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樂鈞
YUEH-CHUN, LIN
論文名稱: 台語歌謠「四季紅」主題情境之插畫創作與研究
Thematic Scenario Study on “Red in Four Seasons” with Creative Illustration
指導教授: 張柏舟
Chang, Po-C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插畫歌謠四季紅主題情境
英文關鍵詞: illustration, folksong, red in four seasons, thematic scenario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5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旨在傳承台灣歌謠,以期提供文化從業人員更多創意來源,並希望藉由歌謠插畫化,將台灣文化的豐富性從不同觀點呈現出來。
      首先探討台語歌謠產生的本意,著墨在台語歌謠於台灣發展歷史的文獻分析與比較,佐以鄧雨賢、李臨秋的生平故事,了解四○年代台灣的生活背景,剖析「四季紅」在曲調、歌詞形式及文化等方面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本創作研究亦實際以歌謠本意作為插畫表現的內容與形式,其中以「如何將歌詞轉換為圖像」、「結合台灣風土民情」為插畫創作時的主要表現內涵。藉案例分析,比較鄧雨賢、李臨秋二人關於「四季」的曲目,有系統整理出二十四節氣在台灣農村所反映之民情、代表之特產、諺語等;另外,亦解讀日本、美國在「四季」曲目中所蘊含之弦外之音,以求更深刻的描繪出四季與人文的景象。經過對文獻整理、案例分析以及創作脈絡的詳細記錄,可以清楚看出插畫對台語歌謠創作之可行性效益,其結果不僅可作為經典歌謠傳承之管道與媒介,亦可作為設計人表現台灣鄉土文化時,極為便利之參考資料。
      研究者亦借鏡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1944)「百老匯爵士樂」(Broadway Boogie-Woogie)中,視覺與聽覺轉換的模式,探討如何彙整題材、安排構圖與色彩之應用,並透過「四季紅」歌謠表現2D閱讀性之插畫圖示的過程,呈現出插畫與歌謠在本質上的共通性-「反映風俗民情」,便於觀賞者產生共鳴與聯想,使之能夠「看圖說故事,聽歌話台灣」。
      以插畫表現出台語歌謠<四季紅>的本意與歌詞意境,使歌謠增加視覺化想像;從插畫圖像中台灣農村之生活圖像,便能理解台語歌謠<四季紅>中原創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藉插畫將<四季紅>的深度性傳達出來,並以不同的主要角色,表現人一生中最精華的時期,也就是「紅」字之於台灣的精神意義。

    The objective of this creative illustration is to probe into the innovation spirit of Taiwanese folk songs, spotlight on the comparative scenario study among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related with the theme: “Red in Four Seasons”.
    “Red in Four Seasons” is a popular Taiwanese folksong written by a genius composer Yu-sian Deng (鄧雨賢)and a versatile lyricist Lin-chou Lee (李臨秋)in 1938.
      In Taiwan, red usually stands for happiness, glory, longevity, fortune and most of the favorite signs of life. Red dress, envelopes, fruits, crops, red cheeks are always preferred and cherished.
      By referring and assimilating the analogous four-season songs in Taiwan, Japan and America,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divide Taiwan’s 24 solar terms into the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within four seasons. Thus create a 2-D illustration tinted with varied hues of red essence by linking the scenes of Taiwan’s countryside, the fragrance in full bloom, the beaming of seasonal fruits, the joy of a good harvest, the festivals, the love between couples, the cuddly newborn, the affection among generations.... Lots of artistic episodes and overtones await the resonance of the audienc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build up a feasible two-way street between illustration and folksong which will thereby fortify the visibility and legibility. Visual or even auditory imagery allows the audience, singers and listeners to perceive the scenes or even implications in and out of the lyrics and thus become immersed in the
    indigenous whispering of the grass roots. In such a way the author is attempting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benefit of illustration to folksongs, hence flourish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ivity as well.

    目次 摘要 Abstract 目次 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流程 6 一、 研究限制 6 二、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一、 歌謠 8 二、 台語歌謠 8 三、 插畫 8 四、 插畫表現形式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台語歌謠 10 一、 台語歌謠的定義與功能 10 (一). 台語歌謠的定義 11 (二). 台語歌謠的功能 12 二、 台語歌謠產生的背景 13 (一). 初期新移民的樂音 13 (二). 興盛期的排外意識 15 (三). 沒落期清新的草根味 19 三、 台語歌謠的結構 19 (一). 七言四句 20 (二). 雜唸仔 22 (三). 白話流行歌詞 22 四、 台語歌謠的類型 23 (一). 以歌詞的內容分類 24 (二). 依歌唱的用途分類 25 (三). 以對象的年齡來分類 26 第二節 台語歌謠「四季紅」的由來 27 一、 作曲家鄧雨賢生平簡介 30 (一). 出身桃園大溪的望族 31 (二). 求學階段 31 (三). 創作的生涯 32 (四). 中日戰爭-台語歌謠的黑暗時期 33 (五). 台灣孟德爾頌的過世 33 (六). 鄧雨賢音樂的時代價值 33 二、 作詞家李臨秋生平簡介 34 (一). 他的出生 34 (二). 與永樂座的淵源 35 (三). 從七言四句到白話歌詞 37 (四). 一九三三年<望春風>的七、五、七、五句式 38 (五). <補破網>與政治的關係 39 (六). <不醉不歸>~一生與古詩人對話 41 第三節 插畫 42 一、 插畫的定義 42 二、 插畫的演進 44 (一). 明清時期的插畫 44 (二). 日治時期的插畫 45 (三). 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插畫 53 (四). 台灣解嚴後的插畫 54 小結 55 第四節 本創作研究中的歌謠與插畫 56 第參章 台語歌謠案例分析 57 第一節 鄧雨賢、李臨秋關於四季之歌謠分析 57 案例一:鄧雨賢、李臨秋「四季紅」轉化為海報 58 案例二:鄧雨賢、周添旺「雨」、「夜」、「花」意象分析 70 案例三:鄧雨賢、李臨秋的「對花」 72 案例四:李臨秋的「四時春」 77 案例五:鄧雨賢「大稻埕行進曲」 79 案例一至五綜合分析 81 第二節 國外關於四季之歌謠分析 82 案例六:荒木とよひさ「四季の歌」 82 案例七:美國兒歌「4 Seasons in a Year」 88 案例六、七綜合分析: 89 第三節 四○年代聽覺藝術轉換成視覺藝術 90 案例八: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 90 案例八綜合分析: 92 案例分析總結 92 第肆章 四季紅創作理念 94 第一節 四季紅的作曲背景與插畫呈現的動機 94 第二節 創作方式-綜合歌詞與案例分析結果 95 (一). 春天 95 (二). 夏天 96 (三). 秋天 97 (四). 冬天 98 第三節 創作過程 99 (一). 構想圖 99 (二). 組合圖 112 (三). 上色與完成圖 114 創作小結 127 第伍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128 第一節 結論 128 一、 以插畫表現出台語歌謠<四季紅>的本意與歌詞意境: 128 二、 從插畫圖像中台灣農村之生活圖像,便能夠理解台語歌謠<四季紅>中原創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 129 三、 藉插畫將<四季紅>的深度性表現出來,並以不同的主要角色,表現人一生中最精華的時期: 130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31 一、 鄧雨賢<大稻埕行進曲>插畫表現 131 二、 農村旅遊與速寫 131 三、 客家、原住民、其他台語歌謠 131 參考文獻 132

    BBC(2012)。米開朗基羅的真相 michelangelo revealed。台南:奇美博物館。
    Mayer, R.(2002)。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在貓頭鷹編譯小組譯編著(頁222)。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小林忠(1991第十一版)。日本美術全集。日本:学習研究社。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4~2013)。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檢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文化部(2013)。台灣大百科全書。檢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片崗巖(1990)。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
    王順隆(1992)。閩南語「歌仔冊」所使用的台語漢字及詞彙。日本筑波大學。
    王詩琅(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出版社。
    王錫賢(1979)。插畫專輯-正襟危坐談插畫。藝術家,47。
    平澤丁東(1917)。台灣的歌謠與著名故事。台北市:晃文館。
    任祥(2010)。傳家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台北市:財團法人大元教育基金會。
    吉田暎二(1954)。浮世絵の美。日本:創元社。
    朱自清(1978)。中國歌謠研究。台北:盤庚出版社。
    呂興昌(1998)。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欽賢(1993)。浮世繪大場景。台灣:雄獅叢書。
    李欽賢(2003)。台灣的風景繪葉書。台灣:遠足文化。
    李欽賢(2007)。台灣美術之旅。台北:雄獅。
    李獻璋(1989)。台灣民間文學集:龍文出版社。
    周羿樺(2012)。貓主題插畫創作及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形藝術碩士班。
    東方孝義(1942,1997)。台灣風俗。台北:南天書局。
    林文寶(1995)。試論台灣童謠。台東師院學報,第五期。
    南瓜妹、阿淵伯(2013)。台.灣.柑.仔.店。檢自:http://www.taiwan123.com.tw/
    姚村雄(1997)。日據時期台灣本土特產之包裝設計。台灣美術,10(11)。
    姚村雄(1999)。戰爭文宣設計。臺灣大百科全書。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2008)。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台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13。
    徐素霞(1996)。插畫是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
    神奈川県立博物館(1992)。浮世絵名品500選。日本:神奈川県立博物館。
    張桐瑀(2011)。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高談文化。
    梁啟超(1987)。台灣詩鈔-台灣竹枝詞十首。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莊永明(1991)。台北老街。台北市:時報文化。
    莊永明(2011)。台灣歌謠 我聽 我唱 我寫。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永賢(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 插畫藝術卷. 1, 台灣插畫圖像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總行銷。
    陳瓊如(2007)。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
    喜多祐士, 永., 田中日佐夫,瀧本弘之,德力富吉郎(1992)。蘇州版画。日本:駸々堂出版株式会社。
    黃文車(2008)。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文車(2010)。從電影配樂到台語流行歌曲的實踐者--李臨秋戰前作品的時代意義。。
    黃得時(1952)。台灣歌謠之型態:台灣文獻。
    黃得時(2001)。台灣歌謠之研究:國立台灣文學館。
    楊麗祝(2003)。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葉石濤(1996)。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
    詹楊彬(1997)。插畫新技。台北:藝術圖書。
    廖漢臣(1980)。台灣兒歌。台中市:台灣省新聞處。
    劉復(1973)。中國俗曲總目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稻田尹(1941)。台湾の歌謡に就いて。台灣時報。
    鄭淑珍(2000)。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雨」、「夜」、「花」意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橫路啟子(2000)。日據時期的藝術觀。台灣比較文學研究。
    盧又榕(2012)。「九歌@臺北城市新繹」─符號學解析《楚辭‧九歌》之插畫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龍彼得(2003)。古代閩南戲曲與絃管。明刊戲曲與絃管選集。
    聯合報(2001)。聯副插畫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聯經出版社。
    簡上仁(1991)。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