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郁珊 Lin, Yu-Shan |
---|---|
論文名稱: |
從期望理論與⽬標設定理論探討 新聞獎對記者的激勵動機與採訪之影響—以兩岸新聞報導獎為例 The influence of news reporting award on journalists' motivation and interviews based on expectancy theory and goal-sett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mainland news reporting award |
指導教授: |
胡幼偉
Hu, Yu-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激勵 、期望理論 、目標設定理論 、兩岸新聞報導獎 、新聞獎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6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兩岸新聞報導獎為研究主體,探究其角色定位,運用管理學分析上常使用的激勵理論、期望理論與目標設理論,進行有別於以往的兩岸新聞研究。剖析新聞獎項對新聞工作者是否產生激勵效果,試圖了解記者於新聞獎場域中,是如何受到組織制度與自我期望的激發,產生想獲獎的動機與期望;而評審又是如何評比兩岸新聞的優秀作品,是否有評審準則或是標準。而當身處於角逐獎項的過程中,記者為回應入圍、得獎的目標和期望,又是如何產生一連串的目標設定行為。而最終獎項的核心目標:提升兩岸新聞品質,於現實採訪工作中,是否真能符合獎項宗旨進而回應獎項的期待;評審又如何看待兩岸新聞報導獎的效益與實質作用。
研究方法上,以深度訪談法為主,文獻分析法為輔,訪問曾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或曾入圍過的新聞工作者,以利了解、分析其參賽的激勵動機,及參賽過程中組織、個人、社會所帶來之激勵影響;並訪談曾參與數屆評選之評審委員,回應參與者疑問、評比過程的運作模式,及優秀的兩岸新聞報導需有何觀點與特色,藉由訪談內容,建構出新聞獎之激勵動機,及採訪過程的改變與協調。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新聞獎之記者,確實會受到組織、個人與社會三個層面交互影響下,而自主受到激勵或是「被期望」的情況下進行參賽;且於參賽過程中,也會跟隨著「得獎」這目標,而不斷在採訪工作中進行調整,已符合達到目標之期望。綜合上述之要素,兩岸新聞報導獎給予記者、組織一份期待,兩岸新聞也在此空間中發揮其價值,但也受到新聞獎項結構之牽動,在採訪表現上而有所影響。而記者受到獎項期待之牽引下,也會追求自我的成就與滿足,促成一股動能並訂立目標去執行與實踐。兩岸新聞也就是在這樣組織、個人的拉扯下被產製出來,品質也在一次次參與中,逐漸明朗和提升。
一、 中文部分
丁珮玉(2003)。《廣告獎.獎什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7)。〈「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特別報導〉,《新聞評議》,287:8-10。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1999)。報紙報導有關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之研究分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
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0),《第三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台北:作者。
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0),《第四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台北:作者。
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0)。《第四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暨新聞交流與兩岸關係研討會結案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王亞平、陳宓夷(2011)。〈人大新聞獎評選標準初探 〉,《人大研究》10:39-42。
王振保(2000)。《國家級獎項頒授對企業經營變革之研究-以國家磐石獎得獎企業東源儲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芝(2003)。《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莉 、 王翔郁(2003)。〈臺灣報業兩岸交流與業務合作分析--以聯合報系為例〉,《傳播管理學刊》,11:52-79。
王毓莉(2001)。《兩岸駐點記者報導方向研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古禮權(2003)。《基於目標設定理論之班級兒童閱讀學習環境建置與評量》。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
石敬梅(2002)。《中國大陸駐點記者報導台灣新聞內容呈現之研究─以新華社、人民日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戎撫天(1994)。〈兩岸報導與新聞倫理〉,《台大新聞論壇》1:38-4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06年10月15日)。〈公布「第十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入圍名單〉,《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3387&ctNode=5652&mp=1&xq_xCat=200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07年10月17日)。〈第11屆兩岸新聞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3457&ctNode=5652&mp=1&xq_xCat=200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08年10月24日)。〈第12屆兩岸新聞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957&ctNode=5649&mp=1&xq_xCat=200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10年03月22日)。〈「兩岸新聞報導獎」本年度起增設「大陸地區暨港澳公民新聞報導特別獎」〉,《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7410&ctNode=5649&mp=1&xq_xCat=20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10年03月22日)。〈「兩岸新聞報導獎」本年度起增設「大陸地區暨港澳公民新聞報導特別獎」〉,《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7410&ctNode=5649&mp=1&xq_xCat=20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13年11月13日)。〈「第17屆兩岸新聞報導獎」優勝獎項揭曉〉,《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取自網路。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6745&ctNode=5649&mp=1&xq_xCat=2013
行政院新聞局(1995),《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台北:作者。
行政院新聞局(2005),《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台北:作者。
何文程、林霖、簡志健(2011)。〈奧斯卡得獎男女演員對電影票房收入效應之探〉,《東海管理評論》,12:151-186。
余松明、王晶晶(2011)。〈“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以2000-2009年平面媒體作品為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8-73。
呂欣唐、 何明恩、彭晧瑜(2012)。〈台灣攝影比賽對其得獎者在專業領域發展上之影響〉,《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135-142。
宋同正、游萬來、何舒軒、呂易達(2008)。〈設計獎項對設計能力與企業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廠商為例〉,《工業設計》119:158-163。
李國英(2002)。〈落在世界隊伍的後面?〉,《目擊者》,29:23-25。
李淑華(2005)。《優質企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國家磐石獎得獎廠商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瑜晴(2009)。《企業獲獎之實際成效研究-以卓越中小企業「國家磐石獎」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來(1996)。〈媒體是兩岸會晤的見證〉,《新聞鏡周刊》,520:31。
沈烈周(2002)。《獎勵政策的影響分析-以台灣工藝設計競賽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卓靜怡(2003)。《報社激勵制度滿意度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霞(2008)。《激勵員工,決定成功. 理論篇》。台北縣:百善書房。
孟廣宬(1999)。《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對大陸新聞處理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煌(2013)。《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
林素貞、林麗娟、方世杰、陳建智(2009)。〈以期望理論觀點探討部落格互動行為與滿足〉,《資訊社會研究》16:33-55。
林淑馨(2012)。《質性研究》,臺北:巨流圖書。
林聖芬(1997)。「第四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香港: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
林興盟(2010)。《中華民國政府放寬中國駐點記者管制之研究─以新華社、中新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邱家宜(2014)。〈從新聞獎看臺灣新聞記者專業角色(1974-2013)〉,《傳播研究與實踐》,4:117-173。
邱書昱(2015年07月01日)。〈兩岸新聞報導獎19年 陸委會:以中立、公正態度舉辦〉,《銘報即時新聞》,取自網路。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22/528619/
柯伶穎(2016年11月09日)。〈愛爾麗集團關注社會公益 兩岸新聞報導獎 中國時報入圍〉,《中時電子報》,取自網路。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09000534-260107
胡元輝(2003)。〈新聞獎的燈塔效應〉,《新聞大舞台》,3:8。
洪明洲(1997)。《管理:個案.理論.辨證》。台北:科技圖書。
韋奇宏(2003)。〈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結構與變遷(1979~2001)-新制度論的分析〉,《問題與研究》42:123-146。
徐瑞希(2005)。〈兩岸新聞交流〉,王麗珠(編),《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頁31-74。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殷嘉蓮(2007)。《台灣電影獲國際影展獎項與票房銷售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仲豪(2011)。《《旺報》兩岸新聞論述分析-以ECFA報導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雅琦(2002)。《金馬獎對台灣華語影片銷售票房影響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嘉甫(2009)。《中共「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台灣新聞傾向與兩岸關係關聯性之研究—以1993年~2008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旭明(1996)。《汽車業務員個人屬性與激勵制度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張明珠(2004)。《《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倩華(2005)。《金鐘獎對台灣廣播節目的衝擊與影響》。世新大學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楊昭彥(2012.6)。〈雲豹之眼:從雲豹新聞獎平面作品看原住民新聞觀點的建構與改進之道〉, 「原住民族新聞與傳播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張瓏(2004)。《新聞媒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馨方(1996)。〈記者需要什麼樣的鼓勵〉,《新聞鏡周刊》,524:48。
梁任瑋(2002)。〈新聞獎,獎什麼?〉,《目擊者》,29:19-22。
連婕(2008)。《多元文化觀點的文化政策分析—以金曲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師邑(2007)。〈企業獎金與激勵效應〉,《商場現代化》514:127。
郭婉玲(2003)。《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1987-2003)》。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碧純(2005)。《中國大體驗?台灣自製大陸資訊節目之內容分析與產製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智(2007)。《以期望理論和人格特質觀點探討部落格互動行為與滿意度》。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婷(2012)。《深度報導類型與敘事分析 ──以吳舜文新聞獎作品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愷璜(2011)。《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之研究(1987-2009)-從駐點記者角度看兩岸新聞交流》。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義勝(1984)。《組織行為》。台北:華泰。
陳營富(2014)。《公部門激勵制度之檢視-以交通部公路總局基層工務單位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耀勝(2015年06月12日)。〈回顧兩岸新聞報導獎系列(四) 《遠見》獲雜誌獎9次成常勝軍〉,《銘報新聞2066期》,取自網路。 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68411
曾仕強、劉君政(2001)。《合理的激勵》。台北縣:百順資訊。
曾瀞萱(2010)。《徽章機制在遊戲學習平台中的意義與功能》。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信陽(2009)。《從期望理論探討激勵國民小學教師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揚明(2014年12月22日)。〈兩岸新聞獎 陸委會明年辦最後1次〉,《蘋果即時》,取自網路。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22/528619/
黃順星主編(2014)。《新聞媒介的歷史脈絡 》。台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楊以銘(2005)。《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書寒(2008)。《台灣企業藝術獎研究─以台新藝術獎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慧珺(2010)。《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獎項在金曲獎的地位與發展》。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小蘭(2008)。〈激勵理論綜述〉,《美中經濟評論》8:15-18。
葉至誠, 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數位。
廖勇凱、李正綱、谷來豐 編(2013)。《管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
廖凱宏(2014.10.22)。〈新聞獎的競賽場上〉。上網日期:2014年 10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573
廖凱宏(2014.10.24)。〈台灣新聞獎的變化〉。上網日期:2014年 10 月 24日,取自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576
劉士楷(2006)。《台灣當代藝術獎項中評審機制問題-以台北美術獎為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洋(2006)。〈做大自家的新聞獎品牌〉,《青年記者》9:21。
盧文炤(2007)。〈新聞獎中的迷失與清醒-七問新聞獎評選〉,《青年記者》9:22-23。
蕭真美(1997)。〈兩岸新聞交流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研究》,40(5): 59-77。
蕭雅芳(2009)。《中小企業之經營策略研究-以國家磐石獎得獎企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
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國良(2012)。《圖解管理學》。台北:五南。
謝時平(2008)。《中小企業創新研究成功關鍵因素之探討~以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得獎企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丹丹(2006)。〈全球背景下中西傳媒的價值取向比較-兼談中國新聞獎與普利策新聞獎的比較〉,《成都大學學報》1:68-71。
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珮瑜(2011)。《客家新聞獎中記者的實踐感》。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進躍(2006)。〈“新、聞、評、獎”:新聞評獎的四大核心因素〉,《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7:24-26。
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台北縣:韋伯文化。
二、 西文部分
Dare, A. J., Andriessen, K. A., Nordentoft, M., Meier, M., Huisman, A., Pirkis, J.E. (2011). Media awards for responsible reporting of suicide: Experiences from Australia, Belgium and Denma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 5:15.
Dong Dong. (2013). Legitimating journalistic authority under the state's shadow: a cas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Press Award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4), 397-418.
Edward A. Merritt and Florence Berger. (1998). The value of setting goals.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Fanxu Zeng& Yanhong Li. (2013). A mission beyond journalism: advocacy and media practices of award giving in China .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4), 419-435.
Griffin, R. (2005). Management, 8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lgesen, T. (1994). Advertising Awards and Advertising Agency Performance Criter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4(4), 43-53."
Ivancevich & Motteson.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California: Goodyear,p.10.
Kay Chuan Tan. (2006). The Big Picture on Quality-Related Award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Quality,13(4)
Locke, E. A. and Latham, G. P. (1990). A theorem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es, NJ:Prentice-Hall.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olonsky, M .J., and Waller D. S. (1995). Does Winning Advertising Awards Pay? The asustral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1), 25-35.
Porter & Lawler.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Dorsey Press.
Robbins.S.P.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th ed),englewood Cliff . New York:Prentice-Hall.
Shun-Shing Huang. (2013). From control to autonomy? Journalism awards and the changing journalistic profession in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4), 436-455.
Yanhong Li. (2013). Professional discourse in winning images: obje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in environmental news images in the World Press Photo contest, 1992–2011 .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4), 45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