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姚倩儒 SIRIPHEN KAMPHANGKAEW |
---|---|
論文名稱: |
泰籍學習者漢字視覺之聯想途徑 The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sociation Through Thai Learners' Visual Perception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字詞聯想 、漢字認知 、泰籍學習者 、視覺 、心智圖法 |
英文關鍵詞: | Character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gnition, Thai Learners, Visual Perception, Mind Map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視覺管道的刺激探討泰籍學習者漢字之聯想途徑,並分析泰籍學習者漢字視覺的聯想順序、思維形式等反應情況。同時,從形體聯想反應進而初探學習者對字形組構單元的加工處理模式,接著從其外形考察字形和圖形的處理情況,並且針對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結果釐清學習者對漢字基本概念,聲符、意符、部首、部件及其結構的理解狀況。再者,根據Oxford(2006)所提出來的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推論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使用概況。最後,試圖建立基於部件教學理念的教學對策,以便增強漢語教學與漢字學習的規律性和系統性。
本文檢視與漢字認知、視覺素養、字詞聯想、感官與記憶處理歷程、語言與思維,以及心智圖法等各方面相關理論與研究。其中,本文以成分分析法(compositional analysis)為核心,從漢字形體、音韻、語義和個別化進行研究受試者之聯想思維途徑。結果顯示:(1)初級泰籍學習者漢字視覺的第一個聯想反應為形體聯想語言思維形式。(2)他們最常使用的聯想途徑以語義聯想居多,接著是形體聯想,最少被使用的則是音韻聯想。其中,語言思維形式比例高於非語言思維形式。(3)刺激管道對學習者漢字聯想的結果影響很大,所以使研究結果中的音韻聯想幾乎起不了什麼作用。(4)整字單元是學習者最常使用的形體處理方式。(5)對於漢字聲符、意符、部首及部件的理解情況,大多數學習者不知道這些教學用語的概念。至於漢字結構部分,測試結果顯示受試者的正確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
最後,運用心智圖法繪畫原則與新舊知識銜接相關理論輔以部件教學,作為日後漢語教學或漢字學習之參考。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stimulation of visual perception to analyze how Thai learners react to the order of association and their form of thinking towards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perception. In the meantime, we also study process of Thai students evaluations about their knowledge of basic elem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s association including research and study of how and which direction the result of their reac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pictures through their visual perception of characters will be, together with questionnaires to examin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Chinese letters, for instances, their knowledge of Chinese phonogram, ideograph, Chinese radicals, characters compon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 Moreover, we infer the way Thai study Chinese letters in according to Oxford (2006) who presented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which this strategy has always been used by many researchers to study about children learning technique. For the final part of this thesis, we attempt to present method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regard to the regula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focus on characters components in order to develop Chi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ailand involving enhancing students method of study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more systematic wa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research,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for instances, Chinese characters cognition, visual perception, characters association, process of perception and memory,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mind maps. The core part of analyzing research results is compositional analysis by dividing into Characters, phonological, semantic and idiosyncratic associations which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first reaction of Thai learners when they first saw the letter was character association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2) the way that learners used the most was semantic association, the next below was character association and the least was phonological associations, however, the form of thought in associating that used the most was thinking in form of language; (3) the way that used to stimulate reaction of character association might affect the result, in other words, we stimulated characters association approach through visual perception in this experiment, as the result, most of students would not think of phonological association approach in which we rarely saw the ro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phonetics in students who study mainly on phonetic context as a form of characters; (4) process and form of characters evaluation that was used the most among Thai learners was taking the whole unit of character as a basis; (5)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we found that Thai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onogram, ideograph, radicals and components were not very much. They did not have much knowledge about basic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s, even though, from the results, they also did not know much of this, they showed to have correct answers as high as 70 percent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test which was about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Finally, we can apply the use of mind maps and convergent theories of old and new knowledg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components as well as being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or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中文
王小潞、李恒威、唐孝威(2006)。語言思維與非語言思維。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頁29-36。
王建勤(2008)。漢語學習者漢字知識獲得機制模擬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頁67-74。
王莉(2008)。基於兒童漢字認知特點的識字教學策略探析。現代語文─備教導航,頁104-106。
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琦(2003)。中級歐美留學生漢字學習的實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
王維賢(1997)。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46。
尹德謨(2005)。論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3卷,頁47-50。
仇毅(2004)。略述語言思維與非語言思維的關係。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頁51-53。
江新(2003)。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頁51-57。
江新(2007)。「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91-97。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10-16。
朱曉平(1991)。漢語句子語境對單詞識別的效應。心理學報。第2期,頁145-152。
祁金善(2008)。關於語言與思維之關係的思考。職業時空(安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第6期,頁61-62。
列維˙謝苗諾維奇˙維果斯基 編 李維 譯(1997)。思維與語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大遂(2006)。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認知。濟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頁13-20。
李江山、孫慶文、陳一平、陳建中、黃淑麗、黃榮村、葉素玲、襲充文、櫻井正二郎 著(1999)。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金蘭(2004)。泰國學生漢字習得途徑和方法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明懿(2000)。現代漢語方位詞「上」的語義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培元、任遠(1986)。漢字教學簡述─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之一章。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燕、康加深(1993)。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見陳原主編《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 主編(2004)。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沈衛紅(2006)。中日漢字習得對比。外國語言文學(季刊),第3期,頁177-179。
吳先良、吳奇(2009)。漢字字形加工的影響因素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頁77-79。
林千哲(1997)。中文字詞聯想研究與華語文詞彙教學。第五屆世界華語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台北市:世界華文。頁21-32。
林月穎(2009)。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漢字教學網站設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淑慧(2008年7月)。高級華語學習者的漢字學習策略個案研究。漢語學習策略研究期末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琳、高橋燁(2006年1月13日)。漢語學習者的聽寫漢字之過程與結果。第二語言習得補充講義。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金哲洙(2008)。漢字字形認知特點與教學。消費導刊─教育時空,頁170。
俞筱鈞 譯者(1988)。認知發展實驗: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李綢博士(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傳鋒、黃希庭(1999)。結構對稱性漢字視覺識別特點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第2期,頁154-161。
陳傳鋒,黃希庭(2004)。結構對稱性漢字認知─研究與應用。北京:新華出版社。
桂詩春(2000)。新編心理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621-622。
徐子亮(1998)。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新思路─對外漢語教學認知規律的探索。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49-54。
袁娜、和彙(2008)。基於心理學的網路課程視覺設計。軟件導刊˙教育技術,第6期,頁71-73。
張大成、伍新春(1999)。語言文字應用的第一個重要領域─漢字識字教學的心裡實質及規律。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頁52-55。
張月華(1993)。泰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漢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張武田、馮玲(1992)。關於漢字識別加工單位的研究。心理學報。第4期,頁379-385。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頁49-62。
許紫星(2001)。從味覺詞語義聯想看味覺詞的語義延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2000)。應用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游順釗原著 徐志民等譯者(1994)。視覺語言學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彭聃齡(1997)。漢語認知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畫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證據。心理學報。第1期,頁8-16。
彭聃齡、郭瑞芳、Conrad Perry(2006)。漢字部件及其位置的發展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第1期,頁1-4。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於楊中芳、高尚仁編的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市:遠流出版社,第539-582頁。
曾金金、紀壽惠、黃立己、張欣怡(2007)。符合零起點漢語學習者認知模式之筆畫教學設計。2007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第37-64頁。
曾逸群(2008)。拼音文字為背景的外籍學生對漢字形音認知的傾向調查。濟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頁43-52。
傅興岭、陳章煥 主編(1982)。常用構詞字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07-208, 246, 334-335, 436.
喻柏林、曹河圻(1992)。漢字結構方式的認知研究。心理科學。第5期,頁5-10。
葉蜚聲、徐通鏘(1997)。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 (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義。台北市:師大書苑。
萬業馨(2007)。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認識漢字符號體系過程中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5-15。
楊文陽、王小業(2006)。營造視覺文化提升教學效果─展望視覺追蹤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教育信息化,第6期,頁52-54。
楊忠諺(1999)。外籍學生漢字學繁識簡與學簡識繁之辨識策略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彬(2009)。略論副語言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第2期,頁70-71。
楊翼(1998)。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係。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88-93。
鄭谷苑、洪蘭、曾志朗(1995)。漢字辨識過程中語言訊息的自動激發歷程。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分析篇下冊。第81-93頁。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鄭娟、車雲芳(2009)。關聯理論視角下對副語言的解讀。考試週刊,第2期,頁47-49。
鄭齊文(1987)。認知原理。曼谷:時中出版社。
鄭麗玉(2005)。教育心理學精要。台北市:考用出版社。
趙果、江新(2002)。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頁79-85。
趙德遠(2001)。關於語言與思維的哲學思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期,頁27-31。
臧克和(2006)。結構的整體性─漢字與視知覺。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頁42-48。
鄧衛新、安志煉(2006)。漢字形、音、義的認知過程與識字教學。語言教學研究,頁109-110。
劉珣 主編(2003)。實用漢語課本I。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鳴(1993)。小學生視覺表象發展水平與漢字字形學習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育,第3期,頁7-10,29。
劉鳴、馮海志(1998)。漢字信息編碼特徵與教材教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頁52-56。
劉豔妮(2005)。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認知難點及教學策略。開封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45-47。
廣州外國語學院 主編(1987)。泰漢辭典。曼谷:泰國南美有限公司與香港商務印書館聯合出版。
鍾聖校博士(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魏靜雯(2003)。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謝鎮發(2007)。泰國大學生漢字辨認情況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韓布新(1998)。漢字識別中部件的頻率效應。心理科學。第2期,頁193-195。
羅豔琳、陳墨、彭聃齡(2008)。整字、部件與筆畫對筆畫構成漢字的影響。心理學探新。第1期,頁28-32。
嚴建雯、孫善麟(2005)。漢字識別的加工模型。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第18卷第3期,頁329-332。
英文
Clark, H. and E. Clark (1977).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台北:文鶴。
Ed Labinowicz.著 杭生譯 史民德編(1987)。思維‧學習與教學-皮亞傑學說入門。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Goerge Lakoff著 梁玉玲譯 顧曉鳴校(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上冊、下冊)。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Hilda H. Tao(陶錫惠)(2007)。Stories for 130 Chinese Characters。Taiwan:Taipei
Luckiesh M. 著 田成俠 譯(1969)。視覺錯覺。台北市:廣文書局。
Mayer, Richard E. 著 洪碧霞、黃瑞煥、陳婉玫等譯(1984)。認知心理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Oxford, Rebecca L. 原著 蘇旻洵 譯(2006)。語言學習策略手冊。台北市:湯姆生。
Perfetti C.A, Tan L.H. (1998). The time course of 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activ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4(1), pp. 101-118.
Potter, Mary C., Faulconer, Barbara A. (1975). Time to understand pictures and words. Reprinted from Nature. Vol. 253, No. 5491, pp. 437-438.
Rudolf Arnheim(1987)。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Slavin, Robert E. 著 王明傑、陳玉玲 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ternberg, Robert J. 著 洪蘭 譯(1999)。活用智慧:超越IQ的心智訓練。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Taft, M. & Zhu, X. (1995). The Representation of Bound Morphemes in the Lexicon : A chinese study. Feldman. Laurie Beth(Ed), Morph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Hillsdale, NJ , 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293-316.
Taylor, Insup and M. Martin Taylor (1990). Psycholinguistics: Learning and using Language. London: Prentice-hall.
Zhang J. and Wang H. (2001). The effects of phonological and tonal relations between phonetic radicals and whole characters on the processing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Chinese). 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 (3), pp. 193-197.
泰文
林榮華(รศ. เสาวภาคย์ วรลัคนากุล)(2008)。藍康恆大學中文課本I。曼谷:Ramkhamhaeng University Press.
徐霄鷹、周小兵 編著(2006)。泰國人學漢語課本I、II與練習I、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漢川 編譯(1992)。現代漢泰辭典。曼谷:Ruamsarn (1977) Co., Ltd.
Dr.Naris Vasinanon (2007). ร้อยหมวดคำ จำอักษรจีน(百部首,認漢字). Saisong Sukaphabjai Booktime Publishing Co.,Ltd. Print.
Tony Buzan著Noppadon Jumpa, Thanya Phonanun譯 (2008). ใช้หัวจำ (Use Your Memory). Kwankao’94 The Supermarket for The Mind.
Vanessa Race (2007). อัจฉริยะสร้างได้. Se-ed Book Publish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