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姞淨
jijing-chen
論文名稱: 漢語辨似理論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iation Theory of Chinese Language
指導教授: 許錟輝
Hsu, Tan-Hui
曾榮汾
Tzeng, Rung-F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3
中文關鍵詞: 辨似字樣學語言學形似音似同義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文字運用中,相似形音義的辨析,一直都是漢語研究中重要的問題。歷代文獻中保存了豐富的辨似資料,足見語言的正確表述不論在任何時代,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形音義正確結合,是語言表述的基本要求,當語言使用違異此種標準時,則可運用「辨似」來調整和修正,使語言使用回歸正確。
    所謂「辨似」,就是辨析語言運用中,相似的成分,使語言表述更臻精確。漢語辨似資料豐富,舉凡字典、辭典、辨似字書、經籍注疏、訓詁材料乃至文學作品中,均存在豐富的辨似理念。資料固然豐富,然而歷來對於辨似的研究,大多散見於不同領域,本文希望透過歷代文獻的整理,整合為完整辨似觀念,突顯漢語辨似是語言使用的關鍵,此為本論文命題之用心。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辨似相關文獻探討。第二章漢語辨似發展史略,分為傳統與現代兩部分,擇要敘述漢語辨似文獻的內容,並歸納其中漢語辨似理念。第三章從辨似名義、條件、價值及辨析方法等方面,建立漢語辨似理論雛構。第四章則將前章所提出的辨似理論,應用於漢語辨似語料整理及辭典編輯。第五章藉由比對傳統與現代的辨析方法,說明今日漢語辨似理論承與開啟。第六章綜言漢語辨似對於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並說明目前漢語辨似研究的成就與不足,文末提出未來漢語辨似研究發展新方向。
    本文旨在利用歷時資料整理與歸納,嘗試建立漢語辨似理論的基本體系,及運用理念。然因辨似領域廣泛,由相似文字辨析到文學修辭寫作,乃至口語表達,皆屬此範圍,欲發展更周全的辨似理論,確需長時間的努力以及更多學者的投入,且需實務工作輔助,方能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進而讓辨似理論發展的更加全面與成熟。礙於個人學養不足,本論文尚有許多待努力之處,誠盼本文的提出,可以拋磚引玉略作整合,使漢語辨似的學術價值受到更多的重視,讓此領域的研究能因此蓬勃發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2 第三節、辨似學研究之文獻探討…………………………………………… 5 第二章、漢語辨似發展史略 ………………………………………15 第一節、傳統漢語辨似資料述要……………………………………………15 壹、先秦兩漢漢語辨似資料述要………………………………………15 貳、魏晉南北朝辨似資…………………………………………………27 參、唐五代漢語辨似資料述要…………………………………………36 肆、宋元漢語辨似資料述要……………………………………………57 伍、明清漢語辨似資料述要……………………………………………69 第二節、現代漢語辨似資料述要……………………………………………85 壹、兩岸分治前…………………………………………………………85 貳、臺灣地區現代漢語辨似資料述要…………………………………93 參、大陸地區現代漢語辨似資料述要 ………………………………112 第三節、結語 ………………………………………………………………119 第三章、漢語辨似理論體系………………………………………123 第一節、漢語辨似之名義 …………………………………………………123 第二節、漢語辨似之相關學科 ……………………………………………125 第三節、漢語辨似之研究主題 ……………………………………………136 第四節、漢語辨似之學術價值 ……………………………………………144 第五節 漢語辨似之研治基礎………………………………………………156 壹、基本學識之具備 …………………………………………………156 貳、相關文獻之蒐集與整理 …………………………………………174 第六節、漢語辨似之辨析理論 ……………………………………………191 壹、形似辨析之理論 …………………………………………………191 貳、音似辨析之理論 …………………………………………………198 參、義似辨析之理論 …………………………………………………204 肆、研究成果之展現 …………………………………………………209 第四章、漢語辨似語料整理及辭典編輯之構思…………………213 第一節、辨似語料蒐集及整理之構思 ……………………………………213 壹、傳統辨似語料整理 ………………………………………………213 貳、現代辨似語料整理 ………………………………………………214 第二節、辨似辭典編輯理念與體例之構思 ………………………………221 壹、既有成果之評析 …………………………………………………221 貳、理想模式之提出 …………………………………………………221 第三節、《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辨似資料之整理實例…………………234 第五章、漢語辨似之承繼與開展…………………………………245 第一節、傳統文獻之成就綜述 ……………………………………………245 壹、傳統辨似體例之歸納 ……………………………………………245 貳、傳統文獻之辨似觀念 ……………………………………………249 參、傳統文獻之價值與影響 …………………………………………251 第二節、現代文獻之成就綜述 ……………………………………………253 第三節、漢語辨似理論之承繼與發展 ……………………………………259 壹、 形似之辨析……………………………………………………….259 貳、音似之辨析.………………………………………………………263 參、義似之辨析.………………………………………………………265 第四節、結語 ………………………………………………………………275 第六章 結論………………………………………………………277 第一節、漢語辨似既有之成就 ……………………………………………277 壹、傳統文獻之辨似成就 ……………………………………………277 貳、現代漢語辨似成就綜述 …………………………………………279 第二節、漢語辨似理論與方法 ……………………………………………281 壹、漢語辨似之名義 …………………………………………………281 貳、漢語辨似之相關學科 ……………………………………………281 參、漢語辨似之研究主題 ……………………………………………282 肆、漢語辨似之學術價值 ……………………………………………282 伍、漢語辨似之辨析理論 ……………………………………………283 第三節、漢語辨似語料庫及辭典編輯之芻議 ……………………………286 壹、漢語辨似語料庫之建立 …………………………………………286 貳、漢語辨似辭典編輯之期許 ………………………………………287 第四節、漢語辨似之未來展望 ……………………………………………289 壹、確立漢語辨似之學術地位 ………………………………………289 貳、今後漢語辨似之發展 ……………………………………………289 參、結語 ………………………………………………………………290 附錄一:《佩觿》相似字例表 ……………………………………………………291 附錄二:常見誤字表………………………………………………………………297 附錄三:現代漢語常見相似詞組…………………………………………………307 附圖一:敦煌寫卷S•388《群書新訂字樣》之一 ……………………………313 附圖二:敦煌寫卷S•388《群書新訂字樣》卷後說明 ………………………313 附圖三:敦煌寫卷S•388《正名要錄》之一 …………………………………314 附圖四:敦煌寫卷S•388《正名要錄》之二 …………………………………314 參考書目 …………………………………………………………………………315 表一:《文心雕龍》同義詞比較表……………………………………………34 表二:《群書新定字樣》與《干祿字書》比較表……………………………39 表三:《正名要錄》與《佩觿》體例比較表…………………………………42 表四:〈分毫字樣〉與其他字書比較表………………………………………60 表五:《分毫字樣》與《大廣益會玉篇》內文比較表 ……………………61

    古籍
    【總類】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卷一》,《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清光緖九年(1883)長沙嫏嬛館補校刊本。
    【經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據抱經堂校定本影印。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釋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5月《十三經注疏》本。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影印舊鈔卷子。
    唐‧郎知年:《正名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據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影印。
    唐‧張參:《五經文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日本覆刻本。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萬曆周履靖輯刊《夷門廣牘本》。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民國23年,陝西通志館排印本。
    五代‧郭忠恕:《佩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影印張氏澤存堂刻本。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涵芬樓影印宋刊本。
    宋˙陳彭年等:《大廣益會玉篇》,影印張氏澤存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宋‧張有:《復古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庫》影印宋鈔本。
    元‧李文仲:《字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張氏澤存堂刻本。
    明‧胡文煥:《字學備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明‧張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畏堂刻本)
    明‧張位:《問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梅膺祚:《字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據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影印。
    明‧焦竑:《俗書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75年。
    明‧葉秉敬:《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75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1年9月。
    清‧李祕園:《字學七種》,《異体字硏究資料集成》東京:雄山閣,1995年。
    清‧張玉書等編撰、清‧王引之等校訂:《康熙字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鐵珊:《增廣字學舉隅》,《中華漢語工具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子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註:《顏氏家訓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0年4 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月。
    清‧杭世駿:《訂訛類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6月,影印嘉業堂叢書本。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臺北:泰順書局,民國59年,頁55。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頁1002。

    【集部】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鄭珍:《巢經巢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專書
    【語言類】
    〔英〕戴維‧克里斯特爾:《劍橋語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8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子瑄、曹逢甫:《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12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9月。

    竺家寧:《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張志公、劉蘭英、孫全洲校訂:《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張志毅、張慶云:《詞彙語義學語詞典編纂》,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
    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6月。
    符淮清:《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黎千駒:《現代漢語同義修辭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文字類】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4年9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11月。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9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8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師新雄、曾師榮汾:《文字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99年9月。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4月。
    黃錫全︰《汗簡古文注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9年。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蘇尚耀:《中國文字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5年5月。
    【其他小學類】
    王叔岷︰《斠讎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民國84年6月)。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96年10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11月。
    陳師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4年9月。
    趙振鐸︰《訓詁學綱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辭典研究類】
    曾榮汾:《辭典編輯學研究》,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趙振鐸︰《辭書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辨似類】
    〔日〕目黑真實:《日語表達方式學習辭典》,臺北:鴻儒堂出版社,2008年9。
    于淮仁:《音同音近易混詞字辨析手冊》(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互動日語編譯小組:《21世紀情境式互動日語圖解字典》,臺北:希伯倫公司,民國94年。
    石雨祺:《不寫錯別字》,臺北:一鳴文化出版,2009年1月。
    吳契寧:《實用文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1月。
    季旭昇:《漢字說清楚》,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30日。
    張汝德:《字詞形義辨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每日二字》,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0年9月9日。
    黃侃:《字正初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
    楊寄洲、賈永芬編著:《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路易思、馬修:《牛津英語大師教你看圖學會同義字反義字》,臺北:我識出版集團,2010年1月。
    趙克勤:《錯別字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
    潘麗珠總策畫:《圍攻錯別字》,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8月22日。
    衛威:《不用錯同反義詞》,臺北:一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盧福波:《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釋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顧雄藻:《字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1月。
    單篇文章
    【書序】
    呂叔湘:〈簡明同義詞典序〉,張志毅、張慶雲:《簡明同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張清常:〈爾雅今注序〉,徐朝華:《爾雅今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
    趙振鐸:〈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序〉,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單篇論文】
    孔仲溫:〈宋代文字學〉,《孔仲溫教授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91年。
    王迎春:〈《簡明同義詞典》探析—兼論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的方法與策略〉,《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 2005年,第10期。
    朱鳳玉:〈敦煌寫本字樣書研究之一〉,《華岡文科學報》第17期。
    巫俊勳:〈《字彙‧辨似》探析〉,《第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東華大學,民國92年7月。
    李淑萍:〈論「形似」在漢字發展史上的意義與作用〉,《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民國92年3月。
    周文德:〈現行漢字形近字成因簡論〉,《語文建設》,1998 年第11期。
    周祖謨:〈敦煌唐本字書敘錄〉,《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孟建安:〈論漢語病句學的構建〉,《平頂山師專學報》,1996年6月,第11卷第3期。
    胡仲權:〈論《文心雕龍》之練字修辭藝術〉,《漢學研究集刊》第四期
    胡繼明:〈《廣雅》釋義方法探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
    胡繼明:〈《廣雅》的語言文獻學價值〉,《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
    陳姞淨:〈《分毫字樣》辨似觀念探述〉,《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民國98年5月。
    〈《佩觿》編輯與辨似觀念探述〉,《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民國96年5月。
    〈字樣學中的辨似觀念初探〉,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民國97年5月,
    〈明清字書辨似觀念研究〉,《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民國99年5月。
    〈漢字辨似與訓詁關係淺論〉,《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民國96年5月。
    彭聃齡、譚力海:〈詞頻和語境在漢語雙字詞視覺識別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心理學雜誌》,1987),第四期
    曾榮汾:〈《經典釋文》編輯觀念析述〉,《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日期2006年3月25日。
    〈《說文解字》編輯觀念研究〉,《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3月,
    〈玉篇編輯觀念研究〉,《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2006年5月21日。
    〈字樣學中的語言觀〉,《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2009年5月。
    〈教育部《成語典》編輯理念析介〉,《第九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出版,民國98年5月。
    〈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5年5月。
    趙振鐸:〈《爾雅—古代辭書史話》〉,《辭書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潘重規:〈龍龕手鑒及其引用古文之研究〉,《敦煌學》第7輯,嘉義: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1984年1月。
    學位論文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姜燕:《佩觿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陳姞淨:《佩觿字樣理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1月。
    曾榮汾:《干祿字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
    黃方民:《郭忠恕「佩觿」研究—以形似字為重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秀燕《六朝別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
    劉元春:《唐代字樣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9月。
    蔡忠霖:《敦煌字樣書「正名要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網路資料
    教育部:《成語典》網路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民國九十三年六月。網址:http://140.111.1.22/mandr/clc/chengyu/mandarin/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臺灣學術網路第四版ver.2。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研訂原則》(臺北:教育部,民國八十六年三月,臺灣學術網路三版),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c12.htm?ope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本版為網路版(ver 1.2),網址: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9001.html
    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教育部:《常用國字辨似》網路版,民國八十六年三月,網路三版。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biansz/f9.html?open
    教育部《異體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