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秀鳳 Tsai-Hsiu Fe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研究 Study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of The Saintly Golden Mother in Taiwan Religion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母娘 、台灣文化 、慈惠堂 、台灣宗教 、煆身 |
英文關鍵詞: | Saintly Mother, Taiwanese cultur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Taiwanese religion, entrance bod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6 下載: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自民國38年(1949)在花蓮聖靈顯化發源崛起,以療癒及首創的煆身靈驗感應、身著青衣,在60年間拓展出千餘間分堂,成為台灣新興宗教,期間政府的關注、知識份子的尋求定位,令慈惠堂在民國56年(1967)歸入道教,但各地慈惠堂仍以瑤池金母/母娘為共同的信仰中心,花蓮發源地為精神領導中心,稱為聖地慈惠堂,各堂各自獨立、自由發揮。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是核心教義經典,闡述瑤池金母應劫救世、普度收圓的神學思想,並宣達世人可藉修定慧達解脫、及返本還原之道。三教融合的多元信仰活動,展現瑤池金母含容不分別的精神,立基在道教的救劫思想,創生虛空降靈直授的煆身密契經驗,普傳民間,著青衣象徵依皈、識別與凝聚,種種特色令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在台灣快速傳播並型塑信仰文化。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信仰的源起,旨在研究瑤池金母信仰的發源、靈驗事蹟、教義經典的取得、原生的信仰活動。第三章為發展與信仰活動,探討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自民國38年(1949)顯化興起至今60年,歷經政治力的介入、知識份子的宣揚,建立信仰定位的發展脈絡,及信仰活動的原型與轉型。
第四章為神學淵源及其信仰特色,敘述母娘信仰的教義精神與神學思想淵源,及具有特色的信仰活動,或融合地方發展的信仰文化。第五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除了縱述慈惠堂瑤池金母是發源自台灣本土的新興宗教,更論述母娘信仰在台灣文化中的定位,及21世紀世界宗教文化中的新展望與新里程。
透過研究,讓社會大眾了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在台灣發展的脈絡,及型塑的信仰文化,進而期盼以信仰的信力與慧力,建構和樂家庭,帶動祥和人間的到來。
關鍵詞:母娘、台灣文化、慈惠堂、台灣宗教、煆身。
Abstract
Th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dedicated in memory of the saintly Golden Mother, trace their origins to 1949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where the movement suddenly was inspired, as a entrance body undergoing healing and rebirth through spiritual responsivity, wearing royal blue clothes, and over the past sixty years has s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than 1,000 local temples, becoming one of the new religions of Taiwan, meriting the attention of Taiwan,s government, and of intellectuals trying to pigeonhole this faith,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the determination in 1967 that th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would belong to the formal Taoist Association, but the local temples continue to honor the Santly Golden Mother as their common focus, while looking to Hualien as the spiritual leadership center as a result of the origins there, where the Holy Land High Temple is established, though every local temple is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The “Scriptures of the Golden Mother of Yaochih for Emancipation through Wisdom leading to Universal Salvation" is the main text explaining the religious doctrines and practices, explaining the role of the Yaochi Golden Mother as a savior for the world, and the the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achieving universal salvation, teaching the methods by which ordinary people can acquire wisdom and thereby emancipation, and the route back to one's origins. Multifaith ecumenical activities reveal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Yaochi Golden Mothespirit, which is built upon the foundations of Taoism's liberation theologies, and the vanity of life revealed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bitter suffering, as commonly understood by ordinary people, while wearing simply royal blue clothes as a sign of opposition to ostentation, and to serve as a visual reminder of unity in community, all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helped to ensure the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growth of the faith throughout Taiwan and its crystallization into a formal religious culture.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which the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hapter is the origin with the thesi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Yaochih Golden Mother belief, the deeds of her manifestation, the acquisition of doctrine sculpture, and the activity of original belief. Th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activity of the religion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hrough the political involvement and the advocacy of intellectuals started from the year of her manifestation 1949 until now with a total 60 year length of time. On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it established a regular pattern of belief orientation, the original and transformed type of religious activity.
The Chapter Four talk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ology, features of denomination doctrines, and specialtie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or the religious culture that mingles with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Chapter Five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briefing the process how Yaochih Golden Mother of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became the emerging religion in Taiwan, it also expounds the orientation of this belief in culture of Taiwan, the new prospect as well as the mile stone of world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study, helping the broader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of the saintly Golden Mother origins,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Taiwanese historical faith, additionally hope
to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a happy and harmonious home lif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ealing wisdom, to bring about a warmhearted world where we are all united as family.
Keywords: Saintly Mother(Mu-Niang)、Taiwanese culture、 Temple Saintly Mother,s Love
Taiwanese religion 、entrance body
一史料、原始資料
《六組法寶壇經》
1981,台北:菩提印經會重輯
《法華經》
1984,台北市:菩提長青社印行
《金剛經》
2008,最新修定版,台南市:和裕出版社
《道德經名註選集》
1978,台北市: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道藏精華第十一集之四-三十六部真經》
1992,台北:自由出版社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年代不詳,中和慈惠堂印行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年代不詳,聖地慈惠堂印行
《瑤池金母普救坤道血盆真經》
年代不詳,法華山慈惠堂印行
弓長
1999,《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古佛乾坤品第二》
收錄於王見川、林萬傳主編,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 文獻:五冊》,台北市:新文豐
台北縣道教會
2002,《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導讀》,台北:三清道學出版社
台灣省議會洪性榮研究小組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
1986,《全國佛剎道觀總覽--瑤池金母專輯(一)、(二)、(三)》
台北市:樺林出版社
杜爾瞻
1950,《無極瑤池老母十六金丹・首部詔曰》,台北:餘慶堂
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
2005,《花蓮聖地慈惠堂 總堂簡介》
花蓮縣政府
1979,《花蓮縣志》,花蓮市 : 花縣府
姜憲燈
1979,《慈惠堂史—瑤池金母發祥30周年紀念冊》,花蓮:慈惠堂編印
姜憲燈
1982,《瑤池金母顯化感應篇》,花蓮:慈惠堂編印
財團法人中壢慈惠堂
1986,《弘道寶籙》,台北市:母懿堂有限公司
黃德輝
1999,《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古佛開宗品第一》[明刊本],
收錄於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五冊》,
台北市:新文豐
楊定一編輯
1934,《蟠桃宴記》,台南市:台灣法輪書局重刊印,年代不詳
慧金散人函虛子錄
1880,《玉露金盤》,三重市玄峯慈惠堂重刊印,年代不詳
羅臥雲
1967,《瑤命歸盤》,花蓮:法華山
二期刊、論文
丁仁傑
2004,<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聯
結>,《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天麟 1997,<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渡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
《民俗曲藝》,82期
王見川
1993.11,<台灣齋教研究之四:先天道的源流──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
係>, 東方宗教討論會月會宣讀論文
余安邦 2003,<宗教療癒與行動倫理:以北縣SH慈惠堂的靈媒系統為例>,
《第一屆台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宋光宇
1981,<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本3分,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宋光宇
1993,<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據時代台灣不同的際遇>,
《歷史月刊》,74期(1993.3)
李亦園
1982,<台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
李亦園
1985, <文化建設的若干檢討>,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
《台灣地區社 會變遷與文化變遷》,台北:聯經
李豐楙
1982,<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收錄於劉岱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 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
李豐楙
1987,<西王母五女傳說形成及其演變--西王母研究之一>,
《東方宗教研究》,1期,後收入1996,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
1996,<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
《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
李豐楙
1997,<道教劫論與當代度劫之說—一個跨越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的宗教觀
察>,收入《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論文集》,
李豐楙、朱容貴 主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豐楙
1999 a,<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沈清松主編,
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豐楙
1999 b,<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
《道教與民間宗教論集》,黎志添主編,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
李豐楙
2000 a,<順與逆:丹道修練的身心觀>,
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 醫學學術研討會,龍潭:中科院
李豐楙
2000 b,<道教與台灣家庭的關係>,《家庭與宗教研討會論文集》,
寰宇國際文化基金會彙編,台北:言鼎文化
李豐楙
2002,<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
神話的考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呂一中
2001,<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
《台灣宗教協會通訊》第七期
林永根
1986,<漫談台灣光復後的新興民間信仰與宗教>,
《台灣文獻》37卷第1期
宋光宇
1981,<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52本3分,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宋光宇,
1993.3 <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據時代台灣不同的際遇>,
《歷史月刊》,74期
林萬傳
1984,<宗教檔案論述-先天道源流考>,氏著《先天道研究》,
台南:靝巨書局
武金政
2003,<啟示與醒悟的奧秘之道>,《輔仁宗教研究》第七期,
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姜生
2002,<道教的興起及其對漢魏社會之影響>,
《台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
張之傑
1998,<晚清寶卷《玉露金盤》刊刻微探>,《國家圖書館館刊》,87:1
施美枝
2007,<從《皇極經世書》談為什麼要在地球上復興先天天帝教>,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莊吉發
1995,<閏八月--民間祕密宗教的末劫預言>,《歷史月刊》,92期
陳龍廷
2003,<台灣布袋戲研究的方法論>,《民俗曲藝》,第142期
陳藝勻
2002,<為政者塑造的乩童形象>,《「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琇惠
2002,<太平經神仙思想探微>,《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期,2002.2
楊惠南
1980,<論前後期佛教對解脫境的看法>,《文史哲學報》,29期(1980.12),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出版
黎志添
2002,<宗教經典與哲學詮釋學: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黃俊傑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一)》,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
臺灣學生書局經銷
鄭志明
1984,<台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鄭青萍
1994,<台灣的西王母崇拜-花蓮「慈惠堂」的宗教現象>,董芳苑編
《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
謝宜蓉
1997,〈明清秘密宗教源流初探—彌勒佛與無生老母〉,《道教學探索》10號
鍾雲鶯
1999,<台灣扶鸞詩初探—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台北文獻》,128期
瞿海源
1989,<解析新興宗教現象>,徐正光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巨流
簡東源
2006,<青黃本一家,何來分金王—探討花蓮西王母信仰>,
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編,
《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朱慧雅
2004,《松山慈惠堂的靈驗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潔芳
2000,《慈惠堂的發展與信仰內涵之轉變》,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雪華
2000,《永生的鑰匙-中國不死藥故事之探究》,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筆
1999,《台灣濟公信仰之救世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婷
2000,《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斌
2004,《台灣慈惠堂的鸞書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邦榮
2000,《牽亡:悼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才容
2001,《西王母神話仙話演變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美枝
2004,《岡山慈惠堂信仰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華
2002,《彌陀慈惠堂乩示活動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宛敏
2001,《鏡花園》,中百花仙子謫仙歷程之結構析論,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光霞
1994,《西王母信仰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專書
木村泰賢
1958初版,1986八版,《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王志宇
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
王見川&李世偉
2000,《台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台北:博揚
王見川
1994,《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新文豐
王見川
1996,《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
王見川& 蔣竹山編
1996,《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台北:商鼎。
宋光宇
1983,《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市:元祐
宋光宇
1995,《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
宋光宇
2002,《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李亦園
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進益&簡東源編
2005,《花蓮民間文學集》(二),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李豐楙
1986,<漢武內傳研究>,收入《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
李豐楙
2003,<收驚:一個從「異常」返「常」的法術醫療現象>,
收錄於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
任繼愈
1991,《中國道教史》,台北市:桂冠圖書
杜普瑞(Louis Dupre)
2006,《人的宗教向度--The Other Dimension: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Attitudes》,傅佩榮譯,台北:立緒
林文龍
1987,<清代台灣鸞務史略>,收錄氏著,《台灣史蹟叢論-上冊》,
台中:國彰
林美容
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
林美容&周益民&王見川 撰述
1997,《高雄縣教派宗教》,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林萬傳
1984,《先天道研究》,台南:靝巨書局
長尾剛著、蕭雲菁譯
2007,《圖解榮格心理學》,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佳士
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馬西沙&韓秉方
2004,《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992,《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苗栗後龍無極聖宮合編
2008,《海峽兩岸東王公西王母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張家麟
2005,《當代台灣宗教發展》,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張珣&江燦騰
2003,《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
淺井記
1996,<羅教的傳承與變容-無極正派>,
《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王見川&蔣竹山編,台北:商鼎
許地山
1941、1986,5版,《扶乩迷信底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局
陳南要
1974,《儒宗神教考證》,台中:鸞友雜誌社
喻青松
1994,《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
焦大衛(David K. Jordan)&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
2005【1986】,《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Sectarianism in Taiwan--飛鸞
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周育民譯,香港:中文書局出版社
聖嚴法師
1996,《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法鼓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
1983,《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春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970,《宗教經驗之種種》,唐鉞譯,台北:萬年青
道緣
2001,《民間道教助人篇》,新竹:日光佛堂
雷德爾(M.Rader)
1984,《宗教哲學初探》,傅佩榮譯,台北市:黎明書局
廖靜寬編輯&林國雄校閱
1986,《道教選論》,南投:竹山慈惠堂
廖靜寬編輯&林國雄校閱
1987,《西王金母聖略之研究》,南投:竹山慈惠堂
廖靜寬編輯&林國雄校閱
1989,《西王金母與漢武帝之研究》,南投:竹山慈惠堂
廖靜寬編輯&林國雄校閱
1990,《西王金母正信之發展》,南投:竹山慈惠堂
廖靜寬編輯林國雄校閱,
1992,《西王金母信仰與天山瑤池聖地之研究》,南投:竹山慈惠堂
鄭志明
1997,《神明的由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
1998 a,《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書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
1998 b,《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
2001,《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中華大道文化
鄭振鐸
1965,《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市 : 臺灣商務, (1992印刷)
黎志添主編
1999,《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
澤田瑞穗,
1986,<寶卷的研究>,《中国の庶民文藝 : 歌謡.說唱.演劇》,
東京都:東方書店
蕭登福
2002,《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
蕭登福
2004,《清靜經今註今譯》,高雄:南光堂印刷有限公司
五、英文著作
Fiona, Bowie. 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Oxord,Malden,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Hsu, Francis L.K. 1948
Under the Ancestors' S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o, Wei-Pang. 1942
“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fu-chi.”,Folklore Studies 1:9-27
Max , Kaltenmark. 1979
“ The ideology of the T' ai-p' ing ching.” In David K.Jordan&Marc J. Swartz(ed.)Personality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ety:paper in honor of Melford E.Spior. In prepa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