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珮嘉 Su, Pei-Jia |
---|---|
論文名稱: |
「性別邊界消失,籠中鳥振翅 」多元性別議題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 Gender Boundary Disappearing Will Liberation Come: Action Research on issues of gender diversity infused Civics at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口試委員: |
莊明貞
Chuang, Ming-Jane 湯仁燕 Tang, Ren-Yen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口試日期: | 2022/07/0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課程 、性別刻板印象 、多元性別 、性別平等教育 、多元性別課程方案 |
英文關鍵詞: | Citizenship Course, gender stereotypes, multi-sex,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Gender Diversity Curriculum Program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994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指在建構一套多元性別融入公民課程之課程方案,期望透過課程實施,提升學生多元性別認知並降低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進行課程方案的實踐,並從課程實施、學生的多元性別認知及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改變情形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面向,探究多元性別課程之建構與實施情形。
本課程方案實施成效分析,主要運用質性搜集方法,包含訪談、教師教學省思札記、而在量化的部分,則以課程意見調查表為輔。並於課程實施及資料搜集後,進行統整與分析,藉此發現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多元性別」為核心思想之課程建構。
二、運用多元主題、媒材、教學策略及評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成效並激發潛
能。
三、實施多元性別課程方案後,學生能提升性別認知及人際互動軟實力。
四、教師定位的重建與多元文化教學力提升。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rriculum plan for the inclusion of gender diversity in a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awareness of gender diversity will be enhanced and gender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 will be reduc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purpose, this study takes eighth-grad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action research orientation, carries out the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plan, and change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udents' multi-gender cognition and gender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 And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gender curriculum.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is course plan mainly uses qualitative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ing interviews, notes on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the quantitative part is supplemented by course opinion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lows:
1.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ith "Gender Diversity" as the Core Thought.
2. Use diverse themes, media,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s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otential.
3. After implementing the gender diversity curriculum plan, students can
enhance their gender awarenes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oft power.
4.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Positioning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bility.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方德隆、游美惠(2009)。2008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教育部。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 29-50。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研究月刊,56,82-88。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王駿原(2018)。從二元到多元:《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同志教育」的浮現。淡
江大學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
王蘋(2012)。性別人權,一個不斷被開展的領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1),45-53。
王儷靜(2010)。〈性別主流化在教育機構的實踐: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城
市發展 99 年專刊(二)性別主流專刊,26-44。
王儷靜(2013)。重探性別融入教學之「融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
研究》,32。
王嬿茹(2016)。運用繪本實施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
象」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user’s Guide)。學富。
艾胥莉Ashley Mardell(2020)。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小麥田。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20)。多元性別權益保障。一版。行政院。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1)。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本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孟玢(1998)。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333-361。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大洋出版社。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
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著(198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心理。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春元(2017)。住錯性別身體的靈魂-跨性別與人權保護。清流雙月刊。
林昱瑄(2013)。教育改革的治理方式與實作過程— 以臺北市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為例。教育學刊。 41:87-122。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3,3-14。
邱婕歆、吳連賞(2017)。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再定位教師角
色。教育學誌,38,103-123。
洪詠善,范信賢主編(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
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久賢(2001a)。教師性別教育專業成長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6(2),213-232。
侯佳惠(2001)。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施逸翔(2014)。臺灣性別人權考核紀實CEDAW 第二次國際審查。性別平等教育
季刊,(68),79-86。
洪玉如(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五南。
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台灣實業文化。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4(3),26-33。
張春興(1991)。心理學。東華。
張樹倫(2012)。性別/人權與公民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1,9-11。
郭丁熒(2006)。是「連續」還是「斷裂」?台灣小學教師角色變遷知覺之研
究。師大學報51(1):41-62。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高等教育。
莊明貞、何宜君(2005)。《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秀容(1998)。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 之有關理論的評析。政治科學論叢,9,173-194。
陳素秋(2012)。公民身分觀點下的性別議題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1,12-18。
陳靜琪(2003)。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
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著。社會心理學。紅葉
文化。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黃心雅(2008)。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現代西洋同志文學。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黃政傑(2005)。社會重大議題的課程融入。2005年1月4日演講發表於宜蘭高商。
黃益中(2015)。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
黃純敏(2012)。性別多樣性、偏見與人權:多元文化教育的轉化力量。性別平
等教育季刊 ,61,19-30。
黃純敏(200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學富文化。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心理。
葉德蘭(2021)。從CEDAW 公約看臺灣性別平等教育之實踐。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
學,3(3),121-136。
楊巧玲(2002)。〈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86-97。
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心理。
楊佳羚(2019)。危機還是轉機的性別平等教育:性平法15週年再檢視。性別平
等教育季刊,88。
楊幸真(2003)。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女性主義教室:再思權力與權威。教育研究月刊。109:125-136。
葉肅科、周海娟(2018)。兒童權利公約之後:臺灣兒少福利發展。
董秀蘭(2016)。社會領域:一個培養現代公民素養與核心能力的關鍵領域。國
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式爭論模式的
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廖彥喬(2012)。聯合國第一份關於性傾向與性別身份的歧視與暴力問題之人權
調查報告書。婦研縱橫,(96),54-60。
鄧志松(2015)。公民教育與認同政治: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2
(1),45-70。
劉必榮(2014)。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全新增訂版)。先覺出版社。
劉育瑄(2019)。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踐之探究-以兩位教師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劉美慧(2000)。學校的公民教育:公民資質觀點分析。臺灣教育,595,25-35。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蔡榮貴、洪如玉、許家驊、黃芳銘(2005)。「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教育議題理 論整合與教學研究 」總結報告。計畫編號:PG9204-1091,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鄭章華、林佳慧(2020)。探究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數學教學-以任務分析為進路。教科書研究第十三卷第二期,31-57 。
簡成熙(2001)。教育輔導與人權。學生輔導雙月刊,75,52-61。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
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
Jeffrey Eugenides傑佛瑞.尤金尼德(2006)。中性,時報出版。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A. and Banks, C. A. M. (2001).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Falmer.
Colorin Colorade.(2007).Using informal assess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https://www.colorincolorado.org/article/using-informal-assessments-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Sage Publications, Inc.
Engle, S. H. & Ochoa, A. S. (1988).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raenkel, J.R.,& Wallen, N.E.(1996).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3rd. ed.). McGraw-Hill.
Freire, P. (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mondsworth: Penguin.
Goldfarb, E.S. & Lieberman, L.D.(2020).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The Case for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Glick, P., & Fiske, S. T. (1997).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Measuring
ambivalent sexist attitudes toward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
119–135.
Hooks, b.(1994).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 Routledge.
Measor, L.,Sikes, P.(1992).Gender and schools . London:Cassell.
Redestam, K.E.,& Newton, R.R.(1992).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Newbury Park, CA:SAGE.
Stiggins,R.(2001). Student-involv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Tuckman, B.W.(1994).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 Company.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