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思貝
論文名稱: 布雷茲《無主之槌》及自我創作的分析與研究
指導教授: 蕭慶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8
中文關鍵詞: 布雷茲無主之槌廿世紀音樂現代創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廿世紀的音樂,打破了傳統舊有的形式,作曲家們企圖以豐富的表現力來引領聽眾用直覺去感受音樂之美感。而為了豐富音樂的語言,作曲家們往往喜歡將音樂與文學做結合,希望能讓音樂開創出嶄新的發展與意義。而其中,現代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便是最常見的一種組合。文字,往往能啟發作曲家們的創作,不論是將文字當作是歌詞,或是像標題音樂一樣,利用文字的內容來描寫音樂,都能使作曲家在創作時有無限的想像力。到了廿世紀,作曲家們依舊以詩詞和音樂融為一體為目標,但這樣類型的音樂,卻有個改變,莫過於聲樂與室內樂的結合。
    在現代音樂中,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形式,聲樂和室內樂的組合便是最常見的,其中,布雷茲(Pierre Boulez, 1925- )的作品《無主之槌》(Le Marteau sans maître, 1953-1955)便是著名作品之一。二十世紀後半期,法國樂壇中重要的作曲家布雷茲,選自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夏爾(René Char, 1907-1988)的三首詩作為歌詞,安排女低音與六位演奏家在全曲中交替出現,設計全曲歸於三個套曲之中,共有九個樂章。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布雷茲《無主之槌》的作曲手法,研究文字與創作之設計結合,詳細分析配器此素材在作品之中,是如何銜接聲樂與器樂的角色地位、是如何豐富音響組合變化。並希望從分析中所學習到的作曲技巧與獲得之靈感,轉化到創作,實踐於自我音樂之中。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4 第二章 布雷茲生平及重要作品概要…………………………………….…...7   第一節 布雷茲生平介紹…………………………………………….…...7   第二節 布雷茲重要作品概要……….……………………………….….11 第三章 《無主之槌》樂曲分析………….……………………………….….17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樂曲架構……….……………………………….….17 第二節 《瘋狂的倡導者》之前導…….…..………………………….….21 第三節 《寂寞的劊子手》註解I………………………………………....35 第四節 《瘋狂的倡導者》…………………………………………………..50 第五節 《寂寞的劊子手》註解II…………………………………......56 第六節 《美好的組織與預感》第一章……………………………….....64 第七節 《寂寞的劊子手》…………………………………………………..77 第八節 《瘋狂的倡導者》之後記…………………………………………..83 第九節 《寂寞的劊子手》註解III……………………………………….96 第十節 《美好的組織與預感》第二章……………………………………108 第四章 《無主之槌》綜合分析…………………………………………....125 第一節 《瘋狂的倡導者》第一、三、七首………………………..…..125 第二節 《寂寞的劊子手》第二、四、六、八首………………..……..135 第三節 《美好的組織與預感》第五、九首…………………..………..148 第五章 自我音樂創作之實踐…………………………………..…………..157   第一節 《月下獨酌》─爲女高音、長笛、雙簧管、大提琴、古箏 與鋼琴…………………………………....157   第二節 《落水天》─為女中音、男高音與鋼琴………………..…..186 第三節 《金魚》─為女高音與長笛…………………………..……..204 第六章 結論………………………………………………………..………..227 參考書目…………………………………………………………..………..…229 作品樂譜………………………………………………………..……………..231

    宋瑾。《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北京:人民音樂,2002。
    季家錦。《20世紀西方作曲技法》。北京:華東,2000。
    林良。《林良的詩》。台北:國語日報,1993。
    邵義強。《浪漫派樂曲賞析一》。台北:錦繡出版,1999。
    姚恒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1。
    馬清。《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台北:揚智,2000。
    高惠宗。《二十世紀音樂的理論》。台北:小雅音樂出版,1998。
    康謳。《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局,1994。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2001。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全音,2001。
    潘世姬。《電腦理論的均衡性音高結構理論》。台北:輕潭企業出版,1998。
    潘皇龍。《現代音樂的焦點》。台北:全音,1999。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1999。
    蔡盛通。《配器之學》。台北:樂韻出版,2003。
    蕭慶瑜。《梅湘《二十個對聖嬰耶穌的注視》之研究》。台北:四章堂文化,2003。
    顏綠芬。《台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社出版,2006。
    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黃雅蘭。〈解嚴後看台灣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本土化現象〉。《關渡音樂學刊》(創刊號,2004):135-152。

    潘皇龍。〈轉化詩詞意境的音樂創作〉。《第七屆中國作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1994):2。

    簡巧珍。〈淺談台灣新音樂創作的發展〉。《樂覽》No.101(11月號,2007):4-14。

    嚴福榮。〈從尹伊桑主幹音技法的探索 來看亞洲作曲家在西方文化下的尋根〉。《關渡音樂學刊》(第四期,2004):1-26。

    George perle。《序列音樂寫作與無調性》(Seri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ity)。羅忠鎔 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6。

    Machlis Joseph。《當代音樂介紹》(Professor of Music)。蘇同右 譯。台北:譯者發行,1989。

    Olivier Messiaen。《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h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 )。連憲生 譯。台北市:譯者自行發行,1992。

    Dominique Jameux。《Pierre Boulez》。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rhard Karkoschka。《Notation In New Music》。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2。
    Gardner Read。《Music Notation》。New York: A Crescendo Book,1979。
    Joan Peyser。《Boulez》。New York: Schirmer Books,1976。
    Joan Peyser。《To Boulez and Beyon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carecrow Press,Inc. ,2008。

    Morag Josephine Grant。《Serial music,serial aesthe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Ottó Károlyi。《Introducing Modern Music》。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5。
    Peter F. Stacey。《Boulez and the Modern Concept》。England: Scolar Press,1987。
    Robert P. Morgan。《Twentieth-Century Music》。New York: Norton,1991。
    Stefan Kostka。《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New Jersy: Prentice Hall,199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