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珍毓 |
---|---|
論文名稱: |
晚清媒體對政治社會秩序的觀察─以光緒34年(1908)《戊申全年畫報》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吳志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畫報 、新政立憲 、國喪禮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6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新政立憲改革是清廷因應國家危機的救亡圖存行動,本文從《戊申全年畫報》出發,自庚子事變到日俄戰爭,清廷開始新政立憲改革,探討民間如何看待新政立憲施行,並觀察清廷政治權威在基層社會的實踐狀況。透過官方、公私部門的仲裁、民間反應三個面向,以及當時國喪事件報導,推論出以下四點晚清社會特色:第一,政府組織由官員開始呈現腐敗現象,新式警察制度從組織到職能缺乏統一規劃,差役在地方上仍然把持權力作威作福。第二,在公私部門仲裁方面,清廷宣佈廢除笞刑等政策,公部門的司法審判仍然使用舊式刑罰,私部門的宗族仲裁力量對家族成員仍具有影響力。第三,民間因應方面,清廷結合知識份子斥迷信言論,主張廟產充公以籌措新政經費,卻引發民間的反彈行動。最後,從《戊申全年畫報》兩宮逝世的國喪報導,發現國喪禮制並未被徹底執行和遵守,國喪期間出現諸多違制和失儀行為,《戊申全年畫報》呈現了晚清社會新舊雜陳的特色。
一、史料
1.《人鏡畫報》(臺北 : 中國研究資料中心,1967)
2.《大公報》(天津:大公報社,1902-1949)
3.《戊申全年畫報》(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4.《申報》(臺北:臺灣學生,不著年月)
5.《湘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
6.《時事報》(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
7.《輿論時事報》(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
8.《東方雜誌》
9.《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
10.《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11.《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
12.《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
13.《端忠敏公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14.《張謇全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5.(清)于寶軒輯,《皇朝蓄艾文編》(臺北:學生書局,1965)
16.(清)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7.(清)沈之奇注,洪弘緒訂,《大清律集解附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863冊。
18.(清)胡思敬,《國聞備乘》(北京:中華書局,2007)
19.(清)崑岡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
20.(清)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清)許指嚴,《十葉野聞》(北京:中華書局,2007)
22.(清)惲毓鼎著,史曉風整理,《惲毓鼎澄齋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23.(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清)葛元煦,《滬遊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
25.(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6.(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27.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袁世凱,《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9.張元濟主編,《外交報匯編》(臺北:廣文,1964)
30.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中華書局,1959)。
31.黃永堂譯注,《國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二刷)
二、專書
1. (美)曼素思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 (英)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新竹:理藝,2002)
3.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十一):晚清篇1800-1911(下)》(臺北 : 南天,1987)
4. Samuel P. Huntington著,張岱云等譯,《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臺北:時報文化,1994)。
5.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台北:中國出版社,1973)
8. 卞修全,《立憲思潮與清末法治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 尹郁山編著,《吉林滿俗研究》(吉林:文史,1991)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1999)
10.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
11.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12. 伍承喬編,《清代吏治叢談》(臺北:文海,1966)
13. 朱伯雄,《中國西畫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14. 朱英,《辛亥革命前期清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15. 朱匯森主編,《警政史料》(臺北:國史館,1989)
16.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2005)
17.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18.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9.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0.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21. 邢義田、林麗月主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2. 林永匡,袁立澤著,《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3. 金滿樓,《帝國的凋零:晚清的最後十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24. 金觀濤、劉青峯著,《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1994)。
25. 韋慶遠,柏樺,《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26. 孫尚揚,《宗教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7.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1991)
28. 馬小泉,《國家與社會:清末地方自治與憲政改革》(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次印刷)
29.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30. 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10月)
31. 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2. 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644─1911》(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3. 張仁善,《禮‧法‧社會:清代法律轉型與社會變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34.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再版)
35.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36. 張德勝,《儒家倫理、社會學與政治秩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37. 梁元生,《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南天,1994)
39.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
40. 陳平原,夏曉虹,《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41. 陳華文,《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42. 陳鋒主編,《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展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3. 傅國涌,《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讀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44. 富仲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禮儀‧鄉情‧宗教》(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45.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
46. 曾榮汾編,《中國近代警察史料初編》(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9)。
47. 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 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49. 葉至誠,《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1997)
50.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51.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52. 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53.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
54.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1966)
55. 韓延龍等著,《中國近代警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6.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三、期刊論文
1. 丁峰山,〈1907~1911年“時事報“系列報紙與近代小說〉,《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5月)
2. 尹峻,〈淺析晚清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南昌教育學院學報(文學藝術)》第27卷第12期(2012年)
3. 王大同,〈福建“去毒社”成立始末〉,《福建黨史月刊》第7期(2005年)
4. 王亞男,趙永革,〈把古都改建為近代化城市的先驅者──民國朱啟鈐與北京城〉,《現代城市研究》第2期(2007年)
5. 王武,〈清末湖北的災荒與捐稅〉,《農業考古》第1期(2011年)。
6.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一─一九一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6月)。
7.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0一至一九一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6月)
8.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
9.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第12期(2009年6月)
10. 任佳,〈風水,中國人的景觀文化〉,《資源與人居環境》第1期(2009年)。
11. 朱鳳祥,〈論清代祈雨禳災的禮俗〉,《農業考古》第1期(2011年)。
12. 江婷婷,〈毀滅與重生─近代中國“廟產興學”風潮評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2012年5月)。
13. 吳林羽,李光,〈清末廟產興學及其社會演變──以1905年抵制日僧干涉杭州龍興寺事件為中心〉,《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9年12月)。
14. 吳億偉,〈《民呼日報》「甘肅旱荒」新劇畫及其後續影響之研究〉,《戲劇學刊》第3期(2006年)
15. 李文健,〈被看的女性:清末民初天津城市婦女形象的視覺呈現─以《醒俗畫報》為中心的考察〉,《文學與文化》第3期(2011年)
16. 李細珠,〈旁觀者觀察清末民變的視點與反應——《申報》有關長沙搶米風潮的輿論取向〉,《社會科學研究》第3期(2010年)
17. 林素英,〈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
18. 邵勇,聶立申,〈清末新政時期吏治腐敗論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3月)
19. 柯惠鈴,〈入侵閨閣─清末畫報的女子圖像(1900-1911)〉,《臺灣美術》63期(2006年1月)
20. 孫立平,〈從分層到階級:中國社會結構分析模式的轉換〉,《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99期(2007年2月)
21. 徐志偉,〈一種“他者化”的話語建構與制度實踐──對清季至民國反“迷信”運動的再認識〉,《學術月刊》第41卷(2009年7月)
22. 荊蕙蘭,劉永偉,〈變革中的衰亡─清末新政再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1年9月)
23. 郝宏桂,〈略論“清末新政”對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影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11年8月)
24. 馬德坤,〈論清末禁烟諭旨與禁烟新政〉,《唐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9年1月)
25. 張桓忠,〈清末民初上海商業組織多元化趨勢之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
26.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權威喪失的原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3年5月)
27. 許順富,〈社會轉型與近代湖南紳士的衰變〉,《文史博覽》第3期(2010年)
28. 郭常英,〈女性身體的解放─以《醒俗畫報》為中心探析清末民初的開女智〉,《亞洲研究》53期(2006年7月)
29. 陳純瑩,〈清末中國沿海省區的警政建設 (1901~1911)〉,《警專學報》第4期(1991年6月)
30. 陳聰富,〈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4期(2000年10月)
31. 曾榮汾,〈現代警察制度進入中國的幾個重要階段簡介〉,《警學叢刊》30卷1期(1999年7月)。
32. 陽信生,〈政治權威的嬗變與清末民初中國政局——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為中心的考察〉,《求索》第6期(2010年)
33. 黃運喜,〈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
34. 楊實生,〈晚清清流災異奏疏的政治意蘊〉,《社會科學家》第1期(2011年1月)
35. 葉雅玲,〈文學史料的研究運用─以「從清末至五四前期(1898─1919)女性報刊探討女性新角色的開展」為例〉,《漢學論壇》第3輯(2003年)
36. 葛玉紅,〈清代喪葬習俗特點之研究〉,《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32卷,2004年)。
37. 劉宏,〈義和團事件:清末反迷信的原動力〉,《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7卷第6期(2012年)
38. 劉鶴丹,〈“神道設教”的人文意義〉,《中國宗教》第7期(2012年)。
39. 樊學慶,〈清末西式警察服裝的制定〉,《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3月)
40. 潘亮,〈福州最早的社會公益性戒毒社團:福建去毒社〉,《社團管理研究》第1期(2007年)
41. 賴光臨,〈清末新型官報之興起研究〉,《新聞學研究》第8集(1971年)
四、專書論文
1.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2. 倪曉一、王光越,〈試析清末警察機構的建立與性質〉,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3. 康無為,〈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讀史偶得》(臺北:中央研究院,1993)
4. 五、學位論文
5. 王怡超,〈清末法制改革思想研究─沈家本與《寄簃文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6.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之政策(一八二一~一九一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7. 吳珊妃,〈晚清州縣司法制度與獄政管理─以李伯元《活地獄》為中心〉(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8. 李佩芬,〈《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9.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3)。
10. 林作嘉,〈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1.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12. 侯京吾,〈圖改地方風俗:以廣州《時事畫報》為中心(1905-191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13.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部博士論文,2006)
14. 陳俊華,〈從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權之努力與成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0)
15. 陳彥育,〈晚清的法律、社會與國家--以《點石齋畫報》的法律事件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
16. 陳蕊,〈近代安徽烟毒與禁烟〉(合肥:安徽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7. 談啟志,〈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18. 鄧淑英,〈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 以《圖畫日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19. 鄭淑貞,〈《京話日報》反映下的晚清新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20. 蕭琪,〈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六、網路資料
1. 李德騫,〈士庶喪禮遵制正俗議〉,收錄於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禮政十‧喪禮〉,卷70。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清朝經世文編〉。
2. 《新民叢報》,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翰堂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3. 《申報》,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翰堂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4.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頁3298。2012年5月30日,取自: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