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穆君
Pai,Mu-Chun
論文名稱: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The Creation Research on the Fantastic Field of the Mind
指導教授: 黃進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心靈的異想場域寫實繪畫
英文關鍵詞: Field of the Mind, realistic pain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抽離外在本體後,筆者發現自己與草有著深刻的情感,本著對大自然迷戀的創作初衷本質,以自家的草地作為創作的出發起源,藉由「草」以及「芭蕉葉」作為主要元素用以貫穿個人的繪畫創作源頭及理念構築的發想點。
    研究論述之主要架構包括:(一)創作精神及主題討論;(二)創作形式與技法探測;(三)作品分析與內涵詮釋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筆者就讀研究所一年級2010年作起點,以「草」為主要元素所延伸的系列作品為主,進而連接到以芭蕉葉為主角的系列作品,藉由創作實踐並以理論分析作為輔助,從對「草」的「家情」觀照反思轉化到自我內心「心靈的異想場域」的營造。
    在第一章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步驟以及限制範圍的界定,將筆者創作思路一一清楚說明。
    第二章則以浪漫主義的「自由」精神做為開端,引入主體創作自覺精神的建立,經由佛洛伊德「心靈景色」以及「簡約主義」的啟發,觸動了「家– 草地–芭蕉葉」的主題探究轉化到內心「心靈的異想場域」的營造。因為筆者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所以可以在筆者的繪畫創作上看見某些西方特定時期的思維模式或是表現手法的沿用。透過探索自然以及對自然的關懷,體會寫實繪畫的定義並不單單只追求事物的外在形象,整個過程從親近大自然與崇尚心靈自由的浪漫主義到指涉人文社會之心靈的異想場域;透過浪漫主義的遐想,營造出富含隱喻性的創作畫面讓觀賞者產生共鳴及聯想。第三章則是針對筆者個人整體創作研究所著重的「美學形式」與慣用的「寫實技法」呈現創作上的初步探測,筆者認為,以油彩為媒介,要表現自然,色彩變化固然重要,但相對的型的掌握也不可缺少,所以,表現風景除了要先感受當時心情及陽光的變化外,古典寫實主義所要求的基本功夫也不可遺忘。
    第四章則是聚焦在創作實踐的作品部分,從「草地」、「芭蕉葉」兩系列主題的內涵與形式手法,將個別作品做更深入的詮釋。
    第五章則是將本創作論述做結論,並展望未來創作發展之可能。

    關鍵詞:心靈的異想場域、寫實繪畫

    Detached from the ontological concern, I find that I have strong sentiment with grass. With the attachment to Nature, the grassland of my home serves as the origin of the present creation research. Grass and the banana leaves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 that penetrates the origin and ideas of my paint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is: (1) the spirit of creation and the thematic discussion; (2) the form of crea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skills; and (3) work analysis and the content interpretation.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year of 2010, the time of the first year of M.A. Moreover, grass is the prominent element of the research, and then links it to the series of artworks thematically concerned with banana leaves. With the practice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seeks to reflect on both the two elements—i.e., grass and home lov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ntastic field of mind.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learly outlin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Chapter II begins with the mind of freedom of romanticism, and then seeks to build the self-awareness of the subjective creation. Based on Sigmund Freud’s concepts of “spiritual landscape” and “minimalism,” the thematic probing transforms from “home – grass land – banana leaves” to “the fantastic field of the mind.” Hence,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art, my works sometimes reveal a certain notion of western art or its art techniques. Through exploring and taking care of Nature, I fin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painting is not merely to pursue after the external figure of the object. Instead, the whole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intimate access to Nature and the romanticism that aspires after Nature, referring itself to the fantastic field of the humanistic social mind.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of romanticism, I attempt to create metaphoric works, which allow the spectators to imagine and correspond to.
    Chapter III probes the aesthetic form of my whole works of the thesis as well as my habitual realistic technique. I argue that the grasp of form is necessary, 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color variations used to express Nature through greasepaint. Hence,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landscape is concerned, the sentiment and the sun changes of the time are important, but the basic skill required in the realistic neo-classism is never negligible.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work, and then deepens the discussion on the works based on two themes: grass land and banana’s leaves.
    Chapter V attempts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creation and exhibit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future work.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IV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創作論述之動機: 2 二、創作論述之目的︰ 2 三、研究論述所探討的主要架構︰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一、理論分析法及理論綜合法: 3 二、藝術創作之品質思考: 4 三、藝術創作之行動研究法: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8 一、創作限制: 8 二、創作範圍: 8 第二章 創作精神及主題元素之探討 9 第一節 自由心靈與自覺原創 9 一、浪漫主義的「自由精神」及簡約主義的「意象空間」 9 二、藝術的創造與超越精神 17 三、小結 19 第二節 自然創作觀的理念構築 19 一、「心靈的異想場域」初期:佛列德利赫及馬列維奇的繪畫啟發 19 二、對內的語言與對外的語言 22 三、小結 24 第三節 草地、芭蕉葉的啟示 24 一、人文關懷 25 二、來自家鄉的「芭蕉葉」以及平凡無奇的萌綠「草地」 26 三、自然反思:永恆的流動 27 四、小結 27 第四節 心象的異想超越 28 一、記憶與想像 28 二、超越框架 30 三、小結 31 第五節 再現真實的寫實精神 31 一、對寫實繪畫的定義 32 二、臺灣鄉土寫實繪畫 33 三、寫實繪畫的精神性 36 四、小結 37 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解析 38 第一節 寫實繪畫技法的呈現 38 一、筆觸的隱藏及色彩的選擇 38 二、質感的追求 40 三、空間的轉換與意象的延伸 41 四、小結 42 第二節 顏色布局與構圖張力 44 一、畫面構圖的初步掌控 44 二、色彩的情感氛圍 45 三、小結 47 第三節 戲劇性的虛實強弱 48 一、「虛」與「實」的比例分布 48 二、焦點強弱 50 三、寫實中的抽象意涵 52 四、小結 53 第四節 異想場域的營造 54 一、微觀世界下的自由聯想 54 二、渲染富含背後意涵的白色之雲 56 三、異想的蔓延 59 四、小結 60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62 第一節 作品發展脈絡 62 一、城市的意義 64 二、城市意象的建構 65 第二節 作品創作流程的SOP與系列理念 68 第三節 心靈的異想場域—草地系列 71 4.3.1「時間」 (Time) 71 4.3.2祕密花園 (The secret garden)73 4.3.3我的土地我的歌 (My soil my song)76 4.3.4迷游空間 (The lose space) 79 4.3.5「源」 (original) 82 4.3.6「時間、流逝」 (The time to elapse) 85 第四節 心靈的異想場域—芭蕉葉系列 87 4.4.1「圍」 (surround) 87 4.4.2「寞」 (lonely) 90 4.4.3「不老騎士」 (The Still young man) 91 4.4.4「靜、淨、鏡」 (Quiet、Net、Mirror) 92 4.4.5「隔」 (Separate) 93 4.4.6「無菌空間」 (Sterile space) 96 第五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 99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2001)。
    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再版)。(台北市:台北美術館,1997)。
    3.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初版)。(台北市:淑馨出版,1996)。
    4. 李明明,《形象與語言》(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
    5.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第五刷)。(台北市:允晨文化,2000)。
    6. 何政廣 著,《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7. 何政廣 著,《世界名畫家全集》,(台北:藝術家,2002)
    8.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9. 高尚谷著,《西洋美術史一》。
    10. 高行健,《沒有主義》(第三刷)。(台北市:聯經出版,2006)。
    11.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1)。
    12. 黃海鳴,《心像寫實繪畫的再認定》。(藝術家,330期,2002)。
    13.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再版)。(台北市:東大圖書,1996)。
    14. 愛因斯坦接受記者採訪。《星期六晚郵報》。(1929年10月26日)。
    15.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初版),(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
    16. 錢鍾書,談藝錄,1939。
    17.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2002)。
    18. 劉千美,《實踐與差異: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初版),(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
    19.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三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8)。
    20. 劉豐榮,《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文景書局,1997)。
    21. 謝東山,《架上繪畫新美學》,(典藏今藝術,121期,2002)。
    22. D.Simonnet著,方勝雄 譯,《生態主張》(第三刷)。(台北市:遠流出版,2004)。
    23. 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則》(再版),(台北市:雄獅圖書,2000)。
    24. Herbert Read著,梁錦均 譯,《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年)。
    25. Hubert Damisch著,董強 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個新的繪畫史》,(A Theory Of Cloud: Toward a History of Painting)(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
    26. Raffaella Russo著,王梅春 譯,《佛烈德利赫》(初版),(台北縣:木馬文化,2002)。
    27.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初版),(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