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
---|---|
論文名稱: |
政黨體系變遷與地方派系勢力消長關係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1950~2004)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System Transition and Local Faction Influence: A Case Study of I-Lan County (1950~2004)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派系 、侍從主義 、政黨支持 、政黨體系 、政黨競爭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Faction,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Party Favor, Party System, Party Competi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3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88年蔣經國去世迄今,台灣被認為歷經民主化過程,現在則面臨民主鞏固的問題。地方派系的變化,在過去15年來,是台灣政治變遷中,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從過去到現在,被報章雜誌,以及在學術論述中,都提到台灣各地至少有一百個地方派系存在過,大致上,在1990年代以前,地方派系在台灣各級選舉中對於選票動員有一定的掌握力。
在1950年代,宜蘭縣的地方派系人物便已開始參與地方事務,他們分別是盧派的盧纘祥、林派的林才添、陳派的陳進東、許派的許文政、礁溪吳派的吳阿土、礁溪林派的林松輝及冬山徐派的徐振祥。但是,宜蘭縣卻是少數很早就由民進黨執政的地方。在民進黨掌握地方行政資源下,宜蘭縣的地方派系變遷情形如何,值得了解。如果地方派系的恩庇侍從主義理論是對的,那麼在長期民進黨執政下,原依侍於國民黨這個「恩主」之下的派系,會產生政黨支持的「位移」現象。
其次,宜蘭縣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多位民進黨及政治人物入主中央要職,民進黨的中央派系為尋求地方上的權力基礎,是否與宜蘭縣民進黨地方政治人物進行結盟,而形成依侍關係?這都是本文希望加以研究分析的主體。
After former President Chiang Ching-kuo’s death in 1988, Taiwan is seen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whereas now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the past 15 years, the change of local factions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Taiwan. Articles in various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ll mentione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100 local factions once existed. Generally, before 1990, local factions had specific control over the mobilization of voters in all levels of elections.
In the 1950s, members of the local factions in I-Lan already participated in local affairs. They were: Lu Tsan Hsiang of the Lu faction, Lin Tsai-tian of the Lin faction, Chen Chin-tung of the Chen faction, Wu A-tu of the Chiao-shi Wu faction, Lin Sung-huei of the Chiao-shi Lin faction and Hsu Chen-hsiang of the Tung-Shan Hsu faction. However, I-Lan county is one of the few places that DPP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in office. Under the dominance of DPP, it’s worth understanding how the transition of the local faction takes place. If the patron-client system theory is right, then under the long-term DPP dominance, those factions that previously under the KMT patronage will lead to a move of party support. Secondly, under the long-term dominance of DPP, many political figures of the DPP en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ake major posts. Whether the central faction of the DPP seeks local power basis to form an alliance with the local DPP figures of I-Lan County, and form a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i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study.
壹、中文部分:
不具名(1986),〈『許派』與『徐派』〉,《噶瑪蘭週刊》,第7期。
不具名(2004),〈民進黨「長久執政」變新潮流「永續執政」?新潮流勢力秘布四處,民進黨派系心生畏懼〉,《財訊月刊》,第268期。
孔健中(1997),《家族發展與地方派系的形成:以宜蘭陳家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頁123-163。
王振寰(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第1期。
王振寰、沈國屏(1995),〈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學報》,第36卷第5期。
王振寰等(1994),〈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發表於「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業立、傅恆德(1993),〈二屆立委選舉桃竹苗地區選舉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王靜儀(1994),《台中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白長川(1988),〈悼陳前縣長進東先生〉,《蘭陽》,第51期。
曲兆祥(1992),《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永業。
何思因(1993),《美英日提名制度與黨紀》,台北:理論與政策。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發表於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
吳文星(198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
吳文程(1996a),《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吳文程(1996b),《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怡銘(2000),《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2000),《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
李佩蓉(1990),《宜蘭地區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忠義(1991),《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筱峰(1986),《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筱峰(1988),〈郭雨新的一生〉,《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頁65-76。
沈國屏(1993),《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明居正(1992),〈中華民國政黨體系的分析:1949至1992年〉,《政治科學論叢》,第4期,頁149-178。
明居正(1997),〈向心競爭與中華民國政黨體政治的發展〉,《理論與政策》, 第12卷第2期,頁152-156。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林大煒(1993),《宜蘭縣權力結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和(1989a),〈台灣前途的領航員—黃煌雄〉,《丟丟銅雜誌》,第6期,頁6-11。
林文和(1989b),〈永不退卻的黨外人士高鈴鴻〉,《丟丟銅雜誌》,第5期,頁8-9。
林義雄(1978),《從蘭陽到霧峰》,台北:作者自印。
林義雄、姚嘉文(1977),《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台北作者自印。
胡祖慶(1988),《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祝丕成(1985),〈跨越蘭陽溪〉,《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雜誌。
翁 翊(1997),《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天生,〈劉守成〉,《自立早報》,1988.3.27,版15。
高永光(2001a),〈『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
高永光(2001b),〈2001年立委及縣市長大選後地方派系政治變遷〉,發表於「二00二年台灣政經形勢與兩岸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歐亞文教基金會及大陸事務委員會主辦。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發表於「2002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高永光、姚立明等合撰(1992),《二屆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張文隆(1994),《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許智富(1997),《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惠娜(1988),〈我的父親〉,《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
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發表於「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通(1993),〈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發表於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陳明通(1995a),〈國民黨政權與宜蘭地方派系的發展〉,發表於「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陳明通(1995b),《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
陳惠倫(1987),《中美政黨提名制度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進傳(1984),〈為什麼要研究陳輝煌〉,《蘭陽》,第37期。
陳陽德(1970),《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以動態觀點研究地方議會的嘗試》,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陽德(1981),《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
彭懷恩(1994),《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
游清鑫(1990),《選舉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錫堃(1988),〈蕃薯不驚落土爛—懷念郭雨新先生〉,《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
黃創夏(1997),〈十六年的綠色大樹讓藍天很難透光〉,《新新聞週刊》,第540期。
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
鄒文海(1973),《台灣省地方選舉的研究》,台北:環宇。
雷飛龍(1981),《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來的政治》,台北:廣文。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趙永茂(1977),《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一般性及三個代表性個案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
趙永茂(1988),〈台灣基層政治菁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思與言》,第25卷第6期。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趙永茂等(1993),〈二屆立委選舉桃竹苗地區選舉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
賴如崧(1987),《桃園及宜蘭兩縣雙中心發展之政經比較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秀貞(1994),《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志得(1996),《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復生(1992),〈選舉制度與政治風氣〉,《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1期。
蘇地定(1986a),〈宜蘭縣最大派—許派〉,《噶瑪蘭雜誌》,第2期,頁5-8。
蘇地定(1986b),〈沒落中的派系—陳派〉,《噶瑪蘭雜誌》,第3期,頁5。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分:
Arend, Lijphart. (1994), Democracies Patterns Majoritarian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 one countr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eller, Dennis C. and Frank P. Belloni,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al:Political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ABC-Clio Press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Vol.31, No.2, pp.157-183.
Chao, Yung-mao. (1989),“Local Politics on Taiwan :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Denis F. Simon & Michael Y. M. Kau, ed. Taiwan Beyond the Economic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e , Inc., pp.43-67.
Chu, Yun-han.(1992),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Taipei:Insitution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Deutsch, Karl W. (1971),”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 Finkle, J.L. et al. (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cience Change. N.Y.: John Wiley &Sons.
Firth, Raymond. (1957), “Introduction to Faction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ogy, No,8.
Jacobs, Bruce. (1978),“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 Ching and Kuan 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hip.” The China Quarterly, No.78.
Kaplan Abraham. (1982), The Conduct of Inquiry, Methodology for Behavioral Science,(台北:雙葉書局翻印,1982年6月)。
Key, V.O., Jr. (1949), Southern Politics in State and N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Nicholson, Norman K. (1972),“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Studies, Vol. 5, No.3, pp.291-315.
Pye. Lucian W.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lph, Nicholas W. (1977), Faction:A compartive analysis﹐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e Guasti, Carl H. Lande and James C. Scott ed.,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Roniger, L. (1994), The Comparative Study Clientelism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Scott, James C. (1977), Political Clientelism:A Bibliographical Essay, 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e Guasti, Carl H. Lande and James C. Scott ed.,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pp﹒486-490.
Silverman, S. F.(1977), ”Patronage and Community-nation Relation in Central Italy.” In Schmidt, s., J. Scott, C. Lande, and L. Guasti(ed),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 pp.293-304.
Weingrod, Alex. (1968),“Patrons, Patronage, and Political Parties.”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0, No.4, pp.377-400.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Zariski, Raphael. (1978),“Party Fact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Frank P. Belloni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pp.19-38.
參、網路資料:
中時電子報 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中央選舉委員會 http://www.cec.gov.tw/
內政統計資訊網站 http://www.moi.gov.tw/W3/stat/
聯合新聞網 http://udnnews.com/NEWS/
宜蘭縣政府http://www.e-land.gov.tw/home-c.cfm
宜蘭縣議會http://www.ilcc.gov.tw/index_down.asp
宜蘭縣政府民政局http://civil.e-land.gov.tw/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http://bgacst.e-land.gov.tw/bgacst2/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