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婕
XU, JIE
論文名稱: 余懷《三吳遊覽志》研究
The Study of Yuhuai's San Wu Travel Notes
指導教授: 徐國能
Hsu, Kuo-Neng
口試委員: 李欣錫
Lee, Hsin-Hsi
林宜蓉
Lin, Yi-Rong
徐國能
Hsu, Kuo-Neng
口試日期: 2021/12/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余懷三吳書寫山水人情
英文關鍵詞: Yu Huai, Tourism, Sanwu, Writing, Landscap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1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明代中葉以降遊風日熾,明清易代之際,「遊」並未因朝代的沿革驟然終止不行,余懷便是繼續遊觀旅程的文人範例。
    本論文聚焦余懷庚寅年(1650)所作之日記體遊記《三吳遊覽志》,探討層次分為兩部分:首先,將余懷之遊歷活動置於「易代之際」的背景下,捋清其人遊歷範圍——三吳,即明清時由太湖水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八府一州(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八府及太倉州);再來掘發余懷對「遊」一主題的自我心態剖析和遊歷意義之思考,呈現出山水寄情的好尚和人情偕好的志願;最後聯結到遊覽志之書寫,明瞭書寫載負的心史留存之重要價值。
    依遊處之對象的不同按山水、人情兩部分進行具體論述。第一部分山水之遊覽觀看,因三吳的歷史背景,使詩人自然地思接吳越、六朝,詩文撰寫援引諸多吳越、六朝典故,以此鏡鑒古今興亂之由和鏡照個人道德操守之得失。此外,三吳之草木、粉黛皆能觸動遊者愁腸,試圖藉由書寫銘刻故明記憶。第二部分以遊歷途中的人情交往為研究對象,探究身處新朝的余懷與舊識友朋寄寓酬酢詩文之內的隱微心跡:在狂歌痛飲的疏放之下,傳遞著憂切國事、矢志忠貞的湧動心曲。

    關鍵字:余懷、遊、三吳、書寫、山水、人情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tourism flourished. Wh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nged, "tourism" did not end abruptly du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ynasty. Yu Huai was an example of the literati who continued the journey of tour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ary travel book Sanwu Tour Written by Yu Huai in the Year of Gengyin (1650). The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puts Yu Huaizhi's trave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makes clear the scope of his travels -- three Wu, namely Suzhou, Songjiang, Changzhou, Zhenjiang, Jiangning, Hangzhou, Jiaxing, Huzhou and Taicang, which were closely connected by the Taihu River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ext part is yu Huai's self-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travel" and his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travel, which shows the kindness of landscape and human kindness. Finally, it is linked to the writing of tour Chronicles,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hear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bjects of the tour, according to the landscape and human feelings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specific discuss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landscape tour,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anwu dynasties, makes the poet naturally think about the Wu Yue and the Six dynasties, and quotes many allusions of the Wu Yue and the six dynasties in his poems and articles, so as to mirror the cause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aos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personal moral integrity. In addition, the grass and wood of Sanwu, fandai can touch the traveler's melancholy, trying to write by inscription old Ming memory. The second part takes the human contact during the trav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hidden feelings of Yu Huai and her old friends in the new dynasty: under the relaxation of the wild song and drink, the heart of anxiety and loyalty.

    Key words: Yu Huai, Tourism, Sanwu , Writing, Landscap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次iii 表 次v 圖 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重要文獻探討3 一、專書3 二、學位論文8 三、期刊論文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1 一、研究方法12 二、研究步驟13 第二章 遊觀三吳:余懷行旅的經驗、省覺與書寫17 第一節 漂泊三吳:易代之際的遊覽經驗18 第二節 遊觀省覺:山水寄情與人情偕好30 一、山水寄情31 二、人情偕好37 第三節 書寫三吳:《三吳遊覽志》之書寫體例與創作特徵43 一、韻文46 二、散文53 小結56 第三章 耽情:歷史山水與紅粉追憶59 第一節 歷史鏡鑒與記憶銘刻59 一、鏡鑒·吳越與六朝59 二、銘刻·故明67 第二節 山水紅粉共銷魂71 一、山水:王朝盛景的追憶與嘆息72 二、紅粉:耽情與寓思76 小結81 第四章 新與舊:余懷三吳交遊述考83 第一節 半生蹤跡病兼愁:姜垓83 一、尋訪不遇(四月初十-十一)91 二、草堂話舊(五月二十七-二十九)92 三、鄧尉共遊(六月十一-十六)102 第二節 靜寄鶯花三畝宅:吳偉業105 一、初訪(六月初一)107 二、集飲(六月初七、八)111 小結119 第五章 結論121 附錄:《三吳遊覽志》存詩註125 徵 引 書 目151 一、古籍文獻(按作者朝代序)151 二、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154

    徵 引 書 目
    一、古籍文獻(按作者朝代序)
    ﹝戰國﹞呂不韋著,﹝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毛詩注疏》,《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二十五史》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趙曄撰,﹝元﹞徐天佑注,﹝明﹞吳琯校:《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縮印。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陳壽撰:《三國志》,《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南朝宋﹞范曄撰,﹝南朝梁﹞劉昭註補,﹝唐﹞李賢等註:《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二十五史》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李白撰,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明﹞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漢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註:《王建詩集校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撰,舊題宋·王十鵬注:《東坡詩集註》,《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宋﹞晏幾道:《小山詞》,《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宋﹞秦觀撰:《淮海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
    ﹝宋﹞米芾撰:《宣和畫譜》,《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南宋﹞范成大撰:《吳船錄》,《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明﹞王鏊等修纂:《姑蘇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黃佐撰:《南雍志》,臺北:偉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明﹞陳威,顧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據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臺北 : 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
    ﹝明﹞王世貞撰:《弇州續稿》,《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許次紓撰:《許然明先生茶疏》,《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秘笈本。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何喬遠撰,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名山藏》,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明﹞馮夢龍編著:《醒世恆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王思任著,任遠點校:《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劉應鈳撰:《(萬曆)嘉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刊本。
    ﹝明﹞夏允彝撰:《幸存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都城琉璃廠半松居士活字印本。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熊開元:《魚山剩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張溥撰:《七錄齋詩文合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方以智:《通雅》,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影印清康熙姚文燮浮山此藏軒刻本。
    ﹝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黃侃校記:《日知錄》,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清﹞錢謙益著:《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清﹞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撰:《汰存錄紀辨》,收入《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清﹞冒襄輯:《同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冒氏水繪庵刻本。
    ﹝清﹞方文:《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劉源長撰,﹝清﹞余懷補:《茶史》,《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康熙劉謙吉刻雍正六年(1728)劉乃大補修本。
    ﹝清﹞余懷著,李金堂編校:《余懷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王夫之著,歐建鴻,陳植森,王晨牧校注:《永曆實錄》,長沙:岳麓書院,1982年。
    ﹝清﹞計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點校:《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正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影印世楷堂藏板。
    ﹝清﹞王士禎選,﹝清﹞盧見曾補遺:《感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影印清乾隆十七年(1752)雅雨堂刻本。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34年。
    ﹝清﹞張潮著:《幽夢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二十五史》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清﹞王昊:《碩園詩稿》,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影印清乾隆十二年(1747)王良穀寶香閣刻本。
    ﹝清﹞南沙三餘氏:《南明野史》,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清﹞全祖望撰:《鮚埼亭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嘉慶九年(1804)史夢蛟刻本。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武英殿本。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清貴陽陳氏聽詩齋刻本。
    二、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編輯:《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市:中國地圖學社,1975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白一瑾:《清初貳臣心態與文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朱 倓:《明季黨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5年。
    朱則傑:《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 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杜華平、戴訓超點校:《甲申集(外十一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遊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收錄於《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初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______:《舟舫、療疾與救國想象——沒給你且能夠易代文人文化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華文書局輯:《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高洪鈞編:《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黃 裳:《金陵五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崔小敬:《江南遊記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馮其庸、葉君遠著:《吳梅村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建勤:《明清旅遊活動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萬久富,丁富生主編,﹝清﹞冒襄著輯:《冒辟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鄒定霞:《人文地理學視野下的晚明遊記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2。
    張 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余懷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______:《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______:《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______:《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______:《易堂追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______:《想象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
    ______:《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1995年。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____:《中國詩歌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顧 誠:《南明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日﹞小塚由博:〈明末淸初の記憶と懷舊―余懷と姜垓の交遊を手がかりに〉,收入《大東文化大學中國學論集》(東京:大東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2016年),頁22-24。
    王子寬:〈余懷的詞品和人品〉,《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9月),頁6-10。
    王少華:〈「三吳」、三洲地望辯解〉,《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07-109。
    王 煉:〈余懷遺民詞初論〉,《語文知識》第1期(2008年3月),頁79-81。
    王 鏗:〈東晉南朝時期「三吳」的地理範圍〉,《中國史研究》第1期(2007年2月),頁71-76。
    方寶川,陳旭東:〈余懷及其著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3月),頁156-161。
    曲金燕:〈余懷與姜垓交遊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6年5月),頁56-59。
    朱志遠:〈《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懷與曹寅交遊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10月),頁280-288。
    朱則傑:〈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學術研究》第6期(1994年12月),頁131-133。
    ______:〈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秦」與「漢」〉,《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2000年7月),頁114-119。
    朱麗霞:〈從華亭之遊看余懷的遺民情懷〉,《齊魯學刊》第4期(2004年7月),頁18-22。
    向燕南、石岩:〈明末史家朱明鎬的生平、交遊與著述〉,《歷史文獻研究》第31輯(2012年9月),頁157-164。
    呂璐璐:〈從《三吳遊覽志》中看余懷的遺民情節〉,《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1期(2011年11月),頁4-5。
    吳靜靜:〈余懷對杜甫的接受研究〉,《牡丹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2月),頁61-65。
    余曉棟:〈東晉南朝「三吳」概念的界定及其演變〉,《史學月刊》第11期(2012年11月),頁114-117。
    李金堂:〈清代金陵學人傳略(六)——余懷傳〉,《南京高師學報》第1期(1997年1月),頁7-15。
    ____:〈余懷與《板橋雜記》〉,《天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2月),頁3-5。
    李忠明:〈吳偉業與王時敏父子交遊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3月),頁134-135。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收入《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311-315。
    林宜蓉:〈山光/粉黛共消遙?——晚明文人江南歷遊之文藝再現與敘述策略〉,《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頁224。
    周喬建:〈從「起承轉合」談中國古詩結構的完整性〉,《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8月),頁13。
    范志新:〈余懷生卒年考辯〉,《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0年12月),頁205-208。
    官桂銓:〈余懷卒年考〉,《福建論壇》第4期(1983年5月),頁116。
    苗懷明:〈風月秦淮視野中的故國情懷——余懷和他的《板橋雜記》〉,《尋根》第5期(2015年9月),頁94-100。
    孫赫然:〈失望之悵與絕望之殤——劉禹錫與余懷金陵懷古詩的意象比較〉,《名作欣賞》第35期(2010年12月),頁38-40。
    孫 婠:〈《楝亭圖詠·寄題楝亭二截句》與余懷的遺民情結〉,《龍岩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6月),頁103-108。
    秦柯:〈吳偉業梅村考略〉,《中國園林》第6期(2017年6月),頁126。
    唐碧紅:〈余懷為何「鐘情」秦淮歌妓——讀《板橋雜記》〉,《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12月),頁39-41。
    黃純艷:〈宋代官員的公務旅行——以歐陽修《於役志》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第1期(2012年3月),頁27。
    曹淑娟:〈論杜律尺幅萬里之情境〉,《鵝湖月刊》第140期(1987年2月),頁20-21。
    ____:〈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構建〉,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陳其泰:〈為保先賢學術遺產盡一份責任——序李金堂教授編校《余懷全集》〉,《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3月),頁185-186,193。
    陳埼泓:〈論王士禎對余懷「不減劉禹錫」 的評述〉,《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20年1月),頁78-84。
    陳曉明:〈漫談余懷《玉琴齋詞》稿本及其流傳〉,《圖書館雜誌》第11期(2006年11月),頁76-78。
    郭英德:〈吳偉業《秣陵春》傳奇作期新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71-73。
    楊恩玉:〈東晉南朝的「三吳」考辯〉,《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15年7月),頁72-80。
    張明強:〈余懷集外佚文輯考〉,《學術論壇》第8期(2016年8月),頁106-110。
    張悅:〈從《秦淮燈船曲》看余懷《板橋雜記》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神州》第12期(2014年4月),頁34。
    張曉娟、邢江平:〈清初文人余懷詩詞藝術特色研究〉,《語文建設》第2期(2015年1月),頁49-50。
    鄭利丹:〈論余懷的《玉琴齋詞》〉,《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2期(2008年12月),頁67-68。
    管遺瑞:〈對杜甫詩歌創作經驗的精要概括——讀清人余懷《三吳遊覽志》札記〉,《杜甫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12月),頁74-77。
    盧秀華:〈明遺民熊開元由儒歸佛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頁15-73。
    劉利俠,霍有光:〈亂離時逐繁華事 貧賤人看富貴花——論歸莊、余懷「看花詩」中的遺民意識〉,《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期(2010年9月),頁73-78。
    歐陽健:〈「此即一代之興衰 千秋之感慨之所系也」——余懷、冒襄、徐震小說解讀〉,《文學與文化》第2期(2010年5月),頁4-13。
    謝正光:〈楚雲:余懷《三吳遊覽志》解讀示例〉,《九州學林》第3期(2004年秋季二卷),頁42-91。
    羅時進:〈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緣及其文字力量崇拜〉,收編於《文學社會學:明清詩文研究的問題與視角》(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頁127-129。
    鐘繼剛:〈論余懷《余子說史》的遺民情懷〉,《絲綢之路》第2期(2009年1月),頁35-37。
    鐘繼剛,胡月潔:〈余懷文藝觀與清初詩評〉,《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12月),頁28-32,42。
    顧啟、姜光斗:〈冒襄余懷交遊考〉,《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4月),頁75-82,14。
    (三)碩博士論文
    王煉:《余懷詞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朱志遠:《余懷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孟高飛:《余懷及其詞作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吳靜靜:《余懷交遊詩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陳兵兵:《余懷歷史思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溫燎原:《《清史稿·藝文志》著錄余懷《板橋雜記》等21部小說集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景維佳:《余懷的交遊、創作與心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鎧銘:《流寓遺民:明清之際萊陽姜氏之研究(1608-1709)》,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淇丰:《從《詠懷古跡》、《板橋雜記》論余懷的金陵記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鄭利丹:《余懷詩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四)網路資源
    故宮open data專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7384
    漢文大藏經網站: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157_0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