教材內容................151 第三節 兩岸四地現行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綱要之能力指標................1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19 第二節 建議...............................................228 第三節 省思...............................................231 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234 二、英文文獻...............................................242

    一、 中文部分
    Cohen L., Manion L.,& Morrison K.(2004)。教育研究法。(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等人譯)。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Glesne Corrine(2005)。質性研究導論。(莊明貞、陳怡如譯)。台北市:高等教育。
    于芳(1997)。澳門的基礎教育。中小學管理,11,42-4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教育法匯編1949-1989。國家教育委員會編輯。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美術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方德隆(2000)。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麗文。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旭曉(2012)。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導言。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10。
    王秀雄(1988)。各級學校藝術教育概況-美術教育。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概覽。王朝安主編,146-347。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建柱(1993)。近三十年來我國初級中學與國民中學之美術教育。國中美術教師手冊,丘永福編著,217-237。台北:康和。
    王家通(2003)。比較教育研究。高雄:麗文。
    王媛媛(2009)。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初等教育。普及與提高-中國初等教育六十年。李太平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興華(2012)。當下中國美術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陝西教育(高教版),201205 期,28-29。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臺灣藝術教育史,鄭明憲主編,105 -161。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甘激(2008)。審視後現代時期中國美術教育的本土立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6(2),67-68。
    皮道堅(2008)。改革開放 30 年來中國大陸視覺藝術的轉變。「改革開放30年」國民教育研討會,香港,2008 年 6 月 26 日。
    朱鵬(2009)。澳門現代教育發展三十年。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週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1108-1113。
    何東昌(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口:海南出版社。
    何翠芬(2007)。回歸十年前後話 --從香港視藝創作歷歷史談起。二十一世紀,1 02, 108-116。
    吳志良(1994)。東西交匯看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澳門
    吳志良(1996)。政治沿革。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澳門,1996,pp.52-89。
    吳香生(2011)。香港美術教育發展七十年(1939-2009)。教育與承傳:歷史文化的角度,梁操雅、羅天佑主編,149-161。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杜作潤(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市:正中。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周星(2014)。2013年度中國藝術教育概況評。藝術評論,2014,4。
    周祝瑛(2007)。中國大陸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習資訊,24 卷 6 期。P13-22。
    林小玉(2008)。從當代音樂教育哲學之發展論美感教育之定位與省思。教師天地,153,29-3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新。台北:心理
    林振春、張德永、蘇桂枝、蔡文瑜、林佳鬱(2003)。改進中央、地方及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出版社。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新發、王秀玲(2005)。中國大陸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問題與評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1- 28。
    林錦英(2010)。香港。各國近期中小學課程內涵與取向研析,洪若烈主編,105-137。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孫樂川(2012)。香港文化藝術的「他者」身份的再現。文化研究@嶺南。30期。2012年8月。
    徐秀菊等(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柴慶翔(1994)。中國美術教育的歷史概貌。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兒童美術教育委員會合編,269-273。台北:聯明。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月刊,54,39-54。
    袁汝儀(2001)。再論生活藝術教育:從後WTO的台灣生活談起。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師資培育課程調整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師院編,29-50。屏東:屏東師院。
    馬桂順(2004)。後殖民地時期香港美術教育的反思。2004 第二屆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美術、教育、社區,132-14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高 長(201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市:五南。
    高金鈴(2003)。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高雄市。
    高寶立(2006)。鄧小平的發展觀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教育研究,27(8),10-14。2014 年 1 月 25,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en/er/200600270008/0010c.htm
    張夫也(2010)。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問題與出路。中國藝術報。2012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art.china.cn/voice/2010-07/05/content_3593978.htm。
    張美艷(2002)。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笑濤(2009)。新中國成立後 17 年初等教育基本問題。普及與提高-中國初等教育六十年,李太平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源泉(2011)。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經營管理。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鍾宜興主編,42-72。高雄:麗文文化。
    張慧泉(2003)。中國大陸基礎美術教育發展概況與展望(1978-2002年)。未出版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所,中國上海。
    張繼文(1995)。美勞科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實際。國教天地,第113期,葉40-45。
    曹意強(2011)。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藝術教育,2011年,第4期。
    梁偉莊(2009)。1999 年後澳門博奕產業的變遷及空間發展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建築與都市防災研究所,臺北。
    許智香(2006)。從威權到民主:由專制轉趨開放的教育。台灣教育四百年,146-161。台北:經典雜誌。
    郭天武、陳雪珍(2010)。論中央授權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當代港澳研究,3/(2),1-13。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台北市:田園城市。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65-98。台北市:桂冠書局。
    郭曉明(2009)。回歸以來澳門教育制度的變革。全球教育展望,262(38),67-74。
    郭聲健(2010)。未來十年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2010/10/10 ~11,中國吉林。2014年取自http://www.sj-yj.net/bbs/bbsxp/print.asp?id=3262
    陳秋瑾(2000)。視覺藝術表現媒材的遞嬗:媒體課程的興起。現代教育論壇學術研討會--視覺藝術與數位文化,pp5-12。
    陳秋瑾(2010)。尋找臺灣圖像:老照片的故事。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館。
    陳美玉(2000)。1949-1999 澳門私立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回顧。2000 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文化博物館主編,432-44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文化博物館。
    陳美玉(2001)。澳門學校視覺藝術教育實踐問題淺析。論文發表於「現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澳門。2001年1月2日3日。
    陳美玉(2002)。澳門學校視覺藝術教育:非葡萄牙化現象與本土知識的必要性。藝術教育研究,3,91 -131。
    陳美玉(2004)。文化瞭解與身份認同:澳門的學校藝術課程思考。2004 InSEA 亞洲地區會議:藝術教育與文化瞭解論文集,231-240。中國北京: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陳美玉(2008)。「全球本土混雜化」與文化再生:視覺文化取向的在地性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1 5,37-65。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主編,189-215。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中市:五南。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教育,4-22。
    陳瓊花(2012)。十二年國教與藝術教育。職業學校一般科目暨藝術群科中心學校電子報第 111 期,101.12。
    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155-191。台北市:桂冠書局。
    陳鏗任(2003)。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彭琡媛(2009)。冒險城市:澳門社經空間發展與其脆弱性。未出版碩士論論文,銘傳大學建築與都都市防災研究所,臺北。
    彭慧鸞(2002)。資訊化與中國大陸西部的跨越式發展。21 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2 年5月,頁305。
    曾天山(2000)。20世紀的中國(教育事業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銜接與統整的落實。台灣教育,581,37-42.
    馮增俊(2001)。新世紀澳門教育制度的重構與發展。教學與管理,8,6-8.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頁65-98。臺北市:桂冠出版。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11-36。台北市:桂冠書局。
    黃政傑(1994)。大陸藝術教育學制與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黃素蘭(1998)。香港美術課程發展現況。論文發表於「面向 21 世紀的學校美術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國北京,1998 年 10 月 7-9 日。
    黃富順(1997)。終生學習理念的意義與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35,6-15。
    楊思偉(1998)。教育改革的借與鏡-畫虎不成反類犬。鬆與綁的再反思,楊思偉、高強華主編,69-121。台北市:五南。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
    楊景堯(1998)。中國大陸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容辰(2006)。臺灣與香港公民教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
    漢寶德(2005)。2005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會議紀錄,第一議題(12頁)。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趙惠玲(2012)。臺灣藝術教育百年薪傳。臺灣教育雙月刊,674,61-67。
    劉瑞華(2006)。2006年臺灣藝術教育發展現況綜述。臺灣藝術教育年鑑,劉瑞華主編,12-17頁。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遠碧(2009)。新中國義務教育學制改革與發展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歐素瑛(2006)。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台北:臺灣古籍。
    鄭明憲(2008)。臺灣藝術教育年度發展現況綜述。2007 年臺灣藝術教育年鑑,鄭明憲主編,1-4。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
    鄭桂卿(2001)。編寫澳門視覺教育課程大綱的回顧及展望。論文發表於澳門現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2001,澳門藝術博物館。
    黎明海(2008)。統籌的話。兩岸四地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香港: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澳門政府(2009)。澳門特別行政區(2000-2009)。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九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
    蕭炳欽(2003)。提昇藝術教育師資水準之行政策略。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徐秀菊等,105-112。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錢初熹(2005)。視覺文化時代兒童美術心理及能力發展的變化。中國美術教育,5,2-5。
    錢初熹(2006)。迎接視覺文化挑戰的美術教育。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苑玫(1999)。音樂課程的改革與創新。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89-196,高雄市。
    簡彤紜(2014)。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政策之探究。學校行政,93期 ,2014 年 09 月16日,132 – 149。台北市。
    魏美昌(1993)。過渡期中的澳門教育,行政,6(22),955-959。
    羅彩月(2003)。國小美勞科應用後現代藝術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
    蘇振明、鄭明憲(2005)。藝術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總述。2005臺灣藝術教育年鑑。鄭明憲主編,1-4。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朝暉、梁勵、王敏(2008)澳門課程改革的背景、進展與展望。發表於澳門學教育學院主辦,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2006:22-35。澳門大學。
    顧明遠(1996)。比較教育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網路資料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2001-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2013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1126/3011703.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義務教育各學科课程標準(2011年版)。2013年7月9日,取自:http://edu.qq.com/a/20120202/000112.htm
    中華民國考試院(2013)。中華民國政府治理的回顧與展望。考試院。取自http://www.exam.gov.tw/searchsp.asp?xdurl=search/SearchResultList.asp&mp=&groupname=&groupid=&advSearch=1&deptid=011117&stitle=&xbody=&startdate=&enddate=&topcat=&xkeyword=&qStr=&PageSize=10&PageNumber=12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652&KeyWordHL=%e8%97%9d%e8%a1%93&StyleType=1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255&Page=6574&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5Curl%5C20130827103728/1020827%E7%B0%BD%E9%99%B3%E6%A0%B8%E5%AE%9A%E7%89%88-%E7%BE%8E%E6%84%9F%E6%95%99%E8%82%B2%E7%AC%AC%E4%B8%80%E6%9C%9F%E4%BA%94%E5%B9%B4% E8%A8%88%E7%95%AB.pdf
    王大根(2006)。論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術教育。清華美術,3,118-12 4。http: //www.tljys.net/zxxms/ShowArtic le.asp?ArticleID=42659
    王立(2008)。發展未成年人視覺文化素養的途徑。2012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xccgzx.com/Artic le/Print.asp?ArticleID=176。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s93/np02.xls (2013/10/14)。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3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3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list-page.htm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3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list-page.html
    夏向陽(2007)。發展小學生視覺文化素養的路徑。2012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fromeyes.cn/Artic le_Show.asp?Artic leID=784。
    梁 柱(2013)。以毛澤東時期為視角考察新中國「兩個歷史時期」。當代中國史研究,(5)。2014 年 1 月 25,取自 http://www.iccs.cn/contents/610/14361.html
    陳瓊花(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編撰之研究期末報告。取自http://ed.arte.gov. tw/uploadfile/trust/125_125_RRPG940401.pdf
    黃素蘭(2001)。美術教育的「邊緣性」──「人文主義」的教育價值往哪裡去?論文發表於「2001 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臺灣台中,2001 年。 2012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hksea.org.hk/ publish/art i_pdf/13.pdf
    黃素蘭、劉仲嚴、鄭桂卿(2010)。澳門視覺藝術教育專項評鑑報告書。2014年2月2日取自 http://www.dsej.gov.mo/~webdsej/www/inter_dsej_page.php?con=inter_dsejdoc_page.php&layout=2col
    鄭奇、陳雲海(2005)。關於中國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 年第 2 期,61-64。2012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 //www.cqvip.com/qk/80655x/200502/15441079.html。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06)。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取自http://www.dsej.gov.mo/~webdsej/www/edulaw/basic/9_2006.htm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12)。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取自http://www.dsej.gov.mo/~webdsej/www/dsejnews/eduplan/cn2012_policy_tenyear.p df?timeis=Wed%20Aug%2019%2017:22:34%20GMT+08:00%202015&&
    蘇向東(2009)。「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中國網。2014 年 1 月25日,取自 http://www.china.com.cn/news/60years/2009-09/25/content_18603838.htm

    二、 外文部分
    Arnove, F. R.(2007). Introduction:Refram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T. F. Arnove & C. A. Robert(E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1-20. Lanham,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Arnove, R. F., & Torres, C. A.(2003).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Bray, M., Adamson, B., & Masony, M.(2007).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Faculty of Educ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ncum, P.(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0(4), 295-311.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16 Association Drive, Reston, Virginia 22091.
    Eisner, E.W.(1972). Why teach art?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Hamblen, K. A.(1997). Second Generation DBAE. Visual arts research, 23(2), 98-106.
    Hayhoe, R.(1989).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opendoor., N.Y. :M.E. Sharpe.
    Hughes, A.S.(1991). Curriculum Policies. In A. Lewy,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 Oxford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37-139.
    Krugman, P.(1994). The Myth of East Asian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 6:28-44.
    Lewis, J. & Ritchie, J.(2003). Generalising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ed. J. Ritchie and J. Lewis),263-286.,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3rd ed.). NYC: Macmillan.
    Meyer, J., Kamens, D. H. & Benavot, A.(1992). School Knowledge for the Masses: World Models and National Primary Curricular Categor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