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祝菁 |
---|---|
論文名稱: |
應用鹿港地方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柏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鹿港 、地方文化 、圖像符號 、符號學 |
英文關鍵詞: | Lu-Kang, regional culture, graphic symb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16 下載:7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地方文化的思潮,是對本土文化認同感的追尋,對於設計活動深入民
間生活的現代社會而言,除認同當地文化之餘,也要藉由不同的角度及層
面來思考不同的問題。本論文將以鹿港地方文化為題,希冀藉由視覺創作
的實踐,期能提振鹿港地方文化之保存與發展。
本研究針對鹿港地方文化所發展之特色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的目標可
分為下列幾點:一、探究鹿港地方習俗與歷史、地方文化資產等,以了解
其地方特色,進而歸納出具有鹿港意象之代表物。二、依歸納之代表物,
轉化為鹿港地方的代表符號。三、深入了解該代表物在鹿港所扮演的角
色,以及這些視覺符號的使用方式與內涵意義。四、整理代表鹿港地方性
圖像,以便做為地方文化之宣導。
本研究將採用索緒爾「兩軸」理論尋根創作表現的方法,找出鹿港地
方特色的精髓,萃取具代表鹿港意象且能轉化成視覺圖像之符號,解析文
化之符號具與符號義,在符號的操作運用上,多了一份思考,藉以將鹿港
傳達給予世人,達成鹿港文化之永續經營。
When regional culture is mentioned, often appears the idea of recognizing
its local culture. Most people think of regional culture as a local culture’s
pursuit of recognition. To a modern society which deeply gets involved with
many design activities among human life, one needs to consider different
questions from multiple thinking angles and levels, as well as recognize
local culture. This thesis will take Lu-Kang regional culture as a topic; the
purpose is to advoc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Lu-Kang regional culture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This topic is related to a research performed on the developed characters
Lu-Kang regional culture. The goal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custom, history and culture assets of Lu-Kang,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regional characters and to conclude the subjects for
representing Lu-Kang’s image.
2. To transform the concluded subjects into representational symbols for
Lu-Kang.
3.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se representatives of Lu-Kang, as well
as their meanings and the ways of using these visual symbols.
4. To organize these symbols of Lu-Kang representatives for foreign culture
propagation.
This research will use the “Two axles” theory of Mr. Saussure. By using the
way of root-searching for creation present, this research can be used to find out
the main spirit of Lu-Kang regional characters, to extract the visual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Lu-Kang image and to transform to visual graphic and
analyze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of these cultured symbols. By adding
multiple thought on symbol’s operation and utilization, we can deliver
“Lu-Kang” to peoples of Lu-Kang culture forever-run.
一、書籍
(一)中文部分
˙ 何秀煌,1965,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
˙ 芮逸夫主編,1971,雲五社會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台北:商務。
˙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 漢堡德,1980,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促進會。
˙ 尤增輝,1981,鹿港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雜誌社。
˙ 王建柱,1982,鹿港手工藝,鹿港:鹿港文物促進會。
˙ 陳其澎,1985,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
˙ 陳奇祿,1981,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
˙ 孫全文,1985,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
˙ 汪琪,1990,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
˙ 俞建章、葉舒憲,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
˙ 莊展鵬,1992,鹿港,台北:遠流。
˙ 黃盛琳主編,1992,台灣深度旅遊手冊7:鹿港,台北:遠流。
˙ 邱孟冬,1995,鹿港民俗文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張毓吟,1995,圖像符號傳播的語文是思考:以符號學詮釋國劇臉譜
為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 李奕興,1995,台灣傳統彩繪,台北:藝術家。
˙ 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1996,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
馨。
˙ 勵忠發,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
˙ 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商務。
˙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
˙ 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像〈上〉〈下〉,台北:允晨。
˙ 許仟,1999,歐洲文化與歐洲聯盟文化政策,台北:樂學。
˙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
文建會。
˙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
˙ 施添福,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 施令紅,2000,二元性單純化之海報設計理念與研究,台北:登泰文
化。
˙ 姚村雄,2001,日治時代美術設計中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台北:
七月文化。
˙ 遠流臺灣館,2001 鹿港深度旅遊,台北:遠流。
˙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問津堂。
˙ 莊伯和、徐韶仁,2002,台灣傳統工藝之美,台中:晨星。
˙ 王康壽、陳仕賢,2002,鹿港龍山寺,鹿港:鹿港文教基金會。
˙ 施令紅,2002,尋找視覺設計符號的三元關係,台北:大計文化。
˙ 劉建成,2003,符號.傳達:視覺設計創作報告,台北:七月文化。
(二)翻譯部分
˙ Arthur Asa Berger 著,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 Argan Giulio Carlo, Maurizio Fagiolo 著,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
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
˙ Barthes Roland 著,董學文譯,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
˙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主編,潘繙譯,1996,藝術學手冊,台
北:藝術家。
˙ Noth Winfried 著,李幼蒸譯,1996,理論符號學導論(一):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
˙ John Fiske 著,1997,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 Erwin Panofsky 著,李元春譯,1997,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
˙ 星野克美等著,1998,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 John Fiske 著,2002,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三)英文部分
˙ Noth,Winfriend,1995,Handbook of semiotics,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Saussure,Ferdinand de,1996,A Course of general linguistics,edited by Chales
Bally,et al.Translate from the feench by Wade Baskin,Mcgraw-Hill,New York.
˙ Howell,R.2003,Visual culture:An int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二、期刊
˙ 何金鑄,1975,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一)(二)(三),文藝復興月刊,
64/65/66 期。
˙ 馬以工,1983,為什麼要保存古蹟及民族技藝,台北文獻,63/64 期。
˙ 黃秀政,1991,談文化資產的維護-以古蹟為中心,台灣文獻,42 卷1
期。
˙ 胡澤民,1996,現代海報藝術的發展,美育,第76 期。
˙ 林振春,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第47 卷第1 期。
˙ 陳其南,1997,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北市建築師工會。
˙ 林俊臣,2001,「來一趟別開生面的鹿港行!」-邁向永續經營的鹿港
觀光事業,社教資料雜誌。
˙ 傅朝卿,2004,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組織與文化資產保存實踐之互動—
以建築文化資產類為案例之探討,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三、論文
˙ 黃郁文,1990,鹿港寺廟空間結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閻亞寧,1996a,鹿港街區的空間特質與保存,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
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
˙ 閻亞寧,1996b,鹿港古市街保存工作策劃與執行,文化資產、古蹟保
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
˙ 楊裕富、王文雄,1997,符號學在視覺傳達上的運用:以商業廣告為
例,第二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
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 朱容慧,2000,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鹿港地區
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燕琳,2001,「鹿港古蹟保存區」之環境行為研究,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 廖如玉,2001,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
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沈佩儀,2001,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
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俊良,2002,ICOGRADA 中國傳統設計內涵於現代海報設計表現之
研究,國際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 陳炤華,2002,彰化縣鹿港鎮地區性觀光市鎮的發展機制與策略建議
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琇玫,2002,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
˙ 李佩玲,2002,解讀設計符徵差異之初探-以文化涵構為例,2002 中
華民國設計學會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