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聖聰 Shengtsung Tu |
---|---|
論文名稱: |
中共對台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 China's propaganda towards Taiwan : Policies , Action and Channels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6 |
中文關鍵詞: | 宣傳 、策略 、新聞框架 、團體盲思 、議題設定 |
英文關鍵詞: | Propaganda, strategy, news frame, agenda setting, group think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40 下載:10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共對台工作裡,除了過去軍事衝突或外交競逐外,兩岸主要的戰場就是在宣傳戰上。長期以來,中共對台宣傳外界諱莫如深。本研究採取決策研究途徑、政府傳播研究途徑,並配合前往兩岸三地進行相關新聞守門人及學者專家訪談,希望釐清中共對台宣傳時,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管道、反宣傳及宣傳效果等相關環節。
本研究發現,外界往往忽略胡錦濤辦公室、中共中央辦公室、中央書記處等單位的「幕僚代決策」角色;在2004年中共對台發表「五一七聲明」後,對台宣傳攻勢轉趨靈活。及至《反分裂國家法》公布後,中共「以法遏獨」策略奏效,在圈定對台政策「紅線」之後,使得「一個中國」原則、「聯美制台」、「反獨促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宣傳策略輪廓更加清晰。中共同時兼用「視覺行銷」等概念,提升宣傳滲透的力度。
在宣傳管道部分,本研究發現中共涉台部門多陷於「團體盲思」氛圍,兩岸媒介透過新聞合作,各自發展出一套「趨吉避凶」策略,致力於收視率的提升,並避免踏入雙方忌諱的政治誤區。至於中共對台宣傳效果部分,在大陸境內凝聚其內部共識有其成效;近年來在國際媒體視聽中也逐漸有所斬獲,原因在於台灣領導人政策多變,外界難以掌握。另外,台灣致力於「去中國化」,放棄外籍人士華語養成培訓工作也讓國際難見台灣視聽。
整體而言,中共對台宣傳主體—台灣民眾對其宣傳效果評價不高。主要在於台灣民眾認知大陸對我敵意甚深,成為既定的「認知框架」,使得相關宣傳內容失效。儘管台灣官方並未投資反制中共對台宣傳資源,但透過半官方機構抽取廣告,形成媒體報導時的「寒蟬效應」,以及台灣本土媒體強化仇中、恨中的反制論述,甚至地下電台散播謠言,這些刻意的傳播行為在台灣早已形成「反中」的防禦網,讓所謂中共對台宣傳「績效卓著」,成為一場「國王的新衣」的荒謬劇。
In addition to military conflict and diplomatic competition in the past, the major battlefield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propaganda.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the outside world has not been able to get a clear picture about China’s propaganda toward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assumes “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 ”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Approach ” and “ Interviews with relative journalists and professionals in China , Hong Kong and Taiwan ” hopefully to clarify all the dimensions of China’s propaganda to Taiwan, including the communicators, contents, channels and both the effects of anti-propaganda and propaganda.
After studying, we found that people often neglect the unobvious “Staff Decision Making” roles such as Hu Jintao’s Office, the China Central Office, and the Secretaria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fter the May 17 Statement released in 2004 , China adjusted her propaganda offense to be more flexible. After the Anti-Secession Law passed, China’s strategy of “ Anti-Taiwan’s Independence through law ” came into effect. Therefore , the bottom line of “ Taiwan’s Policy ” was made. The contour of propaganda strategies was more distinguished through “ One China Policy ”, “Allying with the USA and Deterring Taiwan”, “ Anti-Dependence and Unification Enhancement ” and “ Preaching Taiwan People ”. Meanwhile, the concept of Vision Marketing has being adapted to uplift the effect of propaganda penetration.
Regarding the channels of propaganda, we found most of the Taiwan affairs departments or offices fall into “ Group Think ”. The cross strait media cooperate through press and operate cautiously. They strive to raise the audience rating, and also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people’s condens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se years, it is getting progressive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fluctuating polices made by Taiwan’s leaders result i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s to be understood. Meanwhile, Taiwan has tried very hard to “ deSinification ” and give up to attract foreigners to study Chinese in Taiwan . Both make Taiwan less visibl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general , in response to the main target of China’s propaganda, Taiwan people who turn out that they don’t appreciate it favorably. The main reason is most Taiwanese recogniz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eats Taiwan hostilely. What results in the end is cutting down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ropaganda toward Taiwan. Even though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doesn’t implement counterpropaganda against Mainland China’s propaganda sources, the threat of canceling commercials or advertisements forces the press to subordinate. Also, some of the Taiwan localized media strengthen hostility toward Mainland China and rumors broadcasted by the illegal radio stations. All of these intended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form a defensive network to oppose against Mainland China. Such web turns the so-called outstanding “ outstanding ” effect of propaganda to Taiwan into a ridiculous fairy tale like “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
一、中文資料
一知編(1955),《宣傳部怎樣工作》。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丁 望(2005),《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人民日報(1978a),〈中華人共共和國聲明〉。北京:《人民日報》,12月16日,版1。
人民日報(1978b),〈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北京:《人民日報》,12月24日,版1。
人民日報(1979a),〈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北京:《人民日報》,1月1日,版1。
人民日報(1979b),〈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北京:《人民日報》,1月1日,版1。
人民日報(1979c),〈在東京記者招待會上闡述我內外政策〉。北京:《人民日報》,4月11日,版1。
人民日報(1981),〈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施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北京:《人民日報》,10月1日,版1。
人民日報(1995),〈中共對台宣傳工作會議在京閉幕 認真貫徹江澤民重要講話 進一步加強對台宣傳工作〉。北京:《人民日報》,2月20日,版1。
人民日報(2001),〈中共對台宣傳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北京:《人民日報》,5月25日,版1。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重要共識得到落實 國共兩黨基層交流熱絡展開〉。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31日,版4。
人民日報編輯部(1997),《人民日報版面備要》。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58),《農村宣傳工作經驗》。北京:人民出版社。
力 軍(2004),〈北京對台「戰略新思維」迫在眉睫〉。香港:《廣角鏡》第379期,頁10-13。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央日報(1994),〈中共提出新時期對台宣傳原則〉。台北:《中央日報》,12月5日,版7。
中央社(2007),〈袁岳:中國對台主張聲浪下降〉。台北:《中央社》。轉引自《中華日報》,4月27日,版A8。
中央電視台對台節目編輯主編(2003),《海峽熱點》。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中共中央對台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998),《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1980),〈宣傳工作必須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結合〉。北京:《人民日報》,3月20日,版4。
中宣部幹部局(2001),《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北京:學習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1990),《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彙編(1957),〈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彙編》。北京:法律出版社。
中華民國立法院(2003),《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台北:中華民國立法院,6月25日。
尹乃馨(1993),〈辜汪會談開場暗藏機鋒 汪道涵特向郝柏村致意〉。台北:《聯合報》,4月28日,版4。
支庭榮(2000),〈國家形象傳播—一個新課題的凸現〉。劉繼南主編(2000),《國際傳播—現代的出現傳播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頁25-26。
文崇一(1972),〈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李亦園、楊國樞編(1972)《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47-75。
方 燦(1999),〈揭開「雙面間諜」真相 吳道明何罪之有?莫須有!〉。台北:《展望》8月號,頁24-27。
方長平(2002),〈國家利益建構的國內層次研究〉。北京:《歐洲研究》第3期,頁18-26。
毛澤東(1977),〈駁「輿論一律」〉,《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83),〈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
毛澤東(1991),〈井岡山的鬥爭〉,《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元廷(1997),《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平宇(2003),〈謀台密件 證明中國企圖影響我大選〉。台北:《自由時報》,12月27日,版A2。
王玉燕(2005),〈中共中央新設兩個對台工作小組〉。台北:《聯合報》,5月8日,版13。
王武錄等編(2006),《十四大以來「人民日報」版面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
王泓堅(2002),《中共「一個中國問題」與國際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特殊國與國關係」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南(2005),〈共軍對我「法律戰」運用策略與推展作為之研析〉。台北:《國防雜誌》,第20卷第5期,頁27-38。
王紀平、王朋進、潘忠勇(2006),《如何贏得媒體宣傳》。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王崇德(1996),〈關於情報〉。北京:《情報資料工作》3月號,頁64-67。
王崑義等(2006),《反三佔系列之一—中共對台輿論戰》。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王章陵(1991),〈中共宣傳鼓動策略與形式的分析(下)〉。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17卷第4期,頁19-27。
王章陵(1991),〈中共宣傳鼓動策略與形式的分析(上)〉。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17卷第3期,頁1-10。
王嵩音(1993),《傳播研究里程碑》。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毓莉(1999),〈中共傳播改革之研究〉。台北:《東亞季刊》第30卷第1期,頁19-38。
王毓莉(2005),〈中國大陸駐點台灣記者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為例〉。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1期,頁1-49。
王綽中(1999),〈汪道涵有關「一個中國」八十六字新解〉。台北:《中國時報》,4月20日,版14。
王銘義(1993),《不確定的海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王銘義(2005a),《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銘義(2005b),〈王滬寧、孫亞夫 對台核心文膽〉。台北:《中國時報》,5月13日,版A6。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寫作教研組編(1978),《廣播宣傳與語言運用》天津:天津廣播出版社。
平可夫(1996),《外向型的中國軍隊—中共對外的諜報、用兵能力與軍事交流》。台北:時報文化。
甘險峰(2004),《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田 軍(2004),〈政府傳播概念探析〉。北京:《學習與探索》,第2期,頁33-36。
申慧媛(2005),〈民眾接觸媒體 電視第一 報紙居次〉。台北:《自由時報》,6月16日,版A5。
仲 文(2005),〈胡錦濤對台手腕高超〉。香港:《廣角鏡》第392期,頁22-25。
任金州等編(2003),《電視外宣策略與案例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89),《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1994),〈關於當前台灣情況和對台宣傳工作的意見〉,《中共對台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列 寧(1959),〈從何著手?〉。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10。
成美、童兵(1988),《新聞理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 立(1981),〈謠言的基本心理〉,《傳播拼盤》。台北:時報有限公司,頁237-244。
朱 立(1988),〈中共的傳播與社會發展—一個歷史的與宏觀的評估〉。香港:《潮流月刊》,第11期,頁45-48。
朱丹妮(1986),《中共國際宣傳組織及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文泉、陳泰一(1999),《信息作戰》。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朱南燕(2006),《論反「台獨」鬥爭中的輿論戰》。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中華科技整合研究會。
江澤民(1990),《中國新聞年鑑》。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江澤民(1993),〈宣傳思想戰線是我們黨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線〉。北京:《人民日報》,1月15日,版1。
江澤民(1995),〈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而繼續奮鬥〉。北京:《人民日報》,1月31日,版1。
江澤民(1995),《中國新聞年鑑》。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江澤民(1996),《從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學習江澤民主席視察人民日報社的重要講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江澤民(1997),《中國新聞年鑑》。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江澤民(2002),《中國新聞年鑑》。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李登輝總統「特殊國與國關係」 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何 舟、陳懷林(1998),《中國傳媒新論》。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何 英(2005),《美國形象與中國形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何 英(2005),《美國媒體與中國形象》。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何 川(1994),《中共新聞制度剖析》。台北:正中書局。
何振盛、杜嘉芬譯,Roy , Denny(2004),《台灣政治史(Taiwan:A Political History)》。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何 新(1995),〈解讀新華社就江澤民談話的修正版〉。台北:《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0日,版2。
余正山(2002),《武裝衝突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盛紅生等(2003),《武力的邊界—21世紀前期武裝衝突中的國際法》。北京:時事出版社。
余成浩(2005),《「國台辦」兩岸關係言說之語藝分析—以圖門論辯理論為研究取徑》。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成浩(2005),《「國台辦」兩岸關係言說之語藝分析—以圖門論辯理論為研究途徑》。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家宏、寧樹藩、徐培汀、譚啟泰編(1984),《新聞學簡明詞典》。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吳安家(1996),《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
吳安家(2005),〈「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策略〉。台北:《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2期,頁1-4。
吳奇為(1991),〈中共傳播理論的定位、發展及運作〉,《巨變下的中蘇共》。台北:曉園出版社。
吳家恆、方祖芳譯,Joseph S. Nye,Jr(2006),《柔性國力(Soft Power)》。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國光(2004),〈中國政府宣傳的精緻化〉。香港:《前哨》,12月號,頁44-47。
呂亞力(1991),《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呂芳上(1974),〈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宣傳刊物〉。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期,頁413-435。
呂芳上(1979),〈中華革命黨的討袁宣傳〉。台北:《中華學報》,第1期,頁173-196。
李 成(2003),《對外宣傳媒介戰略》。武漢:武漢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一鳴(1997),《宣傳工作手冊》。北京:紅旗出版社。
李亦楠(2004),〈為我軍未來軍事鬥爭提供可靠的法理基礎—政治工作「法律戰」淺析〉。北京:《軍隊政工理論研究》,第5卷第3期,頁80-83。
李希光、周慶安編(2004),《軟力量與全球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希光、孫靜維編(2002),《全球新傳播—來自清華園的思想交鋒》。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李希光、趙心樹(2002),《媒體的力量》。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李卓鈞(1998),〈對台報導與對內報導〉。北京:《新聞大學》夏季號,頁66-68,48。
李季光(2002),〈三芝會議 研擬國家發展戰略〉。台北:《自由時報》,9月8日,版1。
李炎巨、陳開國(1986),《宣傳工作概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美華(2003),〈台灣電視媒體國際新聞之內容分析與產製研究〉。台北:《傳播文化》第10期,頁1-30。
李茂政摘譯(1969),〈宣傳的長成〉。台北:《新聞學研究》,第4集,頁418-476。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出版社。
李家泉(2005),〈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香港:《中國評論》,8月號,頁3-6。
李書璇(2005),〈中國以台制台統戰七路並進〉。《台灣日報》,4月11日,第2版。
李壽源(1999),《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大眾傳播的獨特風景線》。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憲生(1997),《宣傳實踐中的理性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鐘建(1993),《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聖聰(1996a),《辜汪會談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聖聰(1996b),〈中共正秘密草擬台灣基本法〉。台北:《新新聞週刊》第500期,頁31-32。
杜聖聰(1998),〈柯林頓丟出震撼彈 對台提出「三不」政策〉。《環球電視》新聞【手稿】,6月30日。
杜聖聰(2000),〈張銘清:跨黨派小組建議不三不四〉。台北:《勁報》,12月1日,版4。
杜聖聰(2005),〈前李登輝時期的大陸政策—以「心理治療性政治」概念分析之〉,《政治學學報》第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頁21-52。
杜聖聰(2005),〈從注射論到視覺行銷〉。台北:《自由時報》,7月30日,版12。
杜聖聰(2007),〈中共對台情報作為初探〉,《政治學學報》第7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頁1-17。
杜聖聰、張裕亮等(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三民書局。
杜筱越(2004),〈兩岸進入全新觀察期-中國拋棄幻覺全面抗台獨〉。台北:《新新聞周報》,第929期,2004年12月23日,頁54-58。
杜筱越(2004a),〈胡錦濤對台決策幕僚大曝光—調子拉越高 老胡越激賞〉。《新新聞週報》第917期,頁48-50。
杜筱越(2004b),〈透視胡錦濤對台決策的新風格—禮數周到 寸步不讓〉。台北:《新新聞週報》第918期,頁66-68。
杜筱越(2005a),〈台灣政府如何因應反分裂法 陸委會擔心「心防」鬆懈〉。台北:《新新聞週報》第940期,頁20。
杜筱越(2005b),〈「連胡會」讓國台辦鹹魚翻身 「狼」的獵人終於找對獵物〉。台北:《新新聞週報》第947期,頁50-53。
杜筱越(2005c),〈陸委會暫緩兩岸新聞交流 將成新聞學經典教材〉。北京:《人民日報》,版10。
杜輝源(2003),《人民日報對「一個中國」議題報導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沙葉新(2003a),〈毛氏宣傳體制四大特性〉。香港:《開放雜誌》,8月號,頁83-89。
沙葉新(2003b),〈毛澤東四大宣傳理論體制〉。香港:《開放雜誌》,9月號,頁89-91。
沈承剛(1996),《政策學》。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汪 聰(2002),〈順應變化 因勢利導—關於台灣社會變化及對台宣傳策略的思考〉。北京:《電視專論》,頁22-24。
汪莉絹(2005),〈大陸啟動輿論戰 宣傳「包機直航」〉。台北:《聯合報》,1月15日,版13。
肖‧阿‧納索拉什維里(1984),《宣傳心理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辛繼霖譯(1973),《輿論與宣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阮銘、張怡菁(2006),《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
周恃天譯(1975),《說服伎倆—從宣傳到洗腦》。台北:黎明書局。
周振林主編(1988),《實用宣傳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周莉音(1985),《國際關係中國際傳播之角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宗海仁(2002),《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
岳浩天(2004),〈中共開始調整「寄望美國」政策〉。台北:《財訊》9月號,頁188-191。
於慧堅(2005),〈三百億人民幣,供台商貸款〉。台北:《中國時報》,9月8日,版A13。
易蘇民(1966),《宣傳戰原理與運用》。台北:蘇民出版社。
明 報(2005),〈中共對台情報部門曝光〉。香港:《明報》,7月1日,版3。
林中堅(2004),〈北京對台政策趨強硬 今次「狼來了」不可誤判〉。香港:《前哨》7月號,頁38-42。
林之達(1988),《宣傳科學研究概要》。四川: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林利民(2003),〈對21世紀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若干思考〉。刊載於楚樹龍、耿秦主編(2003),《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林佳龍(2004),〈中國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戰略〉。見林佳龍編(2004),《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台灣智庫,頁209-262。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秉賢(1985),《社會心理學》。北京:群眾出版社。
林則宏(2006),〈反分裂法週年 陳明通:中共統戰宣傳 我一路挨打〉。台北:《經濟日報》。3月6日,版A6。
林昭武、狄英(2000),〈春帆樓一紙 辛酸五十年〉。北京:《台聲》,第7期,頁36-38。
林淑玲、陳文和(2007),〈CNN、美聯社竟如此報導 敗類選總統 呂秀蓮抗議〉。台北:《中國時報》,3月7日,版A1。
林維國(2003),《網路議題設定—網路新聞議題設定功能的初探性研究》。台北:九十二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 翰等譯,Caporaso , J. A,(1995),《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
林寶慶(2003),〈台灣的守護天使為什麼變了?〉。台北:《聯合報》,12月12日,版A13。
林克(2004),〈「胡七點」宣示對台底線與讓步空間〉。台北:《商業週刊》826期,頁26。
武軍倉(1999),〈試論我軍對台宣傳的效果評價〉。西安:《西安政 治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頁25-29。
武軍倉、梁宏山(2000),〈新形勢下增強軍隊對台宣傳效果的幾點思考〉。西安:《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13卷第6期,頁27-30。
邵培仁、何揚鳴、張健康編(2002),《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與輿論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邵培仁等(1995),《新聞傳播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奕 父(1985),〈淺論中共的「傳播理論」-兼論「西方傳播理論」輸入的情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內部資料,頁63-73。
姜德琪(2005),〈美國對台政策的趨向與中國的應對策略〉,《現代台灣研究》12月號。福州: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頁40-43,52。
思 今、侯寶成(2004),〈輿論戰:信息化戰爭的一大奇觀〉,《政工導刊》。西安: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第5期,頁4-6。
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輯群(2006),《反三戰系列之三—中共對臺法律戰》。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柳金財(2001),〈中共對台和、戰兩手策略之發展運用與分析〉。台北:《中華戰略季刊》夏季號,頁173-224。
洪鐮德(1997),《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看中國(2006),〈特務機構林立間諜無孔不入 中共各大情報部門大曝光〉。香港:《前哨》,1月號,頁21-27。
胡 漣(1977),〈泛述古寧頭之戰〉。台北:《傳記文學》第186期、187期。http://www.boxun.com/hero/xsj1/299_5.shtml
胡耀邦(1990),〈關於黨的新聞工作〉,《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
范錦明(2002),〈十六大與中國經濟發展〉。《手稿》。轉引自林佳龍編(2004),《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台灣智庫,頁64。
陌上桑(2004),〈中國情報活動現況)。高雄:《民眾日報》,10月6日,版5。
韋氏大學辭典編輯群(1996),《韋氏大學詞典》第10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唐曼珍、王宇(1991)《一九九○台灣事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夏立平(2002),〈美國國會與中美安全關係—以台灣問題為例的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北京:中國國際關係學院,頁42-47。
孫有中(2002),〈國家形象的內涵與功能〉。北京:《國際論壇》,頁13-23。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孫揚明(2004),〈宣什麼「事後才擦粉」 每次都這樣〉。台北:《聯合報》,1月10日,版3。
孫揚明(2005),〈中美「共管台海」的新試探〉。台北:《聯合報》,9月16日,版15。
孫維惠(1998),〈略論對台宣傳工作中的幾個問題〉。南京:《南京 政治學院學報》,第3期,頁97-99。
師永剛(2004),《解密鳳凰—鳳凰衛視時事開講影響力》。北京:作家出版社。
徐淑敏(2005),《敏感性與脆弱性—互賴理論下的兩岸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徐博東(2005),〈大陸調整對台政策後的主動和扁當局的困境〉。北京:《台聲》7月號,頁10-11。
時殷弘(2005),〈中國大陸對台新策略評析〉。香港:《中國評論》2月號,頁42-45。
朗文英漢雙解活用詞典編輯群(1993),《朗文英漢雙解活用詞典》。台北:朗文出版社。
殷曉容譯,E‧M•羅傑斯,(2001),《傳播學史—一種傳記的方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海 峽(2003),〈運用現代廣播的創新成果—提升對台宣導的整體效應〉。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第1期,頁55-57。
海峽交流基金會(2001),《辜汪會談與辜汪會晤》。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祝基瀅(1995),《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袁訓忠、張成富(2002),《現代高技術戰爭政治工作》。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
袁方、王漢生(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 中、溫金權、周志哲、丁鳳儀(1998),《兵不血刃的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馬克思(1985),《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振坤等(2006),《反三戰系列之二—中共對臺心理戰》。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高素蘭(2004),〈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演變〉。台北:《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頁189-228。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1969),《宣傳工作手冊》。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
國家安全會議(2006),《2006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家安全會議,5月20日。
常戰海、楊繼成(2004),〈輿論戰的本質和功能是什麼?〉。北京:《解放軍報》,8月5日,版6。
康彰榮(2002),〈上半年大陸城鎮失業率三‧八%〉。《工商時報》,9月12日,版4。
張 昆(2005),《國家形象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 浩(1941),《中共黨的策略路線》。中共中央調查統計局。
張 國、林善浪編(2001),《中國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山新、潘建剛(2004),〈法律戰:鬥力鬥智又鬥法〉。西安:《政工導刊》,第212期,頁7-9。
張五岳、蔡成聖(2003),〈中共對台政策的量化與質化檢視〉。台北:《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0期,頁15-35。
張巨岩(2004),《權力的聲音:美國的媒體與戰爭》。北京:三聯書店。
張玉法(1974),〈同盟會時期的革命宣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期,頁42-66。
張旭成(2001),〈規劃資訊戰略強化國家安全〉。《自由時報》,3月19日,版13版。
張志和(1963),《宣傳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宗智(2004),〈美不為扁定義的台灣現狀背書〉。台北:《聯合報》,4月23日,版A2。
張炳升(2002),〈為黨為人民熱情謳歌——記十六大代表、新華社高級記者端木來娣〉。北京:《光明日報》,11月5日,版8。
張振華等編(2003),《中國廣播電視概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桂珍等,(2006),《中國對外傳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張祥山(2006),〈國家安全意涵的持續與轉變〉。台北:《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1期,頁27-43。
張聖岱(2003),〈鮑溫晚宴 閉門會談台灣問題〉。台北:《聯合報》,12月10日,版A2。
張裕亮(2003),〈大陸黨報從業員依附行為的轉變一以人民日報為例〉。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頁109-136。
張裕亮(2006),《變遷中的大陸報業圖像:大陸報業報導內容變革—以中共對台報導為例》。台北:晶典文化出版公司。
張榮恭(1975),《中共「九大」後對海外華人之統戰工作》。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篤行、張力行(1987),《社會宣傳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3
張頻、尹選榮(2002),〈讓「規定動作」更完美 讓「自選動作」更漂亮〉。廣西:《河池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頁102-104。
曹宇帆(2005),《中共對台宣傳與台灣媒體報導—「反分裂國家法」之傳播研究》。台北: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開明(2000),〈江澤民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發表言論之語藝分析—1989年至1999年為分析範圍〉。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頁80-89。
曹福田(1994),《宣傳學集論》。成都:成都出版社。
曹福田(1994),《宣傳學集論》。成都;成都出版社。
梁繼紅(2002),〈關於對台灣廣播首次抽樣調查的思考〉。刊載於韓長江編(2004),《業精於思—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50週年論文集》。
盛沛林、王林、劉亞(2005),《輿論戰100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莊慧良(1998),〈台高層成中共情報目標〉。香港:《明報》,7月22日,第A16版。
許志嘉(1993),《「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嘉(2000),《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許志嘉(2007),〈兩岸新聞交流的意義與困境〉。台中:靜宜大學主辦的《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發表論文,頁38-50。
許勝泰(2001),《中共對台統一戰略之研究—以薄富爾的行動戰略理論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禛元(1999),《兩岸政治傳播與議題報導取向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許薌君(2003),《劃時代的聲音 鮮為人知的中央廣播電台》。台北:央廣叢書。
連雋偉(2000),〈對台動武「三如果」 錢其琛明白解釋〉。台北:《勁報》,版4。
郭 可(2003),《當代對外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郭立民編(1992),《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冶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偉峰主編(2006),《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郭瑞華(2004),〈中共對台宣傳的變遷與持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3日,頁88-100。
郭震遠(2005),〈中共第四代領導的對台工作綱領—胡錦濤對台講話解讀〉。香港:《中國評論》,4月號,頁21-25。
郭鐘琪、廖為健(2001),〈解析政府傳播渠道〉。北京:《公關世界》,第5期,頁45-48。
陳 浚(1954),《工會報紙的經濟宣傳》。北京:工人出版社。
陳一新(2004),〈錢尼訪中牽引三編關係〉。台北:《中國時報》,4月18日,版A15。
陳一新(2007),《危機潛伏—從平衡到失衡,布希政府第一任期的兩岸政策》。台北:博揚文化。
陳力丹(1999),《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力丹(2003),《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永成(2004),〈中共如何對台「入島、入戶、入心」 北京有份你的機密資料〉。台北:《新新聞週報》第923期,頁58-59。
陳 式譯,Adolf Hitler(1988),《我的奮鬥(Mein Kampf)》。台北:文國書局。
陳芸芸(1999),《議題設定理論第二層次探析—以臺北市公娼存廢議題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津萍(2005),〈從二次波灣戰爭探討共軍「輿論戰」之發展與影響〉。台北:《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頁52-64。
陳富清(2003),《江澤民輿論導向思想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愛華(2004),〈中國大陸政府文宣管理機構〉。行政院新聞局編印(2004),《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頁13-32。
陳毓鈞(2005),《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文化。
陳毓鈞(2006),《胡錦濤時代的中美臺動向:維持現狀,遏止台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福成(2000),《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諤(1961),〈宣傳定義之研究及過程分析〉。台北:《報學》,第2卷第8期,頁56-77。
章曉明(2004),《後江澤民時代的中國新政幕僚》。香港:共和聯動圖書公司。
傅昌波(2004),《新聞輿論監督論—概念、依據和規範》。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喬福駿(2005),《國軍危機傳播策略研究—面對中共輿論戰之作為》。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堯風(2001),〈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北京:《現代傳播》第108期,頁2-6。
彭 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書局。
彭偉步(2005),《信息時代政府形象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彭芸(1990),《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出版社。
景 杉(199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
湯光鴻(2004),〈論國家形象〉。北京:《國際問題研究》,頁16-17。
程之行(1978),〈輿論與宣傳〉。台北:《報學》,第3卷第10期,頁66-87。
程曼麗(2004),〈政府傳播機理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頁21-28。
童 兵(1994),《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童 兵(2004),〈台灣媒體的大陸新聞及其報導隊伍〉,《童兵自選集—新聞科學:觀察與思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 434-440。
童振源(2004),〈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與挑戰〉。見林佳龍編(2004),《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台灣智庫,頁31-73。
楊 波編(2005),《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簡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楊 渡(1992),〈中共對台新聞發佈的研究〉。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1992),《新聞媒體與兩岸交流》。台北:學生書局,頁17-35。
楊力宇(1983),〈鄧小平和平統一的最新構想〉。香港:《七十年代》第163期,頁17-19。
楊力宇(2003),〈布溫峰會和美中台關係〉。香港:《動向》第220期,頁62-66。
楊士仁(2005),〈中資介入台灣媒體 日本也關切〉。台北:《Taiwan News 財經週刊》第209期,10月28日,頁51-53。
楊中美(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
楊偉芬(2000),《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楊開煌(1991),〈大陸政體下的媒體角色之變遷—解釋典範之探討〉。台北:《東亞季刊》第23卷第2期,頁20-38。
楊開煌(2005),《出手 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楊憲村、徐博東(2002),《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文化。
葉怡君(2005),〈中國對台政策與沿革〉。見趙建民編(2005),《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頁347-366。
葛來儀(2004),〈美中聯手防止台海戰爭〉。台北:《蘋果日報》,4月18日,版A18。
董立文(2004),〈從權力繼承看中共政治發展的非制度化〉。見林佳龍編(2004),《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台灣智庫,頁129-163。
董更生(2003),〈三番兩次警告扁 布希是急了〉。台北:《聯合報》,12月10日,版A3。
虞義輝(1999),〈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策略之回顧與評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頁5-18。
農業出版社(1958),《農業宣傳工作經驗彙編》。北京:農業出版社。
運新宇等編(2004),《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二十四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鄒錫明(1998),《中共中央機構沿革實錄》。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廖永亮(2003),《輿論調控學》。北京:新聞出版社。
熊樹忠(1977),《中共策略及其作法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管文虎編(1999),《國家形象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趙 莉(2003),《中西對外宣傳比較》。武漢:武漢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可金(2005),〈台灣當局在美國的游說活動與中美關係摩擦〉。孫哲編(2005),《美國國會與台灣問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269-287。
趙建民(1988),〈中共對台政策:戰略、意圖與作法〉。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0卷第5期,頁1-13。
銘報(2005),〈新生最愛看大陸新聞的報紙〉。台北:《銘報》,11月4日,版3。
劉台平(2004),《島計畫—2008中共發動對台割喉戰》。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幼琍(1994),〈傳播科技對兩岸新聞傳播之影響〉。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主辦的《兩岸情勢與新聞傳播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劉建明(1990),《當代輿論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劉建明(2006),《新聞發佈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劉國昌(2005),〈堅持黨報性質 努力突出海味〉。見劉洪潮編(2005),《怎樣做對外宣傳報導》。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頁240-255。
劉添財、張瀛之、劉瑞祺、許志強(2005),〈熊貓如來台 三園搶著養〉。台北:《中國時報》,5月4日,版A5。
劉蔚華、陳遠主編(1991),《方法大辭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劉繼南、何 輝編(2006),《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對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劉繼南、何 輝等(2006),《鏡像中國:世界主流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劉繼南、周績華、段鵬(2002),《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對外宣傳—國際關係的新視角》。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劉屏(2004),〈不同官員對台說重話 美政府事先協調好的〉。台北:《中國時報》,4月24日,版A2。
劉康(2002),〈全球化、媒體、意識型態的關係—兼論美國媒體近年來的中國報導〉。刊載於尹鴻、李彬編(2002),《全球化與大眾傳媒—衝突‧融合‧互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333-350。
廣播電視簡明辭典編輯委員會編(1989),《廣播電視簡明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潘向光(1995),〈廣告傳播中的人際傳播〉。杭州:《杭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頁1-10。
潘明宏譯,Frankfort-Nachmais , Chava&Nachmais , David(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蔡 瑋(2000),《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蔡政文、林嘉誠(1989),《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台北:《新聞學研究》,第50期,頁97-124。
蔡幗芬(2000),《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鄭國智(2002),《中共對台統戰策略之研究:公元2000-2002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漢良(2006),〈中國媒體幫倒扁加油〉。台北:《新新聞周報》第1019期,頁56-58。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魯 競(1994),〈中共黨的宣傳工作系統(宣傳部系統)狀況分析〉。台北:《中共研究》,第28卷第11期,頁17-28。
曉沖編(2002),《十六大卡位戰》。香港:夏菲爾出版有限公司。
蕭行易(1995),〈「江八點」解讀軟中帶硬方針依舊對臺政策未脫「三不」〉。台北:《中央日報》,2月5日,版4。
蕭政勤(1998),《朱內閣治國新路線》。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蕭偉強(2006),〈從國際駐台記者檢視新聞馴化的概念與想像〉。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第十四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10月13、14日,頁1-20。
蕭衡倩(2001),〈宋楚瑜:李登輝擔心我當總統〉。台北:《聯合晚報》,5月12日,版3。
賴祥蔚(2002),〈中國大陸廣播影視集團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北京:《廣播與電視》第18期,頁115-139。
閻 淮(1991),《中共政治結構與民主化論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閻晉中(2003),《軍事情報學》。北京:時事出版社。
戴國煇、王作榮口述,夏珍記錄整理(2001),《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聯合報(1998),〈中共對台宣傳決採「穩中求進」〉。台北:《聯合報》,6月22日,版13。
聯合報(2000),〈朱鎔基記者會現場問答〉。台北:《聯合報》,3月16日,版3。
聯合報系採訪團(2002),〈錢其琛:推動三通 無關下屆總統大選〉。台北:《聯合報》,10月17日,版4。
謝麗娟(2005),〈台灣大選期間之中共對台政策:2004年總統大選個案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頁62-69。
鍾沛璋(2003),〈政治文明與新聞立法〉,《同舟共進》。廣州:廣東政協,頁21-23。
鍾清正(2004),〈中共制訂對台三條緊急方針〉。香港:《開放》5月號,頁16-17。
韓長江(2002),〈對台灣廣播系統優化的思考〉。北京:《中國廣播》第8期,頁1-5。
韓長江、陳國雄編(2004),《業精於思: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50週年論文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韓喜凱編(1986),《宣傳工作手冊》。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叢文勝(2004),〈現代戰爭中「法律戰」概念辨析〉。北京:《法制時報》,9月26日,版2。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群(1987),《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8卷。台北:丹青出版社。
顏志榮(2004),〈胡錦濤的對台政策:靈活或限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頁101-116。
顏建發(2003),〈胡溫體制權力結構與領導風格之研析〉。台北:遠景基金會主辦之《2003年中國大陸總體形勢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32。
魏承思(2005),《兩岸密使50年》。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魏紹徵(1957),《宣傳技術之研究》。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 組編印。
羅嘉薇、周德惠、仇佩芬(2002),〈錢其琛:談三通 可不涉一中〉。台北:《聯合報》,7月6日,版1。
蘇永耀(2005),〈迫於威脅 凸顯中國手段殘酷〉。台北:《自由時報》,3月27日,版2。
蘇昌平(2004),〈認真準備打 積極爭取和—北京對台新方針〉。香港:《鏡報月刊》12月號,頁84-84。
二、英文資料
Bass, A.Z.(1969). “ Refining the gatekeeper concept ”. Joumalism Quarterly , 46, pp.69-67.
Bottelier,P(2001) . ” China’s Domestic Debts: Will They Interfere with Financial Sector Liberalization and WTO Commitments? Issues and Strategies “, discussion paper for Wilton Park Conference # 654 on Economic an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for Govemment and Business , November 5-8, pp. 8-9.
Carey,J.(1988). Media Myth , and Narratives : Television and the Press . Newbury Park,CA : Sage.
Chen,Melody.(2004). “ USWelcomes Contructive Messege “. Taipei Times . October 11, p.1.
Cohen, B.C.(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mbs,J.E.,&Nimmo,D.(1993).The New Propaganda : The Dictatorship of Palaver in Contemporary Polotics . New York : Longman.
Crouse ,Timothy (1972).The Boys on the the Bus. New York :
Ballantine.
Dao,James & Schmmit , Eric (2002) . ” Pentagon Readies Efforts to Sway Sentiment Abroad ”. New York Times . February 19, p.1.
DeVito, J. A. (1986).The Communication Handbook: A Dictionary . New York: Harper & Row.
Doob,L.W.(1994) .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 New York: Henry Holt.
Dougherty , James E., Pfaltzgraff , Robert L.,Jr(1981) .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national Relations , 2nd. edn .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Easton,D.(1971).The Political System . New York:Alfred A. Knopf.
Ellul,J(1965) . Propaganda: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 . Knopf,New York.
Gieber, W. (1994). “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 Makes it ” , in L. Dexter & D.M. White (Eds.) People Society & Mass Communication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Gilboy ,G & Heginbotham ,E(2001). “ China’s Coming Transformation “, Foreign Afairs , July / August, p. 340.
Goffman , E.(1974). Frame analysis .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J. (1997). A Berlin Republic : Writings on Germany . tr. by S.Rendall . Lincoln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Herman , E.S. & Chomsky ,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Howkins ,J.(1982). Mass Communication of China . New York : Longman.
Issak , Alan C.(198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 4th edition. Homewood, IL: The Dorsey Press.
Johnston , Alastair Lain(1996).”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 in Pcter J. Katzenstrin,Peter J. ed.,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y .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216-270.
Jowett ,G.S.& O’Donnell ,V.(1999) .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Lasswell , H. D. (1951). “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 In D. Lerner (Ed.), Propaganda in War and Crisis . New York: George W. Stewart , pp. 261-277.
Lasswell , H.D. (1927).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 New York: Knopf.
Laswell , H.D.(1934). 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 Chicago.
Lee , A. M., & Lee, E.B. (1939). 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eneral Semantics.
Lewin K. (1947). “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 Channels of Group Life: 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 Human Relations , 1, pp.143-153.
Lin , Chong-Pin (2002) , “ Beijing’s Angle Tactics on Taiwan “, Oct.2002,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e paper presentedat the.Conference on Political of Economic Reforms of Mainland China in a Changing global Socieiy ,Sponsored by the ColIege of Socjal Science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Apr. 25-27.
Liu , Y & Huang ,Y & Yang , X (2001). “ China Must Make Efforts to Prevent Polariz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 (in Chinese) , Beijing Xinhua Hong Kong Service , March 10, in FBIS-CHI-2001-0310.
McCombs , M.E & Evatt ,D.(1995). “ Issue and attributes: Exploring a new dimension in agenda-setting “. Manuscript prepares for Communication Sociedad , a pub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avarra in Pamplona , Spain,pp.12-27.
Nimmo , Dan. (1976).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 An Overview “ , in Ruben,B.(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 Vol.I,p.417-456.
Noelle-Neumann , E. & Mathes , R. (1987). “ The ‘event as event’ and the ‘events news’ :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onance’ for media effects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2 , pp.391-414.
Onuf , Nicholas Greenwood (1989) . World of Our Making: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Pratkanis , A. , & Turner , M.E.(1996). “ Persuasion and Democracy :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and Enacting Social Change “ .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52 , pp.187-205.
Rampal , K.R. (1995). The Collection and flow of world news . In John C. Merrill (ed.), Global Journalism :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White Plains, NY:Longman,pp.18-36.
Rosenau , James , N (1995). “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Global Governance , 1, pp.13-18.
Rudner , R.S. (1966).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 Englewood.
Shoemaker , P. J. (1991). Gatekeeping . New York : Sage.
Sproul , J.M (1994) . Channel of Propaganda . Bloomington, IN:Edinfo.
Taipei Times . (2004). “ China Blasts US for Supporting Taiwan “. Taipei Times . July 10, p1.
The Asian Pacific Post . (2003) . “ There are 3500 Chinese spy company in American and Canada ” . The Asian Pacific Post , Aug 8 , p.3 .
The China Post (2004) . “ U.S. Wants President to Reiterate ‘5 Noes,’ ”. The China Post , May 1, p20.
Tian , H.M. (1989). The Great Transition :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Standford,Calif :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
Voice of American (2003) . “ Regularity and Cumulative Regularity Computed variables for VOA in any Language “ . Report created 17-Feb-03 (China Data) . D.C.: VOA Press.
Wasby , Senphen L.(1970) . Political Science: The Discipline and Its Dimention .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White , D. M. (1950). “ The gate 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 Journalism Quarterly , 27, pp.383-390.
Whithey , Frederick C. (1977) . Mass 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 Dubuque: Win C. Brownn Company Publishers .
World Bank(2001). ” China “ , World Bank . isssued on September 27.
Zhao , Quansheng (1996) .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New York, pp.7-35.
三、網路資料
AC尼爾森公司(2007),〈尼爾森調查:2006年台灣廣告量市場萎縮2.5%〉。台北:《AC尼爾森公司》,1月24日。http://www.acnielsen.com.tw/site/news20070124.htm
Bureau of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Labor(美國人權、民主和勞動事務局)(2003),《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國部分(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 China)》。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rfrchina03.htm
丁關根(1993),《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思路》。丁關根於6月25日在《南京宣傳工作會議》的談話摘要。http://www.ycu.jx.cn/sz/swhweb/zywx/1993/GWX930625.htm
人民網(2003),〈胡錦濤會見台資企業協會會長 強調反對分裂〉。北京:《新華網》,12月2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5/content_1248336.htm
人民網(2004),〈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北京:《人民網》,9月26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809350.html
人民網(2005),〈「人民日報」簡介〉。北京:《人民網》,6月10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8213/49160/3459958.html
中央電視台(2005),〈「海峽兩岸」欄目的創辦與收視分析〉。北京:《中央電視台》,2月3日。http://big5.cctv.com/tvguide/tvcomment/special/C11876/20050203/102583_3.shtml
中央電視台(2007),〈CCTV簡介〉。北京:《中央電視台》。http://www.cctv.com/profile/intro.html
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中共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0),〈台灣地區選舉產生新的領導人聲明〉。北京:《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4/4416173.html
中共中央宣傳部(1994),《中央宣傳部1994年宣傳思想工作要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4/4416161.html
中共中央對台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中台辦、國台辦授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http://www.gwytb.gov.cn/zywg/zywg0.asp?zywg_m_id=105
中共統戰部(2002),〈兩岸和平統一。更寄望於台灣人民〉。中共統戰部網頁,12月18日。http://www.zytzb.org.cn/zytzbwz/hkmatai/chanshu/80200212180220.htm
中國國家統計局(2007),〈國民經濟核算〉。http://210.72.32.6/cgi-bin/bigate.cgi/b/g/g/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3),《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8月31日。http://www.gwytb.gov.cn:82/bps/bps_zgty.htm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a),〈台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speak.php4?issueDate=&issueYY=89&issueMM=5&issueDD=20&title=&content=&_section=4&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0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b),〈跨黨派小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point/point-34.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1),〈總統發表九十年元旦祝詞〉。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speak.php4?issueDate=&issueYY=90&issueMM=1&issueDD=1&title=&content=&_section=4&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1
中新網(2004),〈聲振半個世紀,功澤兩岸同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廣播50週年紀念會隆重舉行〉。北京:《中新網》,8月12日。http://211.89.225.4:82/gate/big5/www.nihaotw.com/news/news_content.asp?id=62843
中新網(2005),〈國共兩黨基層交流 台中與廈門達成「六點共識」〉。北京:《中新網》,8月26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CC/haixia/951572.htm
方 旭(2006),〈防網軍入侵國防部首度執行資訊防護動員〉。《中央社》,7月14日。http://www.mnd.gov.tw/modnews/mininews/matter.aspx?PublicID=3794
王 林、王貴濱(2004),〈輿論戰與心理戰辨析〉。http://www.pladaily.com.cn/item/saloon/lunyuan/237.asp
王建民(2006),〈台灣香蕉冷與熱〉。北京:《人民網》,11月15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1/14871/5040794.html
史先振(2006),〈東京玫瑰凋亡,二戰迷團帶進墳墓〉,9月29日。北京:《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rdx/2006-09/29/content_5154493.htm
石 容(2000),〈中國歡迎美參院通過PNTR〉。英國:《BBC中文網》,9月20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933000/9332422.stm
央視國際網絡(2007),〈對台宣傳〉。北京:《央視國際網絡》,3月19日。http://www.cctv.com/profile/special/C18020/20070319/103063.shtml
朱金平(2004),〈我軍媒體如何打好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的輿論戰〉。http://www.pladaliy.com.cn/item/xwycc/200405/txt/21.htm
江華(2004),〈催生國家統一法的人〉。廣州:《南方人物週刊》,7月12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rwzk/20040616/sz/200407120023.asp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a),《海峽兩岸關係紀要》,7月號。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8907.htm#02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b),《海峽兩岸關係紀要》,8月號。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8908.htm#00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c),《海峽兩岸關係紀要》,11月號。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8911.htm#028
余繼軍、海鷹(2005),〈台灣名嘴廈門打工 都想當廈門人了〉。北京:《華夏經緯網》,2月2日。http://big5.huaxia.com/gd/jldt/2005/00286246.html
李一鳴(2003),〈中南海事件的陰謀〉,《大紀元時報》,9月5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3/9/5/n370529.htm
李希光、陸婭楠(2004),〈環球時報的議程設置〉。北京:《人民網》,11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14677/21963/22063/2978344.html
李英明(2002),〈兩岸經貿新形勢之研究〉,《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20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月27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20.htm
李登輝(1995),〈李總統為開展兩岸關係所提六項具體建議〉。http://www.mac.gov.tw/big5/rpir/1_5.htm
李筱峰(未出版),《台灣民主運動百年史》。
http://www.jimlee.idv.tw
孟西安(2001),〈陝西「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赴台引起轟動〉。北京:《人民網》。http://new.sina.com.cn/c1/2001-09-21/363008.html
看中國(2002),《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真相》。美國《看中國》,1月9日。
http://secretchina.com/news/pub/view.php?aid=9869
財團法人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2005),〈連胡會、宋胡會共識比較〉,6月9日。http://www.peace.org.tw/crossstrait/importance/o20050609_03.htm
展 江、田 青(2003),〈「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與「宣傳世紀」〉。北京:《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14677/22100/41466/41467/3028298.html
徐宗懋(2005),〈冷戰時期台灣對大陸的空飄與廣播〉。北京:《新浪網》,4月18日。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his/oldphoto40/5.shtml
冒韙(2005),〈珠海拱北海關稱台灣零關稅水果可走「綠色通道」〉。北京:《中國網》,8月5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CC/haixai/933827.html
國家統一委員會(1992),〈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台北: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8月1日。http://www.mac.gov.tw/big5/rpir/2nda_4.htm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7a),〈內設機構〉。
http://www.gwytb.gov.cn/tbjs/nsjg.htm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7b),〈主要職責〉。
http://www.gwytb.gov.cn/tbjs/zyzz.htm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http://www.gov.cn/zwgk/2005-05/26/content_1164.htm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7),〈政府白皮書〉。http://www.scio.gov.cn/zfbps
張 昆(2004),〈對外宣傳的辯證思維〉。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1w_view.jsp?id=175
張 勇(2005),〈大陸8月1日起正式對15種台灣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北京:《華夏經緯網》,7月28日。http://www.huaxia.com/xw/dl/2005/00347414.html
張蕙燕(1999),〈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聯軍飛彈擊中 造成四人傷亡〉。台北:《中央社》,5月9日。http://washeng.net/HuaShan/RECS/hmzhu/b5current/7916.shtml
曹宇帆(2006),〈水果銷中週年調查採訪(兩岸交手篇) 統戰VS.市場法則 水果銷中跌跌撞撞〉。台北:《中央社》,6月3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6/30/n1369336p.htm
曹長青(1992),〈語言暴力:集權統治的威懾力量—大陸報紙角色分析之四〉。紐約:《中國之春》,1月號,頁43-48。http://caochangqing.com/big5/newsdisp.php?News_ID=530
陳 靜、蕭 燕(2004),〈美明確表示不支持台公投〉。香港:《鳳凰網》,2月12日。http://www.phoenixtv.com/home/news/world/200402/12/196053.htm
陳水扁(2004),〈總統參加總統府府前舉辦的「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並致詞〉。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speak.php4?issueDate=&issueYY=93&issueMM=10&issueDD=10&title=&content=&_section=4&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0
陳水扁(2007),〈陳總統接受德國「德通社」專訪〉。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
http://www.mac.gov.tw/index.htm
陳斌華、李凱、陳鍵興(2006),〈胡錦濤會見連戰和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台灣人士〉。北京:《新華網》,4月16日。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1233
陳增芝(2003),〈中國潛艦沈沒 江澤民唁電表示哀悼〉。台北:《東森電子報》,5月3日。http://www.ettoday.com/2003/05/03/334-1448932.htm
博訊新聞網(2000),〈無孔不入的中共對台情報系統〉。紐約:《博訊新聞網》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2/29/8886.html
華夏經緯網(2005),〈國台辦重申與民進黨打交道含新意〉,北京:《華夏經緯網》,4月18日。http://big5.huaxia.com/la/mtcz/2005/00309611.html
曾嘉(2002),〈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會見台灣大學生訪問團〉。北京:《中國台灣網》,4月3日。http://big5.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9136/Uadmin/A177888.html
新華社(2002),〈黨的中央組織〉,《中國共產黨章程》。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4234.htm
新華社(2004),〈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北京:《新華社》,3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zhibo/20040314c/zhibo.htm
新華網(2004),〈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 胡錦濤強調依法治國執政〉。北京:《新華網》,4月27日。http://new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7/content_1443427.htm
新華網(2006),〈外國通訊社在中國境內發佈新聞信息管理辦法〉。北京:《新華網》,9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0/content_5072443.htm
新華網(2007),〈新華社簡介〉。北京:《新華網》。
http://www3.xinhuanet.com/xhsjj/pic1.htm
楊釗(2006),〈鐵桿台獨可以談?台盟:非與台灣官方溝通的第二條管道〉。台北:《東森電子報》,3月6日。http://www.ettoday.com/2006/03/06/162-1912827.htm
楊舒媚(2001),〈兩岸高層互動了〉。台北:《大紀元時報》,4月9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9/n74711.htm
溫家寶(2007),〈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北京:《新華網》,3月16日。
http://www3.xinhuanet.com/zhibo/20070316b/wz.htm
路鵬程(2006),〈台灣媒體中的大陸圖像—台灣主流報紙大陸新聞 報導的內容分析〉。武漢: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1062
鳳凰網(2007),〈公司簡介〉。香港:《鳳凰網》。http://www.phoenixtv.com/company.html
劉亞洲(2004),〈金門戰役檢討〉。《中國報導週刊》,4月20日。http://www.weachina.com/html/02084.htm
潘錫堂(2006),〈海峽兩岸經濟區的意涵與功能〉。香港:《中國評論新聞》,12月1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6/0/2/100260215.html?coluid=32&kindid=502&docid=100260215
蔡婷玉(2002),〈江八點/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定調:民進黨不等於台獨〉。《東森電子報》1月24日。http://www.ettoday.com/2002/01/24/703-1254598.htm
錢其琛(2002),〈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努力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北京:《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網頁。http://www.gwytb.gov.cn/zyjh/zyjh0.asp?zyjh_m_id=421
閻 淮(1991),《中共政治結構與民主化論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2004).“ China Reform Monitor No.566 ” , Nov.I 1, 2W1. Amc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 Washington, DC.
http://www.afpc.org
CNN (2004),January 30.
http://www.state.gov/s/d/rm/28615.htm
Kelly , James A. (2004) .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 Testimony at a Hearing on Taiwan,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in Washington Dc on April 21.
http://www.state.gov/p/eap/rls/m|2004/31649htm
Lawrence , Susan. (2004). “ Bush to Chen : Don’t Risk It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 May 20.
http://www.feer.com/articles/2004/0405_20/p028china.html
Pan , Philip P. (2004),” China Rebukes Taiwan’s Leader on New Plans for Referendum ”, The Washington Post , January 20 , A13.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0021-2004jan19.html
Powell , Colin l. (2004).Press Briefing in Beijing, China, State Secretary in China World Hotel,Beijing,China on October 25.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nn/37360.htm
Schweid , Barry. (2004). “ Bush-Rice Gould Put State Department Front and Center “ , The China Post , November 18.
http://www. hinapost.com.tw/backissue/detail/asp?ID=
54586&GR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