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依菁
論文名稱: 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唐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修辭法歷程導向寫作寫作教學記敘文摹寫法譬喻法映襯法
英文關鍵詞: rhetoric, process-based writing, writing instruction, narrative writing, imitative expression, metaphor, foregrounding and contras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9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如下:(1)探討「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對提升國中學生寫作的成效;(2)分析學生接受「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課程後的態度與反應;(3)分析「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的實施歷程,並檢討省思,以作為未來作文教學之參考。
    整個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一所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乃八年級的兩個班級,採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透過「作文評定量表」考驗實驗變項一「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進行的效果;另外,實驗組需再接受「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課程回饋問卷」調查,以瞭解學生接受「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課程後的態度與反應;最後,透過課堂歷程的紀綠、研究者省思及學生訪談,來蒐集整個實驗過程的質性資料。
    研究結果如下:(1)經過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後,相較於控制組學生,實驗組學生在「作文評定量表」的「立意取材」、「組織結構」、「遣詞用句」、「修辭運用」、「錯別字與格式標點」、「總分」各向度上皆達到顯著效果,可見此實驗歷程確實可提昇學生的寫作成效;(2)從回饋問卷的百分比分析與開放式作答來看,學生表示:從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課程學到許多知識。雖然覺得寫作的計畫階段很困難,但還是對整體課程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尤其在修辭運用的滿意度高達93.75%,可見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成效。此外,本研究亦對實驗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作詳細的紀錄與分析,以提供相關人員在寫作教學與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comprise the follows: 1. Enhance the writing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2. Understand the attitudes and reactions after students have taken the course on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3.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with review and reflection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essay teaching.
    The study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students from one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The two 8th-grade two classes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adopted the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test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variables in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through “Essay Assessment Scale.” Additional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equired to retake the survey of “Feedback Questionnaire for Process-Based Writing Course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to understand the attitudes and reaction of students after taking the course on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qualitative data of the entire experiment process was collected through records of class, researcher reflection and student interview.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s: 1. Compared to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effect on dimensions including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topic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oice of words,” “use of rhetoric,” “Chinese character error, format and punctuations,” and “total score” of the “Essay Assessment Scal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implying such experimental course can truly improve the writ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2. In view of the percentage analysis and open answers of th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students observed that they have acquired much knowledge from the course on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Although the program on writing composition seemed difficult, the students held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overall course plan. Particularly the students showed high satisfaction of 93.75% on the use of rhetoric, indicating the effects of Process-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Rhetoric Integration.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detailed records and analysi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 as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in writing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rhetoric, process-based writing, writing instruction, narrative writing, imitative expression, metaphor, foregrounding and contras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中小學學生寫作問題 9 第二節 寫作教學研究相關文獻 13 第三節 歷程導向寫作相關文獻 19 第四節 記敘文與摹寫、譬喻、映襯修辭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寫作教學課程設計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的實驗成果 55 第二節 實驗組學生對於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課程的回饋分析 60 第三節 實驗課程之歷程紀錄與省思札記 65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訪談分析與省思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1 後 記 105 參考文獻 107 附 錄 115 附錄1 作文前測試題 115 附錄2 作文後測試題 116 附錄3 作文評定量表 117 附錄4 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課程回饋問卷 118 附錄5 訪談大綱 121 附錄6 十週課程教案 122 附錄6-1 第1週課程教案 122 附錄6-1-1 認識記敘文與寫作的基本知識學習單 124 附錄6-1-3 網路徵文主題「我的第一次」得獎作品《天使與軟糖》 128 附錄6-1-4 客觀新聞改寫主觀記敘文回顧修改引導單 129 附錄6-2 第2週課程教案 130 附錄6-2-1 認識摹寫法學習單 131 附錄6-2-2 摹寫短文練習題目與寫作前計畫引導單 132 附錄6-2-3 摹寫短文回顧修改引導單 133 附錄6-3 第3週課程教案 134 附錄6-3-2 譬喻短文練習題目與寫作前計畫引導 137 附錄6-3-3 譬喻短文回顧修改引導單 138 附錄6-4 第4週課程教案 139 附錄6-4-1 認識映襯法學習單 140 附錄6-4-2 映襯短文練習題目與寫作前計畫引導 142 附錄6-4-3 映襯短文回顧修改引導單 143 附錄6-5 第5週課程教案 144 附錄6-5-1 善用形容詞學習單 145 附錄6-5-2 「我想改變」寫作題目與計畫引導單 146 附錄6-6 第6週課程教案 148 附錄6-6-1 譬喻的聯想學習單 149 附錄6-6-2 「我想改變」範文兩篇 150 152 附錄6-6-3 「我想改變」回顧修改引導單 153 附錄6-7 第7週課程教案 154 附錄6-7-1 譬喻聯想的優秀作品 155 附錄6-7-2 寫作材料的選擇學習單 156 附錄6-7-3 「我最難忘的人」寫作題目與計畫引導單 158 附錄6-8 第8週課程教案 160 附錄6-8-1 「記敘」與「摹寫」的文章開頭法講義 161 附錄6-8-2 「我最難忘的人」範文兩篇 163 附錄6-8-3 「我最難忘的人」回顧修改引導單 166 附錄6-9 第9週課程教案 167 附錄6-9-1 「我最難忘的人」學生佳作 168 附錄6-9-2 「譬喻」與「映襯」的文章開頭法講義 169 附錄6-9-3「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寫作題目與計畫引導單 171 附錄6-10 第10週課程教案 173 附錄6-10-1 「首尾呼應」與「譬喻」的結尾法講義 174 附錄6-10-2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回顧修改引導單 176 附錄7 「修辭法融入歷程導向寫作教學回饋問卷」填答理由一覽表 177 附錄8 學生作品 183 附錄8-1 S14_作文8 183 附錄8-2 S10_作文8 184 附錄8-3 S14_引導單9 186 附錄8-4 S14_作文9 187 附錄8-5 S15_作文10 188 附錄8-6 S18_作文10 189 附錄8-7 S11_作文10 190 附錄8-8 S09_作文10 191 附錄8-9 S17_作文10 192 附錄8-10 S10_100學年第1學期國語文競賽作文 193

    中文部分
    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嘉燕(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運用SWOT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向天屏(2005)。自我調整寫作歷程的教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秀芳(2008)。低年級看圖作文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虹佩(1998)。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台中師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雅靖(2007)。修辭格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杜淑貞( 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學生書局。
    沈謙(1995)。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振甫(1994)。詩詞例話 卷三:修辭編。台北:五南。
    林育妡(2008)。認知策略在寫作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6,102-109。
    林彥佑(2009)。圖像與修辭技巧結合之寫作教學 ─ 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書弘(2004)。Vygotsky之社會互動論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寫作教學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素珍(2007)。國中學生命題作文之抽樣分析-以寫作所犯的錯誤爲主要探討範圍。東吳中文學報,14,35。
    林清山(譯)(1997)。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遠流。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廣、張伯琦(2009)。作文八通關–下。台北:康軒文教。
    林廣、張伯琦(2009)。作文八通關–上。台北:康軒文教。
    林明進(2007)。林明進作文教室──技巧篇。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侯玉芳(2006)。國民中學實施「看圖作文」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教麟(2010)。作文好撇步。台北:五南。
    柯志忠(1999)。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香港大學教學育院母語教學教學資源中心網站(2001)。記敘能力。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cmi.hku.hk/Ref/Article/article09/index.html
    夏丏尊、葉聖陶(2009)。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涂亞鳳(2005)。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婉玲(2004)。資訊融入國文科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凱雯(2008)。社會互動的限制式寫作修改教學對國小學童修改能力及寫作品質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書局。
    張新仁(2008)。台灣地區中文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79-2008)。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華人社會的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2009年7月1日,取自http://researcher.nsc.gov.tw/public/8507269/Data/011811384771.pdf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7)。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0O%B1%D4%A4%E5&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郭生玉、陳鳳如 (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6。
    郭祖珮(2002)。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正治(2001)。修辭學。台北:五南。
    陳宇詮(2000)。引導兒童作文教學之探究–自修辭的角度切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佩櫻(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作文錯別字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宜貞(2002)。「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榮德(2004)。網路化問題解決寫作教學對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肇宜(2006)。華麗的寫作鋼管秀。台北:小兵出版社。
    陳鳳如(1992)。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鳳如(1996)。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及其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漸次界入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4(1),頁68-81。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鳳如(2007)。國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52(2),73-94
    陳鳳如(2007)。寫作者的讀者覺察能力分析及其影響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3),20。
    曾瑞雲(2002)。國小三年級實施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游雅婷(2007)。BLOG 網誌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童丹萍(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馮瓊瑤(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尤君(1996)。臺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11,283-306。
    黃永武(2002)。字句鍛鍊法(新增訂本)。台北:洪範。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秀文(2001)。過程寫作如何影響學生的寫作表現:一個語言社會學的分析。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1-69。
    黃郁婷(2008)。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寫作系統之個案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2(2),24。
    黃慶萱(1992)。修辭學。台北:三民。
    黃麗貞(2004)。實用修辭學〔增訂本〕。台北:國家出版社。
    楊裕貿(1996)。台灣省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應用文寫作能力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董季棠(1994)。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廖本裕(2010)。寫作歷程模式數位教學平臺之設計與實施成效成研究。教育學刋,34,109-141。
    廖玉蕙(2009)。文字編織–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台北:三民。
    廖亦君(2010)。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法對國二學生寫作態度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明松(2003)。結構性寫作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臺灣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玉貞(2010)。計畫寫作教學對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在敘事類記敘文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米凌(1997)。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句型結構分型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世杰(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困難之調查研究—以石岡、東勢兩鄉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博真(1995)。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博真(2003)。寫作修改:模式、教學與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7(2),20。
    賴來展(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中作文創意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萌茹(2009)。應用修辭課程提升國小三年級寫作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鍾政洋(2004)。以資訊科技融入概念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丹鳳(2005)。資訊科技融入寫作教學-以全語文的觀點為架構。未出版碩士,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秋昭(2002)。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鐘玄惠(2001)。國小教師實施創造性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西文部分
    Englert, C., & Raphael, T. E. (1988). Constructing well-formed prose:Process, structure, and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Exceptional Children, 54,513-520.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ngnitive basi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78.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6). Writing research and the writ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106-1113
    Hillocks, G. (1984). What works in teaching compositio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3, 133-170.
    Hillocks, G.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into pract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May, 71-82.
    Lerner J. W., & Kline F. (2006).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10th).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Nystrand, M., & Himley, M, (1984). Written text as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3 (3) ,198-207
    Perl, S. (1979). 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unskilled college writer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13, 317-3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