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琪
Lin, Peggy
論文名稱: 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 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
Married Women's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Gender Preference---Analyses of Viewpoint among Different
指導教授: 林如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已婚婦女世代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性別偏好
英文關鍵詞: Married women, Generation,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Gender Prefer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9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由婦女觀點探討其對於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的看法,分析世代觀點之差異,以了解不同世代之婦女在觀點上之異同,探討不同個人及家庭因素是否造成子女價值之差異,並分析個人及家庭因素對子女價值所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針對花蓮地區453位已婚婦女(排除離婚與原住民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將樣本之年齡區分為三個世代-34歲及以下、35~50歲、50歲以上。將調查所得之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卡方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
    主要結論如下列所述:
    1.三個世代的婦女在子女價值及理想子女數有極顯著的差異、在性別偏好有顯著的差異,生養子女最能滿足50歲以上世代婦女的價值感,且此世代的婦女理想子女數目較多,並傾向至少生育一個男孩。
    2.閩南籍婦女與外省籍婦女,在性別偏好上有所差異,閩南籍婦女較傾向至少生育一個男孩。
    3.婦女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會有顯著的差異,信仰道教及佛教婦女的理想子女數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婦女。另外有宗教信仰婦女的性別偏好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的婦女,較傾向至少生育一個男孩。
    4.已婚婦女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其子女價值有極顯著的差異、理想子女數及性別偏好上有顯著的差異,生養子女較能滿足低社經地位婦女之價值感且其理想子女數顯著較高,並且比高社經地位家庭之婦女傾向至少生育一個男孩。
    5.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及性別偏好不會因先生籍貫不同、先生是否為獨子而有所差異,即生養子女對婦女價值感之滿足不會因先生籍貫不同、先生是否為獨子而有所差異,且婦女之理想子女數與生育男孩之偏好也無差異。
    6.婦女是否與公婆同住,其子女價值有所差異、性別偏好有顯著的差異,與公婆同住之婦女,生養子女較能滿足其價值感,並傾向至少生育一個男孩。
    7. 對兒子之孝道責任規範期待、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三項可預測婦女之子女價值。
    關鍵字:已婚婦女、世代、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性別偏好。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viewpoints of the married women of three different generations toward the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gender preference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toward the preceding issues in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arried women so a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whether or not various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cause the differences the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gender preference.The study samples consist of 453 married women in Hualien (the divorcee, and aboriginals are excluded). The three generations are the women below 35, 35-50 and above 50 years old. A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nd administered for this study in order to gather the study dat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including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percentag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erior comparison, Chi-squire test, Pearson’s product-mount correlation, 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s are the main conclusion:
    1. The women of three generations have extremely siginigicant differences in value of children and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siginig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preference. Rearing children can most satisfy the value of above 50 years old women in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s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more than others, and they are inclined to bear at least a boy.
    2. Variant father’s native place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women’s gender preference.
    3. Variant religious beliefs caus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men’s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gender preference.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Women’s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re more than that of Atheist, and religious women are inclined to bear at least a boy .
    4. Variant 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 of families cause th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omen’s value of childre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gender preference. Rearing children can most satisfy women who are in low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nd they have more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are inclined to bear at least a boy than those who are in high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5. Variant husband’s native place and if husband is the only son of husband’s parents can’t cause the differences in women’s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and gender preference.
    6.If women live with husband’s parents can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women’s value of childre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preference. Rearing children can most satisfy the value of the women who live with husband’s parents, and they are inclined to bear at least a boy.
    7.The variable with the most convincing regression to the value of children showed successively: filial piety norm expectance for the son’s role, ag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Key Words:Married women, Generation, Value of Children,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Gender Preferen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子女價值的分析 ………………………………9 第二節 理想子女數的探討 …………………………17 第三節 性別偏好 ……………………………………22 第四節 女性角色改變對生育觀點之影響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訪婦女基本資料 …………………………47 第二節 對兒子之孝道責任規範期待、子女價值、理 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之分析…………………51 第三節 個人與家庭因素的不同對子女價值、理想子 女數與性別偏好所產生的差異分析…………58 第四節 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及性別偏好之相關分 析………………………………………………69 第五節 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對子女價值之影響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76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9 附錄 附錄一 「婦女生育偏好及子女價值」預試問卷……97 附錄二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 …………………………102 附錄三 職業類別及等級區分表 ……………………103 附錄四 「婦女生育偏好及子女價值」正式問卷 …10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1986)。台灣地區居民對子女數期望態度之研究。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0)。人力規劃研究報告,頁1。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 (2000)。中華民國統計年鑑,頁27。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 (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頁24。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2a)。90年社會指標統計目錄-嬰兒出生數。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91chy/table/s005.xls。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2b)。90年社會指標統計目錄-15歲以上人口婚姻情形。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91chy /table /s004.xls。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3a)。國情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 dgbas.gov.tw /dgbas03/bs3/report/N920820.HTM。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3b)。國情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dgbas. gov.tw/dgbas03/bs3/ANALYSE /new92332.HTM。
    李亦園 (1988)。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 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113-128。台北:巨流。
    (1975)。傳統文化因素對男嗣偏好及生育行為的影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6期,頁21-24。
    李宓昀(1989)。社會結構變遷中之孝道分析—一種個案訪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8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教育與心理研究,10期,頁39-59。
    李美玲編 (1994)。台灣地區家庭計畫與生育保健狀況調查報告。
    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林如萍 (1998)。農村老人與其成年子女代間連帶之研究—從老人觀點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秀英 (1985)。李亦園談重男輕女與性別差異。婦女雜誌,198期,頁22-23。
    林秀雲(1972)。影響有偶婦女理想子女數的社會因素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松齡 (1996)。已婚有偶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心理適應。 國科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 6期(2卷), 頁278-300。
    林純瓊(1988)。台灣地區嬰兒性別偏好之初步探討。人口學刊,11期,頁19-32。
    林惠生(1997)。台北市家庭計劃與生育保健狀況調查報告,頁20、22。
    林麗莉(1982)。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仁(1980)。男孩偏好對育齡有偶婦女之避孕行為與生育力的影響,人口與家庭計畫研究報告第8號,台中: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吳味鄉(1993)。台灣地區老人照顧與社會網路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碧珠(1978)。影響理想子女數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賢 (1974)。重男輕女與人口增長。 人與社會,6期(卷),頁21-23。
    (1976)。台灣的人口。人口問題與研究,頁66-7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03)。家庭教育法。取自http:// law. 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60。
    胡幼慧、周雅容(1996)。代際交換與意涵:台灣老年婦女的家務變遷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期,頁1-48。
    高淑貴(1972)。家庭理想與家庭人口結構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貴、賴爾柔、張雅萌(1989)。親職功能與青少年社會行為、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孫得雄(1970)。台灣婦女生育力差異之社會結構分析。台北:台灣家庭計畫研究所。
    梁香(2002)。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琳(2001)。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期,頁157-180。
    陳淑瓊 (1986)。高雄市成年子女對父母態度之研究:孝道倫理的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8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頁169-170。台北:聯經。
    (1988)。中國人的家族與企業經營。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129-131。台北:巨流。
    郭碧照、李淑杏、王郁茗、李茂盛 (1998) 。傳統生育觀念與不孕夫妻憂傷反應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期(9卷),頁89-99。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期,頁1-34。
    葉光輝(1997)。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 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頁121-168。
    張明正(1974)。台灣地區婦女理想子女數的變遷與家庭計畫的實行。人與社會6期(1卷)。
    (1985)。台灣現代化、婦女地位與生育力之研究。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頁17-45。
    (1996)。台灣地區人口轉行後之生育趨勢與婦幼政策。人口、就業與福利,頁255-307,陳肇男等編。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999)。人口轉型與生育即婦幼衛生有關之研究課題。國家衛生研究院,5期(4卷),頁17-21。
    張秀玉(1997)。初次接受與重複接受生殖科技治療不孕症夫妻之心理社會反應。中山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1991)。家庭教育,頁48。台北:五南。
    馮燕 (1997)。家庭需求與福利政策—制定托育政策的探索。台大社會學刊,25期,頁141-178。
    詹美涓(1992)。青少年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榕(1972)。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報告。台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薛承泰 (1998)。台灣人口與家庭變遷即其衍生之問題。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6。台北:輔大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
    謝雨生、鄭啟川 (1995)。家庭之小孩性別偏好與生育行為。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1。
    蕭崑杉(1973)。影響子女價值與生育能力差異的社會心理因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子女價值的分析。思與言,5期(13卷),頁46。
    西文部分
    Chang, M.C.(1994).Son preference and sex Ratio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onal Symposium on Issues Related to Sex Preference for Children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Demographic in Asia,sponsored by the United Nation Fund and Kore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21-24 November,Seoul.
    Clasusen. J. & Suzanne. R.(1973).The effects of family size on parent and children. J. T. Fowcett(ed)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Coombs, Lolagene C., & Sun, T.H. (1979). Family compositiooon preference in a developing culture: the case of Taiwan,1973. Poupulation Studies.30,43-64.
    Das, N. (1987).Sex preference and fertility behavior:a study of recent Indian data.Demography.24,517-530.
    Freedman, R., Chang, M.C., & Sun, T.H.(1982).Household Composition, Extended Kinship, and Reproduction in Taiwan:1973-1980。Populatioon Studies ,36 ,p.395-411.
    Freedman, R., Chang, M.C., Sun, T.H., & Weinstein, M. (1996).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aiwan.Social Change & the Family in Taiwan.chapter 11,264-304.
    Greenhalgh, S. (1985). “Sexual Stratification: The OtherSide of‘Growth with Equity’in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1(2), 265-314.
    Hoffman,L. W.(1978).The value of children to par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population,1(2),91-131.
    Homas,G.L.(1961).Social behaviors its elementary form. Harcount Brace & World Inc.
    Hsu,F.L.K.(1971). Kinship and culture.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Hutchcon, P. D.(1972). Value theory toward conceptualtion classification. The Britis Journal of sociology,2(23) ,174-176.
    Rokeach. M. (1968).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within ralue-attitude system.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24) ,16.
    Rokeach. M. (1973). The Role of values in the counseling Situatio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9(58),576-582。
    Shek,D.T.L.(1996).The value of childrento Hong Kong Chinese parent.Journal of psychology,130(5),561-569.
    Wu,T.S.(1977). The value of children :a cross-national study (Taiwan)。3-8。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