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健鴻 |
---|---|
論文名稱: |
自律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自律學習 、自律學習循環模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6 下載:8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國內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主要都是為了教育好下一代。如何讓學生有效又快樂的學習?除了要有好的教材、好的教師、更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及策略。二十一世紀是知識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新時代,學習不單只是為了求知的考量,而是一種隨時隨地可以再出發再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建立於學生時代有正確學習策略。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配合參與觀察、對話、訪談、班級座談、心得寫作以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先分析研究者所任教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目前自律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再利用第一階段研究取得研究的經驗,將此經驗針對五位學習弱勢和研究者導師班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引導訓練他們運用自律學習策略來學習,並透過自律學習循環模式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情形,隨時改進、修正自己的學習策略,以求達到提升學業學習成果。經過一年又十個月的研究進行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如下六點:
(一)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國中學生的學習成就有差異,在進行自律學習策略的訓練時,需採取漸進方式。(二)好的班級經營,才能提供學生好的學習環境,有好的學習情境,才能以時間規劃為訓練自律學習之首要。(三)在進行自律學習策略的同時,對於學習成就較低者,必須藉同儕及老師協助,給予適當的補救教學,才能提高學習弱勢學生的學習信心與興趣,班級的學習能力才能一起提昇。(四)作文的訓練,閱讀、長句練習和文章結構三者並進,當語文能力提升後,各科的學習能力也能同時提高。(五)學習正六角形提供學生過程中做自我檢視,以便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能自我檢視,調整學習規劃,則就是一個完整的自律學習循環模式。(六)學生具備自律學習之能力後,學習成就能提高。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提供給有興趣研究學生自律學習策略後續研究者參考:學生的自律學習訓練,是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四方面共同的責任,透過導師的班級經營,提供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後,配合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inquire into what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and how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help students learn better. The data in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are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 conversations, interviews, class discussions, writing reflec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es.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original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Then he uses the theory and the results of the pilot study to guide and train the underprivileged class students and five low-achievement learners. By having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us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ircular mode to examine their learning, students can modify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skills and gain better grades and learn well.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s influenc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eaching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done gradually.
2. With good classroom management,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be formed. And with good lean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can learn how to arrange time,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3. Assistant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is needed for underprivileged class students, while they are us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Giving them suitable complementary teaching can elevates their learning confidence and interest.
4. Practicing writing through reading, long sentences and organization can help elevat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which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other school subjects at the same time.
5. “Regular Hexagon Self-examination” offers students a way to examine their learning by themselves, so that they can modify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whol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ircular mode is unfinished unless students find they can learn better. Since they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can be elevated.
6. Parents , teachers, school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s’ learning. Only when all of them work together, students’ learning can be elevated.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9,117-136。
王文科(譯)(1989)。B.R.Hergenhahn著。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作文滿分大增2008,6月6日。教局:力強國語文有成效。聯合報,C1版。
石兆蓮(1997)。改進寫作教學之探討。載於林清山(主編),閱讀理解(頁77-108)。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吳靜吉、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政大學報,66,122-149
吳武典(1999)。社會變遷與輔導。台北:心理。
呂宗昕(2007)。教出學習力-從小打造讀書好習慣。台北:天下。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泳吟(1998)。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 10,299-320。
李咏吟(主編) (1993)。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弘善譯(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台北:遠流。
何英奇等(1998)。學習輔導。台北:空中大學。
何英奇等(2001)。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林文正(2001)。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 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心茹(2000)。自律學習。台北:遠流。
林邦傑(1995)。我國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學習及讀書策略之比較分析。測驗年刊,42 ,349-370。
林清文 (2003)。高中高職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建平(2004)。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
吳淑珠 (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上真 (1990)。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1-49。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教育。
柯華葳 (2000)。自律學習導讀。載於林心茹(2000)譯,自律學習(頁15-19)。台北,遠流。
洪朝鎰(2003)。家長教育程度與提前學習期限對國中生英語聽力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紀豐裕(2002)。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數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淑雲(2005)。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高強華 (1988)。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麗 (1992)。花蓮師院幼師科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 1,77-104。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
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善楠(1995)。「社會環境與社會科教育」課程發展計劃—期末報告。教育部。
梁雲霞 (2000)。共同搭建自律學習的鷹架。載於林心茹(2000)譯,自律學習(頁7-13)。台北,遠流。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發表博士論文,彰化。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台北:秀威資訊。
陳玉玲 (200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究及相關研究。教育學刊,19,27-45。
陳向明(2005)。教育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李綢 (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季刊,29,15-24。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陳鳳如(1997)。改進寫作教學之探討。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的學習方法(頁109-123)。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程炳林 (1991)。國民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
程炳林(1995)。自我調節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炳林、林清山(2000)。行動控制教學課程之教學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1-22。
黃政傑(1996a)。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台北:師大。
黃政傑(1996b)。個別化教學法。台北:師大。
黃富順 (1974)。影響國中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 ,383-486。
黃煜程(2001)。國中理化教師所營造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彰化。
黃顯華、朱嘉穎(2002)。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處理。台北:師大書苑。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永宗 (2003)。自我調整學習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蔡淑薇 (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朝旭 (1996)。如何學習。台北,同學。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佩雲(2000)。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潔玲 (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3),86-105。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發表碩士論文,高雄。
謝志偉 (2003)。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之探究。課程理論季刊,6(3),147-168。
瞿海源、章英華(1986)。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南港。
魏麗敏 (1996)。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譚光鼎(1996)。台灣原住民青少年家庭文化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西文部份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uhl, J. (1985).Volitional mediators of cognitive-behavior consistency: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 control :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101-12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Kuhl, J. (1987). Action control: The maintenance of motivational state. In F. Halische & J. Kuhl (Eds.), Motivation, intention, and volition (pp.279-291).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Zimmerman, B.J., Bonner, S., & R.Kovach ,R. (1996).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