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祖寬
Shiu, Tzu-Kuan
論文名稱: 方外化物—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 徐祖寬水墨創作論述
Another Universe Mix Morph Things—The Power of Oriental Cultural Spirit
指導教授: 程代勒
Cheng, Tai-Le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方外化物東方精神當代水墨傳說
英文關鍵詞: Another Universe Mix Morph Things, Oriental Spirit,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Legend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時代與資訊永遠不斷更新,而改變與突破即為藝術的本質,在社會的求新求變之中,藝術也隨之表述當下心境。本研究以「方外化物」為題,「方外」一詞,泛指時代中所出現的異質元素,而「化物」一詞,則是形容方外之物與作品交會、融合後,所能演變出的各種型態,探討水墨在經歷「方外化物」的過程後,能產生何許張力。
    本研究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發,以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做為開端,描述台灣經歷多種政權後的社會背景、及其傳承中華歷史命脈之處,依次推移,直到對應各種全球潮流的今天。在這樣的背景因素下,帶入筆者自身成長經歷,由於成長時期的教育與視聽經驗,筆者今日依然有著強烈的東方情懷。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紛呈,各類元素都能成為創作中的方外之物,水墨向來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藝術表現,如今也在繁多的刺激中尋求改變。與其單純的模仿西方藝術、跟隨其創作潮流,筆者更傾向在東方元素中尋求解答,使之與當代材料、精神、圖像相互結合,故副標題為「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此處以及文章中的所有提到的「東方」,皆為中華文化之指涉。
    本研究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以筆者成長的時空背景為起點,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文本探討,從當代心靈剖析至今日的藝術追求,以此做為其後創作研究的參照。第三章則依循文本脈絡,列舉當代作品中相符的藝術家,觀測藝術家在現今環境下的發展狀態。
    藝術創作必有其形式與內容,從第四章開始,「方外化物」研究由自身作品切入,在創作探索中發展出各個系列的創作融合,依序從畫面內容中的方外化物,發展至形式上的方外化物,最後將內容與形式整合為一,提高作品的力度及精準度。第五章為本研究的作品解析,見證以上各章節的研究成果,並在第六章做出統整之結論,達成本研究的真正意涵。

    Abstract

    Times and information are always updated, and change is the essence of art. In the change of society, art also shows the current state of mind. This study uses the theme of " Another universe mix morph things ". The term " Another universe " refers to the heterogeneous elements that will appear in the times. The word " mix morph things " refers to " Another universe " and the integration of works. The various types evolved to explore what kind of tension the ink painting can produce after undergoing the process of " Another universe mix morph things ".
    Starting from its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describ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aiwan after its various political power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aiwan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oday it corresponds to various global trends. In this context, due to the education and audio-visual experienc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the author still has a strong oriental sentiment today.
    Nowadays, the society has developed progressively, and all kinds of new elements can become part of the creation. Ink and wash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now seeking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imitating of Western art, or following the trend of cash, the author is more inclined to seek answers in the oriental elements, so that the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materials, so the subtitle is called "the power of oriental cultural spirit". All the references to "Oriental" in the article refer to Chinese culture.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ext discussion, which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creation. The third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 lists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st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rt creation must have content and form. Starting from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study explores its own works, develops various ser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creation, and finally integrates content and form into one, improving the intensity and precision of the work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s of this study, witness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bove chapters, and making conclusions in the sixth chapter to achieve the true meaning of this study.

    目 錄 摘 要 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本探討 10 第一節 當代心靈的紊亂 10 第二節 心靈與傳說的連結 12 第三節 當代時空的視覺經驗 14 第四節 脫離平面的張力追求 17 第三章 當代的創作表現 21 第一節 當代心靈的筆墨呈現 21 第二節 傳說的運用 24 第三節 漫畫風格與古典思維 28 第四節 平面外的張力 31 第四章「方外化物」的創作研究 34 第一節 當代心靈 34 第二節 神話傳說 38 第三節 漫畫風格 40 第四節 脫離平面 43 第五節 新系列的創作整合 51 第五章 系列作品解析 61 第一節 花鳥系列 61 第二節 傳說系列 71 第三節 漫畫風格創作 85 第四節 脫離平面系列 87 第五節 近期創作系列 97 第六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7

    參考書目
    專著:
    1. 戴維‧方坦納,《象徵的名詞》,臺北:紅螞蟻,2003。
    2. 賴瑛瑛,〈西方媒材篇-複合媒體藝術〉《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北:藝術家,2004 年。
    3.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1997。
    4.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1988。
    5. 程代勒,〈從傳統到現代─我的創作自述〉,《程代勒書法創作集》,台東市:台東生活美學館,2015。
    6.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2004。
    7. 程大城,《藝術論》,台北:黎明,1973。
    8. 詹偉雄,《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臺北:藍鯨,2005。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2008。
    9. 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0。
    10. 朱立安‧巴吉尼,陳信宏譯,《一把鑰匙,走進哲學》,臺北:麥田,2008。
    11. 莫瑞·史丹Murray Steein,《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1999。
    12. 林慧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13. 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台北結構群,2002。
    14. 安東尼‧史蒂芬斯,《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紅螞蟻,2000。
    15.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2002。
    16. 卡爾‧賽博,鐘清瑜譯,《人生,非常戲劇─日常生活心理學》,台北市:究竟,2001,頁185。
    17. 陸蓉之,〈未來通行證:從亞洲到全球〉,《藝術工蜂》, 臺北:大鴻藝術,2012。
    18. 保羅‧泰勒,Paul Taylor,《後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6。
    19. 佟景韓,易英,《造型藝術美學》,臺北:洪葉,1995。
    20. 亞瑟‧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2004。
    21. 馮斌,《從材料到觀念─材料表現藝術》,中國哈爾濱:黑龍江美術,2004。
    22. Suzi Gablik,〈多元主義〉,《現代藝術失敗了嗎?》,台北:遠流,1991。
    23. 謝東山,〈從意象紀錄學的觀點看八零年代臺灣新繪畫的發展導向〉,臺北:藝術家,1995。
    24. 帕斯卡爾,《思想錄》,江蘇文藝,2016。
    25. 林章湖,《「後現代」與臺灣當代水墨》,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26. 里奧納德.西萊恩,《藝術與物理》,台北:成信,2006。
    27. 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技巧的藝術〉,《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四篇論文》,1965。
    28.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台北:胡桃木,2006。
    29.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台北:蓋亞,2009。
    30. 侯俊明,《搜神記》,台北:時報,1994。
    31. 李振明,《2015 水墨正修‧振明給你看 李振明個展》,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5。
    32. 曹其敏,《戲劇美學》,台北:五南,1993。
    33.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1994。
    34.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2002。
    35. 劉思量,《人生,非常戲劇─日常生活心理學》,台北:藝術家,1992。
    36. 阪本未明,《漫畫榮格:心靈體驗和深層心理學》,台北:台灣先智,2001。
    37. 付立峰,《『遊戲』的哲學 從赫拉克利特到德里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2。
    38.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台北:蓋亞,2009。
    39. 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0。
    40.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98。
    41. 許志錠,《群眾心理學》,臺北:三鋒,1990。
    42. 佟景韓,易英,《造型藝術美學》,臺北:洪葉,1995。
    43. 安東尼‧史蒂芬斯,《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紅螞蟻,2000。
    44. 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0。
    45. 保羅.柯爾赫,周惠玲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台北:時報,1997。
    46. 戴維‧方坦納,《象徵的名詞》,台北:紅螞蟻,2003。
    47. 鄔坤如,《西洋哲學十二講》,臺北:東大,1987。
    48. 尼采,《超譯尼采 II 權力.意志》,台北:商周,2013。
    49. 劉思量,《人生,非常戲劇─日常生活心理學》,台北:藝術家,1992。
    50.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2001。
    網頁:
    1. 《國美館「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 呈現打破框限的藝術創作(新聞稿)》國立台灣美術館官方網站: https://www.ntmofa.gov.tw/information_1078_66306.html,檢索日期:2018年2月2日。
    2. 自由時報報導,(2018-06-04 10:57),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446836

    下載圖示
    QR CODE