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姿含
論文名稱: 圖像與真實-台灣史漫畫的發展(1990~2010)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臺灣史漫畫歷史教育大眾讀物圖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與臺灣走向本土化、民主化與多元化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尤其與臺灣史研究與臺灣史教育發展緊密結合。臺灣史研究的豐碩成果與多元視角位臺灣史漫畫創作的基礎所在,而臺灣史教育的日受重視則驅動了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臺灣史漫畫深受臺灣史研究與教育影響的同時也反映兩者的發展情形。
    圖像是漫畫的重要元素,也是輔助歷史想像的重要工具,不論是根據歷史圖像繪製的寫實性圖像,或是根據史料重建的模擬圖像均可使讀者對歷史有具體的理解。而另一種根據社會文化創造的典型性人物造型,寫實程度雖低,但有助於讀者快速辨識角色而利於閱讀的順暢。圖像再進一步誇張與簡化,配合指示性與象徵性符號,則可表現想法或作為說明之用,充分突顯漫畫圖像化抽象為具體以及渲染情緒的功能。除圖像造型之外,空間配置是臺灣史漫畫的一個觀察重點,以「高低」、「上下」兩種配置最常見,經常伴隨政府權力與原漢關係出現,暗喻彼此間的權力體系。
    漫畫獨特的敘事手法可分成兩部分來看,首先是圖文結合的不同模式,為了推展劇情、營造戲劇感,圖文交叉模式運用的比例最高,此外,因為臺灣史漫畫的知識性較強,文字具體模式與圖文皆具體模式也有一定比例,皆有助讀者建立完整的概念。其次是分格間轉換方式,以「主題到主題」和「場景到場景」兩種模式比例最高,「動作到動作」模式則通常用於工具製作的場景中。大體來說,篇幅越多,使用的分格轉換模式就越為多元,其中《漫畫臺灣歷史》在分格轉換上最為靈活多變,應該和作者杜福安豐富的動畫製作經驗有關。
    小說的敘事手法與電影的運鏡手法也時常融入臺灣史漫畫的敘事之中,營造戲劇效果之餘,也提供讀者許多可供切入的觀察角度,不單只是劇情的觀賞,也刺激讀者的思考運作。
    回歸臺灣史漫畫的內容來看,選取的史事以政治類為主,這是因為研究成果豐富,取材容易,加上政治類史事多以事件居多,利於編寫劇情,而且臺灣有政權更替頻繁的特色,以政治類史事為主軸編排可展現清晰的時序關係。器物工具、建築與生活方式由於正屬於圖像擅長表現的範疇,因此出現比例也相當高。社會現象與文化多出現於《認識臺灣歷史》與《漫畫臺灣歷史》兩套書,皆利用史料編繪歷史模擬劇來說明,是一種創作難度高但表達效能也高的手法。也正是者兩套書的特色之一。
    分析台灣史漫畫選取的歷史人物,性別上偏向男性中心,這與歷史編寫一樣以男性為視角,而臺灣早期社會又是以男性為主的移民社會,女性歷史人物史料本來就不易發掘有關。但戰後臺灣女性地位漸高,影響力不容小覷,除《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女性人物外,其他版本在女性歷史人物選取上均顯得單薄而失衡。人物領域別則偏向政治類的領導人物、軍事將領、官員或民變領袖,正是長期以來臺灣史教育的投射。不過《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戰後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黨外人士,其中不乏曾被視為禁忌的敏感人物,更能表現臺灣的積極力量與民主化特徵。《漫畫臺灣歷史》對國際競爭時期來台傳教士則多有著墨,符合臺灣早期發展的情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除政治類人物外,在教育文化、社會經濟也選取不少代表人物。在族群上均帶有漢人菁英傾向,漢人知識分子與領導階層仍占大部分。玉山社的《認識臺灣歷史》有不少篇幅介紹部落聯盟領袖大肚王及卑南王,既符合臺灣早期發展,同時也突破漢人中心思維的限制,兼顧其他族群的發展與貢獻。
    觀察臺灣史漫畫的視角與史觀,從女性出現的場景來分析,可發現出現比例低且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仍有帶有明顯的男性中心視角。就族群關係來分析,從名稱與文化介紹比例的增加可看出原住民地位已漸受重視,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在臺灣史漫畫中,原住民仍處於弱勢者的形象,難以展現出其真實面貌。多以同情而非同理的角度來看待原住民,同樣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
    國族認同方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明顯有新舊史觀混雜的現象,中國主體與臺灣主體交雜於漫畫內容之中。出版時間較晚的《認識臺灣歷史》及《漫畫臺灣歷史》則明顯受新史觀影響,除展現臺灣主體之外,也試圖將臺灣置入國際體系,創造出更符合現今社會與國際發展、更有包容性的新認同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台灣史漫畫的出版 25 第一節 台灣史研究與台灣史教育的興起 25 第二節 台灣史漫畫的繪製與發行 56 第三章 台灣史漫畫的呈現方式 79 第一節 圖像再現 79 第二節 敘事手法 106 第四章 台灣史漫畫主題與內容探討 123 第一節 史事的選擇 123 第二節 視角與史觀 179 第五章 結論 201 徵引書目 213

    一、 專書
    (一)臺灣史漫畫文本
    AKRU,《北城百畫帖》,臺北:蓋亞文化,2010年。
    AKRU,《柯普雷的翅膀》,臺北:蓋亞文化,2009年。
    AKRU、A士、BAKUNOYA爆野家、Salah.D、YinYin、古怪KoKai、石榴、伍薰、咖哩東、張季雅、蚩尤等,《城市大冒險》,臺北:蓋亞文化,2011年。
    BARZ,《一九四五年夏末》,臺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史明,《漫畫台灣四百年史》,台北:草根出版社,1994年。
    吳密察總策劃,《認識台灣歷史》,台北:新自然主義,2005年。
    杜福安,《漫畫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年。
    林文義,《漫畫台灣歷史-篳路藍縷建家園》,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邱若龍,《霧社事件:台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台北:玉山社,2004年。
    郝廣才,《漫畫台灣歷史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國立編譯館,《九族創世紀》,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
    國立編譯館,《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
    國島水馬,《漫畫台灣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二)一般論著
    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2000年。
    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Meijensteen,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著,江樹生譯,《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
    手塚治虫,《漫畫入門》,臺北:武陵,1999年。
    白月嬌,《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
    石計生等著,《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6
    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江樹生,《鄭成功與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約》,臺北:漢聲雜誌
    社,1992年。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圖書,1994年。
    李闡,《漫畫美學》,臺北:群流出版社,199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林玉体,《臺灣教育面貌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年。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洪德麟,《臺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歷史變遷(1700~1900)》,台北:聯經,2009年。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鄭成功畫像歷史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7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第三次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1957年。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 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斯科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理解漫畫》,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年。
    斯科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製造漫畫》,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1995年。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頁165。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篇》,臺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85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蕭嘉猷,《連環圖畫視框的屬性意義與構成原理-以西方COMICS & SEQUENTAL ART為例》,臺中:弘祥出版社,2001年。
    戴寶村,《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薛化元等,《臺灣,不是中國的》,臺北縣:群策會,2005年。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D.Tompson 著,葉小兵譯,〈理解過:程序與內容〉,《清華歷史教學》7,1996。
    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收錄於《歷史教育論集》,臺北: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二期,2001年12月。
    王佳銘、鐘世凱,〈漫畫式分格語言在電腦動畫的應用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1期,2007年。
    王明珂,〈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6月。
    文崇一,〈官民階級與階級意識:中國的階級模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期,1993年4月。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題像魅力(上)〉,《幼獅文藝》第84期,1997年1月。
    幼獅文化公司,1993年。
    朱善傑、鐘世凱,〈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藝術學報》第75期,2004年12月。
    江炳倫,〈臺灣地區的政治教育〉,收於《臺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自立晚報,1990年。
    羊憶蓉,〈「國家與社會」的理論與實例:臺灣教育的個案〉,《社會教育學刊》第22期,1993年6月。
    吳文星,〈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科教材編寫的構想與特色〉,《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5期,1997年9月。
    吳嘉琪,〈國中歷史教科書中鄭成功形象的書寫(1952-2001年)〉,《歷史教育》第13期,2008年12月。
    李信成,〈清代中部平埔族遷徙噶瑪蘭之研究〉,《台灣文獻》56:1,2005年3月。
    李筱峰,〈近三十年台灣地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有關台灣史研究成果之分析〉,《台灣風物》第34卷第2期,1984年2月。
    林玉茹,〈1945年以來台灣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台灣史料研究》第21號,2003年。
    林偉盛,〈十年來荷據時期台灣史研究〉,《台灣風物》第60卷第1期,2010年3月。
    施志汶,〈「台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為中心(1983-199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
    月。
    施志汶,〈「臺灣通史」教材中的分期問題〉,《歷史教育》第五期,1999年12月。
    施志汶,〈近十年歷史研究所台灣史碩士論文考察(1993-2002年)〉,《台灣史料研究》第21號,2003年9月。
    施添福,〈清代台灣「黎番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期,2000年春季。
    翁佳音,〈諸神讓位:鄭成功廟多現象之探究〉,《歷史月刊》179期,2002年12月。
    張炎憲,〈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收錄於《建立台灣的民主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0月。
    張炎憲,〈國家建構與日治台灣史研究〉,《國史館館刊》復刊第43期,2007年12月。
    張炎憲,〈臺灣人意識回憶錄的出現-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崩解〉,《臺灣史料研究》11號,1998年5月。
    張勝彥,〈台灣二次大戰後台灣史研究之趨勢〉,《人文集刊》第5期,2007年。
    張勝彥,〈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教材綱要之研定與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5期,1997年2月。
    張隆志,〈國家與社會研究的再思考:以台灣近代史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2006年12月。
    張隆志,〈殖民接觸與轉譯:一八七四年台灣番地主權爭議的再思考〉,《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觀念》,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曹永和,〈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北文獻》3,1963年4月。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史田野研
    究通訊》15期,1990年6月。
    許雪姬,〈2007年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史研究》第16卷第2期,2009年6月。
    陳乃菁,〈漫畫台灣 杜福安一格一格寫歷史〉,《新臺灣新聞周刊》第326期,2002年6月。
    陳昭瑛,〈論臺灣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6月。
    陳樹鴻,〈臺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收於《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年。
    彭明輝,〈台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2000)〉,收錄於氏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月。
    彭明輝,〈台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計量史學的分析(1945-2000)〉,收錄於氏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月。
    彭明輝,〈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收錄於氏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月。
    黃秀政,〈談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的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5期,1996年2月。
    詹素娟,〈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族研究為中心〉,收於《臺 灣史論文精選》上集,臺北:玉山社,1996年。
    劍南,〈官方說法的迷思-從部訂歷史教科書談臺灣歷史意識〉,《南方》第6期,1987年6月。
    歐用生、楊慧文,〈我國社會科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收於《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蔣中正,〈救國教育〉,收錄於《蔣總統集》第一冊,臺北市:華岡出版社,1947年。
    戴寶村,〈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是台灣史研究的重心〉,《中國論壇》第338期29卷2期,1989年10月。
    戴寶村,〈國民小學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檢討〉,《臺灣風物》第38卷第2期,1988年6月。
    羅志平,〈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2009年6月。
    (二)學位論文
    尤玉文,〈臺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以後之社會科與音樂科教科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佳銘,〈漫畫式分格語言在動畫的研究創作〉,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善傑,〈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先芸,〈戰後至82年台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灣省教育碩士論文,2002年。
    李皖玲,〈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雅芳,〈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雅梅,〈九年一貫課程歷史教育問題之探討-以中、小學教科書中臺灣歷史文本為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系碩士班,2007年。
    杜曉慧,〈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重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志展,〈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臺北: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佳叡,〈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柏州,〈香港武俠漫畫所透顯的中國性與後殖民狀況〉,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瓊玉,〈再現、主體建構與自我敘事:台北市內湖區國中生漫畫創作內容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坤芳,〈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柯瓊閔〈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胡育仁,〈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臺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徐宇辰,〈戰後台灣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轉變(1948~2007)-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翁耀裕,〈戰後國小社會科台灣史教材之演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淑芳,〈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雯秋,〈國小社會教科書中的台灣文化圖像研究:1949-2009〉,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月芳,〈台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束真,《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臺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瑩華〈報社漫畫家個人特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玉冠,〈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以宜蘭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1994年。
    黃雅芳〈臺灣漫畫工業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葉素菱,〈國小社會科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平君,〈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鄧羽秀,〈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俊皇,〈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1999年。
    遲瑞君〈牛哥漫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新益,〈台灣漫畫出版品文化產業意涵及產業發展議題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報紙
    曹銘宗,〈杜福安畫漫畫說台灣歷史〉,《聯合報》,2002年2月22日。
    曹銘宗,〈新版鄭成功 臺灣入侵者〉,《聯合報》,2004年7月27日。
    四、網路資料
    http://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2011.3.10檢索
    http://www.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0.5.13檢索
    http://www.smcbook.com.tw/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10.7.10檢索
    http://www.thirdnature.com.tw/about.php 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2010.7.10檢

    http://www.tipi.com.tw/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7.10檢索
    http://www.ylib.com/club/yuanliou.asp 遠流博識網 2010.7.9檢索
    國立台灣博物館http://ntmedu.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11.html
    http://www.ylib.com/hotsale/taiwan_history-46-6/index.htm 《漫畫臺灣歷史故事》官方網站 2010.7.10檢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28/life/art-1.htm
    王凌莉,〈首部雙語漫畫臺灣史問世〉,《自由電子報》,2005年5月28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