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文君
LU, Wen-Chun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A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for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指導教授: 陳李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5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一百零四學年度就讀新北市國小的五、六年級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數為1026人。以「休閒活動類型問卷」、「同儕人際關係量表」以及「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後,再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茲將研究結果發現羅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型」以及「互動型」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在休閒活動類型「互動型」的偏好程度上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
    三、就讀特殊才能班的學童在三類休閒活動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四、每週進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型」以及「知性型」的偏好程度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
    五、每週進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喜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整體幸福感均有差異。
    六、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有相關;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有相關。
    七、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四個同儕人際關係的向度可解釋幸福感五個向度,其解釋變異量介於24.9%~45.0%。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供第一線教育者、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subjects were the regular-class and special talents-class students from the fifth to the sixth grade in New Taipei City during 104 academic years.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a purposive sample, and the valid samples were 1026 in total.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Leisure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eer Relationships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principal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below:
    1.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art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gular-class and special talents-class student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art, intellectual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urs of engaging in enterta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per week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preference of art, intellectual and interperson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urs of engaging in physical tra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per week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preference of art and intellectual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6.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thre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overall peer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well-being.
    7.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preference of thre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eer relationships ca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five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and account for 24.9%~45.0% varianc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practition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as their re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分類 9 第二節 同儕人際關係理論與研究 12 第三節 幸福感的理論與研究 18 第四節 休閒活動、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39 第二節 每週進行不同娛樂型與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45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52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55 第五章 討論 6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活動類型、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性探討 61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與預測力探討 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7 中文部分 77 英文部分 84 附錄 86 附錄一 休閒活動預試量表 86 附錄二 休閒活動類型預試因素分析摘要一覽表 88 附錄三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因素摘要表 89 附錄四 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問卷改編同意書 90 附錄五 幸福感量表使用同意書 91

    中文部分
    丁光華(2008)。青少年課業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石曉瑛(1998)。社會支持在產後憂鬱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江韋逸(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德怡(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德怡(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艾翹楚(民103)。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何美瑤(研究者)(2010)。國小同儕互動與學童生活壓力之研究【專題】。教育專題研究,161,1-106。
    余明書(2006)。國小學童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新北市。
    吳宜儒(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harles A. Smith) 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82)
    呂鴻基、林秀娟、吳美環、呂宗學、馮燕、邱南昌、李宏昌、林志嘉、何素秋、李孟智、吳春福(2014)共著。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兒童的健康、教育及福利之綜合評價。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台灣兒童健康聯盟、兒童指標研究委員會。
    李明宗(1988)。人與休閒;遊憩學。戶外遊憩研究,2(2),1─12。
    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周佳慧(2001)。國小體育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及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周念縈(譯) (2005)。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 (原作者:James W. Vnder Zanden) 。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原出版年:2003)
    周芳利(2015)。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和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林甘雯(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休閒活動與快樂感之研究─以宜蘭縣羅東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知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2),41-55。
    林鴻基(2015)。運動團隊之參與程度、人際關係對凝聚力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棒球隊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邱昭葵(2013)。臺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Argyle)。台北市,巨流。
    柯旻伶、趙善如、陳婕誼、龔家琳(2015)。青少年家庭社會資本與主觀幸福感模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生為例。朝陽人文學刊,13(2),23-50。
    洪美華(2015)。弱勢學生休閒參與及同儕關係之研究 -以臺南市兒少安置機構院童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洪莉惠(2010)。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月娟(譯)(2003)。實用人類發展學(原作者:D. Brodzinsky, A. Gormley & S. Amborn)。臺北市:華杏。(原出版年:1994)
    凌德麟(1998)。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台北市:田園城市
    孫秀芳(2014)。國小學童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西森、連嘉廷、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蒲玲(1987)。台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徐範臻(2008)。台北市中山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統計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涂淑芳(譯) (1996) 。休閒與生命週期:兒童與青少年(原作者:Gene Bammel & Lei Lan Burrus-Bammel) 。台北:桂冠出版社。
    馬尚偉、陳益祥(2014)。國小高年級運動代表隊同儕關係影響因素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9,47 – 62。
    高玉樹(2009年11月)。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落實。網路通訊社會學期刊,82。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2/82-12.htm
    高俊雄(200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桂魯。
    康琨枚(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及休閒態度對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玉鈴(1999年1月)。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導通訊,60,68-79。
    張佑慈(2014)。大學生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一所大學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張其昀主編(1983)。中華百科全書(72年版,3)。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滿玲(譯) (199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hellsy E. Taylor&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台北市:雙葉書廊。(原出版年:1997)
    梁恒華(2006)。新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許玉鈴(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和身體意象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連蕊(2013年6月)。同儕溝通,青少年的成長課題。張老師月刊,426,28。
    郭金方、許光麃(2005)。布萊特比爾(Brightbill, C.K.,1910-1966)的休閒思想。體育學報,38(2),97-108。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原作者: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台北市:揚智。
    陳妍秀(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學習風格對休閒活動類型之研究-以臺中縣清水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6(3),343-368。
    陳李綢、蔡順良 (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陳李綢、羅品欣(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陳姚伶(2013)。國小學生人格特質與參與休閒活動類型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珊珊(2014)。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美君(2014)。國小學童Facebook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聖明(2011)。國中資優生與普通生知情意交織特質、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翠玲(2014)。運動動機與幸福感之關係-以W住宿女中跑步運動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5-137。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5(1),131-138。
    黃世裕(2015)。臺北市國小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同儕接納與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黃牧仁(譯) (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Phill Erwin)。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原出版年:1998)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淑緣(2013)。國小學童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高年級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葉浩生(2000)。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州市,福建教育。
    葛晨虹(2005)。哲學視野中的幸福理念。人民論壇,1,44-45。
    趙善如(1995年7月)。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92-97。
    劉玟秀(2014)。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其螢(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鄭曉楓(2011)。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元平(2014)。國小學童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以及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賴豐林(2014)。台北市北區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謝亞儒(2008)。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謝雅如(2012)。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維玲(譯)(2012)。聰明學習靠運動-運動改造大腦,讓IQ、EQ好的關鍵密碼。(原作者:John .J Ratey, MD)。新北市,野人文化。
    闕瑋儀(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羅東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市。
    顏秀芳(2007年3月)。幸福感的內涵及理論之探討。網路通訊社會學期刊,61。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1/61_72.htm
    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羅品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25-56。
    譚素筠(2015)。桃園市公立國中生之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136。
    蘇郁嵐、陳李綢(2007)。國中生社會地位、合作與競爭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1),111-127頁。


    英文部分
    Bagwell, C. L., Schmidt, M. E., Newcomb, A. F., & Bukowski, W. M. (2001). Friendship and peer rejection as predictors of adult adjustment. New Directions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1, 25-49.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rent, J. 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Buhs, Eric S.& Ladd, Gary W.& Herald, Sarah L. (2006). Peer exclusion and victimization: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peer group rejection and children's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1), 1-13.
    Diehl, Daniel S.& Lemerise, Elizabeth A.& Caverly, Sarah L.& Ramsay, Shula & Roberts, Julia. (1998). Peer relations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ungraded primary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3), 506-515.
    Diener, E., & Seligman, M.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81-84.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Kuykendall, Lauren & Tay, Louis & Ng, Vincent. (2015). Leisure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2),364-403.
    Roseth, Cary J.& Johnson,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2008). Promoting early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34(2),223-246.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sb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