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媚
論文名稱: 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案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教育行動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34下載:1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將兩性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對於「性別」議題有更進一步的探討。國民教育階段「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包含「兩性的自我了解」、「兩性的人我關係」、「兩性的自我突破」,並進一步發展兩性教育的核心主題,作為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因此,各領域教師應該積極提供學生相關的性別教育課程,指導學生兩性相處的原則,培養尊重異己,以及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態度。
    本研究乃探討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性別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縣幼幼國中快樂班學生,男女人數合計共36名。在量化研究方面,採用研究者自行編製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於課程實施前後分別進行前測及後測;在質性研究方面,則採用參與觀察法,觀察學生之課堂表現及互動情況,並依據學生之案例心得報告及回饋單內容進行分析。
    研究者根據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性別特質」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二、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職業工作」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三、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家庭角色」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四、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能力與成就」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沒有改善的效果。
    五、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整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有意進行案例教學法教師的建議
    (一) 課程的實施方面
    1. 案例研讀方面:第一次實施案例教學時,宜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案例內容,並指導學生完成研究問題及案例心得報告。
    2. 小隊案例討論:教師可參與各小隊的討論,以便指導;小隊長應選擇較具領導特質的學生,才能有效領導隊員。
    3. 全班案例討論:視學生學習情形變換全班討論的方式。
    4. 常規的建立:建立班級常規,善加利用榮譽榜加分制度。
    (二) 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方面
    1. 配合學生程度設計案例
    2. 和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3. 適當分配教學時間

    二、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 研究範圍方面:針對案例教學法在國小或國中各年級以及其他領域的適用情況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 在課程安排方面:進行協同教學,或是爭取彈性課程時數的應用,以減輕課程進度的壓力。
    (三) 案例內容方面:必須涵括所要探討的主題。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其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角色之相關理論……………………………………9 第二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成因及影響………………………24 第三節 案例教學的課程設計與實施…………………………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一節 研究架構………………………………………………54 第二節 研究設計…………………………………………………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63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及分析………………………………………71 第四章 案例教學實施歷程 第一節 案例教學之實施程序……………………………………74 第二節 案例一之實施歷程………………………………………81 第三節 案例二之實施歷程…………………………………89 第四節 案例三之實施歷程…………………………………99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性別特質」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結果..….105 第二節 「職業工作」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結果……113 第三節 「家庭角色」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結果……….……...120 第四節 「能力與成就」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結果……..……..126 第五節 整體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結果………………………..……..131 第六節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成效………………………………………..…..136 第七節 教師的反思與成長…………………………………………..…......14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建議…………………………………………………………..…...…14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52 二、 西文部份…………………………………………………………………..161 附錄 附錄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預試量表)…………………………..…….165 附錄二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正式量表) ………………………….…….170 附錄三 案例一: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特質………………….…….……173 附錄四 案例二:超級奶爸與職場鐵娘子……………………...….….….…177 附錄五 案例三:玫瑰少年-葉永誌………………………………….….…..180 附錄六 案例心得報告一……………………………………………….….…183 附錄七 案例心得報告二………………………………………………..……186 附錄八 案例心得報告三………………………………………….…….……190 附錄九 回饋單一………………………………………………………..……193 附錄十 回饋單二……………………………………….……….……………194 附錄十一 回饋單三……………………………………….……….……………195 附錄十二 教師觀察表……………………………………….……….…………196 圖表目錄 (1) 附表目錄 表3-1-1 行動研究時間計畫表………………………………………………..…57 表3-4-1 項目分析結果總表…………………………………………………..…67 表3-4-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正式量表各分量表題目分布情形表….….…..68 表3-4-3 量表審核之專家名單………………………………………………..…68 表3-4-3 預試量表之信度……………………………………………………..…69 表3-4-4 正式量表之信度………………………………………………….…….70 表4-1-1 案例教學法實施流程……………………………………………….….78 表4-2-1 第一次案例教學之困境與解決策略………………………….….……87 表4-3-1 修改後之教學實施流程……………………………………….…….…97 表4-3-2 第二次案例教學之問題與解決策略………………………..…………98 表5-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特質分量表」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105 表5-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特質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5-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特質分量表」後測之調節後平均數……..107 表5-2-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職業工作分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113 表5-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職業工作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5-2-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職業工作分量表」後測之調節後平均數…....114 表5-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家庭角色分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120 表5-3-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家庭角色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1 表5-3-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家庭角色分量表」後測之調節後平均數……121 表5-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能力與成就分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126 表5-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能力與成就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5-4-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能力與成就分量表」後測之調節後平均數…127 表5-5-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131 表5-5-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5-5-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後測之調節後平均數 ………………………………………………………………………..132 (2) 附圖目錄 圖2-3-1 案例撰寫的流程圖…………………………………………………...…48 圖2-3-2 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模式………………………………………...……52 圖3-1-1 研究架構歷程圖…………………………………………………….…..55 圖3-2-1 實驗模式…………………………………………………………..….…5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千倖(2000)。案例教學法。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頁223-240)。台北:麗文。
    王秀雲(2004)。性別與科學:一個回顧。婦研縱橫,70,1-10。
    王翊涵(2002,11)。玫瑰男孩在國中—女性特質男學生的校園人際處境。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73-180),台北市。
    王雅各(1998)。學校芬圍中的性別現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49-58。
    王雅各(1999)。大學通識教育「性別與兩性關係」相關課程師資與教學教法適切性的研究。通識教育季刊,6(1),99-127。
    王鍾和(2000,5)。從婚姻與家庭談兩性教育。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59-71),台北市。
    王麗雲(1999)。個例教學法之理論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2(3),117-134。
    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1995)。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朱貽莊(1998)。低年級單親兒童性別角色之差異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成令方、吳嘉苓(2004)。科技的性別政治。婦研縱橫,71,26-34。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師天地,105,40-47。
    江盈誼、余漢儀(2003)。工會中的女人:既柔順又剽悍的雙重策略。台大社工學刊,8,129-168。
    何月照(2000)。『變』---行動研究對我行動的影響。教師天地,105,48-54。
    何青蓉(1986)。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色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金針(1986)。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何春甤(1998)。性/別校園。台北市:元尊文化。
    李泗翰(譯)(2004)。R.W.Connoll著。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市:書林。
    李苹綺(譯)(1998)。James A.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市:心理。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1988)。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力暗盤。台北市:聯經。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頁260-299)。台北市:桂冠。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姍姍(1984)。性別角色、價值觀念與人際吸引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數位學習中的別差異。婦研縱橫,71,35-43。
    周曉虹(譯)(1995)。Albert 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台北市:一家親文化。
    林邦傑(1981)。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3(2),107-129。
    林怡君(1998)。兩性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兩性知識、態度及相處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77-98。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16-34)。台北市:一家親文化。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9-171)。台北市:五南。
    吳英長(1990)。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頁270-293)。高雄市:復文。
    吳清山(1982)。性別角色學校與社會化。師友,168,45-47。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6)。Pamela Abbott, Claire Wallace原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洪文龍(2004)。推嬰兒車的男人很可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9-112。
    吳嘉麗(2004)。性別議題---對我化學專業領域的影響。婦研縱橫,70,28-37。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徐美惠(1982)。社會變遷中女性角色期望之研究。輔導學報,5,53-77。
    徐儷嘉、劉惠玲(2000)。教學行動研究初探---以國語實小為例。教師天地,105,55-60。
    徐儷嘉、劉惠玲(2000)。教學行動研究初探---以國語實小為例。教師天地,105,55-60。
    高熏芳(2000)。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應用與評鑑。發表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舉辦:「第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北。
    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熏芳、蔡宜君(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發展與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265-305。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畢恆達(2002)。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21-331)。台北市:五南。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空大。
    夏林清(2000)。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4-8。
    章順慧(2001)。性別角色與國中學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幸仁(1996)。成就與能力在性別差異上的探討。教育資料文摘,38(5),148-156。
    陳美足(2004)。多元‧尊重的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 6-7。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2000,5)。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33-58),台北市。
    陳賜燕(民87)。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19-123。
    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4-62。
    莊明貞(2003a)。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3b)。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巧筠(2003)。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素愛(1990)。性別角色輔導課程對國二女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教育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民杰(1999a)。教師自編測驗的教學案例。空大學訊,253,93-98。
    張民杰(1999b)。教育心理學的案例演習。空大學訊,242,59-66。
    張民杰(1999c)。案例教學法發展的沿革及啟示。高中教育,12,79-85。
    張民杰(2001a)。案例教學法之研究及其試用 : 以教育行政課程試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民杰(2001b)。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世平、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究與應用(頁103-139)。台北:師大書苑。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怡雯(2000)。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張瑾瑜(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美惠、柯伯昇(2004)。從瑞典的育兒爸爸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5-108。
    游慧卿(1886)。性別角色再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黃文山(1999)。對現代青少年的「性別角色」應有的認識。空大學訊,235,147-150。
    黃秀香、謝文宜(2002)。案例教學法應用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探討---以家庭暴力個案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9,253-278。
    黃政傑 (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 (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 (主編)(2000)。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倩倩(1996)。台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囇莉(主編)(2002)。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市:女書文化。
    堯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楊佳羚(2004)。將男孩女孩顛倒養的幼稚園。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50-55。
    楊瑞珠(2002)。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與工作的現象與代價。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63-270)。台北市:五南。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
    廖鳳池(1990)。行動研究法簡介。諮商與輔導,60,5-10。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6。
    劉仲冬(1999)。性別教育之我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24-27。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市:揚智。
    劉常勇(1998)。管理教育中之個案教學。教育研究資訊,6(2),101-114。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滕德政(2004)。數學開門!女生來做數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22-130。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蔡文山(2000)。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郁惠(2004)。「青少年音樂學習之兩性差異與性別角色因素之探討」演講紀實。婦研縱橫,70,48-53。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玲(2004)。性別中立?談科學裡的性別。婦研縱橫,70,23-27。
    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7-34)。台北市:心理。
    盧美貴(2000)。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27-35。
    賴友梅、楊佳羚(2004)。耶佛市幼稚園---幼兒教育,性別實驗。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45-49。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空大。
    賴爾柔(2002)。父職角色的迷思---賺錢機器的老爸。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09-318)。台北市:五南。
    樵隱(2000)。在行動中從事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行動。教師天地,105,17-26。
    謝宏惠(1990)。大學生性別角色、場地獨立性、決策型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不確定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臥龍(2002)。查某人/查甫人性別角色衝突的抗拒與跨越。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7-47)。台北市:五南。
    謝寶梅(1991)。幼兒教育與性別刻板問題。幼兒教育年刊,4,171-183。
    魏麗敏(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理念與實施。載於國立台中師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頁233-241)。台中市:台中師院。
    鍾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角色、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舒云(1997)。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作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空大。
    羅敏綺(1999)。農村婦女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芊玲(2000,8)。不當偏頗的性別教育為性侵害鋪設溫床。載於教育部舉辦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31-133),台北市。
    蘇鍛佩(2002)。生涯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生涯覺察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嚴祥鸞(2002)。查某的工作?查甫的工作?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37-248)。台北市:五南。

    西文部份

    Adams, G. R., & Gullotta, T. (1989). Adolescent life experiences (2nd). Monterey,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asow, S. A. (1992). 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Block, J. H. (1983). 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 sexes:Some conjectur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335-1354.
    Brannon, L. (1995). Gender: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r. Boston: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Candace, G. S., Lynn, K., John, H. D., & Frances, C. (1980).The Relationships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Verbal Sex Typing to Their Sex-typed Toy Play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51(1), 266-270.
    Diana, B. (1986). Sex Differences in Moral Response to Walker’s (1984)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None.Child Development, 57(2), 511-521.
    Herbert, W. M. (1989).Age and Sex Effect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elf-Concept:Pre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417-430.
    Hoffman, L. W. (1972).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women’s achievement motiv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28(2) , 129-155.
    Hoffman, L. W. (1977). Changes in family roles,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 644-657.
    Orlofsky, J. L., & O’Heron, C. A. (1987). Stereotypic and Nonstereotypic Sex Role Trait and Behavior Orient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5), 1034-1042.
    Jean, L. B. (1984). Gender Roles and Powe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Inc.
    Kathleen, W. (1980). Gender-role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9(1), 59-73.
    Kathy, C., & Rick, U. (1989). Case in Teaching and Law.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1(6),527-536.
    Kessler, S. J., & Mckenna, W. (1978). Gender: An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anada:John Wiley & Sons,Inc.
    Lang, C., (1986). Case Method:Teaching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California: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Lawrence, J. W. (198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A Rejoinder to Baumrind. Child development, 57(2), 522-526.
    Lindsy, L. L. (1990). Gender Role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Inc.
    Lueptow, L. B. (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ben,L. S., & Signorella, M. L. (1980).Gender-related Schemata and Constructive Memory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1(1),11-17.
    Mayes, P. (1986). Sociology in Focus Gender, NY:Longman Inc.
    Merseth, K. K. (1996).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W. R. Houston, & J. Sikul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721-744).New York: Macmillan.
    Merseth, K. K. (1997). Cas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Longman.
    McAninch, A. C. (1989). The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 : Analysis, rationale, and proposal.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A Bell & Howell Company.
    Mick, C. (200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and Household Labor in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1),111-122.
    Myron, M. (1992). Beyond the Case Method:it’s Time to Teach With Problems.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42(2),241-270.
    Nancy, E. B., & Gail, H. (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5), 399-410.
    Nancy, W. H. (1996). Boys vs.Girls: Different from the Start?. Parents, July, 64-66.
    Sampson, L. B. (1992).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 : Child Socialization Versus the Need for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2),241-258.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Stockard, J., Schmuck, P. A., Kempner, K., Williams, P., Edson & Smith, M. A. (1980). Sex Equity in Education, London:Academic Press, Inc.
    Stockard, J., & Johnson, M. M. (1980). Sex and Gender in Societ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Stockard, J. & Johnson, M. M. (1980). Sex Roles: sex inequality and sex rol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Susan, A. G., Pamela, C., & Eleanor, E. M. (1986). Inferring Properties From Categories Versus Inferring Categories from Properties: The Case of Gender. Child development, 57(2), 396-404.
    Sue, A., & Carol, R. (1990). Boys Don't Cry : Boys and Sexism in Education. Philadelphia, PA:Open University Press.
    White, L. K. & Brinkerhoff, D. B. (1981).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es, 60(1), 170-18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