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程子窈 Cheng, Tzu-Yao |
---|---|
論文名稱: |
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
指導教授: |
謝智謀
Hsieh, Chih-M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海外服務學習 、培訓課程成效 、Kirkpatrick評估模式 |
英文關鍵詞: |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4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之成效,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反應、學習及行為三層次為理論基礎。綜觀過去相關文獻,參與海外服務學習能提升個人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團隊合作及自我成長等能力,我國政府也逐漸重視海外服務學習的學習效益,並推動相關政策。相關研究建議應規劃客製化的培訓課程,加強參與者具備從事服務學習時的相關能力,然而,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對參與者之成效,較少文獻探討之。因此,本研究探討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之成效、不同個人因素對培訓課程成效之差異及三層次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隨機取樣方式選取參與華人磐石領袖協會2014年至2017年海外服務學習之志工為研究對象,運用「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38%。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如下:
一、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良好,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及行為層次各量表得分平均皆為4分以上,介於「同意」至「非常同意」之間。
二、不同個人因素對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三層次達部分顯著差異: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不因參與年份及參與動機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學習階段、服務學習經驗及行前培訓課程參與堂數對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達部分顯著差異。
三、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及行為層次間具有高度相關,顯示志工對培訓課程的滿意度愈高,其個人學習成效與實際應用成效愈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研究發現並對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幾項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Th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 Reaction Level, Learning Level and Behavior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rivier studies,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an enhance abilities, such as person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ultural literacy, cooperative teamwork skills and self-improvement. Our government has been gradually putting more emphasis on the learning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and promoting relative policies. The relative studies suggest planning customized training programs to strengthen participants’ relative abilities to engag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that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participa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how personal factors chan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level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picks random samples from the volunteers who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Rock Leadership Association between 2014 and 2017 as research targe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Questionnaire”. 99.38% of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found to be valid, with there being 161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shown below:
1.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is shown to be effective. The average evaluation scores were all above 4 points in each level, the levels being: Reaction Level, Learning Level and Behavior Level. These results were between “Agree” and “Strongly Agree”.
2.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ersonal factor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three levels were partially significant; The effectiveness, the year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were of no practical 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different education statuses, servic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 number of pre-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classes attended were partially significant.
3.The Reaction Level, Learning Level and Behavior Leve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are highly correlat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training program, the higher personal learning effec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At las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led to research discoverie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the Chinese Rock Leadership Association, the relative unions and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丁于珊、林怡先、徐郁倫、盧俊吉、林麗(2015)。應用Kirkpatrick四層次評估準則探討員工教育訓練。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4(1),287-296。
丁志達(2012)。培訓管理。新北市:揚智文化。
王居卿、程德貞(2000)。訓練模式與其成效之關係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5,41-78
王郁茜(2012)。師資生參與史懷哲計畫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UA0819009)。
王郁茜(2012)。師資生參與史懷哲計畫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UA0819009)。
王新閔(2007)。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TCU05331002)。
王薇雅(2009)。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TWCAT318006)。
王薰蓉(2005)。財稅人員在職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HCU01636025)。
田耐青、吳麗君(2013)。海外服務—學習的「惑」與「穫」:帶隊教授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27-32。
江雪齡(1999)。服務學習與社區發展。中等教育,50(6),26-31。
江琬瑜(1999)。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公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推展青年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亞竹(2012)。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NTNU5732001)。
何縕琪(2014)。大學國際服務-學習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1-9。
君鹿鳴(2014年1月9日)。服務給力不污染,三招讓你避免服務污染【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koobii.com.tw/point/%E6%9C%8D%E5%8B%99%E7%B5%A6%E5%8A%9B%E4%B8%8D%E6%B1%A1%E6%9F%93%EF%BC%8C%E4%B8%89%E6%8B%9B%E8%AE%93%E4%BD%A0%E9%81%BF%E5%85%8D%E6%9C%8D%E5%8B%99%E6%B1%A1%E6%9F%93/
吳佳倫(2008)。休閒活動指導員訓練成果評估之研究-以青年工作體驗計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6NTCP5163012)。
吳依軒(2012)。逢甲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FCU05055074)。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縣:加樺國際。
吳祉龍(2001)。企業營業人員訓練活動之規劃及其成效評估~以X公司為例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CU00007009)。
吳崇旗、陳映芝、謝智謀(2005)。職前培訓課程對休閒活動指導員能力提昇效果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85-98。
吳盛金(2002)。訓練成效評估與影響訓練移轉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CU05007027)。
呂明真(2009)。台南縣在職人員職業訓練成效評估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KNU5036028)。
岑淑筱、楊敦仁(2009)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觀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部員工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4(1),23-46。
志願服務法(民103年06月18日)。
李佳諭、王維芳、張瑩如(2011)。實證護理培訓課程對護理人員實證護理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成效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13(1),19 - 31。
李欣樺(2009)。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732019)。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SHU05655025)。
李虹旻(2013)。淡江大學學生寒暑假服務隊行前訓練課程規劃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漢雄(2001)。人力訓練與發展。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玉珍(2009)。宜蘭縣大專學校學生服務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HLT5576091)。
林伯安(2010)。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631003)
林冠儀(2009)。成人參與志工培訓方案的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以佛教慈濟基金會委員慈誠培訓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CNU0142016)。
林姵妏(2011)。海岸生態旅遊導覽人員培訓課程成效認知評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CHPI5224011)。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智芬、李介祿、顏添明(2011)。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參與動機及解說訓練成效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3(1),9-16。
邱皓政(201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柯卡夢(2015)。國際志工服務的影響:泰國清萊滿星疊大同中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CCU00717002)。
柯星羽(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在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效果(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6-1808201200423500)
洪玉雪(2008)。大學生參與國際性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輔大 2007 年菲律賓海外服務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FJU00201012)。
洪怡芝(2006)。軟體品質工程師培訓課程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洪貴蘭(2014)。我國大專校院青年國際志工之人格特質、動機與自我期許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2NCNU0578002)。
洪雯柔、張慧君(2013)。在越南與古老中國相遇—親近又疏遠:海外服務學習的反省旅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33-38。
洪榮昭(2004)。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市:五南。
孫慕亞(2015)。淡江大學「社團經營與實作課程」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2-3009201512335600)。
徐明、林至善(2011)。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9-56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11)。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57-87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徐藝華(2009)。給自己一段特別的人生。師友月刊,504,16-20。
高捷(2016年9月)。消費貧窮、干擾社區?國際志工的終極目標是自我消滅。天下雜誌。取自http://opinion.cw.com.tw/
張同廟、柳金財、魏世賢(2010)。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3,81-107。
張有桓、陳明國(2012)。國際志工服務學習與大學生發展之關係─以「朝陽科技大學2012 寒假國際志工緬甸服務學習計畫」為例。止善學報,13,171-189。
張春興(2013)。認知發展與教育,載於張春興(主編),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35-36頁)。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庭嘉(2005)。非營利組織的教育訓練與領導對志工的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的影響-以E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CHU0121007)。
張迺貞、周天(2015)。運用Kirkpatrick模式評估資訊法律課程在數位學習環境之學習成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4),417-450。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7)。國際及體驗學習組業務統計表【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yda.gov.tw/Content/Downloads/list01.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426074702762336&SSize=10&Cat=563636774530171247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服務學習網(無日期)。取自
https://servicelearning.yda.gov.tw/index.php。
許嘉文(2011)。社區諮商教育訓練成效之初探性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CNU0464014)
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8TIT00677003)。
郭哲宏(2012)。大學生參與國際志工對公民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CCU00227019)。
陳巧蓁(2009)。大學校院學生之世界公民觀開展—兩個國際志工服務團隊之緬甸行(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732021)。
陳宇閎(2012)。青年國際志工的參與需求、工作表現與就業力之關聯性研究-以青輔會「台灣小飛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佳慧(2015)。是自虐還是志業?衝突與幸福的國際志工之旅(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武雄(2015)。如何辦理志工訓練。載於閻富萍(總編輯),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250-268頁)。新北市:揚智文化。
陳玥廷(201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CIT5031004)。
陳姿伶、蔣憲國、劉伊霖(2012)。運用Kirkpatrick四層次模式推行公部門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9,24-44。
陳美玲(2016)。二○一五海外體驗學習活動─日本仙台志工服務行。遠東通識學報,10(1),51-68。
陳淑芬(2008)。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205032)。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曾華源、曾騰光(2009)。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游柱然(2001)。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源与发展。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8(3),61-64。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2014)。用心改變世界。臺北市:華人磐石領袖協會。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2015)。聽見世界的微聲-2015海外服務學習反思札記。臺北市:華人磐石領袖協會。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2016)。聽見世界的微聲-2016海外服務學習反思札記。臺北市:華人磐石領袖協會。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無日期)。協會簡介願景與使命【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rockleadership.org/%E5%8D%94%E6%9C%83%E4%BB%8B%E7%B4%B9/
馮莉雅(2005)。美國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模式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9(1),1-19。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黃冠綺(2010)。海外志工旅遊參與動機及自我發展之探索-以台灣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昱富(2009)。青年海外服務對國際認知之影響-以轉化學習理論為基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STUT0007002)。
楊上萱(2012)。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732008)。
楊國樑(2013)。體驗式培訓引導員專業素養對團隊建立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2KUAS0007023)。
楊蒨蓉(2005)。來「非營利」,擁抱21世紀。30雜誌,12。58-63。
賈大齡(2010)。在遙遠的國度看到改變的力量: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051107)。
趙惠文(2002)。團隊建立訓練成效之評估(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CU05007003)。
劉如芬(2008)。社教機構教育訓練與員工績效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TNU5205012)。
劉淑芬(2007)。企業教育訓練評鑑方法應用之研究-Kirkpatrick四層次模式理論分析的觀點(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CCU05142012)。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鑑之研究:以Kir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1-25。
蔡寧又、陳章被、范義彬、黃馨葱、謝蕙蓮(2011)。以自我評估法檢視華江濕地生態監測志工之培訓成效。環境教育研究,8(2),63-98。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
薛源澤(2014)。學生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士林高商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2UT005571004)。
謝欣樺(2011)。大學院校國際志工參與海外服務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CNU0142008)。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臺北市:五南。
藍秀群(2013)。教育部檔案管理人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2-0210201309474500)
魏美玲(2013)。國立大學校院財產管理人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2-0210201309375800)
魏惠娟、林秉議(2011)。「系統的」訓練與評量:模式、個案經驗與啟示。研習論壇,128,32-43。
羅婉方(2014年6月)。志工服務,幫助還是傷害?天下雜誌。取自http://opinion.cw.com.tw/
二、外文部分
Bringle, R. G. & Hatcher, J. A. (2011).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 R. G. Bringle, J. A. Hatcher, & S. G. Jones (E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pp. 3-28). Virgnia: Stylus.
Bringle, R. G., Hatcher, J. A., & Jones, S. G. (2011).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Virginia: Stylus.
Brown, N. C. (2011). A 360-Degree View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 R. G. Bringle, J. A. Hatcher, & S. G. Jones (E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pp. 57-68). Virgnia: Stylus.
Crabtree, R. D. (2008).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5(1), 18-36.
Gaines-Hanks, N., & Grayman, N. (2009).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in South Africa and personal change-An exploratory content analysis. NASPA Journal, 46(1), 72-93.
Grusky, S. (2000).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3(5), 858.
Hartman, D. & Rola, G. (2000). Going global with service learni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11(1), 15-23.
Kahn, H. E. (2011).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 R. G. Bringle, J. A. Hatcher, & S. G. Jones (E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pp. 113-124). Virgnia: Stylus.
Kerins, A. T. (2010). What is Service-Learning? In A. T. Kerins (Eds.), An Adventure in Service-learning: Developing Knowledge, Values and Responsibility (pp. 17-38). VT: Gower.
Kiely, R. (2004). A Chameleon with a Complex-Searching for Trans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0(2), 5-20.
Kirkpatrick, D.L. (197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Kirkpatrick, D.L., Kirkpatrick J.D. (2007). Implementing the four level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Kohlbry, P., & Daugherty, J. (2015).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An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Cultur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31(3), 242-246.
Kolb. D. A. (1984). The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P. Wilder (Eds.),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1-19).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Liu, R. L., & Lee, H. H. (2011). Exploring the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Performing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in Myanmar.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9(2), 38-50.
Longo, N. V. & Saltmarsh, J. (2011). New Lines Of Inquiry In Reframing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to Global Service Learning. In R. G. Bringle, J. A. Hatcher, & S. G. Jones (E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pp. 69-88). Virgnia: Stylus.
Plater, W. M. (2011). The Context For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 R. G. Bringle, J. A. Hatcher, & S. G. Jones (E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pp. 29-56). Virgnia: Stylus.
Simons, L., & Cleary, B. (2006).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learning on students'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Teaching, 54(4), 307-319.
Yang, M., Luk, L. Y. Y., Webster, B. J., Chau, A. W. L., & Ma, C. H. K. (2016).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in facilit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elf-explor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5), 41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