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順民 |
---|---|
論文名稱: |
清代漕運「制度變遷」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中文關鍵詞: | 漕運 、清代 、制度 、賦役 、糧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1 下載:1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漕運制度創立於秦漢大一統王朝,隨後為歷朝統治者所採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制度之一。所謂漕運是利用天然或人工河道來供給首都糧食,涵括徵糧、運送、倉儲等複雜程序,其中尤以清代的制度最為完備,為漕運的極盛時代,直到光緒廿七年才劃下休止符。清代漕運制度的終結是一個制度變遷的漫長過程,清廷創立嚴密的組織來執行,可是隨著制度與組織間的『鎖進』效應,漕運組織為捍衛自身利益,抗拒海運、折徵等變革,而陷入『路徑相依』的僵化中。同時,清代漕運法規過於細密,卻又經常修改,遂讓官員有機會矇騙百姓;『立法從嚴』的結果導致不得不『執行從寬』,讓官員形成相互包庇的集體貪污;而其一味顧慮漕糧安全,也無形中縱容官員為所欲為。而在漕運的執行方面,因為執行規範的條件退化,朝廷又未建立有效的稽查偏差機制,整個制度的『交易成本』乃居高不下;復以漕運組織堅持自我利益,使得代理人效用下降,漕運遂呈現執行不完全的窘境。隨著組織、規範、執行各方面的變遷,漕運制度乃為市場機能所取代,成為見證時代變遷的縮影。
Ts’ao-Yun institution was one of the oldes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 was established in Ch’in Dynasty and followed by successive dynasties. Ts’ao-Yun means to transport grain to national capital by water, its complex process includes levying grain, shipping and storage. Ch’ing Dynasty was the golden age of Ts’ao-Yun, but Ts’ao-Yun also couldn’t escape its fate of falling in 1901A.D. The falling of Ts’ao-Yun is a long term of changing in institution. Although Ch’ing government set a strict organization to execute the policy, Ts’ao-Yun organization locked-in with the institution generally and created its own profits at last. And then Ts’ao-Yun organization lost in a stiff situation of so- called “path-dependence”; it was against any changing like transporting by sea, levying cash etc. Meanwhile, the rules of Ts’ao-Yun were legislated rigorously and corrected frequently by Ch’ing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rules of Ts’ao-Yun were too detailed to work. Hence officers took the chance to harbor each other, to cheat people and to take bribery. Since the government only cared about the safety of transporting grain, the connived officers have theirs way to execute policy. Because of the atrophic conditions of rule executing and the ineffective of supervising system, the “executing cost” of Ts’ao-Yun institu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Besides, because the Ts’ao-Yun organization insisted to preserve his own profit, the function of Ts’ao-Yun as an agent was lowered. Therefore Ts’ao-Yun couldn’t be executed completely.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organization, rule, and executing, Ts’ao-Yun institution was taken place by market function and became a miniature of social changing in Ch’ing Dynasty.
甲、檔案資料、
《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台北,中研院史語所藏。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六八。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
《軍機處檔》,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月摺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皇朝食貨志》,〈漕運〉,國史館稿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食貨志四》,〈漕運〉,國史館三山齋稿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朝揭帖》,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著,《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8,一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一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一版。
王崇實選編,《朝鮮文獻中的中國東北史料》,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一版。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史料旬刊》,台北,國風出版社,民五二,初版。
彭雨新編,《清代土地開墾史資料匯編》,武漢大學出版社,中國武昌,1992年,一版。
嘉興市圖書館、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經濟所合編,《嘉興府城鎮經濟史料類纂》,杭州,編者聯合出版,1985年,一版。
謝國楨編,《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一版。
乙、官書典籍
《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藍燈出版社,民七五,影印嘉慶二十年阮元審定刻本。
《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仁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宣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穆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德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一版。
《清國史(嘉業堂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一版。
《漕運全書(雍正朝)》,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清抄本影印。
《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清朝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台北,鼎文書局,民七四,再版。
《海運續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一版。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七,初版。
〔南朝宋〕范瞱,《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六四,三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七,初版。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隋〕姚察,《陳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九,三版。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九,三版。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七,再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宏業出版社,民六一,初版。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七,初版。
〔元〕脫脫,《金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八,再版。
〔明〕王在晉,《通漕類編》,台北,學生書局,民五九,初版。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六九,三版。
〔清〕王先謙,《十二朝東華錄(道光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二,初版。
〔清〕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八,影印本
〔清〕王慶雲,《石渠餘紀》,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六,影印本。
〔清〕永瑢、紀筠,《歷代職官表》,台北,中華書局,民五五,初版。
〔清〕托津(修)、福克旌額(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乾隆朝)》,台北,成文出版社,民五八,台一版。
〔清〕托津(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八O,影印本。
〔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五,初版。
〔清〕李星沅,《李文恭公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八,影印本。
〔清〕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
〔清〕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一版。
〔清〕吳元炳編,《沈文肅公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六,影印本。
﹝清﹞沈葆楨(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選編),《沈文肅公牘》(一~三),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一版。
﹝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北京,中國書店,1991,一版。
〔清〕林春熙輯,《國朝掌故輯要》(上、下),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一版。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八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五二,初版。
﹝清﹞段光清,《鏡湖自傳年譜》,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60,一版。
﹝清﹞柯悟遲,《漏網偶魚集》,北京,中華書局, 1959,一版。
﹝清﹞姚元之(李解民點校),《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一版。
〔清〕徐芳烈,《浙東紀略》,收入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清)》(一),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六九,台二版。
﹝清﹞徐珂,《清稗類鈔》(全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一版。
〔清〕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八八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七一,影印本。
〔清〕崑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台北,啟文出版社,民五二,影印本。
﹝清﹞許喬林編,《陶文毅公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八,影印本。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0,一版。
〔清〕陳洪範,《北使紀略》,收入中國歷史研究社編,《崇禎長編》,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五版。
﹝清﹞陸筠(祁龍威校註),《海角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一版。
〔清〕陸燿,《山東運河備覽》,揚州,江蘇廣陵刻印社,影印同治朝刻本。
〔清〕華廣生,《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一版。
﹝清﹞陶澍,《陶澍集》(上、下),湖南,岳麓出版社,1998,一版。
〔清〕陶澍,《陶雲汀先生奏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影印本。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六O,影印本。
〔清〕曾國藩編,《洋務運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一版。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一–四),湖南,岳麓出版社,1987,三版。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六一,影印本
〔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六一,影印本
〔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六一,影印本,
〔清〕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九,影印本。
〔清〕載齡(修)、福趾(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光緒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清光緒二年刻本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一版。
〔清〕董恂,《江北運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清﹞福格(汪北平點撰),《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1984,二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一版。
﹝清﹞趙翼(李解民點校),《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一版。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學術出版社,民五四,影印本。
﹝清﹞談遷(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一版。
〔清〕談遷,《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一版。
〔清〕駱秉章,《駱文忠公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六,影印本。
〔清〕魏源,《聖武記》,台北,世界書局,民五一,影印本。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五,初版。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二版。
〔清〕顧炎武,《聖安本紀》,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五三,初版。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七O,初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書社,1996,二版。
﹝清﹞龔自珍(孫欽善選編),《龔自珍詩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年,一版。
王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一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一版。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研堂見聞雜記》,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五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五七,初版。
伍承喬編,《清代吏治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民五五,初版。
馬建石、楊育棠編,《大清律例通考校註》,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2,一版。
張榮錚、劉勇強、金懋初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一版。
葉玉麟編註,《莊子新釋》,台南,大夏出版社,民六九,初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民七五。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宏業書局,民六五,初版。
丙、專書著作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等編,《清代的旗地》,北京,中華書局,1989,一版。
中國大百科,《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一版。
王戎笙,《清代全史‧第四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一版。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六八,再版。
水利部治淮委員會編寫,《淮河水利簡史》,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一版。
孔經緯,《東北經濟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一版。
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一版。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八八,初版。
朱英、石柏林合著,《近代中國經濟政策演變史稿》,漢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一版
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一版。
朱維錚、龍應台編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八七,初版。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四五,台一版。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上、下),稻鄉出版社,台北,民八O,初版。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六五,再版。
何柄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四,初版。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台北,國立編譯館,民七O,初版。
李文治,《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一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1995,一版。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文津出版社,台北,民八六,初版。
李洵、薛虹主編,《清代全史‧第一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一版。
李國屏,《清門考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李澍田,《東北亞經濟圈研究譯叢》,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一版。
李龍潛,《明清經濟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一版。
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秘書處論文組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國天津,1982年,一版。
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版。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一版。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一版。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五O。
吳虞公,《青紅幫史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一版。
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一版。
林春熙輯,《國朝掌故輯要》(上、下),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一版。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民五九,台三版。
柳亞子,《南明史綱‧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一版。
俞鹿年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一版。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合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出版公司,台北,民八六,三版
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一版。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一版。
徐安琨,《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七,初版。
馬伯煌,《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1992,一版。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版。
晏振東、姚華堤、趙海編著,《巍巍長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一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一版。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台灣食貨出版社,民八三,增訂二版。
黃仁宇,《中國近代史的出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四,初版。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七九,七版。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九O,初版。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九,初版。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一版。
陳生璽、杜家驥編著,《清史研究概說》,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1991年,一版。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一版。
陳樺,《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一版。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業文化,1997年,初版。
陳學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八O,初版。
張忠民,《前近代中國社會的商人資本與社會再生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一版。
張晉藩編,《清朝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一版。
張哲郎,《清代的漕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五八,初版。
許毅、沈經農主編,《經濟大辭典–財政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一版。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一版。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六八,初版。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七二,初版。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四,初版。
莊吉發,《清史拾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八一,初版。
莊吉發,《清代祕密會黨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三,初版。
鄒逸麟,《千古黃河》,香港,中華書局,1990,一版。
葉世昌,《中國貨幣理論史》,貴州,中國金融出版社,1986年,一版。
喻松青、張小林主編,《清代全史‧第六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
彭雲鶴,《明清漕運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一版。
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一版。
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一版。
馮爾康著,《清史史料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八二,一版。
萬民,《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一版。
楊余練、王革生、張玉興、李燕光、徐桓普、馮年臻編著,《清代東北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一版。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一版。
趙岡、陳鍾毅合著,《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五,初版。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四,初版。
蔡申之,《清代州縣故事》,收入《清代州縣四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六四,初版。
劉子揚、陳鏘儀、李鵬年,《清代六部成語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國天津,1990年,一版。
劉俊文主編(樂成顯、南炳文合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
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黃山書社,1988年,一版。
鄭大華、陸寶千、王家儉、呂寶強等合著,《包世臣、龔自珍、魏源、馮桂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八八,初版。
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八七,初版。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七五,台四版。
潘君祥、沈祖煒主編,《近代中國國情透視–關於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一版。
蔡申之,《清代州縣故事》,收入《清代州縣四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六四,初版
衛聚賢著,《中國幫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一版。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一版。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七四,初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五二。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驛館,民七一,修訂九版。。
錢仲聯選、錢學增著,《清詩三百首》,湖南,岳麓書社,1985年,一版。
(日)桑田幸三(沈佩林葉、坦孫新譯)《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一版。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China:a new history)》,台北,正中書局,民八三,臺初版。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科院史研所譯),《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一版。
(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
(美)牟复禮、(英)崔瑞德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美)魏斐德(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一版。
(美)郝延平(陳潮、陳任譯),《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一版。
(美)Amartya Sen(劉楚俊譯),《倫理與經濟》,聯經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 ,初版。
(美)Douglass C.North (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八三,初版。
(美)Douglass C.North (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八四,初版。
(美)Gary G. Hamilton(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合著),《中國社會與經濟》,聯經出版公司,台北,民79,初版。
(美)Han-sheng Chuan(全漢昇)、Richard A. Kraus ,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美)Ho Ping-Ti(何柄棣),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59.
(美)Lynn A. Struve(司徒琳),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美)Tung- Tsu Ch’u (瞿同祖),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日)星斌夫,《大運河–中國漕運》,東京,近藤出版社,1974,二刷
丁、期刊論文
丁進軍,〈《清史稿.漕運》訂正一則〉,《江漢論壇》,1985年,一一期
丁進軍,〈終清一代漕運未廢〉,《歷史檔案》,1987年,一期
丁進軍,〈清末漕運史料選輯〉,《歷史檔案》1989年,一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道光五年議行漕糧海運事宜史料(下)〉,《歷史檔案》,1988年,四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同治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下)〉,《歷史檔案》,1996年,三期。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演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六八卷,一期,民八六。
王振忠,〈河政與清代社會〉,《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二期。
王楚材,〈明代的漕運〉,《西北公論》,四卷,三期,1942–11
王爾敏,〈官督商辦觀念之形成及其意義〉(《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七四,初版)
王業鍵,〈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故宮季刊》,一三卷,一期,1978秋季。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二期。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的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The Distribution of Grain Crops, Grain Supply, and an Analysis of Grain Prices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Period)〉,《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七O卷,二期,民八八。
王道瑞,〈清代糧價奏報制度的確立及其作用〉,《歷史檔案》,1987年,四期。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七O,第一O期。
史志宏,〈王業鍵《1638-1935年間江南米價變動趨勢》述要〉,《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三期。
交通建設協會資料室,〈我國古代的漕運〉,《交通建設》,三七卷,一O期,民七七。
全漢昇,〈宋代官吏之私營商業〉,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上)
全漢昇,〈宋明間白銀購買力的變動及其原因〉,香港,《新亞學報》,八卷,一期,1967。
全漢昇,〈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68年,一卷。
全漢昇,〈乾隆十三年的米貴問題〉,收入《中國經濟史論叢》,二冊,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一版。
江太新,〈關於清政府糧食價格政策的考察〉,《經濟研究》,1990年,三期。
江太新、李文治,〈論清代中葉後漕政的敗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四期。
李文治,〈清代屯田與漕運〉,《學原》,二卷,二期,1948.
李文治,〈歷代水利之發展和漕運的關係〉,《學原》,二卷,八期,1949.
李文治,〈清道光後改革漕制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一期。
李尚英,〈關於清史研究的三重證〉,收入《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一版。
李華,〈清代前期賦役制度的改革〉,收入《清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一版。
李瑚,〈清代嘉道年間漕糧與鹽法的改革〉,《求索》,1983年,五期。
李龍華,〈明代的開中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四卷,二期,1971。
吳琦,〈清後期漕運衰亡的綜合分析〉,《中國農史》,1990年,二期。
南懷瑾,〈漕運與青幫〉,《新天地》,三卷,一O期,民五三。
吳琦,〈清代漕運組織及其吏治〉,《研究生學報》,1987年,二期。
吳琦,〈清後期漕運衰亡的綜合分析:兼評胡林翼漕運改革〉,《中國農史》,1990年,二期。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的社會功能〉,《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四期。
吳琦,〈清代漕糧在京城的社會功用〉,《中國農史》,1992年,二期。
吳琦,〈漕運的歷史演進與階段特徵〉,《中國農史》,1993年,四期。
吳柏鈞,〈中國近代糧食進口貿易與國內貿易與國內糧食經濟〉,《糧食經濟研究》,1986.2-4
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與影響〉,收入《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作者自刊本,民五九。
吳慧、葛賢惠,〈清前期的糧食調劑〉,《歷史研究》,1988年,四期。
何柄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收入逢甲大學歷史教學研究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台中,大學圖書供應社,民七九,再版。
何烈,〈清太平天國以前的財政狀況〉,《思語言》,一二卷,六期。
周志斌,〈試論康熙雍乾時清政府的糧價平抑政策〉,《學海》,1995-4,
周寶珠,〈宋代東京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其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中國史研究》,1981年,二期。
孟森,〈明開國以後之制度〉,收入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台北,南天書局,民七六,二版
武建國,〈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一期。
林純業、張增元,〈明清漕運和鹽業與天津城市的發展〉,《天津史研究》,1987年,二期。
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198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林仕梁,〈明代漕軍制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五期。
易升運,〈關於清代嘉道年間的漕糧海運問題〉,《華中師院學報》,1985年,二期。
姜道章,〈清代的鹽稅〉,《食貨月刊》,六卷,七期。
俞玉儲,〈清順治朝漕賦初探〉,收入《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上)。
俞玉儲,〈清代前期漕糧蠲緩改折概論〉,《歷史檔案》,1990年,二期。
馬雲青,〈清季漕運遺聞〉,《近代史資料》,1957-6
夏鼐,〈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清華學報》,一O卷,二期,民二四。
高國豪,〈清代漕運制度的廢弛與改革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組碩士論文,1991年。
黃乃隆,〈清代的漕糧與漕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民六三,四期。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民八O。
莊吉發,〈清代漕運糧船幫與青幫的起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一八期,民七五
康沛竹,〈清代倉儲制度的衰敗與饑荒〉,《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三期。
郭松義,〈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一期。
陳一銘,〈晚清漕運變革之研究〉,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台北,民八八。
陳正祥,〈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糧食生產及其問題〉,《科學農業》,1997,四五卷,三、四期合訂本
陳金陵,〈清代糧價奏報與其盛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三期。
陳詩啟,〈盛宣懷的資本與其壟斷活動〉,《廈門大學學報》,1962年,三期。
陳鋒,〈漕運與中國的封建集權統治〉,《西北大學學報》,1990年,二期。
陳峰,〈清代漕運水手的結幫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危害〉,《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二期。
陳峰,〈簡論宋明經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一期。
陳樺,〈論康雍乾時期的糧食流通政策〉,《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六期。
陳學文,〈徽州商人與杭州經濟的發展〉,收入《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八O,初版。
常建華,〈乾隆早期廷議糧價騰貴問題探略〉,《南開學報》,1991年,六期。
殷崇浩,〈敘乾隆時的漕糧寬免〉,《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三期。
殷崇浩,〈乾隆時漕糧寬免的原因及其作用〉,《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年,四期。
曹國慶,〈試述清代漕運的盛衰〉,《歷史教學》,1987年,七期。
張哲郎,〈大運河〉,收入于宗先主編,《經濟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五,初版。
馮超、張義豐,〈論元、明、清河漕與海運之變遷〉,《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三期。
張照東,〈道咸時期雇商海運漕糧的得失〉,《歷史檔案》,1988年,二期。
張照東,〈論清代水路運輸方式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二期。
張照東,〈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三期。
張建民,〈”湖廣熟,天下足”述論–兼及明清時期長江沿岸的米糧流通〉,《中國農史》,1987年,四期。
張國雄,〈明清時期兩湖外運糧食之過程、結構、地位考察–“湖廣熟,天下足”研究之二〉,《中國農史》,1993年,三期。
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二期。
葛賢惠,〈宮中硃批奏摺中所見乾隆時的糧食調劑措施〉,《歷史檔案》,1988年,四期。
楊文暄,〈歷代漕運評述〉,《中國學報》,二卷,二期,1944
楊月芍,〈明代通糧廳統轄關係之研究〉,《東方工商學報》,一七期,民八三。
楊育鎂,〈元代的漕運〉,《淡江學報》,廿四期,民七五。
楊聯陞(段昌國譯),〈傳統中國政府對城市商人的統制〉,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萬國鼎,〈明清漕運概要〉,《政治季刊》,四卷,三期,1940.
葉依能,〈淺析清代前期的重糧政策〉,《糧食經濟研究》,1992-3
葉秀雲,〈宮中檔硃批奏摺漕糧檔案概要〉,受入《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上)。
葉樂群,〈我國歷代糧食統制政策與今後米價統制問題〉,《復興月刊》,三卷,一O期,1935
溫洪鐳,〈清末民初山東漕糧的徵收〉,《糧食經濟研究》,1989年,四期。
趙岡,〈歷代都城與漕運〉,《大陸雜誌》,八四卷,六期。
鄧亦兵,〈清代河南漕運述論〉,《中州學刊》,1985年,五期。
鄧亦兵,〈清代前期內陸糧食運輸量及變化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三期。
劉伯涵,〈漕運船幫中的協作與秘密結社〉,《史學月刊》,1985年,四期。
劉翠溶,〈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經濟論文》,八卷,一期,1980。
劉翠溶,〈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五六卷,三–四期,1978。
蔡獅,〈清代漕運之組織及其運輸方法〉,《交通雜誌》,五卷,七期,1937。
樊樹志,〈明清漕運述略〉,《學術月刊》,1962,一O期。
熊元斌,〈清代河運轉向海運的轉變〉,《江漢論壇》,1984年,一期。
盧韋丞,〈唐代漕運探討〉,《史學》(成功大學),民八五,二二期
譚天星,〈簡論清前期兩湖地區的糧食商品化〉,《中國農史》,1988年,四期。
鍾永寧,〈試論十八世紀湘米輸出的可行性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三期。
鍾永寧,〈十八世紀湘米輸出與清政府的糧食調控政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四期。
謝興周,〈宋代轉運使之建置及其在路制中之地位與影響〉,《東吳歷史學報》,民八六,三期。
戴鞍鋼,〈清代浙江漕政與農民的抗漕鬥爭〉,《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三期。
戴鞍鋼,〈清代後期漕運初探〉,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五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一版。
韓光輝,〈建都以來北京歷代城市人口規模蠡測〉,《人口與經濟》,1988年,一期。
韓光輝,〈金元明清北京糧食供需與消費研究〉,《中國農史》,1994年,三期。
羅侖、范金民,〈清前期蘇松錢糧蠲免概論〉,《中國農史》,1991年,二期。
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收入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
龔勝生,〈十八世紀兩湖糧價時空特徵研究〉,《中國農史》,1995年,一期。
龔勝生,〈從長期米價變化看清代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二期。
山口迪子,〈清代漕運商船〉,《東洋史研究》,一七二期。
中原晃雄,〈清代漕糧商品化〉,《史學研究》,七o期。
中原晃雄,〈清代漕船商品流通〉,《史學研究》,七二期。
星斌夫,〈清代漕運機構〉,《山形大學紀要》,二四期。
星斌夫,〈清代水手〉,《東方學》,一二期。
星斌夫,〈清代坐糧廳考〉,《東方學》,一八期。
Arthur, W. Brian. 198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Economic Journal, 99:116-31.
H. C. Hinton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of China(1845-1911)”(Cambridge Mass., 1956)
Dreyer, Edward L. Early Ming China:A Politic history 1355-1435 .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