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佑靜 Lin, Yu-Ching |
---|---|
論文名稱: |
二十五史中開國帝王感生神話研究──兼論民族始祖感生神話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二十五史 、開國帝王 、民族始祖 、感生神話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92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感生神話源遠流長,除口耳傳說、野史軼聞之外,亦表現於代表各朝代歷史的正史──二十五史,便記錄諸多開國帝王及民族始祖的感生神話。廣義的感生神話包括:感孕而生、生前異象、生時異狀及生後異態,各開國帝王及民族始祖幾乎無一例外地擁有這些特殊的情況。
感生神話為中國神話的小小支脈,前輩學者探究其根源,多半與生殖、圖騰或原始宗教等相關。感生神話裡,女子所感之物或者充滿遠古初民對男根的崇拜,如殷始祖契感玄鳥而生,玄鳥即為殷商族群對男根崇拜的投射。人類從採集、漁獵,一路進步至農耕稼穡,感生神話與之相應地發生變化,即感植物而生、感動物而生、感自然天象而生;具體表現為感朱果而生、感玄鳥而生、感蛟龍而生、感日而生等。
二十五史中各開國帝王及民族始祖的感生神話分為「原型感生神話」與「變形感生神話」。「原型感生神話」為最原始、最單純的感生神話,亦即上段所述之「始祖神話」。隨著文化的進步、民智的開化,「原型感生神話」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反以新姿態出現,即「變形感生神話」,分為「基本型」與「延伸型」兩種。「基本型」變形感生神話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是開國帝王有意為之,或為了便於統治廣大無知的民眾,或為了解釋天賦君權、君權神授;「延伸型」變形感生神話指的是感孕而生之外,所謂「生前異象」、「生時異狀」與「生後異態」,佔所有感生神話的絕大多數,藉以拉抬自己的身分,神化也神話自己的地位。
「變形感生神話」產生的原因或可從「革命造說」、「神化鞏權」來加以解釋。各朝代開國帝王既在革命下誕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抬高自己的身價,自然必須有套說法,用以說服廣大的平民百姓。變形神話有其產生的背景,既是時代必其所以然的產物,也是人為的心血、歷史的註解。其二,就「天命觀」而論,朝代更迭讓新上位的統治者必須另覓新說來合理化自己的身分地位,「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代表天命可變,修德者得天下,不修德者失天下,這為代前朝而立的新政權做了最佳註解。
歐洲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標誌著古希臘羅馬精神再現;「變形感生神話」其實就像「原型感生神話」的文藝復興,同樣標誌著感生神話的「重生」,但其表現手法、呈現方式以及相對應的時代任務已大大的不同,在感生神話的載體上,鎔鑄政治的靈魂。在荒誕無稽、難以置信的故事背後,更該留心的是其隱而未現的意義。
一、古籍(按出版年度排列)
1.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 《大清太祖武皇帝弩兒哈奇實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
3. 《景印仁壽本二十六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4.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5.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6. 《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7.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1981年。)
8.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 (宋)王欽若等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1. (漢)劉向,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卷一‧母儀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2. 齊豫生、郭鎮海編纂:《四庫全書精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
13.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註譯:《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 《百子全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6年)。
15. (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16. (周)左丘明,黃永堂註譯:《國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1年)。
18.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20. (漢)鄭玄注、(唐)賈公達疏,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23.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24. 吳福助註譯:《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25. 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27.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二、專書(按出版年度排列)
1.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2.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臺北:巨流圖書,1976年)。
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4. 李則綱:《始祖的誕生與圖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5.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6. 趙國華:《生殖崇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7.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硏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8.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9.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10.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2000年)。
11.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12. 邁克爾‧C‧霍華德(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弘智文化,1997年)。
13.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灣:五南出版社,1998年)。
14. 烏丙安:《新版中國民俗學》(遼寧:遼寧大學出版,1999 年)。
15.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16. 馬淩諾斯基(Malinowski)著,費孝通譯:《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17. 王德保:《神話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18.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19. 白蓮欣:《北歐神話故事》(臺中:好讀出版社,2003年)。
20. 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3年)。
21. 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 :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22.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23.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下編(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24. 馬淩諾斯基(Malinowski),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2006年)。
25. 《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
三、學位論文(按出版年度排列)
1. 王淑雍:《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 高智偉:《漢代緯書中的造神運動──以政治人物的神聖形像塑造為例》(臺北:世新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 王文岑:《先秦兩漢女體神話與巫術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四、期刊論文(按出版年度排列)
(一)臺灣地區
1.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錄於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1933年)。
2. 林碧玲:〈儒學形上思想探源──以周初的天命觀為核心〉,《第六次儒學會通論文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3.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 年)。
(二)大陸地區
1. 於省吾:〈略論圖騰與宗教起源和夏商圖騰〉,《歷史研究》(1959 年第 11 期)。
2. 龔維英:〈周族先民圖騰崇拜考辨──兼說黃帝族、夏族的圖騰信仰〉,《人文雜誌》(1983年01期)。
3. 顧軍:〈圖騰的功能與圖騰崇拜〉,《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1990年)。
4. 蒙梓:〈中國的感生神話〉,《學術研究》第六期(1991年)。
5. 李炳海:〈從九尾白狐到狐媚女妖──中國古代的狐圖騰與狐意象〉,《學術月刊》(1993年)。
6. 王鳳春、王浩:〈試論感生神話源於生殖崇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7. 趙曉明、宋秀英、李貴全:〈薏苡名實考載〉,《中國農史》第14卷第2期(1995 年)。
8.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97年第2期)。
9. 李娟:〈中國古代感生神話非圖騰崇拜說初論〉,《唐都學刊》(2002年第4期)。
10. 孫作雲:〈殷先祖以燕為圖騰考—從圖騰崇拜到祈子禮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11. 曲濟炎、楊忠義、趙曉明:〈甲骨文披露的薏苡文化──薏苡物種的判定〉,《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年03 期)。
12. 廖名春:〈《子羔》篇感生簡文考釋〉,《上海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13. 王小健:〈”知母不知父”與商周始祖的感生神話〉,《歷史教學》(2006年6期)。
14. 朱鳳祥:〈”玄鳥生商”──商族人原始崇拜的內涵及演變〉,《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0期(2007年10月)。
15. 王小塊:〈”玄鳥生商”所反映的婚姻狀況分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8年8月)。
16. 劉書惠:〈從《子羔》篇看三代始祖感生神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5月第3期)。
17. 錢國盈:〈十六國時期五胡君主的感生、異貌神話〉,《嘉南學報》第38期(2012年)。
18. 敖依昌、譚小華:〈試論《詩經》中的交感巫術〉,《甘肅理論學刊》(2013年第01期)。
19. 王守亮:〈慎用圖騰學說詮釋中國古代神話──以禹娶涂山女神話與緯書感生神話為例的考察〉,《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