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正偉
論文名稱: 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1783-1926)
指導教授: 詹素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東北角三貂地區通過性淡蘭古道入蘭正道宜蘭線鐵道宜蘭輕鐵基隆輕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東北角,為介於台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一特殊的地理區域。此區域因自然環境的限制,需藉由台北宜蘭之間交通路線的通過才得以發展。由於東北角遍布丘陵,因此交通路線的發展亦不同於西部平原地區,在目的及築路條件隨時空背景變換之下,出現數條不同的交通路線。本文即奠基於東北角的通過性,而試圖探討臺灣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變遷。
    本文所謂的「臺灣東北角」,並不欲以明確的界線畫分,而以三貂嶺與草嶺所夾峙的「三貂地區」為本研究的核心區域;再以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為軸,將各交通路線所經過的區域,亦畫為本研究的範圍。
    本文大要有三:首先,是釐清自清領時期至日治中期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以了解各交通路線形成的原因與經過。清代自乾隆中期以後,漢人的拓墾足跡逐漸走進台灣東北角,至嘉慶年間,宜蘭亦成為漢人的拓墾新天地,此後,台北宜蘭間的交通路線即隨之出現並不斷變換著,直到道光年間始大致定型,而有「入蘭正道」之稱。
    日治初期,總督府於此修築「基隆礁溪道」與「台北宜蘭道」兩條公路,但仍僅能乘轎或步行。明治39年(1906)宜蘭輕鐵、大正元年(1912)基隆輕鐵開通;交通路線發展出現落差,核心區域三貂地區因無法設置輕鐵,而導致內部運費的高昂。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道全線通車,東北角一地的交通路線得以統合,並產生依宜蘭線鐵道的樹枝狀發展,為東北角區域帶來新的發展。
    其次,是分析各交通路線對東北角區域內部帶來的影響,以理解交通路線與東北角區域的關係。早期路線尚無法直接帶來區域的發展,但隨著路線出現而產生的防衛、商業、住宿、郵傳等機能,則使各交通路線上出現聚落,也導致區域整體的發展。入蘭正道形成之後,約位於路線中點的頂雙溪,則因其具有「中繼點」的區域位置,而發展為三貂地區內最重要的聚落。日治前期,東北角內部因交通路線發展不均,而導致三貂地區的發展不如東北角外緣,甚至發生如「宜蘭米商事件」等種種困境。直到宜蘭線鐵道完工,內部的交通不均現象才較為緩和;此時,三貂地區的礦業得以發展,東北角內部發展也再次趨向齊一性。
    第三,則結合以上兩者,以探究東北角交通路線變遷對此地區域特性的型塑,帶來了何種影響。本文認為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塑造出以下三項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一)自然環境的限制性逐漸轉化為發展動力,(二)介於臺北、宜蘭的中間性隨時空輻輳而降低,(三)極度依賴交通路線的發展性仍持續存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東北角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15 第一節 地域界定與環境特色 15 第二節 行政區劃變遷與區域特性 22 第三節 人群與早期歷史發展 36 第三章 清代三貂地區的拓墾與交通路線形成 43 第一節 清代漢人的拓墾 43 第二節 早期入蘭道的發展 56 第三節 「入蘭正道」的形成與沿線發展 71 第四章 日治前期的交通發展 85 第一節 基隆礁溪道與臺北宜蘭道的興築 85 第二節 宜蘭輕鐵與基隆輕鐵的鋪設 93 第三節 三貂地區的困境與宜蘭線鐵道的選線 101 第五章 宜蘭線鐵道的興築與東北角區域特性的變遷 119 第一節 宜蘭線鐵道的興築 119 第二節 營運與交通方式的轉變 127 第三節 通車後東北角區域特性的變化 138 第六章 結論 149 參考資料 155 附錄 清代三貂地區相關契約文書整理表 163

    一、網路資源
    Google,「Google地圖」,資料網站:
    http://maps.google.com.tw/。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資料網站: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新舊地圖比對-臺灣堡圖(1898-1904)」,資料網站: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聯合目錄」,資料網站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538284。

    葉高華,「地圖會說話」,資料網站:http://richter.pixnet.net/album/photo/106640280#pictop。

    漢珍數位圖書,「電子版臺灣日日新報」,資料網站:
    http://smdb.infolinker.com.tw/。

    漢珍數位圖書,「電子版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網站:
    http://0-turs.infolinker.com.tw.opac.lib.ntnu.edu.tw/tw_hannews/user/index.php。

    二、史料
    不著撰者
    1897 《臺灣事情一班》。臺灣事務局。
    1912 《臺灣鐵道案內》。
    1924 《臺北州管內指定道路經濟調查書》。
    1935 《熱帶產業調查會調查書:臺灣ノ鑛業》。
    1987 《臺案彙錄甲集》,文叢第31種。臺北:大通書局。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
    1996 《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
    江樹生譯
    1999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余文儀
    1987(1764) 《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
    吳密察主編
    1995 《淡新檔案》,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4 《淡新檔案》,第十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周鍾瑄
    1987(1717) 《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臺北:大通書局。
    姚 瑩
    1996(1829) 《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培元
    1987(1835) 《噶瑪蘭志略》,文叢第92種。臺北:大通書局。
    郁永河
    1959(1700) 《裨海紀遊》,文叢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高拱乾
    1987(1695) 《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
    基隆廳
    1904-1909 《基隆廳報》。
    連 橫
    1987(1921) 《臺灣詩乘》,文叢第64種。臺北:大通書局。
    陳培桂
    1963(1871) 《淡水廳志》,文叢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
    陳淑均
    1987(1840) 《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大通書局。
    黃叔璥
    1957(1724) 《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北州
    1920-1935 《臺北州報》。臺北:臺北州。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1926 《臺北州統計書》。臺北: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臺北廳庶務課
    1915 《臺北廳第三統計書》。臺北:臺北廳。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2006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灣協會
    1900 《臺灣協會會報》。東京:臺灣協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 《臺灣府輿圖纂要》,文叢第18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1963 《臺灣地輿全圖》,文叢第185種。臺北:臺灣銀行。
    1987 《清高宗實錄選輯》,文叢第186種。臺北:大通書局。
    1987 (1787)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文叢第102種。臺北:大通書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01 《鑛業許可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鑛務課
    1931 《臺灣の鑛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鑛務課。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07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八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六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7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九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9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一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二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三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1922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四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鐵道協會
    1917-1920 《臺灣鐵道》。臺北:臺灣鐵道協會。
    臺灣鑛業會
    1921 《臺灣鑛業會報》。臺北:臺灣鑛業會。
    劉良璧
    1987(174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臺北:大通書局。
    諸 家
    1960(1706) 《鄭成功傳》,文叢第6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蔣毓英
    2004(1685) 《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用錫
    2006(1834) 《淡水廳志稿》。臺北:文建會。
    鄧傳安
    1958 《蠡測彙鈔》,文叢第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三、論著
    中村孝志
    1997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稻鄉出版社。
    尹章義
    1981〈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臺北文獻》直字53/54:1-190。
    方得時
    1980 〈雙溪鄉的民族學研究──一個北臺灣礦業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順裕
    2004 〈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宋錦秀
    1991 〈日據末期鹽寮地區聚落概說:兼述三貂田寮洋一帶的平埔人〉,《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1:64-77。
    1996 〈嘉慶以前三貂鹽寮地域史的建構〉,《臺灣史研究》3.1:97-142。
    李文良
    1999 《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卓克華
    1994 〈淡蘭古道與金字碑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9:69-128。
    林玉茹、李毓中
    2004 《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第七冊。臺北:國科會。
    林秀珍
    2006 〈從《淡新檔案》看淡屬暖暖公所的建造實務〉,《臺灣風物》56.4:131-173。
    唐 羽
    1989 〈吳沙入墾蛤仔難路線與淡蘭古道之研究〉,《臺灣文獻》40.4:171-243。
    2001 《雙溪鄉志》。臺北:臺北縣雙溪鄉公所。
    2004 《貢寮鄉志》。臺北:臺北縣貢寮鄉公所。
    唐淑芬
    1992 〈談淡蘭古道與劉明燈題碑〉,《史聯雜誌》20:214 -223。
    翁佳音
    1999 〈近世初期北部臺灣的貿易與原住民〉,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45-8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5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文義
    2003 《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1796-1924)──以烏石港為例》。             臺北:富春文化。
    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
    2004 〈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40:67-89。
    盛清沂
    1978 《吳沙傳》。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南天。
    陳宗仁
    1993 〈漢人移墾及其市街形成-以十八世紀新莊街為例所作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5 《雞籠山與淡水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怡宏
    2006 〈邁向土匪之路──1895~1901年間北宜古道與「土匪」興起關係〉,《宜蘭文獻雜誌》75/76:202-246。
    陳芳惠
    1977 《歷史地理學》。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陳 俊
    1987 《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陳彥仲
    2000 〈宜蘭頭城老街之歷史研究:從交通運輸的角度〉,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敏雀
    2005 〈淡蘭古道文山東線的開發、沒落與文化再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諭萱
    2006 〈雙溪鄉的社會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汪洋
    1955 《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
    渡部慶之助(黃得峰譯)
    2006 《臺灣鐵道讀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程宗陽
    1956 《臺灣之煤礦》。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阿有
    2002 〈淡蘭古道考〉,《人文藝術學報》1:231-252。
    2006 〈坪林古道與湖桶事件研究〉,《臺灣文獻》57.4:305-331。
    黃炫星
    1991 《臺灣的古道》。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黃智偉
    1999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
    2006 〈從「淡蘭便道」到「北宜公路」:一個交通史與古道學的考察〉,《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73。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楊俊哲
    2003 〈楊廷理古道──兼談淡蘭古道的演變〉,《歷史月刊》186:11-15。
    楊俊哲、陳岳
    2002 〈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北縣文化》75:48-53。
    楊南郡
    1994 〈臺灣古道的性質與近況〉,《臺灣風物》44.4:181-210。
    溫振華
    1978 〈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溫振華、戴寶村
    1998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詹素娟
    1998 〈Sanasai 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收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29-59。
    廖風德
    1990 《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
    劉克襄
    1995 《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玉山社。
    2005 《北臺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臺北:玉山社。
    劉寧顔編(江慶林譯)
    1990 《臺灣鐵路史(上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龍保
    2001 〈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之研究(1910-19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8a〈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硏究(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08b〈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的推進──民力之徵用與臺灣人之拒適〉,《國史館學術集刊》15:1-34。

    閻萬清
    1993 〈臺北盆地邊緣鄉鎮發展之研究──以泰山鄉為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寶村
    2001 《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鍾溫清編
    2002 《瑞芳鎮志》。臺北:臺北縣瑞芳鎮公所。
    E. C. Semple(陳建民譯)
    1966 《地理環境之影響(Influences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José Mariá Alvarez(李毓中、吳孟真譯著)
    2006 《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