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晏生 |
---|---|
論文名稱: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文字研究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Chi, Hsiu-Sheng 羅凡晸 Lo, Fan-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清華簡 、構形 、書寫 、楚文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楚國出土的竹簡,經過李學勤領導的團隊整理,初步統計約有2100枚竹簡,基本是和歷史相關的書籍,包含63篇文獻,於2011年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發表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已代王之志(金滕)〉、〈皇門〉、〈祭公之顧命〉和〈楚居〉九篇,內容大多與《尚書》、《逸周書》等文獻相關。
面對如此的文獻材料,本文從基礎的文字字形著手,分析其中楚系文字的各種變化,內容包含以下三部分:
一、對字形簡化、繁化、異化的分析
字形簡化現象的分析,本文分成「一般性簡化」、「改造性簡化」兩個層次。一般性簡化包含「筆畫簡省」,改造性簡化包含「截取特徵」、「偏旁部件簡省」、「合文簡省」三類。
字形繁化現象的分析,分為「筆畫增繁」、「偏旁部件增繁」兩部分。筆畫增繁的部分,細分為單筆增繁與複筆增繁。偏旁部件增繁現象,共歸納為「增繁同形」、「增繁義符」、「增繁聲符」、「增繁無義部件」四類。
字形的變異現象的分析,分成「筆畫變異」與「偏旁部件變異」兩個部分。 筆畫變異的部分,整理出「筆畫平直」、「筆畫彎曲」、「筆畫拉長」、「筆畫縮短」、「筆畫連接」、「筆畫斷裂」、「筆畫填實」、「筆畫方向改變」八個類別。偏旁部件的變異現象,共分成「方位移動」、「義近替代」、「形近訛混」、「音近互換」、「義異別構」、「變形音化」六類。
二、對文字類化與別嫌的分析
字形的類化與別嫌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類化是文字因為部分形體相近而趨向於同形,別嫌則是因為形體相近而變化字形以做區別。
類化作用分成「自體類化」與「形近類化」兩部分。別嫌作用分為「改造形體以別嫌」與「附加符號以別嫌」兩部分。
三、對文字書寫特色的討論
透過書寫時產生的筆勢、字形結構安排、書寫章法三部分,討論對文字構形的影響。
關鍵字:清華簡、構形、書寫、楚文字
(一) 專著
(漢)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
(晉)孔晁:《逸周書注》,四庫叢刊影印本。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宋)郭忠恕:《汗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陳逢衡:《逸周書補注》,中國書店影印,1982年。
(清)閰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1987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連龍:《逸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守奎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
李學勤:《邁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林義光《文源》,手稿印本,1920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季師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增訂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2004年初版二刷。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2003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2007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32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
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昭容、鍾柏生、袁國華、黃銘崇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一)、(二)、(附錄),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釋》,西安:三泰出版社,2006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黃懷信修訂:《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湖北省荊沙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研究》,台灣:高文出版社,2002年。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魯實先:《文字析義》手稿本,魯實先先生全集編集委員會,1993年。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東方學會,1927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本。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羅福頤:《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二) 單篇論文
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零:〈讀清華簡〈保訓〉釋文〉,《中國文物報》2009年8月21日。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中、下,《文物》1959年7-9期。
李學勤:〈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中國史學研究》2009年第3期。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邁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
沈培:〈試釋戰國時代從「之」從「首」(或從『頁』)之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7年。
沈寶春:〈釋「凡」與「冎凡 疒」〉,《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季旭昇師:〈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2002年。
林素清:〈釋吝──兼論楚簡的用字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2,2003年。
林清源:〈新舊交替──論楚國文字構形的時代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4,2005年。
林澐〈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000年。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1986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陳寅恪:〈敦煌劫餘錄序〉,《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增訂二版。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六期,2002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曾憲通:〈古文字資料的發現與多重證據法的綜合運用──兼談饒宗頤先生的「三重證據法」〉,《古文字研究》26輯。
黃人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寶訓》校讀〉,《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6期。
魯實先:〈殷契新詮〉(三),《東海學報》4卷2期,1962年。
(三) 網路文章
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7月8日。
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修订版)〉,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2009年11月14日。
子居:〈清華簡九篇九簡解析〉,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0年6月30日。
宋華强:〈清華簡《金縢》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1月8日。
汪亞洲集釋、按語:〈清華簡《皇門》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
李銳:〈清華簡《保訓》試讀〉,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4月14日。
林志鵬:〈清華大學所藏楚竹書《保訓》管窺〉,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年4月21日
林志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保訓》校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0年4月9日。
林志鵬:〈清華簡《保訓》集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0年10月8日。
胡凱、陳民鎮集釋,陳民鎮按語:〈清華簡《保訓》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9日。
胡凱集釋、按語:〈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
袁瑩:〈清華簡《程寤》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11日。
陳民鎮集釋、按語:〈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2日。
陳民鎮集釋、按語:〈清華簡《尹誥》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2日。
陳民鎮、胡凱集釋,陳民鎮按語:〈清華簡《金縢》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0日。
陳民鎮集釋、按語:〈清華簡《楚居》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
陳民鎮:〈清華簡《保訓》解題〉,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0年12月1日。
陳偉:〈《保訓》詞句解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年7月13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後(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11年1月7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1月8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11年1月9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年5月30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金縢》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 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董珊:〈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年6月7日。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6月17日。
廖名春:2009年6月20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6月17日。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再續〉,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6月21日。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補〉,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6月22日。
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1年1月1日。
廖名春:〈清華簡《金縢》篇補釋〉,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1年1月5日。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補釋〉,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11年1月5日。
蔣玉斌、周忠兵:〈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說“沈子”、“沈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年6月7日。
禚孝文集釋、按語:〈清華簡《程寤》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7日。
蕭旭:〈清華竹簡《金縢》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8日。
蕭旭:2011年1月10日〈清華竹簡《皇門》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10日。
蕭旭:2011年1月11日〈清華竹簡《祭公之顧命》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11日。
蕭旭:〈清華竹簡《程寤》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13日。
顏偉明集釋,陳民鎮、顏偉明按語:〈清華簡《耆夜》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0日。
(四) 學位論文
王仲翊:《包山楚簡文字研究》(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呂佩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84年。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陳立:《楚系簡帛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張靜:《郭店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雷金方:《《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文字編》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志基:《上博楚簡文字字形結構系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羅師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