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庭安
Lin, Ting-An
論文名稱: 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琵琶樂曲之探析——以曲文軍琵琶作品為例
An Analysis of Shaanxi Local Music in the Context of Pipa Music: A Case Study of Qu, Wen-Jun's Pipa Compositions
指導教授: 賴秀綢
Lai, Hsiu-C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琵琶曲文軍陝西地方音樂秦腔秦川抒懷蕭索秋兮遐方怨秦賦長安樂派
英文關鍵詞: Pipa, Qu, Wen-Jun, Shaanxi Local Music, Qinqiang, Train of Thoughts, A Bleak Autumn, Resentments from Afar, Qin Fu, Chang'an Music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融入地方音樂元素,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的琵琶樂曲,或是直接移植自地方音樂的琵琶樂曲,在近幾年中已逐漸奠基,並漸漸可見其非凡成就。在眾多琵琶樂曲中,此類使用地方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的琵琶樂曲,已逐步集合成為一大類,且此類樂曲特殊的表現風格,也漸漸受到演奏者及聽眾所青睞。

    被運用於琵琶樂曲創作的眾多地方音樂素材之中,陝西地方音樂是其中常用的素材之一。陝西省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使得此處累積了豐厚的音樂文化資產,例如西安鼓樂、民間歌曲、戲曲音樂等。而將陝西地方音樂之特點,發展於琵琶器樂獨奏上,是對於琵琶演奏技巧、韻味及音響效果等方面全新的嘗試。本研究針對曲文軍運用陝西地方音樂為素材所創作的四首琵琶樂曲——《秦川抒懷》、《蕭索秋兮》、《遐方怨》、《秦賦》進行整理與分析,希望能夠使讀者對於此類琵琶樂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文之架構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引發筆者進行此一研究的動機,以及筆者所設定的研究範圍和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為陝西地方音樂概述,此處針對陝西地方音樂溯源與發展、音階與調式特徵、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探究;第三章為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琵琶曲,先追溯近現代琵琶作品之演變歷程,進而探討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琵琶樂曲之起源及其發展概況,並列舉使用陝西地方音樂為素材的琵琶曲目;第四章為曲文軍音樂背景及創作風格理念,探究曲文軍於琵琶樂曲創作上的歷程,詳盡解說各時期的創作特點、風格特色,並探討其創作素材的取源,對於琵琶演奏技法的改良與創新,以及創作理念與美學觀;第五章為曲文軍作品分析,此部分對於曲文軍所創作之陝西地方音樂風格琵琶樂曲進行詳細探析,為本文研究重點;第六章為結論,將本文各章的重點再次強調,對於本文的研究結果進行統整,並論述本文之研究成果與意義。

    Pipa compositions based on local musical elements, or taking direction from local music, have been gradually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pipa music in recent years. We can see thes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ppearing gradually. In many pipa compositions, compositional materials comprised of local musical elements have gradually been integrated into a larger type. This special music style is gradually becoming appreciated by both performers and listeners.

    The localized music of Shaanxi has become a common musical element of many pipa compositions. Shaanxi provinc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over the course of many eras in Shaanxi have l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a wealth of musical cultural assets, including Xi'an drum music, folk songs, Chinese opera music, and many other musical styles and gen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e of Shaanxi local music elements in pipa solo music is a more contemporary attempt to enrich pipa techniques, timbres, and sound effects. It is the hope of the author that this study’s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pipa compositions using Shaanxi local musical elements, specifically the works of Qu, Wen-Jun—“Train of Thoughts,” “A Bleak Autumn,” “Resentments from Afar,” “Qin Fu”—can bring about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pipa music.

    This study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ation, range, and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Shaanxi local music, detailing the music’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key features of scale and mode and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Shaanxi local music in the context of pipa music. Here the aim is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pipa compositions, to discover how Shaanxi local music came to be used in pipa music, and to list those pipa compositions using Shaanxi local music as a primary elemen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musical background and creative style of Qu, Wen-Jun.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his creative process in creating pipa compositions and explain each of his style periods. The research will then explore the sources of creative elements, pipa performing techniques, improvements,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ve concept and aesthetics of Qu, Wen-Jun. The fifth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Qu, Wen-Jun's pipa compositions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Qu, Wen-Jun's Shaanxi local music-styled pipa compositions, being the focus of the study.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study, integrating results, detailing salient points from each chapter, and outlin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凡例 vi 目次 vii 表次 x 圖次 xi 譜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研究價值與侷限 11 第二章 陝西地方音樂概述 15 第一節 陝西地方音樂溯源與發展 15 第二節 陝西地方音樂重要樂種概述 20 第三節 陝西地方音樂音階與調式特徵 41 第四節 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其他新創器樂曲 49 第三章 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琵琶曲 56 第一節 近現代琵琶作品之嬗變 56 第二節 陝西地方音樂運用於琵琶曲之溯源與發展 68 第三節 陝西地方音樂風格琵琶曲目列舉與概述 70 第四章 曲文軍音樂背景及創作風格理念 80 第一節 個人背景及音樂歷程 80 第二節 琵琶樂曲創作歷程 83 (一) 1981年~1988年創作 83 (二) 1989年~1990年創作 84 (三) 1993年~1994年創作 85 第三節 琵琶樂曲創作風格理念 87 (一) 演奏技法改良與創新 87 (二) 創作理念與美學觀 93 第五章 曲文軍作品分析 99 第一節 《秦川抒懷》 99 (一) 樂曲解說 99 (二) 樂曲分析 101 (三) 演奏詮釋 112 第二節 《蕭索秋兮》 123 (一) 樂曲解說 123 (二) 樂曲分析 126 (三) 演奏詮釋 132 第三節 《遐方怨》 140 (一) 樂曲解說 140 (二) 樂曲分析 141 (三) 演奏詮釋 149 第四節 《秦賦》 154 (一) 樂曲解說 154 (二) 樂曲分析 155 (三) 演奏詮釋 167 第六章 結論 180 參考資料 184 附錄 190 附譜 195

    一、中文專書

    王正強。《秦腔音樂欣賞漫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王正強。《秦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林石城。《嘈切雜談——林石城教授琵琶文錄》。台北:學藝出版社,1996。

    何為。《何為戲曲音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余從。《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唐樸林。《中國民族音樂之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莊永平。《琵琶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張澤倫 編。《中國戲曲唱腔精選——第三卷,秦腔、川劇、呂劇等部分》。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1。

    陳澤民。《陳澤民琵琶文論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焦文彬。《秦腔史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趙璞。《中國樂器學——琵琶篇》。台北: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補助出版,1991。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韓淑德、張之年。《中國琵琶史稿》。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二、學術論文

    古津寧。〈陜西風格琵琶作品演奏藝術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3。

    李娜。〈秦腔兩種不同色彩旋律及曲牌、曲式的分析〉。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怡萱。〈《過江龍》、《寒鴉戲水》、《梳妝》、《渭水情》等四首琵琶作品分析與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林玟君。〈探析維吾爾族和彝族音樂素材創編之四首琵琶曲——以《天山之春》、《春蠶》、《彝族舞曲》、《火把節之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徐偉珊。〈曲文軍「戲韻琵琶」理念與藝術實踐價值談〉。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0。

    孫雁雁。〈一曲遊子思鄉情,懷吟鄉音黃土謠——淺析琵琶曲《高原魂》〉。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

    烏日娜。〈任鴻翔琵琶藝術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陸小璐。〈區域文化視野中的「秦派民樂」創作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3。

    許牧慈。〈「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指法在琵琶音樂語境中地位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許牧慈。〈傳統琵琶曲目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

    莊雪曼。〈曲文軍六首琵琶音樂作品演奏之詮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2。

    陳琳。〈琵琶演奏技術的歷史演進和現代創新〉。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7。

    陳曉贇。〈淺析琵琶協奏曲《祝福》的藝術特色〉。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3。

    張璿。〈從「秦箏歸秦」到「當代秦箏」——論秦箏音樂對陝西戲曲音樂之借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

    張明潔。〈琵琶樂曲的地域性風格與技巧的運用〉。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7。

    劉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琵琶音樂創作的多元性闡釋〉。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劉怡伶。〈戲曲素材運用於琵琶樂曲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三、中文期刊

    毋蘭。〈淺論秦腔音樂聲調與板式〉。《當代戲劇》No. 5(2004):35-37。

    任鴻翔。〈琵琶演奏中的觸弦問題〉。《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7):55-57。

    宋迪。〈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趣味探析〉。《中國校外教育》No. 9(2012):156。

    宋小朱。〈秦腔的曲調和音樂形式〉。《藝術評論》No. 9(2010):103-107。

    李武華。〈談任鴻翔琵琶新技法之意義〉。《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4(1996):66-67。

    林石城。〈琵琶左手基本指法「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4):38-42。

    胡亞玲。〈陝北民歌的藝術風格與歌唱音色的統一〉。《考試週刊》No. 15(2012):24-25。

    孫機。〈唐李壽石槨線刻《侍女圖》、《樂舞圖》散記(下)〉。《文物》No. 6(1996):56-68。

    許德寶。〈陝西地方戲曲音樂簡述〉。《當代戲劇》No. 4(1998):47-50。

    許德寶。〈陝西戲曲形態概說〉。《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3(2003):37-44。

    張棣華。〈談琵琶滑音技巧及其音樂表現〉。《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6):51-53。

    張棣華。〈陜西風格音樂琵琶演奏技法的淺析〉。《音樂天地》No. 6(1996):27。

    張棣華。〈琵琶吟揉闡微〉。《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7):32-35。

    陳浩月。〈陝北民歌的風格特點〉。《大舞台》No. 3(2014):238-239。

    陳澤民。〈琵琶左手若干演奏技法之我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6):49-54。

    童瑩。〈淺論琵琶左手吟揉技法的歷史演變與運動方式〉。《北方音樂》No. 12(2009):24-25。

    童瑩。〈淺論琵琶左手吟揉技法的作用及運用〉。《北方音樂》No. 1(2010):29-30。

    黃浩。〈論民族器樂創作中「長安樂派」的歷史形成〉。《樂器》No. 4(2009):54-56。

    程軍。〈淺談秦腔文化〉。《中外企業家》No. 12(2011):271-272。

    楊繼陶。〈一九八○年「上海之春」舉行全國琵琶、鋼琴邀請賽〉。《人民音樂》No. 7(1980):28。

    劉蓉。〈略談民族器樂創作中「長安樂派」的形成〉。《音樂天地》No. 6(2009):43-45。

    劉紅妍。〈淺析秦腔「花音」與「苦音」的特性色彩音〉。《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8):91-94。

    劉美麗。〈論琵琶演奏中腔韻的藝術特徵〉。《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No. 2(2008):77-82。

    魯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與發展〉。《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1(2011):58-62。

    燕飛。〈書法藝術在兩首當代琵琶作品中的不同演繹——對《點》與《千章掃》的比較研究〉。《藝術百家》No. 8(2010):271-275。

    四、樂譜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琵琶曲集——第二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琵琶曲集——第三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曲文軍。《秦賦》。北京:未出版之琵琶樂譜,1993。

    曲文軍。《高原魂》。北京:未出版之琵琶樂譜,1994。

    曲文軍。《琵琶實用教程》。廣州:廣州外語音像出版社,1999。

    任鴻翔。《琵琶曲論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李光華 主編。《琵琶曲譜》(全四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林石城。《琵琶名曲選淺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馮亞蘭、焦杰 編。《西安鼓樂歌章》。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五、影音資料

    曲文軍。《蕭索秋夕——曲文軍琵琶專輯》。台北:水晶有聲出版社發行,1989。卡式錄音帶。

    曲文軍。《高原魂——曲文軍琵琶專輯》。廣州:中國唱片廣州公司發行,1996。CD。

    曲文軍。《瑩潤明澈琵琶曲》。北京:北京北影錄音音像公司,1997。CD。

    曲文軍。《曲之魅》。廣州:廣州音像出版社發行,2004。CD。

    曲錦楠。《思緒——曲錦楠琵琶獨奏音樂會》。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發行,2009。DVD。

    六、網路資料

    中國民樂。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minyue/431287.htm(摘錄於 December 5, 2014)。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index.asp(摘錄於 October 10, 201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摘錄於 December 20, 2014)。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摘錄於 October 10, 2014)。

    秦腔百科。http://qinqiang.baike.com(摘錄於 December 1, 2014)。

    陝西省地情網。http://www.sxsdq.cn/index.htm(摘錄於 August 15 , 2015)。

    七、訪談資料

    曲文軍。林庭安 採訪。北京,2014年2月28日。錄音。曲文軍自宅。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