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璇蓉
Shih, Shuan Long
論文名稱: 嚴復評點故書三種與西學會通研究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cademics: Yan-Fu’s Commentary on Lao-Tzu, Chuang-Tzu, and Wang-An-Shi poetry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嚴復老子莊子王安石天演論中西會通
英文關鍵詞: Yan-Fu, Lao-Tzu, Chuang-Tzu, Wang-An-Shi, Evolution and Ethics,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Academ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嚴復(1854-1921)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影響極大之人物,以譯《天演論》等書而著,梁啟超(1873-1929)稱其為西學第一人。除此之外,嚴復與郭嵩燾(1818-1891)、吳汝綸(1840-1903)等桐城古文大家來往頻繁,又歷經四次科舉,故其傳統學術造詣亦不可小覷。嚴復評有《老子評點》、《莊子評點》、《王荊公詩評點》三書,故兼中西方學術涵養的嚴復,對傳統學術的思想、理解及其影響則是本文欲探討的重點。本文以晚清欲變的背景、嚴復的求學歷程、譯書思想內容討論起,進一步分析嚴復的中、西思想發生、轉變、成熟的過程,再將此一結論觀照評點故書三種,考論其思想內容,並且歸納其於晚清背景的特色及獨見。
    嚴氏的思想體系源自譯作及其案語,且多與晚清時局息息相關。嚴復以《天演論》的「物競天擇」、「進化歷史觀」釋當前列強侵略、西風東漸之情形,欲以「變法」一改中國貧弱的地位。嚴復之「變法」標本並重,認為除了發展海軍、改善政經制度等之「治標」,更重要的是「開民智」──引入西學以改善「中學之非」。故其於《天演論》以「天演」解釋傳統自然觀、「進化觀」取代傳統的「歷史循環觀」,提供了革新中學的施力點;《穆勒名學》重「邏輯因果」、「客觀實驗」的方法論,意欲將中學擺脫訓詁、心學「心證」的主觀臆測。然在翻譯、評論的過程中,不免有中、西學的比較、會通、妥協,此類現象亦可見於嚴復評點三書當中,故筆者以為,《老子評點》、《莊子評點》、《王荊公詩評點》並不是隨意評點之作,應與譯作思想內容一同探討,始能見其原本面貌。
    《老子評點》與《莊子評點》時常相互補充詮解,《老子評點》的「中西會通」以「第一因」道為主,並且論及「自由」、「民主」,《莊子評點》則是接續《老子評點》之「自由民主」,更進一步討論了傳統的「自由」觀與西學各種「自由」的派別,並且根據時局提出一己之見。《王荊公詩》則是以「變法」、「經濟」為題,將其與《原富》、「社會主義」合論,延伸比較與「傳統經濟觀」之別,顯現王安石(1021-1086)的獨識卓見;一方面亦討論「天演」、「進化」的意涵,在在反映了其與譯書的密切關係。然《王荊公詩》仍有別於《老》、《莊》評點,《老》、《莊》集中於其中西思想的會通,《王荊公詩》則有嚴復對國家切痛、懷才不遇的寄託與同情,於此更可見嚴復政治上的矛盾、對變法的渴望。
    雖然嚴氏評點故書三種影響無法與譯書相較,然其所顯現的價值,反映了對時代的關懷,而也開啟了傳統學術的另一研究道路,使得中、西學不再壁壘分明,指出了「會通」的可能性。

    Yan-Fu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deologue in modern China. His translation of Thom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stimulated Chinese people in late Qing Dynasty. He was well-educated in both western learning (Xi-Xue) and Chinese academics. His commentaries on Lao-Tzu, Chuang-Tzu and Wang-An-Shi poetry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his western learning.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Yan-Fu developed his well-cultured point of view on the above classics which combine his western and eastern ways of thinking.
    His translation of Thom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reveals his intellectual thoughts: he adopted Huxley’s ideas to address the western invasion as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hopes to wake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verge of a crisi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He also advocate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through which China was able to survive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Yan-Fu introduced the western ideas like “Evolution” and “Logic” in attempt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like “cyclical concept of time” and “Xin-Xue” . Through his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Yan-Fu found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philosophies and adopted them to his commentaries on Lao-Tzu, Chuang-Tzu, and Wang-An-Shi poetry.
    Yan-Fu considered Tao of Lao-Tzu the first cause of universe which included the meanings of liberty and democracy, based on which he connected Chuang-Tzu to ultimate liberty by comparing the idea of freedom with the ideas of other ideologues such as John Stuart Mill and Jean-Jacques Rousseau. Contrasting with the previou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Yan-Fu put more realpolitik considerations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Wang-An-Shi poetry. He discussed economic policies and socialism ideas presented in Wang-An-Shi poetry, to which he showed his empathy on Wang’s political experience and supported it by sharing a lot of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mmentary.
    Compared with his other books, his commentaries on Lao-Tzu, Chuang-Tzu and Wang-An-Shi poetry were less popular. Yet the ideas and interpretations presented in these work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Yan-Fu’s thoughts. By suggest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s, these works were pioneers of integrated different cultures during modern China after all.

    致謝辭…………………………………………………………………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Ⅳ 目次……………………………………………………………………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一、嚴復生平考述相關文獻…………………………………………… 4 二、嚴復思想綜述相關文獻…………………………………………… 6 三、嚴復道家思想相關文獻……………………………………………10 四、晚清老學相關文獻…………………………………………………13 五、晚清莊學相關文獻…………………………………………………14 六、王荊公詩相關文獻…………………………………………………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15 一、研究方法……………………………………………………………15 二、研究範圍……………………………………………………………18 第四節 論文架構及綱要…………………………………………………19 第五節 嚴復生平及時代背景考述………………………………………20 一、晚清背景論述……………………………………………………… 20 二、嚴復生平考述……………………………………………………… 24 第二章 嚴復思想綜述………………………………………………… 39 第一節 《天演論》體用一如……………………………………………40 一、自然宇宙觀………………………………………………………… 41 二、治化自由論………………………………………………………… 48 第二節 名學的知識論………………………………………………… 56 一、語辭與名學………………………………………………………… 59 二、因果關係與名學…………………………………………………… 63 三、名學知識論的限制………………………………………………… 67 第三節 嚴復會通之學的嘗試………………………………………… 72 一、中西文化會通……………………………………………………… 73 二、中西文化相異以臻進化…………………………………………… 76 第三章 嚴復《老》、《莊》評點與中西會通………………………… 81 第一節 哲學、科學與民主之源──《老子》………………………… 82 一、「道」的多重性…………………………………………………… 83 二、無為而治──民主之端…………………………………………… 92 第二節 自由的極致──《莊子》………………………………………95 一、禁拘虛、囿時、束教──逍遙齊物…………………………………97 二、依乎天理……………………………………………………………101 三、為我之學──治身治化……………………………………………107 第三節 《老子》、《莊子》評點立論混同與轉變…………………113 一、以《老子》之「道」解釋《莊子》之「自化」生成論……………113 二、「自由」與「自然」………………………………………………115 三、「智」與「學」在《老》、《莊》評點……………………………117 第四章 嚴復《王荊公詩》評點與中西會通……………………………121 第一節 《王荊公詩》評點與天演自由論………………………………123 一、《王詩》與《天演論》……………………………………………124 二、以「自由」論《王詩》……………………………………………127 第二節 評論《王荊公詩》之經濟觀…………………………………130 第三節 嚴復評點《王荊公詩》的特殊性……………………………138 一、科學因果,破除謬見………………………………………………139 二、自立圖強,諷刺時事………………………………………………141 三、懷才不遇,遙寄同情………………………………………………143 第五章 嚴復評點的價值及反思………………………………………149 第一節 嚴復故書評點的價值…………………………………………150 一、現實性……………………………………………………………152 二、過渡性……………………………………………………………156 第二節 嚴復故書評點的反思…………………………………………162 一、《老子》之「道」為「第一因」………………………………… 163 二、《莊子》的精神自由………………………………………………165 三、《王荊公詩》的經濟分析…………………………………………167 四、評點三書中、西舉例的不當………………………………………169 第三節 嚴復故書評點的影響…………………………………………171 第六章 結論…………………………………………………………175 一、本文回顧………………………………………………………… 175 二、未來展望………………………………………………………… 178 附錄:嚴復學行年表……………………………………………………179 參考文獻……………………………………………………………… 185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嚴復著作

    1. 〔清〕嚴 復:《嚴復合集》,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
    (1)《嚴復文集編年(一)》
    (2)《嚴復文集編年(二)》
    (3)《嚴復文集編年(三)》
    (4)《嚴復文集編年(四)》
    (5)《嚴復未刊詩文函稿及散佚著譯》
    (6)《政治講義》
    (7)《天演論匯刊三種》
    (8)《原富(上)》
    (9)《原富(下)》
    (10)《群學肄言》
    (11)《群己權界論》
    (12)《社會通詮(上)》
    (13)《社會通詮(下)》
    (14)《法意》
    (15)《穆勒名學》
    (16)《名學淺說》
    (17)《侯官嚴氏評點老子》
    (18)《侯官嚴氏評點莊子(上)》
    (19)《侯官嚴氏評點莊子(下)》
    (20)《侯官嚴氏評點王荊公詩(上)》
    (21)《侯官嚴氏評點王荊公詩(下)》
    2. 〔清〕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清〕嚴 復:《侯氏嚴官評點故書三種》,臺北:黎玉璽,1964。
    4. 〔清〕嚴復著,孫應祥、皮后鋒編:《嚴復集補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二)其他古籍

    1. 〔周〕莊周著,〔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5。
    2. 〔周〕老 聃:《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3.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4. 〔漢〕劉安著,何寧撰:《淮南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5.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6.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9。
    7. 〔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8.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9.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10. 〔晉〕皇甫謐:《高士傳》,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5月。
    11.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武英殿刊仿宋本。
    12.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13. 〔宋〕葉 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
    15.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
    16. 〔宋〕張載著,〔明〕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0。
    17. 〔宋〕司馬光著,王根林點校:《司馬光奏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18. 〔宋〕歐陽脩,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19.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注:《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20.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21. 〔清〕《文淵閣景印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 〔清〕顏 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23.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4月。
    24. 〔清〕沈欽韓:《王荊公詩文沈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
    25.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26. 〔清〕王 韜:《弢園文錄外編》,淸光緖九年香海排印本。
    27. 〔清〕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臺灣:世界書局,1960。
    28. 〔清〕魏 源:《老子本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29. 〔清〕郭嵩燾:《郭嵩壽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0. 〔清〕吳汝綸:《吳摯甫尺牘》,清光緖廿九年(1903)桐城吳氏家刊本。
    31. 〔清〕鄭孝胥著,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2.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3. 〔清〕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34. 〔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4。
    35. 〔清〕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長興學記 桂學答問 萬木草堂口說》,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嚴復相關研究

    1. 王中江:《嚴復》,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4月。
    2. 王建龍:《長治久安:理念、制度及其推進──嚴復政治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蘧常:《嚴幾道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 湯一介:《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5.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8。
    6. 董小燕:《嚴復思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7. 韓江洪:《嚴復話語系統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8. 嚴 璩:《侯官嚴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2006。

    (二)《老子》、《莊子》相關著作

    1. 方 勇:《莊子學史(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 方 勇:《莊學史略》,成都:巴蜀書社,2008。
    3.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8。
    4.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5.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6. 張貽惠:《莊子講解》,重慶:綜合學術社,1946。
    7.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樂天書局,1971。
    8.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9. 陳 柱:《老學八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10.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 熊鐵基、劉韶華、劉筱紅、吳琦、劉固盛等:《二十世紀中國老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2. 劉光義:《莊學蠡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13.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14. 錢 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
    15. 嚴靈峯:《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
    16. 嚴靈峯:《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北:正中書局,1980。
    17. 嚴靈峯:《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三)王安石相關著作

    1.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2. 熊公哲:《王安石政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

    (四)其他

    1.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3.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 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所編:《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5.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 李 程:《近代老學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8.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9. 汪學群:《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10. 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11.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
    12. 林 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3. 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5月。
    14. 韋政通:《十九世紀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15.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16.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0。
    17. 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1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2月。
    2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1.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22. 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臺北:蘭臺網路出版社,2009。
    23. 蔣國保等:《晚清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24. 蕭公權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0。
    25.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
    26.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7.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28.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福建資料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29. 張學智編:《賀麟選集》,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5月。
    30.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1.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頁147-187。
    2. 丘為君:〈轉型期中國的自由主義──從嚴復到胡適〉,《思與言》,47卷2期,2009年6月,頁37-78。
    3. 何立芳:〈文化回歸、文化翻譯與「達旨術」──從嚴復《老子評點談起》〉,《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3卷1期,2008年1月,頁73-75。
    4. 吳展良:〈中西最高學理的綰合與衝突:嚴復「道通為一」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2001,頁305-332。
    5.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頁103-176。
    6. 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轉化〉,《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頁239-278。
    7. 吳展良:〈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嚴復與西方大師的演化觀點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1,頁69-94。
    8. 呂坤良、曹立新:〈嚴復對中西學格義〉,《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三期,頁61-65。
    9. 李承貴:〈嚴復文化觀研究〉,《哲學與文化》,24卷12期,1997年12月,頁1153-1168。
    10. 李衛軍:〈試論當前學術史評點研究之侷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期,頁43-47。
    11. 汪榮祖:〈激賞嚴又陵〉,《走向世界與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頁269-281。
    12. 汪榮祖:〈嚴復的翻譯〉,《中國文化》,第9期,1994,頁117-123。
    13. 周昌龍:〈嚴復自由觀的三層意義〉,《漢學研究》,13卷1期,1995年6月,頁43-59。
    14.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卷3期,2004年9月,頁223-248。
    15. 姜 鳴:〈嚴復任職天津水師學堂史實再證〉,《歷史研究》,2008第三期,頁
    16. 胡楚生:〈嚴幾道「莊子評點」要義闡釋〉,《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1期,1991,頁1-8。
    17. 高大威:〈嚴復的思辨進路及其意義之分析〉,《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頁193-227。
    18. 陳麒元:〈嚴又陵評點老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三集,1994,頁181-199。
    19. 湯一介:〈儒學與經典詮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卷4期,2010年7月,頁5-12。
    20. 華 嚴:〈吾祖嚴復的一生〉,收入《嚴復合集》(臺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年8月),頁1-27。
    21. 黃克武:〈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9期,2005年9月,頁1-40。
    22. 黃克武:〈嚴復的終極追尋:自由主義與文化交融〉,《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7期,2001,頁71-76。
    23.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頁33-68。
    24. 劉子健:〈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清華學報》,新2卷1期,1960,頁109-129。
    25. 蔡樂蘇、劉超:〈政術、心術、學術──梁啟超、嚴復評王安石之歧異探微〉,《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月,頁22-33。
    26. 蕭功秦:〈近代思想史上的主義崇拜──嚴復與胡適的思考及其啟示〉,《開放時代》,1997年1期,頁47-55。
    27. 蕭功秦:〈嚴復與近代新保守主義變革思潮〉,《中國研究月刊》,1996年6月,頁38-44。
    28. 賴師貴三:〈侯官嚴復評點《老子》與《莊子》之養生思想析論〉,《第三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11月7日,頁1-23。
    29. 賴師貴三:〈侯官嚴復學行年表暨評點《老子》新詮蠡探〉,收入《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頁495-532。
    30. 簡光明:〈嚴復以西學詮釋老莊思想之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4期(人文社會類),2010年3月,頁91-112。
    31. 馬自毅:〈「總教習」還是「洋文正教習」──嚴復任職北洋水師學堂期間若干史實考證〉,《歷史研究》2004年2期,頁68-84、190。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列)

    1. 陳麒元:《嚴復《評點老子》研究》,輔仁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2. 武金山:《嚴復思想轉變研究(1912-1921)──以嚴復對傳統、西學態度的轉變做為分析的主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3. 黃麗頻:《嚴復道家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4. 王建龍:《嚴復政治哲學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5. 鄭柏章:《嚴復與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6. 黃麗頻:《清代〈老子注〉義理的開展與繼承》,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

    五、翻譯著作(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1. 〔日〕大濱皓著,李君奭譯:《老子的哲學》,彰化:專心文庫,1974。
    2. 〔日〕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臺北:三民書局,1969。
    3.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4. 〔美〕威爾‧杜蘭著,陳文林譯:《西洋哲學故事》,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1月。
    5. 〔英〕赫胥黎著,李學勇譯:《進化論與倫理的關係》,臺北:文鶴出版社,2001年8月。
    6. 高宗魯譯註:《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臺北: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7. 〔美〕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