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孟儒 Tsai Meng-Ru |
---|---|
論文名稱: |
諾貝爾迷夢:遠景與九五文化《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翻譯出版研究 A Broken Dream: On the Nobel Prize Collections by Two Publisher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賴慈芸
Lai, Tzu-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翻譯史 、遠景 、九五 |
英文關鍵詞: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istory, Vista, Jiuwu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00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七○年代台灣出版業蓬勃發展,帶動一波套書風潮,題材從理財保健到史地傳記,包羅萬象。一九八○年代初期,九五、名家和遠景三家出版社不約而同看上諾貝爾文學獎,計畫製作套書收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因而掀起一場搶奪預約市場的報紙廣告大戰,最後名家中途打退堂鼓,九五和遠景各推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諾貝爾全集的製作難度絕非一般套書所能比擬,首先套書必須在短時間內分批出齊整套作品,八○年代的台灣譯者數量足以在時限內應付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嗎?再者,諾貝爾獎是歐洲中心的獎項,希臘、冰島等得主的文學作品原文從何取得?台灣又有多少譯者和編輯具備歐洲語系能力?從市場角度考量,當時台灣讀者接觸的文學仍以英美和日本為主,出版社如何推銷歐洲文學居多的諾貝爾文學獎?
本文從原文來源、譯者來源、新譯與非新譯作品比例和譯文品質四種面向探討遠景與九五兩套全集。研究發現,遠景有一套挑選收錄作品的標準,原文委託書店進口或托人代購;九五則直接翻譯日文版諾貝爾,照單全收。遠景和九五全集收錄的作品並非全數新譯,兩家出版社都沿用港中台三地的現成譯本,以壓縮製作時間,降低成本。遠景的新譯作品比例較九五高,整體譯文品質也更好。兩套書雖然銷售不如預期,對台灣的貢獻仍不容抹滅。
The 1970s witnessed extensive developments in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popularization of serial books and the inclusion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biographies in addition to the typical finances and health. Beginning of the 1980s, three publishing houses, Mingjia, Jiuwu, and Vista, separately decided to publish a collection of works that had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Shortly after, Mingjia abandoned the project, yet Jiuwu and Vista both published anthologies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Production work for these collections was undeniably more intense than for other book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undertakings, including whether there were enough translators in Taiwan to accomplish this monumental task within the strict timeframe, where the original works in languages such as Greek and Icelandic came from, how many translators in Taiwan were competent with European languages, and lastly, how publishers promoted literature from Nobel Prize winners from countries unfamiliar to Taiwanese readers at the time.
This study further examined the Vista and Jiuwu anthologies with regards to the origin of the works, the translators, the proportion of new translations and existing translations, and translation quality. Results found Vista had selection standards where it consigned bookstores or people to purchase and import the original work, whereas Jiuwu directly translated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s. Not all of the works in both of the collections were new translations; the two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existing translations from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to reduce production time and costs. Vista’s collection had a higher ratio of new translations and a higher overall quality of translation. Despite sales for the two series being lower than anticipated, they both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aiwan’s translation history.
一、中文書籍
平鑫濤。〈出版者的話〉。《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135-38。
羊子喬。〈追憶我在遠景的日子〉。《嗨!再來一杯天國的咖啡》。應鳳凰主編。台北:遠景,2005。82-86。
宋碧雲。〈痛惜殘壘〉。《嗨!再來一杯天國的咖啡》。應鳳凰主編。台北:遠景,2005。105-110。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2000。
林載爵。〈出版與閱讀:圖書出版與文化發展〉。《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下)》。台北:政大人文中心,2011。
林雙不。〈書海泛舟〉。《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281-293。
梁容若。《談書集》。台北:藝文。1978。
陳正茂。《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台北:秀威,2011。
陳希。〈好時年出版社〉。台北:爾雅,1981。55-60。
陳映真。〈回憶沈登恩〉。《嗨!再來一杯天國的咖啡》。應鳳凰主編。台北:遠景,2005。145-148。
陳飛寶。《當代台灣傳媒》。北京:九州,2007。
陳銘磻。〈出版界的「小巨人」〉。《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139-157。
陳銘磻。〈出版創意與行銷掛帥的年代〉。《掌燈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台北:編者,1987。45-85。
陳銘磻。〈當代書籍與出版業的發展演變〉。《掌燈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台北:編者,1987。19-44。
游淑靜。〈遠流出版社〉。《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91-94。
蔡念中等。《大眾傳播概論》。台北:五南,1998。
蔣紀周。〈我國圖書出版事業之發展與現況〉。《中華民國出版年鑑(六十四年)》。中國出版公司編。台北:編者,1975。33-38。
鄧維楨。〈政府在出版事業上能做些什麼?〉台北:爾雅,1981。179-90。
鄭樹森。〈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台北:洪範,2013。
應鳳凰、鐘麗慧。〈民國七十一年圖書出版業概況〉。《書香社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台北:編者,1984。27-31。
應鳳凰、鐘麗慧。〈民國六十九年圖書出版業概況〉。《書香社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台北:編者,1984。5-12。
應鳳凰。〈五十年代臺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封德屏主編。台北:文建會,1996。91。
隱地。〈一個出版工作者的沉思〉。《出版心事》。台北:爾雅,1994。111-120。
隱地。〈出版事業在台灣〉。《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1-15。
隱地。〈談盜印〉。《快樂的讀書人》。台北:爾雅,1975。165-170。
隱地。《出版心事》。台北:爾雅,1994。
隱地。《自從有了書以後......》。台北:爾雅,2003。
隱地。《遺忘與備忘》。台北:爾雅,2009。
鐘麗慧。〈正視出版界怪現象〉。《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247-254。
二、外文書籍
《ノーベル賞文学全集》。26冊。東京:主婦の友社,1970-1976。
The Nobel Prize Library. 20 vols. New York: Helvetica Press, 1971. Print.
三、廣告
九五《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中國時報。1981年2月12日。
名家《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聯合報。1980年12月29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中央日報。1981年2月8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中國時報。1981年2月23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中央日報。1981年2月25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南洋商報。1981年7月16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政治家》。1981年8月20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南洋商報。1981年8月25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百姓》。1981年9月2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南洋商報。1981年9月9日。
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廣告。中國時報。1982年9月10日。
四、報紙周刊
小軍。〈台灣三家出版公司競爭出版《諾貝爾文學獎金全集》〉。參考消息。1981年4月19日:第3版。
呂惠萍。〈華文文學推手 瘂弦獲星雲文學獎〉。世界新聞網。2012年11月8日。網路。2014年4月30日。
李禎祥。〈政治犯獄中苦讀 催生國內翻譯社〉。新台灣新聞周刊。2008年4月3日。網路。2014年5月25日。
侯健。〈文學的補過──翻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全集」的意義〉。中國時報。1981年2月22日:第8版。
陳奇。〈出版業的大套書狂熱〉。工商時報。1981年2月22日:第12版。
陳宛茜。〈孟若的書 在台叫好不叫座〉。聯合報。2013年10月11日。網路。2014年6月5日。
陳映真。〈不朽的冠冕──「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出版緣起〉。中國時報。1981年2月22日:第8版。
五、期刊論文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國史館。26期(2010年12月):75-130。2014年5月18日。
蔡盛琦。〈臺灣地區戒嚴時期翻印大陸禁書之探討(1949-1987)〉。《國家圖書館館刊》。國家圖書館。93:1(2004年6月):9-49。2014年5月18日。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 國史館。9(2006年9月):145-81。2014年5月18日。
賴慈芸。〈臺灣文學翻譯作品中的偽譯本問題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8:2(2012年10月):4-23。2014年3月17日。
六、學位論文
丁希如。〈出版企劃的角色與功能〉。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1999。
洪千惠。〈台灣書系出版之運作與功能〉。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2002。
陳俊斌。〈台灣戰後中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歷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2002。
七、網誌
賴慈芸。〈舊譯的老大哥:新興出版社〉。翻譯偵探事務所。Blogspot。2013年6月13日。網路。2014年3月14日。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13.html
賴慈芸。〈功過難論的遠景世界文學全集〉。翻譯偵探事務所。Blogspot。2013年4月22日。網路。2014年3月14日。
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8276.html
八、訪談
張恆豪。當面訪談。2014年5月2日。
九、研究計畫
賴慈芸。〈十九世紀英美小說翻譯品質研究──附評註書目〉。國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2012年10月31日。
賴慈芸。〈戒嚴時期的歐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注書目 第一年年度報告〉。國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2013年5月31日。
賴慈芸。〈戒嚴時期的歐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注書目 第二年年度報告〉。國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201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