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惠姍 |
---|---|
論文名稱: |
唐君毅之易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唐君毅 、易學 、新儒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4 下載:1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此論文採編年之方式,將唐君毅相關易學論著依出版順序整理而出。第一章之緒論將此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作初步之界說。
在第二章裡,除了概述唐氏生平之外,所討論的重心在於《中西哲學思想比較論文集》一書。此書收有唐氏於三十二歲至三十五歲發表之文章,並視此為唐氏早期易學思想的呈現。在此書中,唐氏以通論的方式講述中國哲學,故本文第二章所呈現的也是唐氏對易學的概念性的表述。其中,以宇宙觀尤為講述重心。
本文第三章以唐氏所著《哲學論集》和《哲學概論》二書為探討主軸,此二書可視為唐氏從三十六歲至五十二歲的思想呈現。然在整理唐氏相關論述之餘,筆者發現,關於易學的部分,唐氏所言多半不出在《中西哲學思想比較論文集》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由此,筆者認為唐氏在三十二歲至五十二歲之間,對於易學乃抱持著一貫的觀點與看法,且主要集中在宇宙觀、本體觀之分析上。
本文第四章在擷採《中國哲學原論》一系列書中相關易學論述,此書出版於1975年(六十四歲),雖部分篇章自1947年(三十八歲)以來便陸續發表,然在出版之前唐氏作了約略的修改,故整體而言,此系列書仍當屬唐氏晚期思想之範域。唐氏此書在通講中國哲學史,此中亦摻有對各代易學的介紹,故此章分為《易傳》原典的義理講解、漢代易學、王弼易學、宋代易學、太極問題在宋明的開展及船山易學等六節,篇幅極大。筆者限於對易學史未有充分的瞭解,故對於唐氏之論述只能做到整理、疏通唐氏文字的程度。然筆者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唐氏特重「感通之理」,而此概念正由〈繫辭〉「感而遂通」一句延伸而出,此當為唐氏易學獨出之處。
筆者此論文將唐氏從三十二歲至六十四歲間相關易學之論述作一分析,發現唐氏早期對於易學之講述主要著重在天道觀一環,而其晚期思想,則漸次將易學內化,回歸於心靈上,將易之道闡釋為一種神明之知,且人可藉由德行之累蘊,而將人之心知提至一種含有易之神明之知的境界。唐氏認為,人之道德境界正是藉此卜筮之過程而得以提升、完滿。故易道即是人道之表現,而非只用於卜筮。
筆者認為,易學之於唐氏,確有歷程性的啟發。故早期唐氏所論,是從較客觀的立場,偏重於天道觀的討論,並視之為中國哲學中極重要的一道主題;而晚期所談,則是從主觀的立場,將易學與人之道德、人之心靈作一連結,把易學內化為心靈境界的一種感通之理。
一、唐君毅專著(依《全集》卷次為序)
1.《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3.《心物與人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4.《心物與人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5.《愛情之福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6.《青年與學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7.《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8.《智慧與道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9.《病裡乾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0.《人生隨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1.《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2.《中國文化與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3.《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4.《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6.《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7.《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8.《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1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0.《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卷二、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1.《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2.《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3.《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4.《哲學概論》(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5.《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26.《年譜.著述年表.先人著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定版三刷。
二、相關唐君毅研究文獻(按出版順序排列)
(一)專書
1.賀 麟:《當代中國哲學》,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78年。
2.曾昭旭:《唐君毅》(《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八冊,現代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78年。
3.吳 森:《比較哲學與文化》(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12月初版。
4.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5.李 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6.台灣臺灣學生書局編輯部:《唐君毅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7.吳 甿:《生命的奮進: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梁漱溟四大學問家的青少年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第二版。
8.霍韜晦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一輯》,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
9.霍韜晦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二輯》,香港:法住出版社,199年。
10.霍韜晦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三輯》,香港:法住出版社,1991年。
11.霍韜晦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第四輯》,香港:法住出版社,1991年。
12.霍韜晦編:《唐君毅哲學簡編:人文篇》,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
13.張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
14.黃克劍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唐君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15.蔡仁厚:《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16.沈清松、李杜、蔡仁厚:《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更新版。
17.單 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初版。
(二)學位論文
甲、博士論文
1.林如心:《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2.王怡心:《從道德自我到心靈境界—唐君毅形上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乙、碩士論文
1.劉湘王:《唐君毅思想形成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2.王雪卿:《唐君毅文化觀析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廖俊裕:《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4.陳妮昂:《唐君毅「人格美學」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向鴻全:《唐君毅先生道德觀之基礎》,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施穗鈺:《唐君毅論道德理性與生死觀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陳振崑:《唐君毅的儒教理論之研究:由宗教意識與道德意識之分辨,論人文宗教是否可能》,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8.陳芷燁:《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湘潭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劉毅鳴:《唐君毅的修養功夫論:以「人生之路」為核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牟宗三:〈唐君毅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評介〉,《人生》,1953年8月,頁5-7。
2.徐復觀:〈文化上的重開國運—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讀後〉,《人生》,1955年6月,頁6-7。
3.勞思光:〈讀餘散記「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民主潮》,1955年6月,頁18-19。
4.唐端正:〈介紹唐君毅先生近著「人文精神之重建」〉,《大學生活》,1955年6月,34-35頁。
5.范澎濤:〈讀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民主評論》,1955年9月,頁8。
6.牟宗三:〈關於歷史哲學—酬答唐君毅先生〉,《民主評論》,1956年2月,頁2-7。
7.史道明:〈唐君毅「心物與人生」書後〉,《人生》,1956年3月,頁12-13。
8.周斯明:〈中國文化與宗教—唐君毅先生:宗教信仰與現代中國文化讀後〉,《民主評論》,1957年2月,頁20-23。
9.李 震:〈讀唐君毅先生「人生之體驗」後記〉,《新鐸聲》,1958年1月,頁44-45。
10.謝扶雅:〈讀唐君毅先生論「三祭」感言〉,《人生》,1959年6月,頁7-9。
11.鄭力為:〈讀唐君毅新著「哲學概論」〉,《人生》,1961年6月,頁3-7。
12.謝幼偉:〈唐君毅著「哲學概論」評介〉,《人生》,1961年6月,頁27-31。
13.袁國慰:〈理想人文主義與唐君毅哲學〉,《新鐸聲》,1961年9月,頁22-26。
14.李 震:〈汎論唐君毅的理想的人文主義〉,《現代學人》,1962年5月,頁45-80。
15.李 杜:〈介紹唐君毅近著「中國哲學原論」〉,《思想與時代》,1966年8月,頁1-5。
16.李 杜:〈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明報月刊》,1966年9月,頁33-36。
17.唐端生:〈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介紹〉,《人生》,1967年1月,頁14-19。
18.吳 怡:〈唐君毅著「哲學概論」〉,《東西文化》,1968年8月,頁47-49。
19.李 杜:〈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評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69年9月,頁209-214。
20.程文熙:〈唐君毅談人之尊嚴及民族文化〉,《再生》,1972年7月,頁4-5。
21.袁保新:〈唐君毅著「青年與學問」〉,《哲學與文化》,1974年3月,頁74。
22.李 杜:〈唐君毅先生學術述略〉,《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974年9月,頁1-16。
23.哲學與文化:〈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評介〉,《哲學與文化》,1974年11月,頁59-60。
24.董挽華、鄺錦倫:〈唐君毅先生訪談錄〉,《幼獅月刊》,1974年11月,頁14-18。
25.蕭毅虹:〈讀唐君毅的譯作「愛情之福音」〉,《書目書評》,1974年12月,頁46-50。
26.唐端正:〈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簡介〉,《哲學與文化》,1975年6月,頁21-24。
27.蔡仁厚:〈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簡介〉,《哲學與文化》,1975年8月,頁41-45。
28.鄒紀萬:〈上窮六經下開九流的孔子—唐君毅訪談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5年9月,頁7-12。
29.李 杜:〈唐君毅教授學術述略〉,《華學月刊》,1975年10月,頁20-23。
30.鵝 湖:〈唐君毅先生事略〉,《鵝湖》,1978年3月,頁1。
31.牟宗三:〈哀悼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2-4。
32.徐復觀:〈悼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5-6。
33.程石泉:〈敬悼唐君毅兄〉,《鵝湖》,1978年3月,頁7。
34.釋曉雲:〈敬悼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8-12。
35.程文熙:〈悼讚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16。
36.楊祖漢:〈永懷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17-18。
37.黃振華:〈唐君毅與現代中國〉,《鵝湖》,1978年3月,頁20-24。
38.王邦雄:〈敬慞唐君毅先生〉,《鵝湖》,1978年3月,頁25-27。
39.程兆熊:〈唐君毅先生與鵝湖〉,《鵝湖》,1978年3月,頁28-30。
40.王 煜:〈唐君毅對香港大學與我的影響〉,《鵝湖 》,1978年3月,頁32-34。
41.曾昭旭:〈我之受益於唐君毅〉,《鵝湖》,1978年3月,頁35-36。
42.李 杜:〈唐君毅先生學術述略〉,《鵝湖》,1978年3月,頁37-38。
43.李 杜:〈唐君毅先生著作目錄〉,《鵝湖》,1978年3月,頁38-45。
44.蔡仁厚:〈敬悼唐君毅兼述唐先生所著各書之大意與旨趣〉,《鵝湖》,1978年3 月,頁46-50。
45.蔡仁厚:〈唐君毅講人學〉,《鵝湖》,1978年3月,頁51-54。
46.李 杜:〈敬悼吾師唐君毅〉,《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78年3月,頁36-37。
47.李 杜:〈敬悼吾師唐君毅〉,《新亞生活》,1978年3月,頁7。
48.巴 人:〈唐君毅先生的哀榮〉,《四川文獻》,1978年3月,頁77-83。
49.周紹賢:〈悼唐君毅先生〉,《哲學與文化 》,1978年4月,頁5-6。
50.張尚德:〈初次見唐君毅記〉,《哲學與文化》,1978年4月,頁10。
51.唐端正:〈偉大的中國文化運動者(唐君毅)〉,《哲學與文化 》,1978年4月,頁11-12。
52.張曼濤:〈唐君毅給我最後的兩封信〉,《哲學與文化》,1978年4月,頁13-18。
53.哲學與文化:〈唐君毅底心路歷程(年譜)〉,《哲學與文化》,1978年4月,頁19-27。
54.哲學與文化:〈唐君毅教授遺著總覽〉,《哲學與文化》,1978年4月,頁29-69。
55.蔡仁厚:〈唐君毅的生平與學術〉,《鵝湖》,1978年4月,頁23-28。
56.袁保新:〈唐君毅與鵝湖精神〉,《鵝湖》,1978年4月,頁29-33。
57.勞思光:〈憶唐君毅並談「中國文化」運動〉,《鵝湖》,1978年4月,頁34-36。
58.曾昭旭、李思華:〈唐君毅的學術與生平〉,《書評書目》,1978年4月,頁77-83。
59.曾昭旭:〈敬述唐君毅之生平與志業〉,《幼獅月刊 》,1978年4月,頁11-14。
60.哲學與文化:〈唐君毅著「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介紹〉,《哲學與文化》,1978年5月,頁4。
61.徐 訏:〈悼唐君毅先生與他的文化運動〉,《大成》,1978年5月,頁43-45。
62.梁桂珍:〈文化沙漠中的墾荒者─懷唐君毅師〉,《幼獅月刊》,1978年5月,頁23-24。
63.王 煜:〈唐君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評介〉,《華學月刊》,1978年6月,頁54-58。
64.王邦雄:〈評徐訏「憶唐君毅與他的文化運動」〉,《鵝湖》,1978年6月,頁2-4。
65.孫鼎宸:〈追思至德郁文的唐君毅─記東方人文學會之成立〉,《鵝湖》,1978年6月,頁8-11。
66.內 明:〈一代哲人已成終古—唐君毅先生對佛學的研究〉,《內明》,1978年6月,頁31-33。
67.曉 雲:〈一代哲人已成終古─唐君毅先生對佛學的研究〉,《內明》,1978年6月,頁31-33。
68.劉國強:〈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讀後〉,《鵝湖》,1978年7月,頁17-23。
69.項退結:〈唐君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評介〉,《哲學與文化》,1978年8月,頁27-28。
70.林 泉:〈唐君毅〉,《傳記文學》,1978年8月,頁144。
71.毛一波:〈和唐君毅氏的因緣〉,《四川文獻》,1978年9月,頁95-96。
72.開 慶:〈唐君毅先生書簡〉,《四川文獻》,1978年12月,頁84-93。
73.唐端正:〈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週年〉,《鵝湖》,1979年2月,頁2-3。
74陸達誠:〈馬塞爾哲學中的死亡和他人之死─兼懷唐君毅〉,《鵝湖》,1979年5 月,頁4-8。
75.林繼平:〈天涵地負憶哲人—追懷唐君毅先生逝世一週年〉,《出版與研究》,1979年6月,頁10-14。
76.項退結:〈對唐君毅及熊十力的生命觀之探討及淺見〉,《哲學與文化》,1979年8月,頁7-11。
77.曾昭旭:〈論唐君毅之價值〉,《四川文獻 》,1979年12月,頁83-84。
78.黃兆強:〈唐君毅先生對歷史哲學的省察─史學價值論〉,《東吳哲學學報》,1997年3月,頁49-74。
79.鄧元尉:〈苦難與超越─從唐君毅對基督宗教的理解探討儒基對話的可能向度 〉,《哲學與文化》,1997年3月,頁275-286。
80.李維武:〈心通九境:唐君毅與道家思想〉,《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4月,頁1-15。
81.賴師賢宗:〈唐君毅早期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鵝湖學誌》,1997年6月,頁53-82。
82.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1997年7月,頁48-65。
83.李 杜:〈唐君毅先生與臺灣儒學〉,《哲學與文化 》,1997年8月,頁710-724。
84.黎漢基:〈唐君毅書簡繫年獻疑補訂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7年9月,頁117-164。
85.龔祖遂:〈唐君毅(一九0九至一九七八)〉,《中外雜誌》,1997年11月,頁73-74。
86.蘇子敬:〈唐君毅先生之於孟子學的詮釋歷程〉,《嘉義師院學報》,1997年11月,頁241-258。
87.陳沛然:〈唐君毅先生論華嚴宗與天臺宗之圓教義〉,《鵝湖》,1997年12月,頁11-19。
88.蘇子敬:〈唐君毅對於孟子思維方式和表達特色的契會與詮釋 〉,《中山人文學報》,1998年2月,頁25-55。
89.曾昭旭:〈論唐君毅先生的心性實踐及予我之感發〉,《鵝湖》,1998年2月,頁2-6。
90.張君勱:〈A Manifesto on the Reappraisal of Chinese Culture -1-〉,《Sino-American Relations》,1998年3月,頁26-40。
91.江日新:〈「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導言(上)〉,《鵝湖》,1998年4月,頁18-26。
92.江日新:〈「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導言(下)〉,《鵝湖》,1998年5月,頁38-46。
93.張君勱:〈A Manifesto on the Reappraisal of Chinese Culture (II)〉,《Sino-American Relations》,1998年6月,頁76-95。
94.張君勱:〈A Manifesto on the Reappraisal of Chinese Culture (III)〉,《Sino-American Relations》,1998年9月,頁85-103。
95.嚴家建:〈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學述評─紀念唐先生逝世20周年 〉,《中國研究(日本)》,1998年11月,頁41-48。
96.陳振崑:〈由唐君毅對於道德意識與宗教意識的對比分析,論宗教意識的「超主體性」〉,《哲學與文化 》,1998年12月,頁1117-1126。
97.蘇子敬:〈唐君毅先生對孟子之心與養心工夫的詮釋(上)〉,《鵝湖》,1999年1 月,頁25-34。
98.蘇子敬:〈唐君毅先生對孟子之心與養心工夫的詮釋(下)〉,《鵝湖》,1999年2 月,頁39-46。
99.陳振崑:〈論天德流行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唐君毅先生的天德流行論初探 〉,《哲學與文化》,1999年8月,頁740-751。
100.龔祖遂:〈唐君毅(一九○九∼一九七八)〉,《中外雜誌》,1999年12月,頁76-83。
101.廖俊裕:〈論唐君毅哲學的合法性起點與發展性 〉,《研究與動態》,2000年1 月,頁16-24。
102.高瑋謙:〈唐君毅先生對老子「道」的詮釋之特色及其限制(上) 〉,《鵝湖》,2000年2月,頁1-7。
103.高瑋謙:〈唐君毅先生對老子「道」的詮釋之特色及其限制(下)〉,《鵝湖》,2000年3月,頁52-63。
104.賴師賢宗:〈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之重檢:以牟宗三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為研究中心〉,《鵝湖學誌》,2000年6月,頁121-176。
105.劉福增:〈評唐君毅的「老子言道六義貫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2000年6月,頁243-268。
106.許炎初:〈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上) 〉,《鵝湖》,2000年11月,頁12-25。
107.許炎初:〈從中國文化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詩學中的家庭世界〉,《鵝湖學誌》,2000年12月,頁245-276。
108.許炎初:〈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下)〉,《鵝湖》,2000年12月,頁56-63。
109.劉國強:〈人師難求─從宜賓「唐君毅研究室」成立到略論唐君毅先生之不可及 〉,《鵝湖》,2001年4月,頁15-22。
110.葉海煙:〈當代新儒學與基督宗教的哲學對話─以唐君毅為例〉,《哲學與文化》,2001年5月,頁396-405、477-478。
111.高瑋謙:〈唐君毅先生論「德性之知」與「知識之知」的關係之檢討 〉,《鵝湖》,2001年10月,頁47-58。
112.吳有能:〈Tang Junyi's Spirituality: Reflections on Its Foundation and Possibl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國文學誌》,2001年12月,頁269-300。
113.陳振崑:〈當代人文主義思想的融會─以唐君毅與馬里旦為例〉,《哲學與文化》,2002年4月,頁306-317、389。
114.龔鵬程:〈臺灣美學與人文〉,《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2002年6月,頁1-23。
115.翁志宗:〈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的人性論述 〉,《中學教育學報》,2002年6月,頁181-215。
116.陳章錫:〈唐君毅《禮記》詮釋的角色及其價值意義〉,《揭諦學刊》,2003年7月,頁165-193。
117.李 震:〈普遍人文主義的意義 〉,《哲學與文化》,2002年9月,頁777-794、869。
118.林安梧:〈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 〉,《鵝湖》,2002年10月,頁7-16。
119.鄭志明:〈從唐君毅的「病裏乾坤」談儒學醫療 〉,《鵝湖》,2002年10月,頁17-28。
120.汪文聖:〈自我超越與生死問題間的弔詭性─胡塞爾與海德格對生死問題論述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2002年12月,頁99-129。
121.鄭志明:〈從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談儒學的生命教育 〉,《新世紀宗教研究》,2004年3月,頁48-78。
122.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上) 〉,《鵝湖》,2003年5月,頁33-40。
123.陳德和:〈論唐君毅的老子學〉,《揭諦學刊》,2003年6月,頁155-179。
124廖俊裕:〈唐君毅「判教理論」的初步考察 〉,《研究與動態》,2003年6月,頁37-57。
125.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下) 〉,《鵝湖》,2003年6月,頁15-22。
126.邱敏捷:〈「肇論」研究─近代學者「哲學角度」的論述 〉,《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2003年10月,頁17-28。
127.劉國強:〈從人生之艱難、罪惡之根源說儒家返本開新的道德教育進路─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啟發(上) 〉,《鵝湖》,2003年11月,頁2-8。
128.劉國強:〈從人生之艱難、罪惡之根源說儒家返本開新的道德教育進路─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啟發(下) 〉,《鵝湖》,2003年12月,頁5-11。
129.廖俊裕:〈論唐君毅之「客觀境界」〉,《研究與動態》,2003年12月,頁113-144。
130.郭齊勇:〈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周易研究》,2004年。
131.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的老子學〉,《鵝湖》,2004年6月,頁6-17。
132.廖俊裕:〈論唐君毅之「主觀境界」〉,《研究與動態》,2004年6月,頁19-40。
133.馬亞男:〈唐君毅論休謨問題〉,《鵝湖》,2004年9月,頁59-63。
134.王怡心:〈唐君毅先生的形而上觀〉,《鵝湖》,2004年10月,頁57-63。.
135.廖俊裕:〈唐君毅「立人極以求人文化成天下」文化觀析論〉,《研究與動態》,
2004年12月,頁41-68。
136.陳學然:〈唐君毅對「五四」的詮釋〉,《鵝湖》,2005年5月,頁44-57。
137.鄭祖基:〈唐君毅先生人性思想初探〉,《鵝湖》,2005年11月,頁20-28。
138.蘇嫈雰:〈書評: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 〉,《哲學與文化》,2006年1月,頁95-99。
三、易學參考文獻
(一)古籍著述(依朝代先後為序)
1.魏.王弼:《周易略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4.宋.程頤:《易程傳》,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
5.宋.張載:《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6.宋.朱熹:《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
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8.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9.宋. 歐陽修:《易童子問》,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10.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惠文出版社,1995年7月二版。
11.明‧王夫之:《船山遺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初版。
12.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6月。
13.清.焦循:《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二)現代著述(依姓氏筆畫為序)
1.王 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2.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3.牟宗三:《周易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5.任俊華:《易學與儒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
6.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初版。
7.余敦康:《易學今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8.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初版。
9.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初版。
10.呂紹剛:《周易的哲學精神:呂紹剛易學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11.林 尹:《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82年。
12.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13.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三版。
14.高懷民:《兩漢易學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70年12月初版。
15.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東吳大學出版,1975年6月初版。
16.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17.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出版,1994年12月初版。
18.高 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19.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20.高 明:《高明經學論叢》,臺北:黎明出版社,1978年。
21.徐芹庭:《易學源流》,國立編譯館出版,1987年8月初版。
22.徐芹庭:《易圖源流》,國立編譯館出版,1993年4月出版。
23.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文行出版社,1979年。
24.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25.黃慶萱:《周易縱橫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26.黃壽祺、張善文:《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第二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27.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28.張善文:《洁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局,2003年。
29.張 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初版。
30.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9月。
31.熊十力:《讀經示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32.熊十力:《原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33.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34.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35.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初版。
36.胡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2月初版。
37.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