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美華 Mei-Hua,Kuo |
---|---|
論文名稱: |
阻礙國小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之因素研究 A Study of Constraints on the Facto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Athletic Teams |
指導教授: |
李晶
Li, 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運動代表隊 、阻礙理論 |
英文關鍵詞: | Athletic Team, Constraints The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5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以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結構性阻礙的三個阻礙因素模式分析國小學童停止參與運動代表隊之因素。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分析,選取7個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及不同的學校校隊,參與運動代表隊一年以上,而現在是停止參與的個案。研究範圍以行政院體委會「挑戰2008-黃金計畫」奧運儲訓項目,且目前國小有發展之運動團隊。以半結構之「訪談大綱」方式進行深入訪談這些停止參與運動代表隊的選手,期能了解這些小選手停止參與運動代表隊之阻礙因素。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個人內在阻礙部分,因訓練分量重與時間長,造成學童缺乏興趣、角色衝突與厭倦的產生;二、在人際間阻礙因素,以父母親的反對阻力最大,其次是班級導師反對;三、在結構性阻礙因素,則是因補習而缺乏練習時間、課業壓力與運動生涯問題,困擾著小選手;四、社會經濟不景氣,家庭經濟問題也影響到兒童參與運動代表隊之阻礙因素之一。建議政府相關機關能提升運動員的社會地位,協助解決運動生涯問題;在學校方面,組訓不應犧牲其他課程,進而協助這些小選手排除課業與導師的阻礙因素;在教練部分,訓練應重質不重量、並在課業上能協助督導完成;對學童父母的建議,則希望能認同運動的價值,讓孩子能適性、多元發展自己的興趣,努力逐夢,實踐自己的理想。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quitting school athletic team. It was based on the constraints model,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developed by Crawfod and Godbey(1987). This study was a case study. There were seven case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and schools but had stopped attending school athletic teams. The sports in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reliminary sports of Olympic Games in “Challenge 2008- Gold Plan” supported by Sports Affairs Council, Executive Yuan of Taiwan.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causes of students’ abortion of school athletic team by interviewing subjects according to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outlin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intrapersonal constrains were losing interests , role-conflict and getting tired. They came from the extended and heavy training; (2) As for the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the objections from their parents were the major reason. The second was their class teachers’ objections; (3) Regarding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e students were disturbed by no time to practice after their cram school, study-pressure, and the career of being an athlete; (4) social economic recession and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mainly accounted for the constrain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athletes’ social status to ease the anxiety about their athletic career;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make sure the team training wouldn’t crowd other courses out to help the students moved the constrains about the teacher and studying; their coaches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but quantity. Besides they could assist with the students in their studying. Last suggestion was hoping students’ parents agreed the value of sports more , then let their children develop their interest variedly, strive to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and fulfill their goals.
一、中文部分
丁進添(2005)。國民小學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及組訓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王宗吉(譯)(2004)。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Howard L. NixonⅡ,& James H. Frey, 1998)
王天威(2004)。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王宏維(2002)。中學木球運動代表隊員之參與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王宗進(1992)。東海大學運動代表隊組成概況。大專體育,1(2),38-41。
王勳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石恆星(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挑戰2008 黃金計畫。臺北市:作者。
余美麗(1991)。學生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大專體育,1(4),3-6。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旭旻(2004)。台北縣文山區公立國民小學田徑選手參與田徑運動動機之研究。2004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5)。臺北市:台北體育學院。
李志峰(1995)。高雄市保齡球消費者參與行為與行銷組合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李宏展(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投擲技巧認知概念與動作型式對投擲距離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周美珍(2002)。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千源(1995)。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建勳(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考量因素與教練自評現狀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臺北縣。
施致平(2001)。中華職籃觀眾參與之預測模式研究。體育學報,30,131-14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耿毓(2000)。我國各級學校排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范文曦(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之參與動機與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翁文峰(2004)。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臺北市:師大師苑。
國立體育學院叢書委員會(1990)。學校運動教練實務問題的處理。桃園縣:作者。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市:麗文出版社。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伯謙(2003)。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思敏(2003)。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學校體育,13(5),23-29。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及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張勝輝(2003)。落實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一圓奧運摘金夢~台北縣立明德高中體育團隊的管理與經營。學校體育,13(75),26-32。
張勝輝(2004)。台北縣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訓組運作與選手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張滄彬(2003)。桃園地區國中田徑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體育司(2001)。教育部中小學體育訪視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a)。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b)。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c)。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雙月刊,12(6),5-13。
教育部體育司(2006)。95年度各級學校運動團隊與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臺北市:作者。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
許建民(1999)。正視學童休閒活動的教育價值。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54,11-16。
高麗芷(1994)。感覺統合。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高俊雄、許建民(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18(3),106-109。
陳炳楓(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臺南縣。
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聖芳(1997)。走出挑戰極限的路上-我國運動員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彭俊鵬(2005)。台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現況與組訓考量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2004)。學校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經營策略。學校體育,14(6),42-48。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黃國明(2003)。體操運動的前庭刺激課程對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銘順(2005)。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楊登雅(2003)。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93)。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二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5~121。
葉憲清(1996)。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三號-四所城鄉國中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1~41。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6)。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臺北市:品度。 (Geoffrey Godbey, 2003)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廖國榕(2005)。國小中低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動作協調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校內運動比賽。臺灣省學校體育,5(4),34-38。
劉宏裕(1996)。都會兒童的休閒活動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1),150-157。
盧俊宏(1995)。運動心裡學。臺北市:師大師苑。
盧文平(2005)。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行銷活動管理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發銓(2005)。國小學生運動技能、創造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簡曜輝(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顏友莉(2005)。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代表隊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顏妙桂(1990)。休閒活動價值之研究。德育學報,5,1-10。
魏展聘(2006)。臺北市國小資賦優異學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二、英文部分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Jackson, E. L.,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93).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5(1) , 1-11.
May, J. R. (1994).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motives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Medicine-Digest, 16(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