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佩瑜
論文名稱: 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三言六十家小說馮夢龍改寫共同文本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3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言》是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典範之作,開啟了明末至清初小說創作的浪潮。但《三言》並非一空依傍,自行創作,絕大部分乃前有所承,或來自前人筆記、雜組、傳奇,以及所謂的「宋元舊種」——話本,而目前可見最早的話本集《六十家小說》有十一篇話本為《三言》改寫。本文於是比對《三言》與《六十家小說》的共同文本,以改寫為觀察核心,細讀文本,就結構、情節與人物進行分析。在這十一篇故事中,可分為幾乎未變動的沿襲,也有略微增補與刪減,亦有大幅進行改寫而類創作者,本文將在第三章深入探討,以見《三言》處理前文本時的取捨觀點與書寫策略。第四章藉由篇幅字數、人物描寫及韻語套語的運用等,比較改寫前後差異;接著從人物外部行為與內在心理刻畫進行分析,以見《三言》在改寫時人物塑造之藝術特色。而《三言》小說創作上的所立下之敘事典範、藝術美學更是影響深遠,遺風所及使其後擬話本小說大興,更是研究話本小說發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二章 從話本到話本小說 13 第一節 明代話本(集)概述 13 一、六十家小說 13 二、《熊龍峰刊小說四種》 18 第二節 明代(擬)話本小說集對話本的改寫 19 一、《三言》對《六十家小說》的改寫 20 二、《三言》對《熊龍峰刊小說四種》的改寫 22 三、《二拍》對明代話本(集)的改寫 23 第三節《三言》故事源流及改寫情形 25 第三章 故事演繹之比較研究 41 第一節《三言》與《六十家小說》共同本事概述 41 第二節《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之沿襲 44 一、敘述套語的更動 45 二、字詞、文句的增補刪減 49 三、篇題的改訂 53 第三節《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之增補刪減 53 一、敘事特點 53 (一)細緻情節 53 (二)結構意蘊 57 (三)框架建構 59 二、思想價值 61 (一)因果報應 61 (二)抒發懷抱 63 第四節《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之創作 64 一、改寫之因 64 二、更換篇題 65 三、情節異動 66 四、結構形式 69 第四章 人物形象之比較研究 72 第一節 角色安排與人物描寫 72 一、篇幅與出場人物 72 二、人物介紹 77 (一)身世背景 77 (二)特質摹寫 78 三、人物的價值判斷 81 (一)篇題 81 (二)套語及韻語 82 第二節 概念化與個性化 83 一 行動描寫 84 (一)細心善謀的推動者——張遠 84 (二)身在清庵,心在俗世——王尼姑 86 (三)春濃花豔佳人膽——陳玉蘭與卓文君 89 (四)愛情與現實的抉擇——謝玉英 92 (五)傲骨柔情的文人俠士——柳永 93 二、心理刻劃 96 (一)自我表述 97 (二)作者代述 98 (三)夢境表現 99 第三節 形象塑造的藝術特色 102 一、合情合理的對話 102 二、類型人物具體化 104 第五章 由改寫看《三言》之成就與地位 107 第一節《三言》的敘事典範 107 一、敘事手段 108 (一)形式 108 (二)敘事聲音與節奏 112 (三)語言 114 二、題材取向 117 第二節 《三言》的藝術美學 119 一、語言文字 120 二、人物及情節 121 三、思想情感 122 第三節 《三言》改寫的影響與重要性 125 一、話本小說體制的示範 125 二、確立話本小說的創作傾向 127 三、對小說理論的推動 129 第六章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4

    一、專書
    (一)古籍
    【漢】劉向著、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
    年。 
    【漢】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司馬相如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卷一相魯》,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台北:鼎文書局,1990
    年。
    【唐】魏徵:《隋書.陸爽傳》,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元稹:《元稹集.卷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景印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1987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宋刻本。
    【宋】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2002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宋】周密:《南宋市肆記》,1566年,《熙朝樂事》影印明末刊本。
    【宋】不著撰者:《西湖老人繁勝錄》,上海: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
    【宋】耐得翁:《都程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熊龍峰:《熊龍峰刊小說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印,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0
    年。
    【明】洪楩編,王一工標校:《清平山堂話本》,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明】吳敬所編:《國色天香》,台北:雅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明】凌濛初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
    2007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
    2007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
    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
    2010年。
    【明】馮夢龍著:《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明】抱甕老人編,李平校注,陳文華校閱:《今古奇觀》,台北:三民書局,
    2011年。
    【清】顧修:《匯刻書目初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清】曹雪芹著,高鶚續著:《紅樓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名筆畫順序)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吳藍鈴:《小說語言美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俞平伯輯:《脂硯齋紅樓夢評輯》,香港:太平書局,1975年 。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0年。
    馬廉:〈影印天一閣舊藏雨窗欹枕集序〉,《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張兵:《話本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常金蓮:《六十家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九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程毅中:《宋元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程毅中輯注:《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慶柄:《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增田涉著,前田一惠譯:〈論話本一詞的定義〉,收入王秋桂編:《中國文學
    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歐陽代發:《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2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
    1992年。
    蕭湘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順序)
    王昕:〈論擬話本平庸品格的成型——從二拍看文人敘事方式對擬話本的影響〉,《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頁69-77。
    中里見敬:〈反思寶文堂書目所錄話本小說與清平山堂六十家小說之關係〉,《復旦學報》,2005年第6期,頁17-28。
    付震震:〈三言入話頭回探究〉,《運城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0年8月,頁30-32。
    任曉燕:〈談三言對清平山堂話本中詩詞的改動〉,《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3期,頁51-57。
    李志宏:〈從清平山堂話本談民間文學的傳承與傳播〉,《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5期2000年9月,頁11-32。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6月,頁59-109。
    宋若雲:〈建構與解構:試論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2期2006年6月,頁53-73。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3-34。
    周絢隆:〈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衍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山東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28
    吳建國:〈《三言》、《二拍》與雅俗文化選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45-51。
    吳禮權:〈話本小說頭回的結構形式及其歷史演進的修辭學研究〉,《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102-112。
    吳昌林、王瑩:〈從三言二拍看話本小說的可擬性〉,《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115-118。
    侯志漢:〈話本的演變:從六十家小說到三言兩拍〉,《漢學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2月),頁149-171。
    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7期2003年12月,頁1-17。
    胡蓮玉:〈話本小說結構體制演進之考察〉,《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頁146-152。
    馬幼垣:〈京本通俗小說各篇的年代及其真偽問題〉,《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6月﹚,頁19-43。
    孫楷第:〈三言兩拍源流考〉,《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92年),頁101-157。
    孫越:〈釋道「轉世」、「謫世」觀念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頁75。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1期2007年6月,頁283-311。
    孫春艷:〈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傾向探究〉,《語文學刊》2007年第9期,頁41-43。
    孫小賀、甘燕:〈從《三言》、《二拍》回目淺析題材類型〉,《現代語文》第34期2008年12月,頁48-49。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第13卷2000年12月,頁49-71。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頁91-140。
    黃大宏:〈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2年7月,頁8-14。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
    傅承洲:〈馮夢龍「立情教」新說〉,《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卷第1期,頁78-81。
    傅承洲:〈話本小說與文言小說敘述藝術比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2卷第3期,頁56-60。
    葉艷明:〈反叛與回歸——從三言看晚明士人創作心態〉,《隕陽師範專科高等學校學報》第30卷第1期2010年2月,頁28-30。
    劉惠華:〈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意義與敘事技巧研究——並以醒世恆言六篇小說為例〉,《清雲學報》第20卷第1期2000年12月,頁243-250。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97-229。
    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頁123。
    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2期2006年3月,頁156-159。
    譚帆、王慶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頁59。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順序)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2年。
    杜奕英:《短篇話本小說的文學論》,花蓮: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陳妙如:《古今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淵騰:《話本小說之世界觀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的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遊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花蓮: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志業之研究》,高雄: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台北:輔仁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
    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在職進修班博士論
    文,2003年。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台中:東海
    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昌憲:《從唐傳奇與擬話本之比較看雅俗兩端之文學交涉現象》,彰化:彰化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紀智仁:《清平山堂話本的語體及語言分析》,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
    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