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振鵬
Chen-Peng You
論文名稱: 胡五峰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
Impli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of Hu Wu-Feng's " Chin-hsin-cheng-hsing " theory
指導教授: 崔光宙
Tsui, Kuang-Ch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心性論盡心成性理學心學道德教育
英文關鍵詞: Hsin-hsing theory, Chin-hsin-cheng-hsing, Li theory, Hsin theory, mor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2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並詮釋胡五峰的心性論,而其核心即為盡心成性思想,進而分析胡五峰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並提出盡心成性思想對當今台灣道德教育之啟示。為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歷史敘明與詮釋、及哲學分析。
    本研究獲致以下幾點結論:
    1. 胡五峰的思想主要係受到孟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謝上蔡等人的影響。
    2. 綜觀胡五峰的心性論,性一方面是天地萬物創生、運行的法則,另一方面,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道德理性;心具有覺知性、創生形著性、無限性,亦有其實質的內涵。
    3. 胡五峰的心性論乃以「盡心成性」思想為核心,透過盡心成性的歷程,人的本性得以充分彰顯,心亦能發揮其創生形著性、覺知性及主體性,此外,心的作用主要為認知及察識。就實踐而言,可由「識仁之體」、「察識涵養」、「求放心」、「格物窮理」、「居敬持志」、「致知」等方式進行。
    4.胡五峰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之優先順序應是:
    (1) 教師應先教導學生道德律則、道德的事實層面,並讓學生多讀書、多體驗。
    (2) 教師應進一步教導學生較上位、較具普遍性的道德原理,或讓學生自行貫通道德原則。
    (3) 道德教育宜讓學生在日常流俗的利誘中,面對良心,當下感受良心的躍動與呼喚。
    (4) 藉由經常讓學生覺識本心的方式,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涵養、擴充本心。
    (5) 在不斷的涵養、擴充本心之際,教師便可允許學生自行作道德判斷,進而自主自律。
    基此,研究者建議,在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應讓學習者認知、理解道德規範及知識。此外,道德知識不僅源自教科書單方面,教師可隨時隨地「點醒」學童,讓學生多學習、多體驗。
    在課程設計上,道德的課程內容宜故事化、生活化、趣味化,此外,課程不僅是書面文字而已,道德內容亦可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僅在傳授一些較為分殊的知識或規準,更要進一步教導學生較具統整性、普遍性、絕對性的道德價值。
    中學階段在實施道德教育時,首要在讓學習者親身感受良心的存在,且不斷的予以涵養、擴充。教師在教學時,一方面可提供反省、對話、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道德衝突或道德兩難的情境。
    基本上,中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實施以培養學生自律為主,而以外在道德規範或知識的認知、學習為副。同時,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理想,應確立在培養具有反省、自覺、批判能力的道德人,能依循自己的良知良能,自律的進行道德判斷及行為。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Hu Wu-Feng’s Hsin-hsing theory, including its main concept “ Chin-hsin-cheng-hsing ”.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impli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 Chin-hsin-cheng-hsing ” theory,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ose purposes, the researcher adopts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The priority of the impli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 Chin-hsin-cheng-hsing ” theory is as follows:
    1. In the beginning, teachers should teach moral laws or fact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tudy and experience by themselves.
    2. Then, teachers may teach higher and more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or let students have a through knowledge of morality themselves.
    3. After doing that, the way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offer opportunities to students to feel their conscience.
    4. Through feeling conscience many times, students may develop disposition of morality and act autonomous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about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in the future would be offered as follows:
    1. A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the chief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teach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morality, including moral laws and knowledge. In addition, knowledge of morality is not only originated from textbooks, but from daily life. Teachers had better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and experience by themselves.
    2. At the high school stag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eachers may offer opportunities to reflect, dialogue, and communicate to let students face conscience. Basically, in this period, moral education is mainly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autonomy,including the abilities of self-reflection, self-awareness, and criticism.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二章 胡五峰的學思歷程 13 第一節 胡五峰的生平 14 第二節 胡五峰的重要著作 22 第三節 胡五峰的哲學思想淵源 28 第三章 胡五峰的心性論 44 第一節 胡五峰的性論 46 第二節 胡五峰的心論 54 第四章 盡心成性 70 第一節 理論部份 72 第二節 實踐部份 80 第五章 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 95 第一節 心性論與德育的關係 98 第二節 理學與心學在德育上的啟示 101 第三節 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王開府(民67)。胡五峰的心學。台北:台灣學生。
    王邦雄、楊祖漢等(民79)。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上)(下)。台 北:空大。
    王邦雄、楊祖漢等(民84)。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
    王驥編著(民79)。易經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立新(民85)。胡宏。台北:東大。
    方東美(民76)。生生之德。台北:黎明。
    史次耘註譯(民73)。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牟宗三(民57)。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
    牟宗三(民63)。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
    牟宗三(民72)。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
    朱熹(民65)。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台北:商務。
    朱漢民、陳谷嘉(民81)。湖湘學派源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伍振鷟(民85)。中國教育史論叢。台北:師苑。
    伍振鷟、林逢祺等著(民87)。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朴基龍(民80)。「性即理」和「心即理」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成中英(民83)。原性與圓性:論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分疏與融合問題兼論心性哲學的發展前景。鵝湖學誌,13期,頁1-41。
    李日章(民75)。程顥‧程頤。台北:東大。
    吳仁華點校(民76)。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吳光編校(民81)。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清松(民74)。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
    沈清松(民86)。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8卷2期,頁6-17。
    何秀煌(民72)。哲學的智慧與歷史的聰明。台北:東大。
    李澤厚(民85)。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
    林安梧(民76)。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
    林安梧(民88)。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台北:黎明文化。
    林逢祺(民76)。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民83)。胡五峰心性哲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碧珠(民88)。胡五峰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春峰(民87)。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
    姜國柱(民82)。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
    馬持盈註譯(民73)。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商務。
    韋政通主編(民80)。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
    高全喜(民81)。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台北:錦繡。
    夏乃儒主編(民85)。中國哲學三百題。台北:建宏。
    陸九淵(民70)。陸九淵集。台北:里仁。
    崔光宙(民73)。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現代教育上的涵義與實施(上)(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齊家著、崔光宙審訂(民79)。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張德麟(民75)。程明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張立文(民85)。心。台北:七略。
    陳兆榮(民64)。中庸探微。台北:正中。
    陳來(民79)。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
    陳來(民80)。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黃慧英(民84)。道德之關懷。台北:東大。
    程頤、程顥(民55)。二程全書。台北:中華。
    曾昭旭(民72)。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
    馮耀明(民78)。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
    勞思光(民70)。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
    傅佩榮(民82)。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
    溫明麗(民86)。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苑。
    楊伯峻編著(民71)。論語譯注。台北:源流。
    楊祖漢(民76)。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
    楊祖漢(民81)。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 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苑。
    蒙培元(民79)。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
    蒙培元(民85)。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
    蔡仁厚(民69)。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
    蔡仁厚(民76)。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
    蔡仁厚(民77)。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
    蔡仁厚(民79)。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
    蔡仁厚(民79)。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
    蔡仁厚(民82)。心性理與才氣情—儒家生命觀之省察。鵝湖學誌,11期,頁1-16。
    蔡仁厚(民83)。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
    熊素文(民84)。程明道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清芳(民73)。二程哲學思想探賾(上)(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榮賢(民83)。宋代湖湘學派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鄧紹光(民78)。胡五峰「以心著性」的義理結構。鵝湖,14卷11期,頁26-32。
    鄧紹光(民78)。五峰學與王學的義理關係。鵝湖,14卷12期,頁13-16。
    錢穆(民80)。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聯經。
    歐陽教(民74)。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民87)。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