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靜延
論文名稱: 從形容詞狀語探討漢語狀語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狀語補語信息焦點在尾原則時間順序原則
英文關鍵詞: adverbial, the principle of end focus, the principle of time sequen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34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以英語adverbial分析為基本架構,重新探討漢語狀語的定義與範圍以及重新整理次類。主張在教學上,套用兩種原則來分清部分狀語、補語的語義角色。
    本文在第二章,先探討英語的兩種adverbial架構;Randolph Quirk(1975)、Howard Jackson(1990)的‘以semantic role與grammatical function為準’的架構以及John Sinclair(1990)的‘以speaker’s role為準’的架構。之後,分析現在漢語狀語的架構;劉月華(1996)的‘沒有考慮句法功能而只以限制性修飾與描寫性修飾之分為準’的架構以及李英哲(1990)的‘雖然考慮句法功能但忽略狀、補語之分’的架構。在第三章,從漢英架構的對照中,重新探討漢語狀語的定義與範圍。
    在第四章,以漢語狀語、英語adverbial架構之間不同之處為主,除了戴浩一的‘時間順序原則’之外,進一步探討可解釋兩者不同點的原則;從形容詞狀語(參考鄧守信狀語架構)的語意角色、句法形式分析,本文提出‘信息焦點在尾原則’而作為另外界定漢語狀語範圍的原則。
    在第五章,從病句中,再度探討本文提出的‘信息焦點在尾原則’與本文重新界定的形容詞狀語定義對學生改善病句的幫助。最後,提出狀語教學過程與順序,呈現本文對狀語教學的建議。

    第一章 導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論文架構與假設……………………………………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英語adverbial的分析 2.1.1英語adverbial定義 (by Quirk, Jackson, Sinclair)………9 2.1.2英語adverbial分類 2.1.2.1 semantic role (by Quirk, Jackson)………………12 2.1.2.2 grammatical function (by Quirk, Jackson)……………13 2.1.2.3 sentence inner or outer element by speaker (by Sinclair)15 2.1.2.4 adjunct、subjunct、disjunct、conjunct的比較……19 2.1.3 adjunct、subjunct的分析 2.1.3.1 adjunct分析………………………………………………22 2.1.3.2 process adjuct分析 2.1.3.2.1 instrument,means,agentive……………………………25 2.1.3.2.2 manner adjunct……………………………………………26 2.1.3.2.3 process adjunct 的比較………………………………30 2.1.3.3 subjunct分析…………………………………………………32 2.1.3.4 subject-oriented subjunct分析…………………………33 2.2漢語狀語的分析 2.2.1漢語狀語定義………………………………………………….37 2.2.2漢語狀語分類 2.2.2.1修飾功能與否…………………………………………………40 2.2.2.2內部結構…………………………………………………43 2.2.2.3句子關係……………………………………………………45 2.3小結………………………………………………………………48 第三章 狀語與adverbial比較分析 3.1漢語狀語與英語adverbial範圍 3.1.1 disjunct 與情態狀語…………………………………………49 3.1.2 conjunct與連接狀語…………………………………………51 3.1.3 process adjunct與動作伴隨環境狀語………………………52 3.1.4 subordinator與連詞…………………………………………54 3.2漢語狀語與英語adjunct.…………………………………………56 3.3漢語狀語與英語subjunct …………………………………………62 3.4小結 3.4.1現有分類法問題…………………………………………………66 3.4.2說話者參與成分與補語………………………………………67 第四章 漢語形容詞狀語(manner)的語意和句法討論 4.1 adjective與adverbial……………………………………………72 4.2漢語形容詞狀語的現況(朱德熙) 4.2.1單音節形容詞……………………………………………………74 4.2.2雙音節形容詞…………………………………………………77 4.3形容詞狀語的語意與句法………………………………………81 4.3.1無標誌的形容詞狀語 4.3.1.1無標單音節形容詞狀語…………………………………81 4.3.1.2無標雙音節形容詞狀語……………………………………84 4.3.2有標誌的形容詞狀語 4.3.2.1‘重疊’……………………………………………………85 4.3.2.1.1‘重疊’與單音節形容詞狀語…………………………85 4.3.2.1.2‘重疊’與雙音節形容詞狀語……………………89 4.3.2.2‘一點’…………………………………………………100 4.3.2.2.1‘一點’與時點(早、晚 / 快、慢)…………………100 4.3.2.2.2‘一點’與時頻(多、少)………………………………112 4.3.2.2.3‘一點’與地點(遠、進)………………………………115 4.3.2.3 小結 4.3.2.3.1句法成分………………………………………………117 4.3.2.3.2信息焦點處理……………………………………………120 第五章 教學語法 5.1病句分析 5.1.1錯誤分析…………………………………………………………127 5.1.2病句特點整理 …………………………………………………132 5.2教材分析 5.2.1漢語狀語的安排情況……………………………………………132 5.2.1.1時間狀語……………………………………………………133 5.2.1.2處所狀語………………………………………………………139 5.2.1.3動作伴隨環境狀語……………………………………………143 5.2.1.4句內、句外狀語的搭配………………………………………147 5.3建議…………………………………………………………………150 第六章 結論………………………………………………………153 參考書目………………………………………………………………160 表目錄 【表2-1】 adverbial subclass by semantic role………………12 【表2-2】adverbial subclass by grammatical role……………15 【表2-3】adverbial subclass by a speaker……………………16 【表2-4】Sinclair與Quirk、Jackson的adverbial 分類比較……18 【表2-5】adjunct與subjunct disjunct、conjunct 的比較………20 【表2-6】manner與means、instrument、agentive的比較…………31 【表3-1】 disjunct與情態狀語的比較……………………………50 【表3-2】conjunct與連接狀語的比較………………………………51 【表3-3】process adjunct與動作伴隨環境狀語的比較……………53 【表3-4】subordinator與連詞的比較………………………………55 【表3-5】 漢語部分狀語與時間順序之間的關係…………………58 【表3-6】英語adjunct、漢語部分狀語之間的比較………………60 【表3-7】 subjunct與漢語部分狀語的比較…………………………63 【表3-8】劉月華、李英哲狀語的比較………………………………66 【表3-9】英語adverbial與限制、描寫狀語的分類比較……………67 【表4-1】 adjective的分類以及其adjective+ly的功能…………73 【表4-2】 漢語qualitative形容詞作為狀語、補語的現象………74 【表4-3】以本文的分析,重新進行 ‘朱德熙形容詞狀語’的分類…80 【表4-4】無標、造句形式類單音節形容詞狀語的語意角色………83 【表4-5】無標單音節形容詞狀語語意角色、可接受的句法形式…83 【表4-6】 無標雙音節形容詞狀語的語意角色………………………84 【表4-8】重疊單音節形容詞狀語的語意情況………………………86 【表4-9】 重疊單音節形容詞狀語的語意角色………………………87 【表4-10】重疊雙音節形容詞狀語、補語的語意角色………………89 【表4-11】形容詞狀語與採用‘重疊’形式與否的情況…………96 【表4-12】形容詞狀語與受‘程度副詞’的修飾與否的情況………98 【表4-13】形容詞狀語與‘地’使用與否的情況……………………98 【表4-14】‘早’、‘晚’,‘快’、‘慢’的語意比較………103 【表4-15】‘早’、‘晚’,‘快’、‘慢’的英語相關詞彙…105 【表4-16】‘早、晚’/‘快、慢’的語意、句法關係以及狀、補語現 像 112 【表4-17】‘多’、‘少’的語意、句法現象………………114 【表4-18】狀語與‘是~的’ 信息結構的搭配情況………………122 【表5-1】 狀語、補語結構的缺用…………………………………128 【表5-2】 結構助詞的錯用.………………………………………129 【表5-3】 結構助詞的缺用…………………………………………130 【表5-4】 結構助詞的亂用………………………………………131 【表5-5】 时間狀、補語現象………………………………………133 【表5-6】 《視聽華語教材》,時間狀語的教學順序……………134 【表5-7】 對‘時間狀、補語教學安排’,本文與實用視聽華語教材的比較…137 【表5-8】 處所狀、補語現象……………………………………139 【表5-9】 《視聽華語教材》,處所狀語的教學順序……………140 【表5-10】 對‘處所狀、補語教學安排’,本文與實用視聽華語教材的比較…142 【表5-11】動作伴隨環境狀、補語現象……………………………144 【表5-12】《視聽華語教材》,動作方式狀語的教學順序………144 【表5-13】 《視聽華語教材》,其他動作伴隨環境狀語的教學順序…147 【表5-10】 本文對‘動作伴隨環境狀語的安排’ 的建議………154 圖目錄 【圖2-1】adjunct的句法關係與語意指向……………………………24 【圖2-2】manner process adjunct與狀語比較……………………31 【圖2-3】subject oriented subjunct 與狀語比較………………36 【圖2-4】兩派分類的差異比較………………………………………36 【圖3-1】‘Quirk’英語circumstance進入句子的現象……………56 【圖3-2】‘鄧守信’漢語circumstance進入句子的現象…………57 【圖3-3】本文漢語狀語分類…………………………………………69 【圖4-1】形容詞狀語‘句法形式’以及‘狀、補語使用’情況…95 【圖4-2】‘與謂語關係’ 關係與‘地’ 、‘重疊’之間的關係……100 【圖4-3】形容詞狀語分類……………………………………125 【圖4-4】漢語circumstance範圍…………………………………126 【圖5-1】本文對‘時間狀語的教學安排’ 的建議………………138 【圖5-2】本文對‘處所狀語的教學安排’ 的建議………………143 【圖5-3】本文對‘動作伴隨環境狀語的教學安排’ 的建議……147 【圖5-4】漢語狀語(短語)教學順序……………………………151

    漢語部分
    王力. 1987.《中國語法理論語文》. 藍燈文化事業出版社.
    王東風. 1996.《語言文化對比研究》. 上海外語教育社.
    王國璋. 1996.《重疊形容詞用法例釋》. 商務出版社.
    朱德熙. 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商務出版社.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 北京:商務出版社.
    吳競存. 1992.《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 語文出版社.
    呂叔相.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 商務出版社.
    呂叔湘. 2000.《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語文出版社.
    呂淑湘. 1999.《語法研究入門》. 商務出版社.
    李大中. 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子云. 1991.《漢語語法規則》. 安徽出版社.
    李英哲. 1990.《實用漢語參考語法》.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珠. 1988. 〈多(V+N)的語意關係〉於《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國光. 1997.《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 安徽出版社.
    屈承熹. 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 文鶴出版社.
    房玉清. 1992.《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房玉清. 1992.《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佟慧君. 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 北京語言出版社.
    林俞君. 2001.《漢語的‘快’研究及教學語法》.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范方蓮. 1983.《語法研究和探索》. 北京大學出版社.
    范曉. 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北京語言完化出版社.
    袁暉. 1998.《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 語文出版社.
    馬慶株. 1987.《語法研究和探索》.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淑敏. 1998.《漢語副詞與狀語的研究X標剛》. 碩士論文 . 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張靜. 1994.《漢語語法疑難探解》. 文史折山出版社.
    葉德明. 1999.《實用視聽華語(Ⅰ、Ⅱ、Ⅲ)》. 台北正中書局
    棠容裳. 1999.〈多少語法功能的差異性〉. 於《中國語文第273期》. 商務出版社
    湯廷池. 1979.《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2000.〈漢語的情態副詞〉. 於《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程美珍. 1997.《漢語病句辯析九百例》. 語教學出版社.
    黃自來. 1987.《英漢語法對比》. 文鶴出版社.
    溫鎖林. 1999.《漢語語法特點面觀》. 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趙元任. 1968.《中國化語法》. 敦煌書局.
    劉月華. 1988.《漢語語法論集》. 現代出版社.
    劉月華. 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師大書苑.
    鄭良偉. 1984.《實用漢語參考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社.
    鄧守信. 1984.〈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 於《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
    盧福波. 1996.《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蕭國政. 1998.〈狀位‘形容詞+點’的入位條件和語意取直〉 . 於《中國語文第262期》.
    錢乃容. 1995.《漢語語言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戴浩一. 1988.《國外語言學》. 北京出版社.
    Reference in English
    Ferris, Connor. 1993. The meaning of Syntax.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td
    Halliday, M.A.K. 1985.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Huddleston, Rodney. 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Howard. 1990. Grammar and Meaning .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Jacobson, Sven. 1970. Adverbial Positions in English: Rainbow Bridge Book Co.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ech, Geoffrey and Svartvik, Jan. 1994.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gman
    Quirk, Randolph and Green Baum, Sidney and Leech,Geoffrey and Svartvik Jan. 1985. A concise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york : Longman Group Ltd.
    Sinclair, John 1990.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Teng Shou- hsin. 1985. on location and movement in Chinese: Gengo Kenkyu
    Teng Shou- hsin. 1979. A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Grammar : Chinese Material Center
    Teng Shou- hsin. 1992. Adverbi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Taipei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ardhaugh, Ronald. 1995. Understanding English Grammar.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Inc.
    工具書
    《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 台北:東華書局
    《遠東英漢大辭典-far east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台北:遠東圖書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