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俊賢
Li, Chun-Hsien
論文名稱: 冬季東北季風對宜蘭地區降水與氣流分佈影響之理想模擬研究
Idealized Simulation Study of Rainfall and Airflow Distribution over Yilan area under Northeast Monsoon in Winter
指導教授: 王重傑
Wang, Chung-Chieh
口試委員: 簡芳菁
Chien, Fang-Ching
劉清煌
Liu, Ching-Hwang
王重傑
Wang, Chung-Chieh
口試日期: 2023/06/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理想化模擬CReSS模式宜蘭地區東北風地形局部環流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8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秋冬季(9~2月)東北季風降雨為臺灣東北部與東部地區重要的降雨來源之一。由於宜蘭地區特殊的口袋狀地形使平原內氣流形成偏轉、產生輻合,而在東南側山區迎風面造成大量的降雨。本研究欲探討單純的東北風對宜蘭地區降雨及風場造成的影響,利用2020年宜蘭劇烈降雨觀測實驗(Yilan Experiment for Severe Rainfall in 2020,YESR2020)期間東北風事件的大氣環境為基礎,以CReSS模式的理想化模擬,探討不同環境濕度、風速及風向下的降雨及風場分佈。
    本研究以臺灣東北方海面之分析資料時空間平均,製作水平向均勻、無氣壓梯度的模式初始場及邊界條件,進行東北風理想模擬實驗。實驗設計了3種相對濕度(80%、70%、60%)、3種風速(12、8、4 m s-1)及7種風向(0°、15°、30°、45°、60°、75°、90°),共63種大氣環境組合,探討各實驗在蘭陽平原及其周圍山區局部環流與降雨之間的關係。
    各實驗分析結果顯示,當環境相對濕度改變時,對大氣穩定度、降雨量、氣流遇地形障礙後的運動方式等都有顯著影響。當空氣濕度較高時,其具有豐沛的水氣及較低的穩定度,各地山區迎風面均有較大的降雨量,且較容易爬升越過地形。氣流進入平原西南側後,由於空氣的質量堆積及沿地形舉升後的絕熱冷卻造成氣壓上升,形成較大的擾動氣壓及擾動氣壓梯度,導致氣流產生逆鐘向水平繞流,使平原東南側山區輻合降雨增強。
    當環境風速改變時,對降雨強度、擾動氣壓梯度、氣流遇地形障礙後的運動方式等都有明顯改變。當環境風速較高(12 m s-1),氣流容易沿著地形爬升、產生較大氣壓擾動,導致平原內形成水平繞流及東南側輻合增強。而當環境風速較低(4 m s-1)時,水氣供應減少,降雨強度減弱,風場較容易受擾動氣壓影響。在東北風到偏東風情境,近地面的離岸氣壓梯度力範圍越向外海移動,使輻合雨帶向東移。
    當環境風向改變時,降雨區域、擾動氣壓分佈、平原內氣流運動情形亦有明顯不同。當環境風向為東北風時(30°~60°),氣流較容易進入蘭陽平原西南側形成較大擾動氣壓,導致平原內形成逆鐘向繞流增強。在環境風向較偏東風時,平原內有較大的擾動氣壓,且在高濕度、高風速情境下,平原西南側有較大的擾動氣壓梯度,在沿海地區搭配海陸地面磨擦差異,形成較強的輻合帶。

    摘要 i 目錄 iii 圖表目錄 v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參考個案回顧 4 2.1 綜觀天氣分析 4 2.2 地面風場及降雨分佈 6 第三章 資料與方法 8 3.1 資料來源 8 3.2 資料選取與處理方法 8 3.3 彭佳嶼及龜山島氣象站風場分析 10 3.4 實驗設計與模式初始場製作 11 3.4.1 不同實驗理想探空處理方法 11 3.4.2 三維經緯網格製作 12 3.5 模式簡介 12 3.6 模式設定 14 3.7 模擬結果分析方法 14 3.7.1 分析風向計算 15 3.7.2 相似性技術得分 Similarity Skill Score 15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7 4.1 模擬實驗結果 17 4.2 參考個案比較 19 4.2.1 東北風事件一:11月20~21日 19 4.2.2 東北風事件二:11月23~24日 22 4.3 水氣來源 25 4.4 宜蘭地區降雨與低層風場水平分佈分析 26 4.5 降水粒子時空間分佈 28 4.6 輻合分析 37 4.7 擾動氣壓分析 38 4.8 概念模式 40 4.9 歷史個案比較 40 4.9.1 歷史個案篩選 40 4.9.2 比較結果 41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43 5.1 結論 43 5.2 未來展望 48 參考文獻 49 圖表 52

    王重傑,2017:臺灣地區劇烈降水天氣之整合研究子計畫:臺灣地形對豪大雨個案影響之數值模擬與分析研究。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3-2119-M-003-01-MY2。
    王重傑,2020:準滯留性降水系統之可預報度與預報技術改進研究總計畫暨子計畫:臺灣準滯留性豪大雨降水系統之形成機制與可遇到度研究(I)。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8-2625-M-003-001。
    李金萬、陳泰然,1983:臺灣北部地區 1980年11月19日異常降水個案研究。大氣科學,10(2),25-38。
    李方婷,2013:地形降水診斷模式發展與評估-大屯山區冬季降水個案之初探。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碩士論文。
    吳崇穎,2015:2008年-2012年梅雨時期台灣及鄰近區域環流與降雨日夜變化之特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召、龔楚媖、王安翔、于宜強,2016:台灣地區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氣候特性分析。災害防救電子報,132,1-16。
    官岱煒,林博雄,2005:台灣地區大氣探空剖面特徵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宥丞,2008:地形降水對於環境條件與地形特性之敏感度測試:3維理想地形模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俞佑,翁叔平、鍾珮瑄,2016:臺東與臺中地區焚風現象之分析研究。地理學報,83,1-21。
    陳盈曄,2000:宜蘭地區秋冬季降雨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如,2007:淺談亂流-山岳波。飛航天氣,7,32-37。
    陳泰然、王子軒,2009:梅雨季臺灣東部地區降雨與局部環流之研究。大氣科學,38(3),165-184。
    陳泰然、王子軒、黃心怡,2012:宜蘭地區梅雨季鋒後大豪雨之中尺度特徵探討。大氣科學,40(4),407-426。
    陳泰然、李金萬、劉廣英,1980:冬季東北季風影響下之台灣北部異常降水之初步研究。大氣科學,7,73-84。
    陳鑫澔、王重傑,2022:利用機器學習建立西行侵臺颱風定量降水預報品質客觀指引之初步研究。大氣科學,50,78-124。
    張耀升,2004:宜蘭地區豪雨個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慧婷,2017:地形效應對台灣東北部秋季豪雨的影響:2009年10月11日個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亭、陳泰然,2002:台灣北部地區冬季劇烈天氣事件的診斷分析研究。大氣科學,30(3),217-240。
    葉嘉靜,2003:宜蘭地區秋冬季大豪雨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明,2011:宜蘭地區東北季風時期之降水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宗樺,2012:利用 WRF 模式探討台灣東部海上對流線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凌文、游政谷,2014:北台灣大屯山區密集降雨觀測研究-東北季風環境下之地形降水分析。大氣科學,42(1),61-86
    劉清煌、郭鴻基、蘇世顥、陳維婷、尤虹叡、李育棋,2020:宜蘭強降雨觀測實驗。109年中央氣象局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謝翔宇、吳哲維、吳承峻、曹歆、劉清煌,2020。2020年11月宜蘭劇烈降雨實驗(YESR)。110年中央氣象局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龔楚媖、于宜強、李宗融、林李耀,2013:冬半年臺灣東北部致災降雨事件之天氣類型分析。102年地質與地球物理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A4-3A-05。
    龔楚媖、顏葆琳、李宗融、吳宜昭、于宜強,2015。台灣各縣市重要極端降雨事件分析。104年中央氣象局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Alpers, W., Chen, J.-P., Lin, I.-I., and Lien, C.-C., 2007: Atmospheric fronts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studied by ER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s. Mon. Wea. Rev., 64, 922-937.
    Chien, F.-C., Kuo, Y.-H., 2006: Topographic Effects on a Wintertime Cold Front in Taiwan. Mon. Wea. Rev., 134, 3297-3316.
    Overland, J.-E., and Bond, N.-A., 1995: Observations and Scale Analysis of Coastal Wind Jets. Mon. Wea. Rev., 123, 2934-2941.
    Smith, R.-B., 1981: THE INFLUENCE OF MOUNTAINS ON THE ATMOSPHERE: RECENT ADVANCES. Nowcasting, Mesoscale Observations and Short-Range Prediction. 1981ESASP.165, 37-41.
    Su, S.-H., Chang, Y.-H., Liu, C.-H., Chen, W.-T., Chang, W.-Y., Chen, J.-P., Chen, W.-N., Chung, K.-S., Hou, J.-P., Hsieh, M.-K., Jang, Y.-S., Kuo, H.-C., Lee, Y.-C., Lin, P.-L., Lin, P.-Y., Lin, P.-H., Lo, M.-H., Wang, S.-H., Wu, C.-M., Yang, J.-H., Yang, and M.-J., 2022: Observing severe precipitation near complex topography during the Yilan Experiment of Severe Rainfall in 2020 (YESR2020).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48(746), 1663-1682.
    Lin, Y.-L., 1993: Orographic Effects on Airflow and Mesoscale Weather Systems Over Taiwan. TAO, 4(4), 381-4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