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威伶
Liu, Wei-Ling
論文名稱: 斷裂與延續-鄭瓊娟繪畫歷程的發現與詮釋
Rupture and Continuity The 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eng Chung Chuan's Painting
指導教授: 廖仁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鄭瓊娟五月畫會現代繪畫臺灣美術史
英文關鍵詞: Cheng Chung-Chuan, May Painting Society, modern painting, Taiwan art histor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10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5年,臺灣結束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戰後不確定的政治社會氛圍,反而撞擊出青年們藝術創新的空間。從1950到60年代,以「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為代表的畫會團體形成臺灣美術史上的「現代繪畫運動」,帶動當時的年輕藝術家求新求變的熱情,讓臺灣美術從寫實的風格轉變為抽象的風格。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可以說是戰後臺灣的學院藝術教育的代表,延續了日治時期紮實的學院傳統,從題材、觀念與技法等不同的層次,引領著年輕藝術家建立紮實地創作能力。1957年,廖繼春帶領臺灣師院學生組成了「五月畫會」,投入當時世界藝壇已經興起的「抽象」風潮,以純粹的形色表達藝術家的內在思想與情感。鄭瓊娟(1931- )便是五月畫會第一代的成員,曾經參與了臺灣50年代現代繪畫思潮的啟蒙時期,卻在1957年之後便消失在臺灣美術的舞台上,直至1990年代才又出現在臺灣畫壇。本文分成五個重點:首先,追溯鄭瓊娟的家世背景與求學過程;其次,回顧她的藝術啟程與藝術才華的嶄露;第三,釐清她告別創作舞台的艱難歷程;第四,發現她的藝術生命的再出發。最後,本文將針對鄭瓊娟各個年代的繪畫作品進行分類分析。

    50年代的臺灣,女性藝術家並不多。鄭瓊娟的繪畫生涯開始於50年代,卻也暫時結束於50年代,直到90年代才再重新出發。她迂迴的歷程,既是一個臺灣女性藝術家個人藝術生涯的滄桑,也正是臺灣現代美術史等代填補的斷裂。只有填補斷裂,歷史才能延續。本文的目的便是在於尋訪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角落,以建立臺灣美術更完整的歷史圖像。

    In 1945,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in Taiwan of 50 years ende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uncertainty in Taiwan after the war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space for art and innovation for young peopl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60s, the “May Painting Society” and “Orient Painting Society” were representative painting groups that initiated the “modern painting movement” in Taiwan art history, igniting young artists’ passion for novelty and change and turning Taiwan’s art style from realism into abstract.

    Taiwan Provincial Teachers’ College (predec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s said to be a representative of post-war college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that passes on the solid college tradition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guides young artists to establish solid creative ability from themes, concepts, techniques, and other aspects. In 1957, Chi-Chun Liao led students of Taiwan Provincial Teachers’ College to establish the “May Painting Society” and become involved in the “abstract” trend that had already taken shape in the world art community, where artists’ inner thoughts and emotions were expressed in pure forms. Cheng Chung-Chuan (1931-)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May Painting Society who took part in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of modern painting in Taiwan in the 1950s but disappeared from the art stage in Taiwan after 1957. It was not until the 1990s that she reappeared in Taiwan’s art communi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focuses: First, Cheng Chung-Chuan’s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ing process were traced; second, the start of her artistic career and the revelation of her art talent were reviewed; third,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her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creative stage was clarified; fourth, the revival of her artistic life was discovered. Finally, Cheng Chung-Chuan’s painting works through the years we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Female artists in Taiwan were a rarity in the 50s. Cheng Chung-Chuan’s painting career both began and temporarily ended in the 1950s, and it was not until the 1990s that she was ready to start anew. Her roundabout course represented both the vicissitudes of a female artist’s personal art career and a crack in the modern art history of Taiwan needing to be filled. History can only go on when cracks are fill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erefore to find the forgotten corner of Taiwan’s art histor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complete image of Taiwan’s art history.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錄 v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4 第二章 鄭瓊娟的生命歷程 7 第一節 名門之後 : 家世背景 7 第二節 天之嬌女 : 幼年至中學求學過程 8 第三節 燦爛年華 : 師範學院求學時期 9 第四節 藝術夢斷 : 結婚赴日定居 13 第五節 風華再現 : 重拾繪畫人生 15 第三章 鄭瓊娟繪畫風格演變與類型 16 第一節 五〇年代師院求學期間 16 第二節 六〇到八〇年代旅日前期 21 第三節 九〇年代旅日後期與回臺 23 第四章 凝結後的釋放:回臺後的創作生涯 25 第一節 斷裂之後的延續 25 第二節 內心情感的釋放 31 第三節 延續創作的靈魂 35 第五章 結論 46 參考書目 48 附錄 51 (附錄一)師範學院藝術系必修科目 51 (附錄二)師範學院藝術系共同必修科目 520 (附錄三)鄭瓊娟於師範學院就學期間教授老師一覽表 53 (附錄四)鄭瓊娟於師範學院就讀期間各年級導師一覽表 54 (附錄五)鄭瓊娟年表與臺灣美術記要對照表 55 (附錄六)鄭瓊娟訪談記要 60 (附錄七)陳寶玉訪談記要 66 (附錄八)林宗興、白雪蘭訪談記要 69 (附錄九)次子哲傑的信 73 (附錄十)長孫山下雅弘的信 78 (附錄十一)鄭瓊娟相關照片 82 (附錄十二)鄭瓊娟 1991 年東京個展畫冊 86 (附錄十三)鄭瓊娟 1989-2004 年間參觀展覽之展訊圖檔 87

    (一)中文著作與論文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李美玲,《彩繪生命的油畫家:廖繼春》,臺中: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2009。
    李旣鳴主編,《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李旣鳴主編,《廖繼春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臺北:雄獅美術,2005。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角色變遷(1895-1937)》,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李賢文(發行人),《當代藝術家訪問錄一》,臺北:雄獅美術,1976。
    李賢文(發行人),《當代藝術家訪問錄二》,臺北:雄獅美術,1980。
    林文昌主編,《2016臺灣五月畫會60週年聯展紀念專輯》,臺北:長流美術館,2016。
    林伯欣等,《戰後臺灣美術中的東方優越論》,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1999。
    林政則(發行人),《鄭瓊娟:滾動生命裡的燦爛與真實》,新竹:新竹文化局,2008。
    林春輝(發行人),《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2:塞尚》,臺北:光復書局,1991。
    林春輝(發行人),《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7:莫蒂里安尼》,臺北:光復書局,1996。
    林曼麗(發行人),《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林惺嶽,《臺灣美術全集4:廖繼春》,臺北:藝術家,1992。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唐傳義發行人,《瓊生命之力娟長空之外:鄭瓊娟創作之路》,臺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6。
    徐珊(發行人),《鄭瓊娟:煥發生命情志 再創審美自然》,臺北:霍克,2005。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竹塹文化,1997。
    黃海鳴(發行人),《臺灣當現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漢寶德,《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蔡勝全,《廖繼春畫面張力之形式探討:「新航記」創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組博士論文,2013。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1991。
    蕭瓊瑞,《從創新到前衛:50-6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丹露,專題總論。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1991。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臺北:藝術家,1991。
    賴玉芳,《羅傑•弗萊與形式主義批評》,屏東:國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 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9。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2011。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臺北:望春風,1999。

    (二)翻譯著作

    Atkins, Robert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1996。
    Danto, Arthur C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2004。
    Dube, Wolf-Dieter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臺北:遠流,1999。
    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藝術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聯,頁 292。
    Kandinsky ,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1985。
    Kandinsky ,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1995。
    Read, Herbert著,梁錦鋆譯,《藝術的義意》,臺北:遠流,2006。

    四、期刊、雜誌

    王素峰,《廖繼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23期,1992.6。
    李松泰,《沙龍沿革史(一)》,臺灣美術,5卷4期(20),1993。
    黃冬富,〈從台灣省立師院勞圖科到臺灣省立師大藝術系(1947-1967年):戰後臺灣中等學校的美術師資養成教育〉,屏東教育大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